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消費行業公司分析思路——從國美電器談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80

消費行業公司分析思路——從國美電器談起
作者:格隆匯 張薇

導讀

本文是重量級資深港股消費股研究員張薇分享的第二篇文章,她以國美電器為例,系統梳理了公司研究的分析框架,堪稱經典教材。

(一)公司基本情況

1.公司發展歷史:
公司的成長如同人一樣,總是帶有慣性,但情隨境遷,環境的變化也會促使公司轉換運營的思維,因此分析公司的發展史,必須明白公司每一次經營風格變遷以及經營策略轉換的內在原因,是因為掌門人的更替還是環境變化使然?


以國美為例,國美電器成立於1987年,隨後五年在北京進行連鎖經營布局,完成原始積累,之後走出北京,開始大量收購擴張,(05年收購易好家,黑天鵝以及武漢中商;06年收購陳曉永樂;07年托管大中,收購大同北方;08年控股三聯)。在國美發展初期,企業在頻繁的攻城掠地,黃光裕擴張,所用手段並不複雜,是他一貫持之的"薄利多銷"政策:以比對手低得多的價格去吸引消費者,迅速占有市場。所以,國美每新進入一個新城市,都會引發當地消費者的連夜排隊搶購,也令當地的競爭對手坐臥不安。這種狼性收購離不開黃光裕本人的商業敏感及敢拼敢闖的個性(潮商),但是這種勇猛對於創業企業是有益的,而對於做到一定規模的國美企業,它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一種人性化的管理。

與蘇寧對比:國美的狼性收購(收購時間,門店數,價格),使得05-08年門店的數量從600余家翻倍至1300多家,但帶來的問題是整合需要摩擦成本,如企業文化差異以及合並後對母公司的忠誠度;相比之下蘇寧收購比較少,更多是內生性的增長。

對國美擴張的思考:公司進行一系列動作之後擴張的效果,是否有規模效應、協同效應(1+1>2)?新並購的公司能給國美帶來哪些變化?是地理位置擴大到其他省份?還是增加物流渠道?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如果自己做要多大成本?

2.公司股權結構
國美電器當前最大控股股東為黃光裕及杜鵑。


了解每一次股權結構變動的原因(增發與配股):

以國美電器控制權之爭為例(黃光裕VS陳曉,最終以陳曉退出,張大中接替結束。當初黃光裕對陳曉的指責不外乎三大理由:其一,陳曉收縮經營的戰略失誤,導致國美在與蘇寧的爭奪中痛失領頭地位;其二,陳曉對國美高層實施“股權激勵”是“慷”大股東之“慨”;其三,引進貝恩資本後進一步增資擴股,意在“稀釋”第一大股東股權,架空黃光裕。)

3.主營業務分析

(二)行業狀況分析

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中,能夠歷史留名的必然只占少數,為何有些人能夠成功,有些人卻永遠被淹沒?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止,能夠把握和跟上時代節奏的人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走向成功。

行業分析的邏輯是:

第一、周期性研究,行業生命周期為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分析行業發展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目前發展狀況,未來發展趨勢(把握行業主導走向,定位公司戰略)。

第二、結構性分析,了解行業集中度(前幾名合計市場份額占比,靜態與動態把握),通過對行業前幾大巨頭的模式分析,把握未來的行業的發展趨勢電零售未來是否走向規模化,壟斷化,行業是否會洗牌,誰會笑到最後?)

研究行業狀況的目的在於能夠整體掌握公司的競爭地位、競爭環境,並能以此檢驗公司過去的戰略定位是否獲得成效(財務數據的同業對比)

為什麽國美電器能夠在家電連鎖行業異軍突起,他是如何把握住行業發展的契機?又是如何與競爭對手刀兵相見?

