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家辦的理財工作坊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24.html

今年一月,止凡與巴黎兄都算是成功搞了一個理財工作坊於我來說,這類題材及規模的演說可算是第一次,平日三五知己大話西遊的當然不算數啦。自從這次工作坊之後,我特別留意坊間一些blogger所辦的類似活動,看看人家的安排如何,亦有些感想。


話說我和巴黎兄加上康宏一位董事,三個演說總共近四個小時,每位188元,而當時巴黎兄想出的一個點子,即如果參與者買了我們其中一位的著作,費用更可減至168元。我看看一些其他blogger所辦的工作坊宣傳,看看費用,原來要收成800大元一位,更有專欄及財經書籍作家辦理財課程,費用為2000大元一堂。

值得留意的是,費用為800元及2000元的工作坊,其宣傳都例舉了內容,清楚說明了透過這工作坊或課程中,學員可以學到什麼東西。這樣的價錢,這樣的定位,感覺其實不太好,因為來賓都定會有很高期望,甚至有作為顧客及消費者的感覺。

正在看Micheal J. Sandel的新書叫"What Money Can't Buy",書中提到一個故事很有啟發性。

一些以色列的托兒所多遇到家長太晚來接小朋友的問題,於是老師很多時都要被迫留下來陪小朋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托兒所對遲到的家長收取罰款,誰知結果是遲來接小朋友的家長不減反增。

這其實是一項研究,結果反映出背後的理論是本來沒有罰款的話,家長對自己的遲到行為會感到內疚,所以會盡可能早點來接小朋友,但若加入了罰款,家長會視這為遲到的費用,即感覺上,付了費用後,遲到就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已經付出了代價。

這是所收取的費用,到底能否達至其根本意義,本來是「罰款」,但家長卻看成是「費用」。這故事也有所啟示,拿來看看工作坊的定位,算是搞一個blog友gathering也好,blogger分享會也好,所定立及收取的費用,參加者會如何看待呢?

金額多寡可以反映出一個概念,於以色列托兒所的故事,是「費用」與「罰款」的概念,於工作坊而言,是「入場參與分享會」與「課程學費」的概念,所以我與巴黎兄所搞的工作坊,跟別的工作坊所收的費用有概念上的分別。我們偏向定位為一起「夾錢」租借場地,作見面分享的費用,沒有想過透過教授什麼知識去賺錢。對於這個分享會的概念,我沒有多大問題,但對於視作一個課程,收取學費的話,感覺很不同,自問何德何能可以像講師般收學費授教別人呢?

尤其,若然工作坊以課程學費的概念舉辦的話,相信不太容許我這樣隨意式的風花雪月,因為收取學費,人家每分每秒都在計算值與不值的,沒有好好安排的內容能過關嗎?其實我心目中的形式就好像蔡瀾、曾淵倉、馬雲等人的精彩演說,沒有稿件,是多麼的隨心,喜歡說什麼都可以,將心中認為有意義的論點及小故事都分享一下,那天的工作坊,我大概算是達到心目中的畫面了。若是好像大學財務課程般地拿著powerpoint教授,必定乏味不少。

我沒有參加過坊間的工作坊或理財課程,所以不知道其實質內容如何,只不過看到這些費用有感而發,它們的費用金額是我們計及贊助付好場租的十倍價錢,這不會是「夾錢」聚一聚的概念,我想參與者預期所拿到的應該會更多。當然,財務知識這類東西,只要能拿到一兩招,啟發了方向,其回報又無法計算的,各位自己衡量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