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10億美元大贏家?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48.html
風口每年都在切換,你能做到順風飛揚嗎?
做出一家10億美元的公司,是許多創業者心中的夢想。自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通路打開之後,幾乎每年都有一批幸運兒“圓夢”。它們靠做什麽業務達到10億美元?從它們的名單中,又能看出怎樣的規律?
本文刊發在《創業家》雜誌 2014,12月刊
今年10月底,英國風險投資公司Atomico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里面列出了134家在過去十年里成功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科技企業。我們把報告中列出的26家估值(曾)達到10億美元的中國公司摘錄下來(見表一),加以補充完善後,將名單擴展到32家(2014年新增的10億美元見後文的排行榜)。
那麽,在這32家過去十年里估值(曾)達到10億美元的中國公司中,蘊含著怎樣的密碼?我們試著進行分析,並得出了如下結論:
第一,2014年中國誕生的10億美元公司數量最多。在表二中,我們將32家10億美元公司按其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年份做了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之前,中國本土10億美元公司的數量並不多。第一個誕生10億美元公司的高峰出現在2011年,當時的融資和創業環境催生了大眾點評、京東、360等一批互聯網新貴;其後的2012年,隨著美股上市窗口的關閉,以及融資環境迅速惡化,32家公司中沒有任何一家在這年達到10億美元估值。
表二:2010-2014年10億美金公司 數量分布
2012年成為名副其實的“10億美元谷底”;2013年以來,融資及創業環境重新好轉。2013年有9家公司達到10億美元估值,成為“10億美元”的第一個高峰之年。而2014年,10億美元公司的誕生達到目前為止的最高潮,有12家公司成功達標,占總數的37.5%。
第二,北京是中國10億美元公司的最大發祥地。在統計的32家公司中,總部位於北京的公司多達22家,占總數68.75%,這與北京濃厚的互聯網創業氛圍,以及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融資環境密不可分。北京之外,上海和廣州是誕生10億美元公司第二多的地區。
第三,2011年的10億美元明星是團購,2013年是垂直網站,2014年是基於移動互聯的O2O,而電商則是持續的熱點題材。
2011年誕生的10億美元公司中,窩窩團和拉手都是團購網站,這兩家公司都是在成立一年左右的時間就達到了10億美元公司估值,但隨著團購泡沫破裂,這兩家公司早已今非昔比,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013年,垂直網站大放異彩,58同城、汽車之家、去哪兒都在這一年榮登10億美元俱樂部。2014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爆發增長,基於移動應用的O2O公司成為最受追捧的對象,比如轉型O2O本地服務的美團網,以及打車應用雙雄滴滴和快的都屬於此類公司。主打移動社交的陌陌也趕上了今年的風口,12月11日成功在美國上市。此外,而從2010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電商進入10億美元俱樂部,而今年上榜的口袋購物等則同樣與移動互聯網相伴而生。
第四,遊戲與電商公司最快達到10億美元估值,而傳統互聯網公司則需要熬夠足夠的年頭。從表一可以看出:遊戲與電商類公司達到10億美元估值所用的時間明顯少於其他公司,比如遊戲公司遊族和完美世界都用了3年,電商類的凡客和蘑菇街也都只用了3年。遊戲與電商是最容易賺錢的互聯網細分領域,最快誕生10億美元公司也在情理之中。而其他靠做傳統互聯網產品起家的公司,則大多數要經歷足夠長的發展期。
表一 26家市值/估值(曾)達到10億美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期限:最近10年之內 (資料來源:英國風險投資公司Atomico)
比如,58同城和大眾點評都用了8年,掌趣科技和搜狗用了9年,而UCWEB在被阿里高價並購之前,已經“苦熬”了10年。在這個“估值沒10億美元都不好意思開口”的時代,那些已經達到,以及正在為此奮鬥的創業者們,又有怎樣的心態與想法?《創業家》雜誌第12期封面專題的案例會有精彩講述。
需要提醒的是,“10億美元”不是永恒不變的,當風口切變你還未展翅翺翔,“成功”可能隨時離你而去。而已經上市的10億美元公司們,也面臨著怎樣與BAT等巨頭共舞的問題。對於它們而言,10億美元是新的起點,而不是一切的終結。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