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愛”,銀行“怕”大額存單玩轉利率市場化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152

無論是流動性,還是收益率,大額存單是跨時代的。 (CFP/圖)

在利率市場化這股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中,銀行正摸著“大額存單”這塊石頭過河。其間,那些具備定價能力的金融機構將勝出,走向真正的市場化。對於企業而言,這款資金管理利器將為他們帶來“真金白銀”的雙重利好。

媲美商業票據

“這是中國金融管制放開的明顯信號。”

2015年6月15日早上9點,五大國有銀行加上中信、浦發、招商、興業四大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發行大額存單。距離央行6月2日下發《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僅過去13天。

時間看似很緊,但實際上央行去年6月就下發征求意見稿,而相關大行也自去年起就開始緊鑼密鼓進行籌備。

大額存單(Certificates of Deposit,簡稱CD),按照《辦法》定義,是指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人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屬一般性存款。

換句話說,就是由銀行面對個人和公司企業等發行的存款產品。之所以稱“大額”,是有“門檻”的,即針對個人為“30萬”,機構是“1000萬”。而期限方面,比普通的定期存款更豐富,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計9個品種。

而利率方面,《辦法》規定,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兩種。固定利率存單采用票面年化收益率的形式計息,浮動利率存單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為浮動利率基準計息。

梳理目前9家銀行已經發行的大額存單可以發現,其中5家銀行推出的產品僅針對個人,而工商、中信和建設、興業銀行面向個人和機構推出大額存單。

至於利率水平,各家銀行則“幾乎像是商量好了”一樣,一致上浮40%,一年期最高為3.15%。這樣的定價,沒有超過央行給定的可上浮50%的範疇。“算是一個合理水平。”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評價。

一石激起千層浪,看似平淡的一款產品卻引發了業界的無限聯想。

“這是中國金融管制放開的明顯信號。”深圳諾輝嶺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董博欣興奮地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董博欣早年先後在南航、華為的集團資金管理部門工作,2011年,他離開華為從事企業資金管理的咨詢,並寫作了《企業資金管理》。

在錯綜複雜的經營活動中,特別是大型企業,幾乎都有安全資金存量的內部紅線,因為一旦現金流斷裂,企業馬上面臨破產風險,所以企業特別需要註意短期資金支付能力。

董博欣介紹,例如一些跨國公司,月末賬戶需要準備的平均余額高達幾十億美金,如何提高這部分錢的收益,又能隨取隨用?常規做法是現金加上銀行存款,大額存單的出現,意味著企業完全可以減少活期存款的比例。

在他眼里,大額存單甚至可以媲美美國貨幣市場的基本投資品種——商業票據,商業票據可以由企業自主發行,也可以在市場購買,以其期限短,可轉讓,流動性靈活,在美國廣泛使用,對企業來說,商業票據既是投資產品,又是融資渠道,大大提升了企業現金管理的效率和收益。

在大額存單出現之前,“綜合來看,國內的短期投資產品,極為有限,不管融資投資,都無法符合需求。而常說的股票、資管計劃等,都不在我們考慮範圍內,原因是這些產品本身期限長、風險大,不保本,第三就是流動性不好。”董博欣說。

目前,銀行推出的存款產品主要以固定存款和理財產品為主,固定存款的周期長,不能提前提現,否則就以活期利率計算,而理財產品的周期一般是60天、90天、180天,購買之後也無法自由轉讓、贖回或者退出。唯一的短期產品是銀行票據,但使用不便,企業首先需要去銀行開銀票,才可以對外支付,而且銀行需要審查企業資質,如果不是大型國企、央企,還需要存一筆保證金才能保證支付,這樣就降低了投資收益。

無論是流動性,還是收益率,大額存單是跨時代的,“這一產品比銀行的7天通知存款好太多了,7天通知存款雖然流動性不錯,但是利率太低了。”他說。

下一步,可轉讓

交易之前“要把規矩想清楚”。

市場的熱度印證了董博欣的判斷。

中信銀行官網顯示,截至6月15日17時,個人和單位大額存單共計銷售50.62億元。首批個人大額存單已成功銷售3.69億元;首批單位大額存單已成功銷售46.93億元,其中一年期單位大額存單10億元額度已全部售罄。

而6月15日全天,興業銀行的1個月和3個月的大額存單,總發行規模就達到了68.01億,接近70億的發行規模。“這個還是很受市場歡迎的。”興業銀行一位公關人員稱。

“但從目前起始點來看,大額存單對於企業來講,只是一個投資工具。”董博欣認為,“在有了一定存量之後,大額存單如果可以轉讓,對企業來說,才是一個融資工具。”

