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2名的美利達 如何連3年EPS超越巨大?

2015-04-13  TCW
 
 

 

當你是市場老二,要和營收規模至少比自己大兩倍的老大競爭,該如何反轉規模上的競爭劣勢,走出自己的路?

美利達今年來股價一度漲破二百六十元,創上市二十三年來新高,儘管目前自行車股王仍由巨大稱霸,雙方每股股價仍有約六十元差距,但它近五年股價漲幅高達三九七%,更約是同期巨大的一.八倍、台股的十八倍。

和多數老二苦心追隨老大,甚至模仿其營運模式不同,美利達工業董事長曾崧柱選擇不拚量,堅守「老二哲學」的策略。比營收,以二○一四年財報來看,美利達只有巨大的四五%,「既然拚不過最大,只有退下來訂『我是老二』哲學,」曾崧柱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指出,自行車雙雄自有品牌和設計代工的形態接近,也各自有很強的客戶,既然巨大規模是自己的兩到三倍大,不是只差一點,「不要強出頭,永遠做老二就好。」

比營收不是老大的對手,美利達另外找一條路,翻開公司財報,美利達去年每股盈餘(EPS)十一.二元,從過去EPS曾經只有巨大的一半,到今天已經是第三年超過巨大。

三個關鍵策略,讓美利達走出自己的路。

關鍵一:不做最大,做最好比巨大早登陸,攻高價不打車海戰術

走進美利達彰化總廠組裝生產線,這座曾崧柱口中的「夢幻工廠」,只見生產線上以二十個批量為單位,擺著花色紛呈的自行車零組件,各工作站完工後一路隨豐田式生產流水線前行,當現場庫存少於十組,便開始閃動黃燈,一旁的配料中心就會出發送料,確保每間隔三十秒就有一輛自行車組裝好。

從生產線出廠的自行車最貴一輛要價破五十萬元,這是曾崧柱追求高獲利與平均銷售單價(ASP)的體現。從產能布局看,巨大去年六百六十萬輛自行車出貨量約是美利達近三倍,等於前者在中高價產品之外,中低價產品會拉低平均單價。

「董事長一向說,他不會把產能開在那等訂單。」美利達行銷本部副總經理鄭文祥表示,公司在產能數量上是老二,但不需要做量的老大,可以聰明一點,做到用較少資源賺較多錢的高效率,「(財務表現)這方面我們是老大!」

美利達製造本部副總經理賴入定透露,公司近五年來台灣廠產能均滿載,不讓閒置產能影響生產效益,去年再因中國兩廠產能同樣滿載之後,才又投資近億元在江蘇南通打造第四座生產基地紓解產能。

美利達高獲利的關鍵,來自目前貢獻主要營收的中國市場(約占比三成)。早在一九九○年中國計畫經濟年代,美利達就西進深圳設廠,這個時間點比巨大早了三年,坐鎮當地指揮的正是曾崧柱,「我跟巨大有一點不一樣,他滿多量還是單速車,」曾崧柱透露,美利達在中國二十年前就主打變速車,「變速登山車一下跳進來就是兩千、二千五百人民幣這個價位,單速載貨車,五、六百而已,一差四、五倍。」

巨大最初只以捷安特單一品牌行銷;美利達則在專攻中高價變速車的自有品牌外,同時以副牌泛達進攻低價的單速車市場,試圖用雙品牌策略,避免不同價位混淆品牌定位。但變速車貴、市場遲未打開,大眾化的單速車又難以和其他競爭對手拚成本,「做了十七、八年規模做不出來!」

光中國市場,巨大自行車的銷量就達近二百六十五萬輛,甚至比美利達全球銷量還多,所以老大哥的高產能反而成了承接中低價大眾車款的包袱,讓美利達有機會鑽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雙方)不要衝得頭破血流,所以凡事就是老二就好,」曾崧柱認為,現在彼此有默契不要互相競爭,兩家共同把台灣供應鏈做大做強來攻全世界,「也可以說它去某些地區攻,我來撿剩下市場,幹嘛一定要對搶。」

在中國市場上,老大、老二在營運上有著很大差異,也埋下現在老二每股盈餘超越老大的種子。

「要做最好,不是最大,」鄭文祥解釋,美利達清楚聚焦休閒運動等專業自行車,捨棄滿足全客群的車海戰術策略,把非自己強項的低價車款讓給競爭對手。

關鍵二:難走的路,報酬大虧15年自建通路,等到奧運順風車

美利達第二個關鍵策略是,銷售的區域批發通路握在自己手上,一方面在第一線最直接掌握消費者需求,一方面確保獲利。

在中國,巨大省籍區域批發業務多透過獨立地方代理商經營;美利達則由自己的分公司直營。但要堅持和老大走不一樣的路,龐大的學習成本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曾崧柱的中國夢,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他回憶,初期邊外銷,邊找內銷經銷商,因當時市場流行載貨車等單速車,幾乎少有人願意賣高價變速車;好不容易有人願意給機會,也只能先以五十輛、一百輛的規模寄賣,最快一個月後才結清付款,不是收不到錢,就是不斷倒帳,逼得美利達只能自建區域經銷通路,另方面又因應市場主流推出較低價的單速自行車。

