德國運動鞋廠-愛迪達:「快」品牌才會贏 股東信原文:「在3大策略基礎上:速度、城市及開放碼(Speed, Cities and Open Source),我們將讓愛迪達旗下所有品牌再創顛峰。」 解讀:愛迪達去年將美國運動品牌第2名寶座,拱手讓給機能衣品牌Under Armour;高爾夫產品業績失利等原因,導致股價跌幅近4成。 愛迪達回應市場的速度不夠快,端出3大成長策略:提升銷售速度,用電子商務突圍等。 但《企業內幕》點評,愛迪達在美國市占率下滑的原因,其一為德國總部不夠了解美國消費品味。其二為產品開發週期太長,嚴謹的德國人一件產品從設計到上架要18個月,這家公司目前正努力縮短到6個月。 賓士母公司戴姆勒:無人駕駛卡車2025上路 股東信原文:「我們研究證明,自動駕駛將為貨物運輸帶來革命?更安全,更有效率,更連結。」 解讀:賓士母公司戴姆勒發展自動駕駛車,認為潛力最大的市場竟是長時間工作的貨車司機!因為貨車司機易因疲勞而發生車禍,智慧系統代替駕駛將有效提高交通安全。 全球最大信用卡組織VISA:我們開始和軟體開發商做朋友 股東信原文:「為了在數位未來取得先機,我們開始與這個社群(軟體開發商)交流。」 解讀:VISA去年年報首度將軟體開發商納入生態圈,甚至是潛在投資及購併標的。當大家越來越習慣用電子錢包,VISA必須主動與他們合作,才不會被淘汰。 全球速食連鎖龍頭-麥當勞:我們正在加強在地菜單 股東信原文:「我們正在加強菜單,針對各國、各地區消費者,打造更符合在地需求的菜單及行銷活動。」 解讀:麥當勞去年全球營業利益衰退9%,其困境就在於,為因應小眾品牌搶市場,加上健康浪潮,它在過去幾年增加菜單選項,反而讓出菜速度變慢,流失了顧客。但看來新的執行長還是什麼都想做,無法徹底解決兩難。 全球最大化妝品集團-萊雅:別人砍品牌我擴張 股東信原文:「萊雅這一年經歷了殷實的策略轉型……,我們完成了幾項能與集團既有品牌組合互補的購併。」 解讀:吃下中國面膜大廠美即、與專攻黑人保養品牌Carol's Daughter,萊雅的購併動作,並未因為歐元貶值而變慢,跟其他對手如資生堂、寶僑、聯合利華,正忙著精簡品牌數量,以增加經營效率的手法,截然不同。 這個手段,目前看來可行,去年其營業利益率達到破紀錄的17.3%。每股股利連6年上揚,去年同比增長8%,反映公司股本的獲利能力變強。從其購併名單可看出,該公司的購併正朝非常在地、分眾的品牌進入。 美國量販股王-好市多:網購商機是我們的機會 股東信原文:「我們不少會員都是會利用電腦、平板、行動裝置搜尋產品、了解評論、比價的數位消費者。這是我們的挑戰,也是我們的機會。」 解析:美國量販股王好市多緊抓網購商機,目前電子商務營收占比約2.7%,與同業沃爾瑪的2.56%在伯仲之間,但電子商務營收規模遠遠落後沃爾瑪。 好市多除了跟阿里巴巴攜手,在天貓上開設旗艦店外,在美國,則直接採取送貨到府模式,跟其他人線上下單、線下取貨的模式不同。這場數位大戰還有得打。 企業資訊服務商-IBM:給我大數據,其餘免談! 股東信原文:「我們很清楚,我們面臨了關鍵的轉型一年。」 解析:IBM原本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轉型案例,至今卻已連12季營收衰退,股價自2年前高峰後跌了2成。 硬體銷售衰退是關鍵因素之一,執行長羅梅蒂雖在信中宣示,數據分析及雲端服務的高成長市場才是公司正確的策略重心。但其研發投資近3年都只占營收約6%,相較之下對手SAP投入超過13%營收在研發投資上;IBM投資未來的決心,說服力仍欠缺。 美國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我支持網路中立 股東信原文:「我們強烈支持全球範圍的網路中立,所有消費者都應享受自己付費取得的網路內容……。」 解讀:美國高峰時段網路流量,三分之一都被美國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用戶用來下載影片。 如果Netflix是一座電影院,那電信網路業者如Comcast、Verizon,就像是私人蓋的高速公路;當越來越多觀眾想去看電影,這條路就容易塞車,為了應付與日俱增的網路流量,電信網路商就希望能向Netflix收取費用,好支付維運成本,維持網路順暢。 但Netflix在股東信裡主張,網路服務應該跟公共水電一樣,不該被特定廠商限制流量或減速。這將掀開一場新的遊戲規則之爭,誰有權力可以管理網路流量?類似爭議,未來也將在全球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