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社論:資管新規讓金融回歸本源

經國務院同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近日正式發布,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終於落地。

一直以來,國內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普遍存在高杠桿、資金池、非標業務及剛性兌付等問題,不僅是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憂,還加劇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和“脫實入虛”。從資管新規內容來看,目的就是讓金融回歸本源:銀行回歸為實體經濟貿易提供信貸的主旨功能,保險公司分散和承擔各類可商業化風險,券商資管要防止淪為變相信貸業務。針對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亂象,新規按照“未經批準不得從事金融業務,金融業務必須接受金融監管”理念予以明確。

資金池是資管業務亂象的重災區,部分金融機構通過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的方式,對募集資金進行資金池運作。這種運作模式下,多只資管產品對應多項資產,每只產品的收益來自哪些資產無法辨識,風險也難以衡量。同時,將募集的短期資金投放到長期的債權或股權項目,長短錯配加大了資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

早在數年前,監管層就曾發文整治銀行理財業務的資金池模式。本次新規亦在禁止資金池業務、強調資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的基礎上,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產品久期管理,切實減少和消除資金來源端和運用端的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以及對部分機構通過為單一融資項目設立多只資管產品變相突破投資人數限制的行為。

打破剛性兌付也是資管新規的重點。長期以來,各類金融機構與客戶對剛性兌付已經形成了習慣。某個資管產品即使虧損了,也要拿資本金去歸還,導致風險和定價的扭曲,定價不能反映一個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和投資水平。只要哪個資管產品收益率高,投資者就去購買,不管機構資質,不論產品風險大小。這就很容易形成龐氏騙局,因為很多時候不可能兌付那麽高的收益率,只能通過下一次產品的發行覆蓋前一次兌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直至不能兌付本金而崩盤。

有鑒於此,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可以說,只有打破剛性兌付,產品收益率才能反映資管項目的風險,讓金融機構做盡職調查,投資者心悅誠服地做到買者自負,以此建設一個良性的市場。且從法律角度而言,“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定義也需要真正落實。

此外,金融機構尤其是券商資管產品此前普遍存在的多層嵌套,不僅增加了產品的複雜程度,導致底層資產不清,也拉長了資金鏈條,擡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大量分級產品的嵌入,還導致杠桿成倍聚集,加劇市場波動。對此,新規明確資管產品應當在賬戶開立、產權登記、法律訴訟等方面享有平等地位,要求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對各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平等準入;並規範嵌套層級,允許資管產品再投資一層資管產品,但所投資的產品不得再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以外的產品。

從歷史經驗看,金融脫離本源非理性繁榮往往成為危機的源頭。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很大原因就是金融脫離了實體經濟,出現了過度自我循環和非理性膨脹。目前國內已出現大規模資管資金在金融機構間“空轉”,既減少流向實體經濟的資金,又推高市場利率和融資成本,且隱藏和積累著重大風險,此時監管層出臺資管新規,務必讓金融回歸本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