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人距離DIY自己的住宅還有多遠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882

2014年3月13日,工人在上海楓涇古鎮“倒置屋”建設工地施工。 (新華社 莊毅/圖)

當代人的家,因為科技的進步,不經意間墮入了某中模塊化的陷阱。這種模塊本來是二戰後為了快速讓人們有比帳篷好的房子才出現的。後來因為城市快速發展,人口迅猛增加,這種住宅逐漸成了針對人口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

至少,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里,DIY自己的房子正成為一種時常。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中國人距離DIY自己的住宅還有多遠。

你到底把房子當成什麽?

一種投資,最保值的儲蓄;一個臨時居所,不管你是租的還是買的;或者,一個溫馨的家?

什麽樣的房子最像家?擁有產權,正在居住,或者你親身參與了裝修設計;還有,它陪伴了你人生中某個重要階段……

事實上,家的理想型可以有一萬種生活的可能。那麽,你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

在當今這個社會里,房子里住著的已經不一定是制式化的夫、妻與兒的三口之家,也可能是單身男女、丁克、同性戀、單親家庭、獨居老人....那麽,一間夫妻住的主臥,一間給孩子住的次臥,再加上一間給父母臨時過來照顧孩子時住的客房,這樣三房兩廳格局的屋子就足夠滿足家的設想了嗎?

再展開想象的小翅膀飛一下,被建築師設定好的空間能否理解你做室內健身的大汗淋漓,深夜煲劇的強忍笑聲,或上網打怪的徹夜不眠....對於愛家的人來說,10㎡的空間都會有數不清的可能:新手爸媽的雜物室,都市白領的衣帽間,文藝青年的照片墻,烹飪達人的大廚房....

此外,隨著時間的流逝,家里的成員會發生改變與調整,那作為“家”的房子是不是也應該為這些不同的人而設計,或者,就像很多人正在進行的那樣,“賣(退)了重新換(租)一套”。

當代人的家,因為科技的進步,不經意間墮入了某中模塊化的陷阱。這種模塊本來是二戰後為了快速讓人們有比帳篷好的房子才出現的。後來因為城市快速發展,人口迅猛增加,這種住宅逐漸成了針對人口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

但是由於被過度地應用,不僅城市的面貌變得單調無趣,各種各樣的家庭也被強迫著去適應這種格式化的住宅,影響了“家”原本的存在方式。

duang!打碎格式化的家

其實,早就有人嘗試著改變這種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家”的模式。1990年代,“個人化住宅”的理念破殼而出。它可不是參與參與室內裝修,砸幾面墻那麽簡單,它提倡的是你全程參與自己住房的設計,並且隨時可以改變它。下面,就讓我們選幾個典型。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日本的NEXT21。1993年完工的NEXT21位於大阪市中心區天王寺區清水谷町,由大阪煤氣公司贊助建造。這座建築將13位建築師設計的18個不同的居住單元融合在一棟樓中,它被稱為“未來型實驗住宅”。其中革命性的突破除了能源供給系統與節能設計、與環境共生的生活,立體街道規劃,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可改造的住宅設計。

NEXT21采用建築軀體與住戶裝修分離的方式建成,所以當根據不同結構的家庭、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改變住宅內部的裝修與設備時,不必擔心破壞建築物的結構,從而保證了建築物的物理壽命和社會壽命,減少了資源、能源的浪費。

在這座可變性住宅中,可變更的住戶分戶墻有利於住戶規模的增減、可移動的間壁減少了住戶改造時的廢棄物、而可移動的用水設備與配管的設計,則可以滿足房子里不同居住者不同生活習慣的需求。從1990年代初期至今,NEXT21已在能源、綠化、住宅改造等方面進行了15年的居住實驗。

但這還不夠,這個設計雖然給住戶內部格局調整的自由,但整個建築的外觀還是受到限制。因為建築師擔心住戶在做大變動的時候,控制得不好,可能會讓整個建築變得雜亂無章。

德國著名建築師弗雷•奧托(Frei Otto)把“個人化住宅”的理念向前推進了一步。奧托是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的獲得者,他曾說:“一個設計者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好的人類學家。他應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起很好的輔助作用。建造房屋,不僅僅是給人們提供住所,更是在輔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重心。”

他的理念在生態住宅(Okohaus House)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幾個讓住戶參與設計的建築之一。這個作品與Next21相同的是它們都不是由一個建築師設計的,每個住戶自己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建築師,而弗雷•奧托則是像交響樂的指揮者,指揮整個設計過程。

可能你會覺得,這兩個例子都是在低層住宅中進行嘗試,如果是現代化大都市中的高層住宅,這種“出格”的想法還有可能實現嗎?答案是可能的!早在十幾年前,荷蘭名城多德雷赫特(Dordrecht) 有一個住宅小區由於周邊單調乏味,居民紛紛離開。最後變成外籍移民和毒販的聚集地。政府無可奈何,為了重建只好將這個小區的重建方案以比賽的方式推出,最後被一個比利時建築師Lucien Kroll贏得。他重建方法不是大動幹戈,而是與居民耐心協商,共同規劃,一起設計。這使翻新計劃得以成功完成。這種做法在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很常見,但在建築中,卻是非常罕見。這也說明了,這個房子里住的人或將要住進去的人的需求,住宅設計是多麽重要。

當DIY房子成為一種時常

也許你會認為,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在建築師的協助下,自己DIY房子,豈不是麻煩之余又浪費時間?還不如買現成的商品房來的簡單省力?至少,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里,DIY自己的房子正成為一種時常。而對於號稱自住住房擁有率世界第一的中國,讓房子真正越來越接近家的理想生活,也許在明天成為一種可能。

一千人有一千種生活方式。雖然一般的商品房很多也在設計上關註到人性化的重要性,但建築師無論如何也只能以他自己的經驗,從他自己的角度來為住戶考慮,設計出他們的觀念中最符合人性的居住方案。很多時候,他們無法理解並滿足住戶的要求。

中國房地產企業萬科的住宅設計理念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他們根據每個城市的特性,為每個城市的居民不斷深化定制出最優住宅方案,並以這個在實驗室中研究出來的方案來為居民設計“夢想家”。

但以城市來為居民設計住宅方案難免還是會陷入標簽化的窠臼,以深圳為例,萬科假設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一個典型的家庭就是年輕的夫婦,一到兩個小孩,加上從外地來深圳為兒女帶孫子的老父母,並為這一類人群設計出最符合他們需求的住宅,大到小區里的老人活動中心,小到浴室里方便兒童浴盆進出的三疊門都一一考慮周到。但他們追求的是經濟與高效,住宅只為城市中最大眾化的住戶所設計,雖然在滿足住戶需求方面已經是一種進步,但與國外的例子相比卻差距甚遠。至少,這樣的房子仍然很難有讓人心甘情願住一生的愉悅。

在荷蘭的例子中,很多建築師提出了他們認為最好的設計方案最後卻宣告失敗,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每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 Lucien Kroll的方案之所以吸引了當地的居民,是因為由居民親自參與設計的住宅可以讓每個人在其中找到歸屬感。而在弗雷•奧托主導設計的房子里,很多住戶都在那里住了一生。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