1.行業發展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縱向維度

80、90年代,國內仍處在重工業的發展時代,輕工業比較缺乏,那時的商業機構大多是國有單位,有一級、二級批發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網絡,但是壟斷經營本身效率不高,再加上大量的家電(彩電冰箱等)靠出口,供不應求。私人資本以此為契機進入零售行業,通過買賣差價獲取利潤。

第一階段,高杠桿運營

國美黃光裕借貸款開始涉足白色家電百貨(這部分也是最先開放的),依靠買賣價差,擴大門店規模。國美通過貸款融資不斷擴大規模,巨大的“零售網絡”使得黃光裕有足夠的資本挾"價格"號令諸侯,將上遊生產商的利潤一刀割下讓利給消費者,薄利多銷的策略吸引消費者,迅速占領市場。

空調行業背景,中國之前做代工。2004年行業凈利潤率很低,原因是上遊供應商打價格戰,而下遊需求旺盛。此時國美蘇寧既有很強的議價權,以低價進貨,對上遊控制力加強(Bargining power)。

行業未來走向:從分散走到壟斷,規模經濟,利潤提升。

第二階段 09-12年分水嶺

08年以後,隨著國美蘇寧的快速擴張,線下門店的競爭也逐漸激烈。

國美:黃光裕被抓入獄,陳曉引入貝恩資本,發行股票期權,意圖架空黃光裕(控股股東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委托代理沖突)。國美進入調整期。陳曉做法:關門店。缺乏忠誠度,管理混亂 。

11年,張大中接任陳曉成為國美董事局主席,結束了陳曉時代的“關店策略”,重啟快速擴張路線。但是11、12年業績均出現下滑。

13年國美布局多渠道,14年全渠道建設,業績開始回升。

對比蘇寧:張近東開始開店,建物流基地,物流體系配送。同時間,京東開始涉足平板電視的銷售,完成了3c產品的全線搭建。

第三階段,電商平臺(同業比較京東、蘇寧及國美的戰略定位)

2010年以後,因為電子產品的標準化,因此天生具有在線交易的基因,電商時代來臨,傳統家電賣場都受到了沖擊。

此時,京東戰略方向是通過電商平臺低價策略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但問題是京東不能比門店賣得貴,不能提價,毛利率低,而且3C產品占比大, 3C毛利率低。

2010年後,蘇寧也開始學習京東布局線上電商平臺,大量引入投資資本,並更名為蘇寧雲商。(電商的盈利關鍵是平臺、物流),但是蘇寧線上線下同價,門店變成展示平臺,不能體現差異化,會降低蘇寧毛利,另外,蘇寧更多是以代銷為主,而國美是買斷自營(OEM)占比較大,

國美實行以線下為主體,線上為補充的戰略,無論是黃光裕時代還是張大中時代,都實行的是快速擴張路線。

總結

家電零售行業的發展軌跡基本上是“低效率國有百貨——混亂民營百貨——標準化民營連鎖百貨——百貨與電商結合——多業務經營”這樣一個路線,目前的狀況是市場還沒有完全定性,幾個龍頭還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線上向線下延伸,線下向線上延伸,這個對於國美是一個好局面,因為自己已經有了龐大的門店數量而線上也擠進了前五,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國美的競爭對手蘇寧和京東則越來越相似(都定位為圍繞著電商產業的多業務經營),國美和他們之間經營方式的差距將進一步加大。

2.行業發展現狀(數量與結構布局)——橫向維度

比較分析市場份額占比,了解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

比較分析不同公司的產品結構、收入結構(每個業務結構的毛利率)以及後臺搭建(供應、物流配送、售後服務等),挖掘公司最大的利潤增長動力。

比較不同公司的經營策略
分析不同產品占比?物流?投資金額?


國美線下OEM產品占比較大。非定制產品,網上低毛利產品較多,實行線上線下差異化策略(更偏向線下,線上為補充)。

國美蘇寧3C比例,小家電占比,通過提高3C及生活家電的銷售比例來深化差異化經營策略,提高門店的聚客能力。

分析蘇寧這些年在做什麽,陳曉做什麽?張大中做什麽?

