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鍵成績》郭守正一手規畫「台北秋葉原」 顛覆傳統賣場 接班首戰 打造台灣最強3C通路(086-088)

2014-10-27  TWM
 
 

 

歷時逾三年打造的「三創生活園區」,開幕前夕首度對外曝光!

三創數位董事長郭守正說,這個商場有許多創新提案,包括女性專區、台灣最大攝影器材專賣店等,未來台北秋葉原與光華商圈既有商家的關係,是互補而不是競爭。

撰文‧梁任瑋

斥資三十八億元、由鴻海集團關係企業三創數位投資興建的「台北資訊園區BOT案」將在今年十二月初試營運,並於聖誕節開幕。這棟3C賣場也是郭守正返回鴻海後,將被郭台銘檢視的第一張成績單。

鴻海集團二○一○年取得台北資訊園區二期開發案五十年BOT經營權,郭守正兩年前正式接手籌備招商,望著即將開幕的商場,他的眼神充滿期待。

「雖然名為『資訊園區』,但我們把它定義為『生活園區』,裡面包括影音、子親、育成等內容。」郭守正走在三創生活園區的戶外廣場,大面積的行人空間搭配節能環保的綠建築設計,他難掩興奮的說,三創生活園區不僅是鴻海由製造業轉型至零售通路業的里程碑,也將成為台灣3C潮流的新亮點。

通路一直是代工業霸主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心中的痛,近三年相繼在中國投資萬得城、飛虎樂購、萬馬奔騰,皆因獲利不佳黯然退場,連台灣賽博數碼也悄悄關門。

郭台銘深知通路為消費性電子產品「最後一哩路」,但始終無法展現成績,相形之下,郭守正親自執掌兵符的三創生活園區這一役,更被外界拿著放大鏡檢視。

有別於光華新天地仍著重電腦DIY組裝市場,三創生活園區打造台北最大、台灣最高檔的3C賣場的企圖心強烈;光是一樓一間三十坪的店面月租金就要六十萬元,換算每坪單價不輸台北東區SOGO商圈。

距離開幕一個多月,記者實際進入三創生活園區一樓,只見工人忙著吊掛空調設備,內部裝潢正緊鑼密鼓趕工;但從已出爐的樓層規畫,仍可看到郭守正在許多角落注入自己鍾愛的電影、文創與親子服務,替冰冷的3C賣場,增添溫暖的感覺。

郭守正說,三創生活園區主攻對流行有自我主張,追逐有品味科技商品的年輕族群、小家庭等,並延伸家庭成員二至十八歲的兒童、青少年,提供大量餐飲空間,吸引原本不買3C用品的消費者。

據了解,三創生活園區一樓為品牌旗鑑店,引進台灣三大電信商與Apple、hTC、索尼等手機品牌;二樓為電腦品牌專賣店;三樓以相機為主題,販賣數位與單眼相機及周邊商品,可望成為台灣最齊全的相機賣場;四樓有數位攝影棚,其中三創特別貼心地規畫女性3C區,企圖以女生聽得懂的語言,吸引對3C冷感的女性消費者。

強調「以智能科技體驗未來生活」的三創生活園區,招商初期卻屢屢碰壁,由於租金設定過高,在毛利率偏低的電子業面臨招商瓶頸;後來調整定位,並廣邀通路代理商進駐設櫃,才逐漸填滿空間。不過,四樓以上就已跳脫3C用品,五樓專賣配件,六到八樓增添大量動漫與親子元素,設有體能遊樂園、室內鐳射漆彈場等。

由於郭守正與妻子黃子容○七年已成立「故事島─學習童樂園」,專門經營○至八歲的親子市場,也將進駐三創七樓的「子親專區」,替商場注入新氣象。

延攬各界人才

請益流通業教父 香奈兒大將操刀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光華商圈一向以「宅男」為主要客層,不過受限於腹地,動漫商品專賣店不多,未來三創生活園區將設立一整層動漫文化館,搶攻電玩展商機。

「目前日本商場最新趨勢除了購物,還必須很『好玩』。」曾替台北一○一購物中心、義大Outlet招商的景華國際總經理王香完表示,從三創生活園區規畫看得出來,郭守正亟欲與光華新天地區隔。