針對董的吐槽,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公業務部門人士稱,對企業來說,實際上都是雙方議價,“早就市場化了”,而這次就是“更加明確而已”。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企業的大額都不能轉讓,未來大額存單“可轉讓”。

“可轉讓才是最關鍵的。”董博欣說。不能轉讓,和目前銀行推出的一些理財產品“沒什麽兩樣”。如果未來可轉讓,能夠自由流通,流動性好,風險又低,對企業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品種”,“甚至是未來中國市場上一個決定意義的品種”。

郭田勇認為,目前央行應該著手考慮建立一個可轉讓的市場,“這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辦法》規定,銀行可以自主決定大額存單是否可提前贖回、轉讓等條件。但目前,所有銀行推出的第一批大額存單,均不可轉讓。而後續待轉讓交易制度及平臺建立完成後,大額存單才真正是“大額可轉讓存單”。

可以想象的是,大額存單在轉讓流通時,價格將隨著市場利率價格不斷波動。假如一個CD初始利率可能是8%,如果購買時是50億,等到到市場流通時,市場利率變成6%,那50億肯定就買不到了,可能要花50.5億,相當於發行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市場產品,後來利率低了,是超值了。

對機構來說,高流動性的吸引力更大。而對普通個人來說,這樣的吸引力卻相對有限。長期關註銀行市場的譚先生認為,30萬的起點,即使比同期基準利率提高40%,一年期也才3%多一點,“還不如買國債,每年還能有5%多的收益”。

雖然今年以來,央行兩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但多數銀行為了留住存款,一般會上浮20%-30%。而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雖也隨行就市有所降低,但是對於普通居民來說,“剛性兌付”的觀念依然存在,再加上如今火爆的股市,大額存單的真正“優勢”也不那麽明顯。

至於未來大額存單在哪里轉讓,目前還並不明確。但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蔡榮鑫看來,真正交易是很容易的,但是交易之前“要把規矩想清楚”。未來也可以在銀行間拆借市場進行交易,關鍵是這樣做之前,要想清楚“銀行能不能承受”。

銀行必走之路

定價能力,會決定“到底哪些銀行會脫穎而出”。

目前,已有9家銀行的大額存單產品落地,但在期限和規模方面,則不完全相同。

根據建行官網發布的第一期產品說明書顯示,建行發行的個人大額存單和機構大額存單均為1年期,利率為3.15%,其中個人CD規模100億,企業CD為200億元,計劃於6月15-19日發行完畢。

工行的一位客戶經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工行推出6個月和1年期大額存單,6個月期限為2.87%,比其他銀行的6個月期限稍微低一點,1年期利率也為3.15%,與其他銀行持平。

6月15日一早,南方周末記者走訪了幾家位於廣州越秀區的銀行網點,已經發行大額存單的各個銀行均沒有對此做出明顯的宣傳,反而是交通銀行旁邊的平安銀行在門口及大堂里,打出了兩年以下定期“存款上浮40%”的標語,而且起點僅為5萬。

“其實銀行很不願意做,但,不做又不行。”一位國有銀行內部人士稱,“如果別人有,我沒有,我就失去了這個存款;如果別人有,我也有,我們就站在同一個平臺上。”

事實上,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所有銀行都將經歷一次次的陣痛,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將提高,現有的利差空間將進一步壓縮,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額存單的推出將倒逼銀行按照市場規律辦事。

如何確定大額存單的利率、期限,如何以最經濟的價格獲得資金,這是擺在每家銀行面前的問題,

“對銀行來說,這是革命性的。”一位在股份制商業銀行從業多年的人士稱。

他分析,大額存單推出後,讓市場決定利率,而不是銀行壟斷,肯定會侵蝕一部分銀行利潤。相同的情況下,大額存單利率肯定要比小額存單利率要高。

而目前存款利率上浮40%的資金價格,對銀行來講,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成本。但銀行肯定不會讓所有人都享受這麽高的利息,所以對優質客戶,銀行給的利率肯定要高一些。

興業銀行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書面答複中稱,大額存單作為新的業務品種可能對目前部分存款產生替代效應,但現階段替代效應有限。大額存單對客戶起點金額要求較高的特點,有利於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及期限管理。

短期來看,對銀行來說是“利空”,銀行的資金成本肯定會上升。但是長期的影響卻是“利好”。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大額存單會使商業銀行的司庫成為指揮銀行業績的重要指標。

