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互聯網初創企業的誕生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dfh.html
9個月前,我並不知道我要做什麽。我和朋友飯局的時候,聊起我想建立一個自媒體。結果跑去稅務局咨詢,說你最好有一個企業,自由職業者的所得稅最高達40%。
於是我去成立一個企業,租下辦公室,這期間就發生了變化,後來就有了完整的設想,通過做搜索引擎和大數據分析來做一個金融分析的人工智能網絡。找來的合作夥伴,起先認為我的想法過於超前了,我也以為可能是世界領先的。你想這多麽無知,等到我們開始接觸海外浩瀚的互聯網,才發現美國佬這一兩年已經有了同類型的企業,只是側重點和我們不同。
我這幾年做咨詢,耗費並不小,因為要到各地調研、拜師訪友、四處旅行,於是就沒有留下太多余錢,這可能是我半後悔的地方。等到要起步,資金並不是很多,於是找了投資方。但在開始不久後,投資方有了顧慮。和團隊解釋,可能投資人有其他困擾,先不去打擾人家。起先也有項目費在我這里,我還有些收入,可以支撐企業起步。
團隊里四個年輕人,兩個老人,其中一個是我了。另一個是地球物理學家,也是那種典型的工程師,對世事不通的老小孩。於是我們一堆年輕的心起步,你們也知道我這個人四六不通。
我們起初就冒險采用了遠程工作方法,這有時候會使得一些企業過於松散。不過,兩個數據學家在歐洲,我們希望能保持和世界領先水準的近距離,所以還是采取了這個方法。其中一個數據學家在德國,數據學科的博士,大家可能不知道德國的高等教育畢業率極低,只有十幾個百分點,如果你有小孩或者你自己要去海外留學,選擇德國要謹慎。一些學生甚至因為不能畢業的壓力自殺了。我們同事認識的一個中國女孩子在第二門功課被斃掉後,就自殺了。德國人沒有美國人思維的天馬行空,但卻在一個領域有極端的深度。
另一個在瑞典,也在這個領域有極其專業的水準。在美東的同事是軟件工程師,這幫助我們和美國互聯網產業保持同步。另一個問題是我們一開始就遇到的,我們無法訪問許多學術網站,這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在美國設立了服務器,用於抓取歐美的數據。海外的工程師幫助我們更好的打通壁壘。
回到國內,就是我們另外幾個人了。地球物理學家幫助我們建立農產品的氣象數據模型,這讓我們在本年度喧囂炒作厄爾尼諾事件時,保持了頭腦清醒。行業的無知或蓄意忽悠天氣,在行業專家這里是無法形成主觀情緒的。
我和另外一個政治經濟學碩士,做整個模型的經濟學底層邏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啟用了外包網絡團隊。原因在於我把半年以後要上線的工作,提前到了元旦。時間的不充足,是顯而易見的。互聯網企業對金融業的了解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溝通的時間異常頻繁,盡管如此,由於時間的倉促,在上線時,一些基本架構還是出了問題。
工程師安慰我說,一個產品上線,只有二十多個bug,已經算不錯的了。我們缺乏內測時間,而且第三方支付系統未完成的情況下,就開始公測。
一些客人很生氣,責備我,為何不內測完成後再上線。我其實糾結了很久,在冒險上線和違背公開承諾元旦上線間,最終還是選擇了上線。讓人們早一點看到。
一個認識很久的軟件行業朋友,他管理公司十數年,對我說:互聯網企業的網站是非常重要的,並不是你想的是一個外殼,內部管好金融分析工具就行了。外包基於一個項目來完成,趕工和不細致是必然的。
好在我們的工程師全程深度參與整個設計工程,還是讓整個系統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前臺看到的是一個簡單的頁面,後面是成千上萬個爬蟲搜索程序和算法模型。要應對防火墻,和一些不友好界面的抵觸。要剖解海量數據。
初二時我接觸第一臺蘋果機apple-2型,後來選擇無線電系,缺幾分被送進計算機系。93年畢業後做過幾年程序員和大型計算機銷售,年輕時對職業規劃和未來很迷茫,沒什麽人引路,後來就越走越遠,竟然因為寫作經濟類口水書進入了金融業實戰,最後又回到IT行業,成立了互聯網企業。
有時候我會感嘆宿命的不可抵禦。
這一切都只是邁出第一步。初始三天會員在向上千擴展,訂單數超過四百,大額訂單數個。我們很感激客人的信賴,誠惶誠恐,還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滿足客人的需求。
只是我們具備了必要的哲學和經濟學邏輯框架,擁有了迅速挖掘數據和算法模型運算的能力,通過專家分析組合更深度的趨勢分析。然而我們還沒來得及做好所有的品類,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擴張速度和成功經驗累積。
至此,迎接2015年。
ott.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