要製造業起家的鴻海立刻轉型為服務業思惟,不是容易的事。郭守正的壓力,來自時間、獲利,還有外界的高度期待。

兩年前他開始參與台北秋葉原規畫案初期,為了拉出國際的高度與視野,也積極邀文創業的重量級大咖當顧問,包括經營華山創意園區ROT的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台灣流通業教父、前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都是他請益的對象,也曾延攬誠品書店前執行副總經理廖美立擔任三創數位董事總經理。香奈兒台灣傳媒前總經理吳世家也加入郭守正團隊,擔任三創品牌中心副總經理,操刀品牌形象。

雖然三創生活園區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歷經人事更迭、工期一再延宕,但對於近年生意大不如前的光華商圈來說,卻是重新凝聚人氣的新地標。

帶動商圈復甦

把逛華山女生、逛光華男生拉進來約會「三創生活園區是串聯華山藝文特區與光華商圈消費力最重要的橋樑。」在光華商圈經營通路逾二十年的蔡家國際總經理蔡若芸,未來也將進駐三創,對於台北秋葉原的營運抱持正面態度。

郭守正也說,「如果我能把喜愛華山藝文特區的女生、逛光華商場的男生拉到三創生活園區約會,這個商場就成功了!」「未來園區還有第三期要開發。」台北市政府財政局長陳盈蓉表示,緊鄰新生南路與八德路口的希望廣場,周一至周五是停車場,周末假日是農產展銷會;為提高使用價值,將以設定地上權方式開發為商辦大樓,與光華新天地、台北秋葉原成為黃金三角,帶動高群聚效應。

蔡若芸說,三創開幕後,有獨具特色的餐飲店家,也有足夠的停車位,可將華山藝文特區年輕人潮引進三創生活園區,不僅替逐漸衰敗的電子一條街增添新的表情,也替舊商圈翻開新的篇章。

三創生活園區

投資興建:三創數位

位置:台北市金山北路、市民大道三段口

樓層:12F/B6

土地面積:2687坪

樓地板面積:1.88萬坪

開幕日期:2014年底

開發方式:由民間投資BOT興建停車場暨附屬商業設施外觀特色:設有大型戶外螢幕,夜間以燈光塑造情境,呈現影音動態畫面賣3C、搞文創 就要吸引更多客源──三創生活園區樓層介紹

12樓 展演廳

藝文表演空間與會議室,兼具國際會議與動漫表演功能。

10~11樓 辦公室創業育成中心,提供年輕新創公司使用。

9樓 餐廳

大型主題餐廳,引進異國料理。

7~8樓 子親空間

引進兒童遊戲空間,提供父母與小孩互動場所。

1~6樓 商場

陳列最創新的3C產品,依照手機、電腦、相機、配件分別設置樓層。6樓為動漫中心,提供藝廊、展演、體驗功能。

B1 美食街

B2~B6 停車空間汽車位200個、機車位450個,透過停車位顯示地圖,指示空置停車格,取車時輸入車牌號碼或使用QR code,就能快速找到。

「子親」,郭董親身體驗後的創新名詞在三創生活園區裡即將有兩層樓的「子親區」,為什麼叫「子親」?為什麼不是「親子」?原來,這是郭台銘經過「親身體驗」後的創新名詞。

郭守正說,爸爸這幾年,因為妞妞、小虎相繼出生,心境大不相同,對妹妹、弟弟的需求,包括玩具、遊戲等,幾乎沒有招架之力,百依百順。他從自己親身的體驗,發現這些家庭娛樂都是小孩決定的,「user」(使用者)和「pay customer」(付費者)是分開的,「如果使用者都不願意來,怎會有人來付錢?」所以郭董認為小孩子才是主導者,應該擺前面,於是,「子親」這個新名詞,就在郭董拍板下,於焉誕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46

秋葉:內容付費,新瓶裝舊酒而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4/161193.shtml

秋葉:內容付費,新瓶裝舊酒而已?
筆記俠 筆記俠

秋葉:內容付費,新瓶裝舊酒而已?

