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BM否認裁員11萬名員工,但怎麽否認外企的衰老?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6/148994.html

“壞消息”敲門,主角是IBM。1月25日,矽谷資深記者Robert X. Cringely表示IBM預計下月實施大規模重組。此次重組中,11.8萬名員工將被裁員,幅度達26%。今日,IBM回複稱“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早在2014年聖誕節之前,業內就流傳著一個代號為“Project Chrome”的項目。據稱該項目是IBM史上最大規模的重組,將影響IBM多個全球服務運營,美國將成為裁員重災區,其它市場也會受到影響。如今,Project Chrome項目即將實施,直接導火索是IBM發布的第四季財報,這是連續第11個營收下滑的季度。
 
雖然IBM否認了這一消息,但遭遇IBM這樣經歷的IT外企不在少數。惠普第四季度收益下降,低於預期,SAP也下調了其最新的盈利預期。2014年中期,曾有媒體做過統計,截至8月份,IT外企公布的確切裁員人數已經超過7萬人。
 
無疑,IT外企風光的時代已成過去,越來越多的人把焦點轉移到本土的阿里、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公司。可以佐證的是,20年前媒體開大會,上臺發言的人是來自外企的職業經理人,10年前這些人變成了本土傳統行業巨頭的CEO,而如今,最受歡迎的是本土互聯網公司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外企的紅毯時代逐漸落幕。
 
\裁員事件
 
事實上,IBM裁員事件最早的動作是在兩年前。作為全球重組計劃的一部分,IBM宣布了費用為10億美元的全球裁員計劃。
 
2013年,IBM自2005年以來首次出現盈利低於預期的情況。那次裁員計劃包括各個種類的職位,從普通員工到公司高管均被覆蓋。甲骨文投資研究分析師勞倫斯·巴爾特基於數據分析預計裁員人數為6000至8000名。一年後,IBM正式啟動內部代號為“阿波羅計劃”的裁員計劃,裁員人數達1.3萬人。

有媒體提到IBM前員工表示,這幾年其實IBM一直在裁員,只不過中國作為業績增長最好的市場,躲過了之前的裁員。但是他沒想過的是這樣的裁員只是前奏,IBM在印度班加羅爾等地的分支機構隨後也同樣受到波及。

2014年,IBM中國區的裁員就發生在聯想對IBM X86 PC服務器業務的收購之際。

當時,IBM深圳工廠X86生產線的1000名工人不滿被轉移到聯想舉行了一次長達2周的罷工,更多的員工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了IBM,包括一些在IBM工作超過10年甚至15年的老員工。

事實上,早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中,IBM前CFO Mark Loughridge表示,有2/3的硬件業務下滑是由於在發展中國市場表現不佳,而其中1/2又主要受中國市場業務下滑影響。

為此,IBM不僅把X86 PC服務器業務賣給了聯想,還在中國各個部門(包括3個在華研發機構)制定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計劃,甚至個別地區的銷售團隊集體會被裁員。

如今,IBM承認將花費6億美元進行結構調整,並強調裁員數字僅涉及到不足1萬人。2015年,中國區裁員又被IBM放到一個怎麽樣的位置?

業績之痛
 
裁員的背後是業績的下滑。2015年1月21日,IBM發布了2014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報告顯示,第四季度IBM凈利潤為55億美元,同比下滑11%,這也是IBM季度利潤連續第11個財季下滑。
 
矽谷資深記者Robert X. Cringely認為,主機和儲存服務市場將逐漸縮小,但IBM卻依然愚蠢地推出Z13大型服務器,並賣掉了存儲,以為可以帶動銷售。與此相反,數據存儲在大數據時代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IBM被視為剝離硬件業務的成功轉型者。創始人沃森家族曾經主導了數次轉型,打造IBM成為引領IT發展的藍色巨人形象。時任CEO郭士納更是促使IBM成為商學院經典轉型案例。1992年,IBM經歷50年來第一次大裁員,第二年,郭士納在IBM經歷首度虧損時正式上任。
 
那時候,郭士納決定放棄IBM賴以生存的大型機業務,轉向前景並不明朗的PC業務,同時大規模精簡管理架構,重塑了IBM註重客戶導向的價值觀。郭士納的繼任者彭明盛任職10年,推動IBM從硬件向軟件服務業繼續轉型。
 
不過,IBM剝離硬件的速度還是有些緩慢。2004年,IBM將高端筆記本品牌ThinkPad出售給聯想,11年後,低端硬件服務器X86才又被聯想收購。
 
Gartner預計到2015年,雲計算市場規模可達2500億美元。早在2007年,時任CEO彭明盛和谷歌創始人之一埃里克·施密特創建了一個學術雲,開創了雲計算的先河。之後,IBM在雲計算的軟件、服務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進行了收購,2013年更是斥資近20億美元收購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商SoftLayer。
 
只是IBM的步伐還是落後於亞馬遜、微軟。市場調研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提供的數據顯示,AWS目前占據了全球雲計算市場27%的份額,微軟以約10%的份額緊隨其後。
 
根據2015年的IBM戰略路線,雲計算、分析和智慧地球解決方案將是主要關註領域。這個曾經的藍色巨人,能否跟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腳步?
 
黃昏時刻?
 
事實上,IBM裁員計劃僅是冰山一角。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里,IT外企們都紛紛陷入裁員風波。英特爾減員5%的計劃、戴爾裁員1.5萬人、減員15%的計劃等。
 
2014年7月,微軟宣布裁減1.8萬人的計劃,被裁名單包含在同年初剛剛收購的諾基亞手機部門大約1.25萬名員工。裁員後期爆出的“員工抗議”、“最先離職送諾基亞手機”等事件也成了熱議的話題。
 
而在裁員重災區中,惠普無疑是榜首。在第二季財報發布後,本計劃在2014年裁員3.4萬人的惠普又宣布2015年將繼續裁員9000人。
 
在裁員的背後,轉型是另一條隱線。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一切都在發生變化,對於傳統企業來說,轉型無疑不可避免。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所說的,互聯網給世界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零距離”,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變成了平臺經濟 ,信息不對稱變成信息對稱,原來信息的主動權掌握在企業手里,現在到了用戶手里,交互變得很重要。
 
這就意味著對IT外企來說,轉型的阻力和陣痛不可避免。他們曾引以為豪的管理文化可能恰恰就成為其轉型最大、最難克服的阻力。而且,隨著“棱鏡門”等信息安全事件頻發,“數據主權”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對涉及信息安全的重要領域,要優先采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對於他們來說,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就意味著要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轉型步伐將會邁得緩慢。如果未能跟上移動互聯網腳步,那麽就可能迎來他們的黃昏時刻。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