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長易綱周末在公開場合提到,今年人民幣為全球第二強貨幣。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公開警示人民幣過於強勢,意味著在通縮陰霾襲來以及亞洲貨幣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中國可能會改變匯率政策。
易綱21日在“2014-2015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今年以來美元是最強的,美元兌歐元的升值超過10%,對日元的升值超過11%。而人民幣在全世界是第二強,實際有效匯率表現為升值。從總體看,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進程非常快。
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REER)已經連續六個月升值,這進一步擠壓了出口商的利潤。11月,以貿易比重為權數的有效匯率升值了2.3%,這在諸多貶值的國家中顯得鶴立雞群。
中信證券在2015年的展望報告中提到,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會抑制出口競爭力。實際有效匯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總出口增速將下降2.2個百分點。
而隨著出口增速的放緩,外匯占款將減少,進而影響到國內基礎貨幣的投放。
《每日電訊報》認為,中國已經悄悄地加入了亞洲的貨幣貶值大戰。
11月初以來,人民幣兌美元貶了2%,這越來越像是中國為了應對日本、韓國等亞洲主要國家貨幣貶值而采取的舉措。
日本央行大膽而激進的貨幣實驗令日元從2012年初以來貶值了40%。華爾街見聞曾提到法興的報告,該行分析師Albert Edwards認為,日元大幅貶值將迫使整個亞洲地區采取同樣程度的貶值,並向西蔓延,產生一波通縮大潮。
首當其沖的可能是中國。當前中國的通縮風險逐漸暴露,這令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更加強烈。
數據顯示,11月中國CPI同比增長1.4%,創2009年11月以來最低。受制於產能過剩和總需求不足,工業品價格持續負增長,11月PPI連續33個月下滑。
人民幣貶值會將中國的通縮風險輸出,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的處境將會更艱難。
新興市場國家現在已經面臨著資本流出。在美元升值、油價暴跌、商品價格下滑的背景下,俄羅斯盧布暴跌,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和印尼的貨幣均遭拋售,這種貶值效應也給中國帶來壓力。
瑞銀分析師George Magnus對《每日電訊報》提到,“這有點像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年日元也是一瀉千里,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通縮風險,我認為亞洲國家很難守住陣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