知識經濟、內容付費是怎麽一回事?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 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秋葉。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現在最火的話題,知識經濟、內容付費是怎麽一回事。

我一般不做筆記,我只做模式識別,這是比做筆記做到一定基礎之上更高級的一種能力。

做模式識別時,我首先要判斷你是誰;你可能和過去的什麽東西連接在一起;我能否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我應該做什麽樣的創新。

其實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問題是:

老問題,老辦法;

老問題,新辦法;

新問題,老辦法。

只有很少的才是新問題,新辦法。

如果碰到新問題,你們知道應該怎麽去做?交給能做的人去做,普通人浪費精力做這些幹嘛,這不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嗎?所以我一般碰到這個難題,我都是繞著走,我不搞了。

我從高考中就學會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經驗:碰到絕對不會做的題,怎麽辦?放棄,我不要了。這20分我不要了,從750分扣掉20分還有730,我把剩下730多拿一點分不就好了嘛。人生不是每把牌都能抓在手上,我只要贏我要的那一把。

說到內容付費,其實我跟大家談的是:新問題,大部分都是老辦法。

但是現在很多人很著急,著急什麽呢?看到我們的花花(筆記俠華東區大統領)抓住機會了,小荻老師抓住機會了。都不跟羅胖比的,更不要跟馬雲爸爸比的。我們其實並不羨慕別人的成功,我們羨慕的是身邊跟我們差不多的人——他怎麽就成功了?這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

但是我,一般不會看他現在為什麽成功。我發現這個世界上我理解得最深刻的東西,都來自於我過去對世界的觀察,很少來自於我對未來世界的想象。我對未來的世界沒有想象,我不知道它是什麽,來了再說。

519208205538444371

我就想到一個問題:所謂的內容經濟,說白了在過去叫“精神文明文化市場”。原來黨有一句話:“我們很難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文化需求”,有沒有聽過這句話?現在叫“內容經濟”,換個馬甲你就不認識了?

原來老百姓要不要看戲?

要不要看報?

要不要聽歌?

要不要跳舞?

要不要學習?

要嘛,原來就有嘛!原來給不給錢?上個好學校收你一萬你敢討價還價嗎?一直到今天,線下教育收高價比線上容易得多。

只不過,我們今天談“內容經濟”,要把它做細化再細化。為什麽呢?

你們知道,最好的內容是幹嗎?拍電影、拍電視劇。黃曉明一來,你們不都跑了去看他?我們要承認,這個人的影響力和能量是都超過我們的。這個也算內容經濟,但你們打算也幹這個嗎?這個要靠才華、顏值、天賦和運氣。

所以基本上大家談到“內容經濟”,都不會說“我要做黃曉明”“我做要做周迅”對吧?實際上,我們在談“內容經濟”的時候,我們默認把這一塊劃掉了,但實際上這是很大的一塊。

還有一塊,唱歌。歌星這個市場小嗎?演唱會一場接著一場,但你們還不是把這一塊也劃掉了。所以我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們談“內容經濟”,是普通人感覺“我跳一跳也夠得著”的。有很多很大的市場,你跳一跳也夠不著,你自己把它劃掉了。

你知道為什麽大家都喜歡做“知識型達人”嗎?因為普通人覺得自己也會學習。人最擅長的是什麽?自我欺騙。

所以,在精神文化文明需求里面,把唱歌也劃掉了,把電影電視劇也劃掉了,總算來到一個愉快的市場——非剛需、低頻——那就是學習嘛。

學習里面總算是有一點消遣類的,看報紙、看書、找專家聊天,所以我們過去都有情感導師,現在還是有的。我們過去要獲得一些知識、一些信息,有可能是買報紙。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報紙,是《參考消息》,很多男孩子愛看《參考消息》,我尤其喜歡看軍事版。

341246659090068249

後來我不看報紙了,我就看新浪。因為我是1998年開始上網的,我在新浪上面看新聞。但是你們現在都看什麽?今日頭條等等,這時候是采取內容算法推薦式的。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在北京、上海、杭州,很多人不是在公交車上就是在地鐵上,地鐵上像北京那樣在高峰期,問題是能不能擠上去,有時候擠到手機都掏不出來,更不可能看書看報紙讀書。但是需求還在,所以大家就會拿出手機翻今日頭條這類。

今日頭條的特點是什麽?它只有一個小屏幕,你的手機再大也就只有那麽大個屏幕,我很少在地鐵看到有人一手掏出個iPad來閱讀,iPad單手沒法操作。小屏的問題在哪里呢?小屏的問題在於,它為了搶奪註意力,每一個平臺都會推送很多彈窗,讓人感覺世界上好多信息都錯過了!3分鐘不刷微信群,就感覺錯過好多紅包了,有沒有?