當一切練兵練好了,接下來就要等東風。轉折來自二○○八年,那一年美利達通路布建、產品線逐漸準備齊全,又搭上中國經濟成長及北京奧運帶動節能減碳的運動休閒順風車,久候的大環境東風來了,業績也就起飛了,隔年開始虧轉盈。

二○一一年,美利達中國市場銷量翻倍到六十萬輛,隨市場接受美利達中高價位的變速車態勢明朗,三年前曾崧柱正式接班後,便放棄低價車款、對占比僅不到一成的泛達品牌銷售喊停,全力主攻朝效率、單價更高的車種挺進,推高了美利達在中國市場的平均單價。

「我們平均單價還是中國最高!」曾崧柱強調,「訂單不夠你當然就是要搶,可是我目前剛好卡到這些中高價位我都可以支撐集團(產能)的話,那我就不需要往下做。」

至於為何是三年前,美利達的EPS開始贏過老大哥?原因在於,美利達在中國市場比巨大更能通吃製造和批發利潤。

舉例來說,假設山東廠生產的自行車,以每輛五千元的價格賣到北京區域經銷商,該區域經銷再以每輛六千元的批發價賣到終端零售店,如果區域經銷是自己的分公司直營,則除了最源頭的製造利潤,還能多賺到一千元的批發利潤。

美利達各省區域經銷直營比率較巨大更高,因此能賺到更多批發利潤,隨中國營收占比提升,效益也能越明顯。「美利達這三、四年大陸內銷幾乎翻倍,所以獲利貢獻出來。」鄭文祥透露。

同業不選擇這條路,是因為代價太大。美利達能等到這場東風,背後是用中國市場一連虧損十五年的決心來換。

關鍵三:不賣低價,賣高價入股美國高階品牌,一舉抬高身價

曾崧柱的「老二心法」不只是一味做到和老大不一樣,如果老大的長處能讓自己加分,同樣要效法。他不諱言,「當然該搶、該占就占!……量方面不要去跟它比。平均單價我可以贏過它、獲利我可以贏過它,我選這些方面。」

舉例來說,代工轉品牌對獲利與ASP有正面貢獻,當然要做。美利達全球市場最早能朝中高價車種挺進,和它二○○一年用十億元、取得美國高階單車品牌斯貝特(Specialized)約四九%股權的轉折有關。

二○○○年的時候,當時美利達三大代工客戶之一、美國最大自行車品牌Schwinn/GT破產,不僅約一千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億元)的現金應收帳款無法回收,接著訂單少三○%的缺口又緊接而來。在代工與品牌的十字路口,曾崧柱選了後者。

「我們自詡為自行車業的福斯,你要頂級就買斯貝特,中階就買美利達,」曾崧柱藉此取得更高的品牌位置,以雙品牌通吃中高價市場,同樣在ASP上開花結果。

過去,美利達只成立國際職業登山車隊,主要鎖定登山車市場,登山車生產比重約占八成是最主力產品;反觀巨大早已贊助一級車隊超過十年,車界因此較熟知美利達「登山車之王」的品牌形象,較不易將其和公路車畫上等號。

但兩年前,曾崧柱拍板斥資上億元冠名贊助一級車隊,提高自有品牌公路車的銷量與能見度帶來了改變,也是它另一個高獲利關鍵。「贊助公路車一級車隊美利達是新手,全世界都看到你,當然值得!」一位自行車同業觀察,如果沒投資,要爬多久才能讓全世界看到你的品牌?

在贊助後第一年,美利達二○一四年自有品牌公路車銷量成長二七%,居集團各車種成長之冠,因公路車平均售價較登山車多至少一成,也貢獻高獲利數字。

和老大不一樣是老二生存的唯一機會。檯面上,曾崧柱不強出頭,現身公開場合時低調不多話,採訪時也婉拒拍照,連德國來訪的媒體也不例外;檯面下,他則讓美利達惦惦朝中高價車種布局,貫徹自己能打敗老大不是靠模仿,而是和它不一樣的「老二心法」。

【延伸閱讀】美利達高EPS秘密:衝高平均單價策略奏效—巨大與美利達比較

●巨大˙平均銷售單價(元):9,125˙EPS(元):10.96˙營收(億元):602.24˙出貨量(萬輛):660˙4月7日股價(元):301.0

●美利達˙平均銷售單價(元):11440˙EPS(元):11.2˙營收(億元):272.27˙出貨量(萬輛):238˙4月7日股價(元):245.0

註:除股價統計至2015年4月7日,其他數字均為2014年資料來源:上述公司、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