經營策略,蘇寧,做大流量,積攢客戶?

宏觀角度,怎樣變遷,每個業務結構怎樣變遷。

現在在做什麽,建物流體系,花多少錢?

配股花錢幹什麽?

京東邏輯:低價策略,打敗對手,占領市場份額,但即便到目前為止,京東已經在美國上市,仍未能盈利。此處橫向對比美國亞馬遜,和京東相似模式,也未能實現盈利。京東屬於自營電商,基本不賺錢,要靠價格戰來實現流量。

京東劣勢:

1. 不能比門店賣得貴,不能提價,毛利率低,3C產品占比大。

2. 3C毛利率低,大件產品毛利率高。

對於沒有實體店的電商來講,落地很重要,需要有成熟物流公司來支持。如京東自己做配送。

蘇寧邏輯:2010年後,蘇寧也開始做電商,涵蓋家電、3C、母嬰、百貨、超市、服裝等。蘇寧覺得把國美打掉了,成為行業老大,引入紅衣資本等。

蘇寧劣勢:

1. 做第二名時候安全,有老大帶著。但是自以為沒了國美這個老大之後,進展太快。蘇寧搞全方位電商,但是淘寶太大,全平臺,做平臺搞不過淘寶。

2. 蘇寧學京東,同款同價,門店變成展示平臺,不能體現差異化。

國美特點:

國美3C占比比較大。非定制產品,網上低毛利,線上線下實行差異化策略。

檢驗京東、國美及蘇寧的戰略是否成功?比較優勢

京東——電商平臺,主攻線上,低價策略——毛利率是否提高?

蘇寧——O2O布局,大量資本投入線上,蘇寧雲商——看線上占比?

國美——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看線下毛利是夠提高?

要看公司經營策略,公司是否實現這個策略,數據追蹤,看第二年到底做了沒有,思維方式有沒有變化

(三)核心競爭力——打造最強護城河

優秀的商業模式誰都可以模仿,但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優秀的企業關鍵是具備構築商業模式相應的核心競爭力。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包括方面方面,“-財-物,產-供-銷”。

考察核心競爭力的邏輯是先看管理、再看經營、最後落實到財務(檢驗前面兩者的成果)

1.管理
企業的領導者及其管理團隊的素質關系到企業的素質,關系到企業能走多遠、能做多大,重點要考察領導者和管理團隊成員的背景,通過跟蹤他們的言行(通過新聞、招股說明書或董事會報告)中獲取企業的發展方向、行業戰略、用人機制、激勵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2.經營

公司能否把握行業發展契機,準確進行戰略定位。比如國美、蘇寧與京東的戰略方向就很不同,究竟誰會成功?

企業提供哪些產品或服務,企業用什麽途徑或手段向誰收費來賺取商業利潤。

3. 財務數據(財務數據滯後於管理和經營,又可用來檢驗管理與經營效率,雙向分析,全局把握)

常用的方法是杜邦分析,挖掘公司利潤增長點

ROE分解(權益乘數*總資產周轉率*凈利潤率)

ROE,最重要!公司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

過去幾年ROE拆分,看財務變遷,哪塊是動力(資本結構,運營效率及盈利能力)?

財務數據,看經營層面變化,但是財務數據相對滯後。

周轉天數,和上下遊談判能力。

其他財務指標:

收入是利潤的先行指標。

◆收入增長情況

◆主營業務的變化

◆主要客戶銷售額分析

◆主要競爭對手比較

毛利率水平體現了企業的競爭力。

◆毛利率水平

◆成本構成

凈利潤的水份

◆ 經營性利潤(剔除投資收益、公允值變動收益以及營業外收益後的利潤)

◆真實的凈利潤(經營性利潤-所得稅)

最後得出自己分析的結論,做出評級判斷:

買入評級原因:1,資產被低估;2. 有成長性;3.競爭力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2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