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隨筆】當前股票投資不可不知的數據 作者:陳嘉禾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武投資無數據,恰如行軍無地圖。這里,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在當前的股票市場,投資者不可不知的一些關鍵性數據。 首當其沖的,仍然是小公司股票的估值。目前,創業板指數的PE估值高達80.3倍,創業板綜指則高達90.7倍,中小板綜指的PE估值達到56.5倍,中證500指數也達到45.6倍。 同時,一些題材股指數的估值也相當高,如軍工指數的PE估值高達106倍,中證TMT指數則高達61.7倍,等等。 與此同時,在小公司高估的另一方面,則是藍籌股極度的低估。上證50指數的PE估值僅為11.2倍,中證100指數為11.5倍,滬深300指數的PE估值則是13.8倍,投資者最常關註的上證綜合指數則相對較高,不過也只有15.4倍。 可以說,當前市場的結構化行情,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這種結構性的扭曲並不能被小公司的盈利能力所證實。從RoE(凈資產回報率)來看,藍籌指數明顯高於小公司指數。目前,上證50、滬深300指數的RoE分別為15.4%、14.4%,而創業板綜指、中小板綜指的數據則分別為7.7%、8.3%。 另一方面,香港市場則相對A股更為便宜。本周三,恒生AH溢價指數收盤於132.98點,意味著以市值加權計算的A股股價比同在H股上市的股票貴了32.98%。不過,該指數曾於2008年、2011年分別達到213.47點、142.07點的高位。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藍籌股相對估值更低,而A加H上市的公司大多是藍籌股,所以實際上A股對港股的溢價,遠高於該指數反映出來的32.98%。 造成這種兩地市場分化的原因,主要來自於A股在2014年以來的大幅上漲。上證綜合指數在2014年上漲了52.9%,在2015年上漲了10.6%,創業板指數同期分別上漲了12.8%、48.3%。但是,在2014年和2015年,恒生指數分別只上漲了1.3%和2.2%,恒生國企指數則在2014年上漲了10.8%,在2015年則基本持平。 股市大幅走牛、小公司泡沫化帶來的後果,則是巨量的成交。2015年至今只過去了大約兩個半月,創業板綜指的成交量已經達到驚人的2.7萬億。按雙邊成交分別收取0.06%手續費、外加賣出方單邊0.1%印花稅計算,投資者已經付出了大約60億元交易成本。 假設全年剩下的九個半月,創業板仍然按照這樣的速度消耗投資者的資金,那麽全年投資者總計要付出大約290億元的交易成本。而創業板綜指目前422個成分股在2014年的盈利總和,則是大約407億元。 相比之下,香港市場則比A股市場冷靜許多。2015年至今恒生指數的成交金額為4.3萬億港幣,恒生國企指數成交金額僅有0.9萬億港幣,而中小板綜指為5.1萬億人民幣,創業板指數為1.4萬億,創業板綜指為2.7萬億,滬深300指數則為驚人的14.6萬億。相比之下,2014年全年的滬深300指數成交金額,也只有27.6萬億人民幣。 總結來看,當前A股存在嚴重的結構分化,市場對小公司的熱情過於高漲,這很可能會在長期對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造成損傷。同時,A股相對香港股市存在一定的、明顯的溢價,不過,就歷史折溢價情況來看,這種溢價的幅度還不算太大,投資者是否需要對此作出激烈的應對措施,仍然有待商榷。 來源:信達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