這種事情就搞得我們非常焦慮。現在這個社會,除了信息爆炸之外,另外一個給我們帶來焦慮的是,我們目前在生活壓力下缺乏安全感,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出現,讓人感覺確實許多工作崗位面臨淘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知識產品的要求開始升級了,並不是說大家不看報、不聽電臺,也不是說完全不看內容節目了,但是形式要變了。

731334335504496232

實際上在內容付費領域,說來說去就3個模型。

918687768788012801

一個模型就是,我做一個平臺,我們原來把這個平臺就叫做“媒體”,這個媒體可能是報紙、雜誌、期刊;第二種,人物,比如張泉靈,本來在央視就是主播里面的大姐大。這些人物有的叫主筆,有的叫主講,有的叫主播。老師就叫主講。還有一種叫服務。

其實還有一些我就略過了,比如說做知識產權保護。這個好像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辦法線上,還是得線下,還是得交材料,還是得提供證明,還是要跑到那里蓋章。

一、媒體

媒體這一塊原來大家最喜歡的產品就是做書,書賺稿費、版稅。但是把一本書寫好賣掉相當困難。一個紙質書在經管類,一個普通作者能賣到1萬本,應該給自己加個蛋,不,加2個蛋。

過去很少出很多書,因為過去對出版號的審批、對內容品質是要有保障的。後來出版行業慢慢地市場化,很多出版社就賣書號,出書的難度就下降了,書就越來越多。書多了,大家也覺得書不好選了,每次像618這樣搞活動,買的都是不好的書,好書都買不到,或者不打折。現在大家都覺得,光選書、買書、讀書都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樊登讀書會就跳出來了,樊登老師跟你們講:以後我一年給你們推薦50本好書,我還有很多大咖帶著你們讀,你們一年只需要交365元,一天一塊錢。樊登老師把這個模式目前應該已經做到國內登峰造極,剛剛突破100萬用戶,相當於做出了一個破億的產值,這是非常厲害的模式。

518113099653786005

樊登讀書會相當於閱讀里面的淺閱讀,什麽叫“淺閱讀”?原來我們在報紙里面是不是有這樣的模式——一本書的摘要,寫一篇文章讓讀者看懂一本書。樊登無非就是把這個變成可以用聲音來聽的。

為什麽大家現在都用聲音來聽?因為我們的時間都花在了車上、地鐵上,沒辦法用手把手機掏出來看。大家現在應該理解了我說的:需要沒有變,只是變形式。

再來看十點讀書,你們知道在我心中,十點讀書取代了什麽市場?中國最成功的雜誌叫什麽?《讀者》,難道你不知道這個世界上,能賣得最好的軟文就是雞湯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為什麽朋友圈都是雞湯?微博時代、博客時代都是雞湯好不好?沒有博客的時候,我們在電臺里面聽的也是情感節目。《讀者》都賣了幾十年了,哪篇文章不是雞湯?無非就是各種檔次的雞湯,《知音》是廣場舞大媽的雞湯。你們理解這個定義就可以了,看模式嘛,它的本質就是雞湯,滿足各個層次的雞湯。

當各個層次的雞湯不能滿足之後,他一定會做一個動作,叫“建營銷矩陣”。那麽,建營銷矩陣這個事情,什麽時候誰開始幹的?

686605108791568392

《知音》一開始只有一本雜誌,叫《知音》,後來就出了《知音海外版》,海外版不夠用,後來就出了《海外版》的上和下,現在最厲害的叫《知音漫客》。雜誌從一本辦成幾本,是不是就是媒體矩陣?今天換個馬甲,叫“微信矩陣”,上一波叫微博矩陣,有什麽區別嗎?

