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貸款和理財的未來
張化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2vake.html
- 張化橋拜訪中國匯融 (1290 HK)時的談話節錄
最近三周,我在四大城市(北上廣深)拜訪了多家P2P企業,典當,小貸,保險經紀公司,理財公司,擔保公司,和信托公司。我確實有點眼花繚亂。我有幾點初淺的看法,跟大家分享。
(1)在歐美國家,你根本不敢想象會有這麽多的此類公司。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帽子來概括,大家都屬於影子銀行。為什麽咱們中國會有這麽多此類企業呢?雖然大家的創新和創業,很讓人欣喜,但是,你必須承認,這麽多小企業的運營效率一定都不高。這對社會資源是多大的浪費啊!大家要做多少重複勞動啊!包括招聘,征信,管理,等等。每個小企業都要去工商局,稅務局,金融局,和工信局填多少表格,拿多少批文,求多少爺爺,印多少小冊子,看多少冷面孔啊?我反複問自己,難道這不就是中國人勤奮,疲倦而依然貧困的原因之一嗎?
可是,咱們有這麽多影子銀行的直接原因是什麽?是不理性的政府管制。如果政府把存款利率提高2個百分點,我可以肯定影子銀行的一大半活動就會煙消雲散。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認真想想吧!
你也許會說,提高存款利率,貸款利率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傷害經濟。我認為,貸款利率也許會被推高,也許不會。而且銀行的貸款利率本來已經大部分都浮動了。只有那些有特權的企業才有可能用基準利率獲得貸款(或者在基準利率之上微微加一點)。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早就是10%甚至15%以上了。去年11月份,人民銀行調低基準利率,而市場利率不降反升。特權企業用了便宜的資金,必然有人買單:社會資源不會因為央行降息而增加。基準利率下調了,但是,風險溢價上升了,所以,總的利率水平(基準利率+風險溢價)提高了。
所以,如果放開存款利率管制,銀行的利差會收窄,利潤水平會下降。這難道不是大好事嗎?現在,銀行業的利潤占股市所有行業的總利潤的三分之二左右,這完全是利率管制帶來的畸形財富轉移。它很不公平,很有害。
(2)多數影子銀行(即,上述的"此類企業")並沒有長期生存能力。如果政府放開利率管制(那是遲早的事情),它們會突然消失。我希望大家抱有隨時轉型,隨時關門的態度。如果你現在賺錢,那還有持續開門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本來一直在虧錢,寄希望於私募基金來救你,你的問題就大了。
(3)我認為,P2P,典當,小貸和理財公司都有永久的生存空間。只是大家要堅守常識。如果你的商業模式不成立,或者你的商業模式是基於現在的愚蠢的監管環境,那就危險了。比如,你的企業在做2億元貸款時虧錢,你是否應該指望貸款做到30億元的時候,就突然賺錢呢?有時,規模可以帶來效益(即,成本的節省),有時不行。你的資金成本會不會上升?你能否持續借到錢?你的壞帳會不會上升?
(4)多數影子銀行(即,此類公司)沒有核心競爭能力。他們可以很容易進入,也就很容易被別人擠出去。由於它們的規模都太小,又太急躁,因此它們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地盤。在"吸金"和"投資"這兩個主要環節上,大家強調前者,忽略後者。但是它們在投資環節的失敗經常導致倒閉和跑路。現在大家遇到一個共同的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對消費者,咱們沒有共享的個人(甚至中小企業)信用數據。每個P2P企業或者小貸公司只好做重複勞動,做盡職調查。這個效率很低,成本太高。現在,
央行要求騰訊等公司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
但是,咱們的鋪路工作(數據搜集,和整理)還很漫長。對於P2P公司甚至小貸公司,招來資金比較容易,但是安全地把昂貴的資金貸出去,按期收回,並且賺錢可不容易。
另外,我發現大家急於在"全國布局"。對此,我很不理解。你的企業那麽小,連本市還沒有站穩,沒有深挖,就在想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或者環渤海經濟圈布點。太早了。你的管理成本(機票,酒店,管理時間和申請各種證照的麻煩)太高了。你的管理能力太弱了(你對每個城市都明白嗎?)。我想起2006-08年我在深圳控股擔任首席運營管時的一個教訓。當時,地產開發商都強調全國戰略。結果,我們在外地買了很多地塊,虧錢,占壓資金,耗掉了管理層的精力,還惹了不少爭議,也被坑蒙拐騙過幾回。後來,大家發現,最肥的市場還是家里,是大本營,是深圳。如果當初,我們把精力和資金都投到深圳,那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