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藥股的投資邏輯變化:以中國動物保健(00940)為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8 16:30 編輯

醫藥股的投資邏輯變化:以中國動物保健(00940)為例
格隆
醫藥股投資邏輯的變化
兩會報道鋪天蓋地,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代表們詬病和討論最多的兩個話題:環保+醫保格隆看到的比較煽情的代表語句分別是:1、我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認識藍天和白雲。2、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安放在家門口的平價社區醫療點里)

而現實情況也是:港股醫藥板塊今年面臨著不少壓力(在很多公司的股價上已經反應了不少)

長線來看,中國醫療健康市場約2萬億人民幣規模,目前藥品市場已經占到1萬億以上。藥品行業的增速已經很難再超過整個醫療行業的增速。這也是為什麽目前A股和港股市場醫療器械公司和醫療服務公司的估值普遍高於醫藥公司的原因。

短期來看,今年以來陸續公布的醫藥招標結果是對醫藥公司估值最大的打擊——這實際是經濟下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社保壓力山大背景下藥企對政府的強制讓利。不出意外,這個過程會持續很久,藥品生產商的最好日子很可能已經過去,資本市場可能必須改變醫藥行業成長型消費行業的界定

現實預測是:估計在今年主要省份招標結果都塵埃落定之前,醫藥股的估值很難有大幅修正。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的提前來臨,整個健康產業的增長還是無需懷疑的,這決定了資金會繼續在這個產業里尋寶。格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從傳統制藥企業流出的資金,可以去配置什麽股票(前提假設是不流出大消費板塊)?

從大消費行業來看,澳門博彩和零售行業的基本面都是倒退的,比醫藥行業更差。按照這個邏輯,結論就不難得出了:大健康行業中,業績不受醫藥招標影響的公司就有機會受到資金的追捧,這包括

1)醫療器械公司;
2)醫療服務公司;
3)有醫療電商概念的公司;

一個案例
遵循以上標準,格隆以一只與醫藥招標無關,但是前期被醫藥板塊下跌而誤殺的公司為案例,來說明未來醫藥股投資邏輯的變化與調整。

折價公司叫中國動物保健(940),港股市場唯一的一家獸藥公司——同樣是藥,人有社保壓力,針對人的藥品價格自然是被打擊對象。但動物是沒有社保壓力的,這是邏輯不同的關鍵點。

中國動物保健是一家中國領先的獸藥公司。雖然公司以保健命名,但是目前公司的產品全部都是治療性藥物。公司2007年底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2010年底在香港介紹上市,2013年8月從新加坡交易所退市。

公司目前的大股東是董事會主席王彥剛先生,持有公司53.34%的股份。第二大股東是美國美國著名醫藥公司禮來。禮來旗下的動物保健部門是排名全球前五位的動物保健公司。禮來是在2013年4月通過中國動物保健向其發售認購證的形式入股的,目前持有公司20.35%的股份。禮來的入股強化了中國動物保健在獸藥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

先看一下行業概況與公司基本面
根據中國獸藥協會的統計,2004年至2012年,中國動物保健行業產值由10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接近400億元人民幣,年化複合增長率為19.4%。其中獸藥市場由2008年的257億增長至2012年的368億,未來的三年內仍將維持超過10%的年化複合增長。獸藥中疫苗的部分增長遠超過行業增速,未來三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5%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養殖業是一個波動比較大的行業,但是我們看過去十年的動物保健行業數據發現,在過去十年間,動物保健行業的產值重未發生過按年倒退的情況。可見雖然養殖業是一個波動很大的行業,動物保健行業卻是一個穩健增長的行業。這與我們國家養殖業正在逐步升級走向規模化,醫療防疫成本占養殖成本逐步提高的背景有關。根據相關資料,散養情況下疫苗占養殖成本為0.91%,而在規模化養殖的情況下疫苗占養殖成本可以達到1.53%。而中國的規模化養殖相對於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以生豬飼養為例,年屠宰量達到500只以上的農場在中國只占到中國生豬市場的35%,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94%。

中國獸藥行業存在的另外一個機會是行業整合機會。從國際市場來看,獸藥行業是一個集中度非常高的行業,前五大公司輝瑞、默克、梅里亞、禮來、拜爾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的獸藥市場還處在一個非常分散的狀態。以比較傳統的化學藥來看,中國存在1600家藥廠,行業高度分散。因此行業龍頭就會在行業整合中受益。而整合的催化劑就是規模化養殖的占比的提升以及獸藥流通渠道的暢通(比如最近已經被熱炒的醫藥電商概念)

除了上文提到的化學藥以外,獸藥中增長最快速的子品類當屬生物疫苗。生物疫苗市場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政府采購給養殖戶免費使用的強制性疫苗;

第二部分是養殖戶自己采購的市場化疫苗。

先說政府采購疫苗。

首先對於獸藥采購的分管部門是農業部而非衛生部獸藥的招標與人藥的招標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獸藥每年都會進行春秋兩次招標,這與人藥招標每隔三年才進行一次完全不同。