所以你們跟我談新媒體,我直接就不談的,我直接看老媒體怎麽玩,用老媒體的套路跟你打——關鍵是老媒體的套路很多人不會。

李翔商業內參就是報紙,什麽報紙?《參考消息》,只不過他不談政治,就只搞了經濟文化版,嚴格來說是經濟要聞版。無非是這個要聞有他選擇的偏好,他偏好選大佬,偏好選熱文里面的觀點,這樣的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面看到一些精彩的觀點,可以節約時間。

那麽,期刊和報紙的營銷模式是什麽?征訂。每到年底,郵局或你們單位給你發個單子,然後你就在上面打勾,要訂《童話大王》《兒童文學》《少年文藝》……

征訂以後,基本上期刊和報紙就知道自己一年可以訂多少了,這個量叫做“發行量”。如果一個期刊或者報紙的發行量超過500萬本,他拿著這個發行量,就可以運作廣告。報紙是不掙錢的,錢都是廣告主掏的,通過這種方式來盈利。

後來報紙直接被互聯網的免費信息給淘汰了,但是現在做內容付費,本質上就是用現代的互聯網模式,在信息泛濫的時候,承諾提供優質的信息,因此用戶要付費。但是這個付費的心理暗示、心智模式還是報紙,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期刊在網絡上發生了變化,由於期刊在生產、印刷、運輸、發行這些環節,成本可以節約到0。原來做一本《讀者》成本肯定不是0的,首先印刷要錢的,送到你手上也要錢的,而且這個錢不低的,所以《讀者》要賣5塊錢肯定少不了的。

但是如果在微信上寫文章,平臺服務器是微信的,服務器、流量資源都是微信的,所以可不可以把定價直接做到0?所以它顛覆了紙質雜誌的優勢,更快、更低成本。所以類雜誌化的新媒體就可以不要錢,靠賣廣告賺錢。原來的雜誌也是靠賣廣告賺錢的。 

二、人物

在雜誌和報紙中,有的人特別能寫,寫得讀者都好愛他,那就會請他開專欄,這就是主筆。中國報紙歷史上,寫專欄寫得最牛的是誰?金庸啊!現在到了大家都在講的“內容經濟”時代,但是寫專欄誰能寫過金庸?

878307168775609427

主筆幹什麽?寫專欄。當然,現在寫專欄有一點點變化。古典寫了個專欄,叫做《超級個體》,非常棒。但是這個專欄又不像一個完全的專欄,它的結構化非常好。但是過去結構化寫得非常好的都是故事,古典寫的是幹貨,幹貨的挑戰在於,看完上一周的,到下一周要你這兩周的思維銜接起來,一般的人挑戰太大。要想降低挑戰的難度,故事是最簡單的。

那可能有人又要問:為什麽羅胖不寫故事?不好意思,寫故事的內容付費市場還輪到我們做嗎?盛大文學早多少年就幹這個了,郭敬明、韓寒在幹嘛?我們做知識型IP的人要冷靜,我們是把人家瓜分完的市場,發現還剩下一小塊肉,我們可以去打一下。

主播就是“我特別能講”,完全可以請人幫我策劃這個話題可以怎麽講,然後由我來講。比方說《羅輯思維》、《曉說》包括《冬吳相對論》,這些人講的才華超過了文字的表達,所以他完全可以請你來寫:“你幫我把故事底稿都寫好,我買稿,我來講。”

還有一種特別特別有幹貨的,像我的朋友蕭秋水,她在知識管理方面特別有幹貨,所以喜馬拉雅就邀請她去開課,幫助沒耐心、沒時間看書的人用聽的方式,學到如何在碎片時間建立起知識體系的思維。這就是主講。

過去的主講就是在線下講,比如說一個收費的公開課,有可能在企業里面做內訓。到網上就變成了微課、直播、視頻的錄播,也有可能變成一對一地講。比如很多英語一對一真人教學,一對一在教育行業是最多的,像家教。家教是不是內容經濟?家教也是啊,只不過收費低一點而已。一對一市場其實最大,關鍵是單價起不來,個人賺不大,除非你做平臺。

現在看到模式識別的力量了吧,突然發現世界如此簡單,看那麽多書幹嘛? 