“商業銀行的經營自主性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他認為,今後商業銀行所有的業務,都會簡化為資金的價格,價格決定了這個業務賺的錢多還是錢少,司庫也有能力管理資產的收益和定價的水平。

銀行的定價能力,會決定“到底哪些銀行會脫穎而出”,“這才是銀行未來的關鍵。”魯政委說。

目前,銀行的定價能力實際上已經在慢慢地形成。而央行的一系列政策,也為逐步實現銀行自主定價提供保障條件。

未來利率市場化一定會形成,央行總的思路肯定是想把利率降下來。每一次央行降息後,存款利率上浮的空間是在加大的,“這相當於給了銀行一個過渡,讓銀行慢慢地適應利率降低。”上述國有銀行內部人士分析。

在銀行過渡期間,通過大額存單讓銀行逐步適應市場化利率,形成自主定價能力。這個過程中,雖然看似銀行的資金成本上升,但是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蔡榮鑫說,“要註意,這次推出大額存單,是在兩次降息之後,所以降完再升,銀行的成本也沒升太多。”

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銀行的風險意識比過去大大提高。“據我所知,一些珠三角的商業銀行對一些小額貸款的利率都快達到了4倍的基準利率。”蔡榮鑫說。

他分析,從宏觀角度來看,是用“市場化的方式逼著銀行往前走”。他認為,目前倡導的“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都需要資金,但是銀行肯定不可能支持這種初創的企業,所以提高社會的直接融資比例。當銀行反應過來的時候,也會做出一系列的改變。

大額存單推出後,促進利率市場化,也會促使資金回報和風險對等化。董博欣認為,現在一些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非常高,與銀行天然的“嫌貧愛富”屬性相關。

他認為,對銀行真正的影響,並不是利潤被壓縮,而是讓銀行回歸市場。“這樣一來,好的銀行成本雖然低,但客戶量大,差的銀行,通過提高成本仍然可以獲得資金,而不是像現在大家就是拼命地拉存款。”

過去,銀行已經習慣了高額的存貸差,而現在銀行逐漸“走向市場”,“過去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利率市場化“臨門一腳”

很可能在今明兩年就完全放開存款利率。

多位業內人士稱,大額存單實際上是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算是利率市場化的初步嘗試”,是實現存款利率完全市場化的重要過渡。

從2004年10月開始,銀行貸款利率下浮0.9倍,直到2012年6月,貸款利率下浮0.8倍,同時存款利率才允許最高上浮10%。此後,在2013年7月貸款利率完全放開。但存款利率一直維持不變。直到2014年11月,存款利率才可以上浮20%,至2015年5月,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在蔡榮鑫看來,這種改革的力度和進程遠超過他的想象,“過去十多年一直在說的事情,在這兩年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推動。”

大額可轉讓存單,其利率完全由銀行根據市場情況自主定價。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大額存單的推出,讓利率市場化僅差“臨門一腳”。

郭田勇說,利率市場化估計也會很快就完成,很可能在今明兩年就完全放開存款利率。

2013年12月,銀行推出同業存單,在銀行與銀行之間進行短期的資金拆借,利率也是由市場定價。而這次大額存單實際上是面向個人、非金融企業和機關團體等推出,範圍更廣。

“同業業務是一個抽象意義上的鋪路,讓銀行司庫體會到負債是可管理的,但二者還是有很多差別的。”魯政委說。

實際上,大額存單在中國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1986年,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就曾嘗試發行大額存單。在隨後的1989年,央行出臺了《關於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管理辦法》,規定CD最高利率上浮幅度為同類存款利率的10%。

在當時,央行規定的CD面額相對來說較小,個人存單最低為500元,企事業單位的存單面額最低為5萬元。因為利率高、面額小,受到當時市場的熱捧。

但隨後,因為市場環境不完善,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存貸款利率倒掛、偽造存單等。1996年11月11日,央行重新發文規定,提高個人CD面額為1萬至5萬元,企業CD面額為50萬至500萬元。但在1997年4月,CD就被央行叫停。這一停便是近20年。

在魯政委看來,1990年代取消CD,“最主要的原因是存貸比的要求,再就是當時CD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說是叫CD,但是換言之,有點像現在的保本理財”。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日本等國家在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都曾以發行大額存單作為推進改革的重要手段。多位市場人士分析,此次重啟大額存單,也正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選擇,為全面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鋪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