另外就是獸藥招標的價格從歷史來看都是非常穩定的,甚至穩中有升。原因是中國的獸藥品質尚處於需要提升的階段,政府也希望通過適當提高招標價格來采購更好的疫苗。

目前政府采購的疫苗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大品類,分別是:口蹄疫疫苗、豬藍耳病疫苗、豬瘟疫苗和禽流感疫苗。如果想要獲得政府招標資格,必需先要取得相關疫苗的牌照。四種疫苗的市場規模和中國動物保健的市場份額如下:

  • 口蹄疫疫苗:市場份額20億人民幣,共有6張牌照,動物保健市場份額為8%。
  • 豬藍耳病活疫苗:市場份額15億,共有12張牌照,動物保健市場份額為10%。
  • 豬瘟活疫苗:市場規模8億,共有31張牌照,動物保健市場份額為10%。
  • 禽流感疫苗:動物保健正在獲取牌照,目前尚無銷售額。

根據3月4日的公告,動物保健已經從遼寧益康手中取得禽流感疫苗相關專利(又是一份拗口的公告,這是香港上市公司公告的通病。格隆匯擬推出專門的欄目,專門解讀香港上市公司的拗口公告,敬請期待),因此禽流感疫苗將成為15年公司業績增長新的驅動力。
市場化疫苗的存在就是因為政府采購的強制性疫苗僅能滿足最基本的防治,遠遠達不到規模化養殖的需求。因此大中型養殖戶都會自己采購更為高端的疫苗——這些養殖戶不會因為禽獸的社保問題而吝嗇在高端疫苗上的采購與投入

再來簡單算算估值
按照市場上大行的平均測算,動物保健14年凈利潤比13年同比增長70%,約為4億港幣。15年比14年同比增長50%,為6億港幣。公司目前104億港幣市值對應15年17.3倍市盈率。而A股的獸藥龍頭公司金宇集團(600201)目前的估值為15年31倍。由於中國動物保健是港股中唯一的獸藥公司,因此並沒有直接可比的參照。但是醫藥板的龍頭公司通常估值為1倍PEG。

如果我們根據動物保健15年1月售出股權激勵中的約束條件(有興趣者可自行去查閱相關條件)來估計公司16年與17年的增長,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在未來三年仍保持30%以上的增速。也就是說公司目前估值對應的PEG為0.58,確實算便宜的。

一些大投資邏輯以外的公司疑點
公司此前股價大幅回調,總結一下是存在這麽一些疑問或者瑕疵:

  • 醫藥企業受招標價下調影響,導致整個醫療健康板塊估值受壓。上文已經解釋過了獸藥招標與人藥招標完全是兩個流程。獸藥招標價格會保持穩定甚至是有機會提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動物保健被誤殺的幾率比較大。甚至可以反過來思考,以人為主的醫藥企業的基本面受到了招標價下調的影響,而獸藥龍頭就成了大健康板塊中少數還能保持高速增長的稀缺標的。同樣邏輯也適用於其他主營業務為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和醫療電商的公司。
  • 公司主席在14年11月減持了7000萬股。公司解釋說當時動物保健流通性不好,而且恰好公司主席因為個人原因需要一筆資金。因此就將部分股份出售給幾家基金。不管出於什麽原因,這種主席出售套現不是什麽太好的事情。公司表示主席都不會再減持公司股份,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最近已經有幾筆增持)。
  • 對公司的另一個質疑是公司賬面億現金與利息收入對應不上,懷疑現金有問題。公司解釋是在新加坡退市是投行要求公司所有現金不能做任何形式的理財。14年下半年財報中就會看見合理的利息收入。不過這個問題,可以相信禮來入股動物保健時候,已經做過仔細的審計,不太可能出現這麽明顯的財務問題。
  • 公司與禮來業務上的合作進度不達預期。公司表示目前禮來正在幫助公司規範運營流程並升級產線使之符合歐盟標準。在15年公司將會與禮來交叉銷售各自的產品。與禮來的合作將提升公司產品質量,幫助公司打開禮來手中的高端客戶資源。
  • 對遼寧益康的收購,有高價買資產之嫌。公司收購遼寧益康,主要是為了獲得該公司手上的禽流感疫苗牌照(收購完成,公司將成為全國少有的四種疫苗牌照齊全的公司)。從公告的數據來看,收購對遼寧益康整體估值為4.5億人民幣,而遼寧益康15年的凈利潤只有1500萬,估值30倍,甚至高於動物保健自身的估值。公司對此的解釋是,遼寧益康的經營利潤接近四千萬人民幣,凈利潤只有1千多萬是因為有較多的財務成本。而動物保健與遼寧益康技術上的合作可以大幅提升遼寧益康的利潤率水平。另外上文已經解釋過,遼寧益康手中的禽流感疫苗的牌照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牌照本身的市場價值甚至都不只4.5億。通過收購遼寧益康,動物保健成為了政府采購的全牌照公司,這將提升動物保健在以後政府招標中的競爭力。

不算多余的結語
格隆分析動物保健這個公司,只是為了說明兩個也許不算正確的結論,來幫助我們調整投資方向:
  • 醫藥股以其兼具需求穩定與利潤成長,而一直都是資本市場青睞有加的寵兒。但未來這個行業的投資邏輯在發生明顯變化。醫藥生產商(主要是人藥)的邏輯可能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 未富先老的中國現實會支撐整個醫療保健行業的發展,未來整個醫療產業鏈的利潤將會更多向器械、下遊的醫療服務、醫療電商轉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