三、服務

還有一類叫服務型市場,服務型市場一般來講很難依賴個人。

第一類,叫咨詢報告。中國有一些咨詢報告,搞IT、搞互聯網的人都看。中國互聯網研究中心每年發中國互聯網的報告,大家跑到網上免費下載。

像艾瑞咨詢,每年發各種行業的網絡發展現狀的報告,像麥肯錫每年要出很多行業的報告,有沒有價值?你想要,花錢買呀,咨詢行業一直都是賣報告的。

一種報告就是我做行業調研的標準版,你們要,我就賣給你。另一種,你家的企業有需要我來診斷的,咱們就簽一個服務合同,診斷完了之後我出的還是報告。如果我要把後面落地的東西都做下來,那叫做輔導,另外收費,跟報告要分開的。

最近微博做了一個欄目,叫微博問答,這個跟分答學的。在微博上,你向我提個問題,我用文字的方式對你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回答。微博邀請了協和的張羽。

在微博上有一個人用文字向張羽提問:我得了一種什麽病,怎麽辦?張羽就做了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你如果要偷看,一塊錢。我看了下,他寫了一個什麽病的文章,7800多人偷看。本質上就相當於他為你出具了一個診斷報告。你覺得病人在意那一塊錢嗎?病人在意你是不是協和的。只要是協和的,2塊錢、5塊錢都沒有問題,因為我在意他給的建議和方案對我有沒有啟發,我會為他這個牌子和專業付費。但是如果張羽離開了協和,甚至協和說把他開除了,1塊錢看不看?

做服務收費,要做報告的話,很難做成個人的。你最後一定是個人變成平臺——筆記俠就是一個例子。

筆記俠為別人提供筆記記錄的服務,如果以個人的形式來做,也能做。你口碑好,還是有人找你做。但是如果你想把它變成一個商業,變成一個可複制的模式,那你一定要做成一個平臺。

第二個就是做咨詢。現在大家都知道一個咨詢平臺,在行,你可以在上面買別人1個小時的時間。

原來有沒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到杭州來了,哪家飯館好吃?這是不是個問題?這個問題你把它上綱上線也沒必要,但是這種問題需求量大到百度做了個百度知道。但是原來小問答沒辦法收費,現在有人願意為這個問題花錢,所以在行又推出個平臺——分答。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我們所說的內容付費市場,實際上已經砍了很多很多了。現在我們具體談的就是這些東西。如果你們研究在這個里面到底怎麽去抓紅利,對不起,不是怎麽研究怎麽抓紅利,而是去研究老的模式是怎麽抓到錢的?然後在新的模式下,我有哪些變化和改動,哪些應該傳承,哪些應該嫁接,哪些應該變化?

說到變化,還有一個要說一下。一旦想到一個產品,就去做,然後拿出去賣。一開始找1000個種子用戶,然後口碑傳播,1000個就變成一萬個,一萬個就變成十萬個,對不對?

但是,這個傳播規律,是免費內容產品的傳播規律。一旦產品變成付費的,從免費到付費之間的鴻溝,超出你們的想象,沒有滾雪球效應,真實的效應叫粉絲墻。

799542073114546775

什麽叫粉絲墻?我有一批忠粉,什麽叫忠粉?就是我說要出個東西,還沒賣,就會說“大叔,我買啦”我問“你都不知道好不好?”他們會說“只要是你出的我就買。”我勸“你冷靜點,有用再買,沒有用買了幹嗎?”他們會說“我喜歡你!”

忠粉的轉化率幾乎是100%,只要他們知道,就一定會買。

然後我就開始影響我的老粉。

什麽叫老粉?就是跟著你至少半年,對你還是比較了解的,要麽給你評論過,要麽給你點贊過,要麽和你互動過。這些老粉的轉化率會下降,但是半徑變大了,所以我的面積擴大的速度,遠遠超過下降的速度,銷量還在往上走。

老粉用完了就開始擴散到我的新粉,新粉就是不到半年,對我了解也不多,可能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關註了我。然後過了兩天,我推送了一篇文章,你才發現你關註了我,自己都想不起來什麽時候關註的了。

如果剛好這個東西是新粉要的,文案寫得比較好,價格也比較合理,再看到很多老粉的口碑,就可能買了。但是這個轉化率會下降得更厲害,但是新粉的半徑會更大,所以短期內你看到你的業績還在往上長。

再然後你的銷量會直接下滑到最慘的就是0。我目前看到90%的內容產品,就是把粉絲透支完了後,業績變成0。

為了解決粉絲透支的問題,采取了另一個方法,叫“造浪”。造浪,就比如說我已經有100萬的粉絲,我跟筆記俠互相推,資源互換,一波一波請更大的人互推。但是這個浪頂多抖兩下,銷量又下去了。所以想做好一個產品,其實不僅僅把產品品質做好,你要建立起可持續的銷售渠道——這是個商業問題,絕大部分做內容的人根本就不懂商業。

我想告訴大家,不是滾雪球效應,是斷崖式爬坡曲線。比斷崖式曲線好一點的,是多造幾次浪,一旦你把浪用完了,那很有可能你的銷量就下到難以維持你這個產品正常運營的階段。

如果你這個浪掉下來了,沒有掉到底,能把團隊養活,你其實就ok啦。

如果你做飲品,特別好喝,那麽用戶會複購。那有人說,內容產品也可以複購。不好意思,開發一門課,容易嗎?再買一門?就是做筆記,一年也頂多記365場。所以產能是有限的,而它的消費頻率很低,內容消費是慢消品,慢到什麽程度?一個人一年買兩門課,那是學霸。每個月看一本書的人,在中國很少。

盡管每個市場都有它艱難的地方,但是原來有多少的需求,現在依然還是有多大市場。而且隨著人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有這方面需求的總量在擴大,只不過互聯網時代好多東西都搞成免費的,我們要重新找到收費的模式,就相當於最開始賣報紙的人那種狀態。

為什麽?一開始沒人買,沒人訂。後來慢慢普及了,都願意花錢訂報紙了。也是走了這麽個階段的。未來有多少標簽,其實取決於我們過去在報紙、在電臺、在電視,在主播、主筆、主講這些領域,還有多少標簽,我們就可以去卡。

252718165585715302

那有人說,PPT這塊大叔已經去卡了,但我會老的好不好?你看金庸還寫武俠小說嗎?他六七十年代之後就不寫了,後來溫瑞安,後來黃易出來了。

我們要了解它的現在,還是要看懂它的過去。

問答環節

問:秋葉大叔,你認為分答有戲麽?

答:我非常看好分答。在國內馬上要出版的第一本關於分答的書,就是我寫的。在去年的5月15日分答一出來,6月15日我就啟動了寫書的計劃,7月底我的稿子就差不多寫完了。但我很郁悶地遇到了分答的停擺。這一停擺,我所有的計劃就作廢了。沒想到,停那麽久,一停停了48天。停完之後還是不能出,為什麽呢?因為我不知道它能不能活過來。

但即使它死掉了,分答依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因為從知識上來講,一直沒解決2個問題:

第一是知識的付費,我向你提供了一個知識產品,我怎麽收費?其實這個在過去,哪怕用支付寶之類,也是可以買的。

但是知識有第二個問題,知識跟杯子不一樣,這個杯子你賣給我,你就沒有了;我可以把它砸了、把它燒了,你管不著。但知識是這樣,柯洲把它給我了,他還有啊,我也有啊;我再把它給小荻老師,小荻老師還是有啊。我們三個人的總量變大了,但是我們並沒有損耗什麽。

那麽,知識的傳播有沒有價值?有價值,那麽有的人一下子可以傳播50個人,有的人可以傳播1萬個人,那麽這個貢獻能不能衡量?

之前是不能衡量的,但分答用偷聽的機制,解決了在知識傳播這一塊利益分配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偉大的創新,知識一方面可以購買,一方面可以通過分享讓大家都收益,無非就是以後界定一下受益的比例的問題。

支付寶這個產品截至目前為止,提供的支付方式沒有滿足對知識傳播的價值界定,分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它死不掉的。

但是它不是一個平臺級的產品,我們也不指望它做成馬雲的阿里巴巴,做成一個我們每個人都用的小工具,解決問答收費和傳播分配的問題,等它穩定之後,它肯定可以活下去啊,所以騰訊願意投它A輪。

問:我是一名筆記達人,也是一名大三的學生。目前我正走在斜杠青年的道路上,但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有效利用時間,如何去學習一些技能?

答:我給你幾個簡單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如果你已經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說你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筆記達人,那就把其他所有不是非完成不可的目標全部都砍掉。

第二個建議,由於你是準備培養一項技能,培養技能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請最專業的人給你最強化的練習。這樣的話,你的能力能在短期之內突飛猛進,在短期內達到一個平臺。

什麽叫“達到一個平臺”?比如說遊泳,經過教練的密集訓練,你可以在一分鐘之內遊多少米,這就是達到一個平臺了,那麽這時候這個能力就基本在你身上了。

那麽你以後到外面聽課做筆記,你就會明顯地比一般人要好,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從外面拿到激勵來反饋。但很多人搞個計劃,喜歡搞個學習計劃,喜歡寫每天學多少學多少,看進度、百分比。哪有這樣學的嘛!什麽叫學習?當我不想學的時候,我就按進度學;當我想學一個東西,就是不眠不休在幾天幾夜甚至一兩個禮拜里面,一下子豁然貫通!

對於普通技能,不是高等數學,也不是研究原子彈那種,就是普通技能,做到比一般人好很多,半個月你就搞定了嘛。你要是半個月搞不定,那還混什麽混?我的核心團隊都是這麽帶的。那這樣,我團隊里的人才就出來了嘛,一但出來了我就不用管了,他知道了。那之後只需要解決他性格上的弱點,還有他知識面和閱歷上的不足,該交給時間的就交給時間了。你想,結過婚的人就是知道一些事,跟婆婆吵過架的人就是知道一些事情——這些不可能通過我教你來解決的。

問:秋葉大叔今天講內容付費紅利,聽得我心里拔涼拔涼的,感覺所有至高點都有了,比如說樊登、羅輯思維。我們想朝著這條路前進,自己也在做讀書會,但我們又不像羅振宇、吳伯凡這麽高端,可是現在就很困惑,未來該怎麽走?

答:這里給你一個提醒,什麽叫“過去有多少標簽”?我直接告訴你,我怎麽找標簽的。每一本在市場上暢銷的圖書的名字都是一個標簽。這個市場遠遠沒有進入爭奪階段,只有一個市場被瓜分完了,就是暢銷小說。但是經管類的每一本書,有非常非常多的書,當年都是爆款,都是賣到2萬、5萬以上的,這些書現在呢?現在就是應該用新的形式讓它們複活了。

在閱讀這個領域,一塊叫淺閱讀,還有一塊叫深閱讀,就是帶著你把這一門的知識學到極致。你可以找這個作者要到版權來合作嘛。從卡位的角度來講,其實是卡不完的。但是缺點是什麽呢?羅振宇做平臺,所以他永遠是掙最大的錢。你現在做一本書,你的野心就不應該超過原來一個暢銷書作者能夠得到的回報。

如果你有本事把這本書的讀者群再擴大了10倍,那麽你可能比之前的作者多5倍的回報。我關鍵不知道大家對“紅利”怎麽理解的。我猜,可能很多人一說“紅利”就是百萬,一百萬那麽好掙的。

我在大學里做了這麽多年了,我一年的工資加在一起就10萬塊。我要掙100萬要10年,為什麽你一搞個內容付費兩三年就秒了我,那我們這幫大學老師都出去了。你要知道在這些方面專業的、有水平的老師還是相當多的,只不過人家在搞科研、搞他喜歡的東西。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在知識領域里面做競爭的難度,不比成為一個電影明星要差。之所以你們認為可以在知識領域去創業的原因是,明星呢,一看自己的臉自己就放棄了,歌星呢,一開個口就放棄了——因為你自己都知道永遠都沒可能。唯獨學習這件事情,很多人覺得自己還蠻能學的。

我從小就知道我的學習能力比一般人強,我知道這件事情。而很多人只知道他可以和我考一樣的分,但他永遠不知道我的學習能力比他強——因為我就沒使勁。很多人都問我:“大叔,你每天在幹嗎?”我是很累,因為我白天的時間都跑去聊天了,所以晚上去幹幹活,但一天幹三四小時也就完了,沒有那麽事情要幹的。當然,聊天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為它可以增加感情,情感連接還是很重要的。

內容付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