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獐子島巨虧8億元:大批機構或提前知道絕收信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99

本文來源《財經》,作者李勇 高勝科 曲艷麗,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最近一個月來,獐子島深陷業績巨虧的爭議之中。

10月31日,該公司三季度業績顯示巨虧,消息如同深水炸彈,讓市場久久不能平靜。多達8.12億元的損失,銷蝕了公司此前三年的利潤總和,最令外界生疑的是,公司將業績巨虧的肇因,歸結於深海冷水團異動的天災。

不少投資者想起,此前A股農業上市公司頻發業績造假的歷史,因此迅速將獐子島與藍田股份聯系在一起。

在解釋這起所謂“黑天鵝事件”時,獐子島搬出科研機構的環境監測數據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對絕收情況的監盤結果監測數據,試圖說服投資者相信這的確是一起天災。

深海養殖的無法查證,讓這起事件真相不明,缺乏權威機構的調查取證也讓投資者疑團滿腹,誰能推動調查或給出冷水團災害的真相?

雖然獐子島將絕收歸咎於天災,但據《財經》記者調查,事實遠不止如此。冷水團異動背後確有人為因素導致的重大失誤,獐子島並未如實全面披露。

另據《財經》記者了解,監管層正在調查圍繞獐子島利空信息可能涉及的內幕交易嫌疑。到三季度末,大批機構投資者撤離了獐子島,這些機構是否提前知道了絕收信息,是監管部門調查的重點。

冷水團突襲疑雲

獐子島是一家主營水產養殖、加工、貿易的上市公司。2006年登陸A股,此後利潤一直不錯。因其產業模式獨特,也是水產養殖業的名片,2008年其股價一度超過百元。

但就在10月14日,獐子島突然宣布停牌,公告稱擬披露與底播增殖海域的重大事項。半個月後,獐子島披露,2011年底播海域為119.1萬畝、2012年底播海域為29.56萬畝的蝦夷扇貝,因受冷水團異動導致的自然災害影響,蝦夷扇貝近乎絕收。

蝦夷扇貝為獐子島的主營產品,今年三季度正是2011年底播種的蝦夷扇貝的收獲季節,沒想到竟然沒有收成。由此三季度獐子島巨虧8.12億元,市場嘩然。

投資者最為不滿的是,在此之前,獐子島從未披露過底播的蝦夷扇貝長勢不利的信息。獐子島公司稱,在今年4月至5月,公司進行抽檢時,上述底播的蝦夷扇貝生長情況尚且良好。

短短幾個月,即將收獲的蝦夷扇貝突然受冷水團影響近乎絕收,這讓市場難以相信。

所謂冷水團,是指與周緣水體相比,以溫度低、鹽差小為其主要水文特征的水體。

據多位海洋專家介紹,冷水團異動帶來的水溫驟變,確實能對海產養殖帶來影響及危害,但相關人士稱,該情況此前並不常見。

獐子島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冷水團此前一直被獐子島公司當作利好宣傳,認為冷水團到來後,水溫降低會讓扇貝的品質更好,但現在一個以往被認為利好的因素,卻變成了事件的肇因。

目前尚未有權威機構能夠說明,冷水團對蝦夷扇貝養殖的影響程度。

被獐子島認為是科學依據的,是與其有長期合作關系的中科院海洋所出具的一份會議紀要。

該會議紀要稱,今年1月至8月,受冷水團異動影響,獐子島海域水溫波動幅度加大,由此影響了蝦夷扇貝的適溫生長期和餌料的生長。

獐子島董秘孫福君表示,結合中科院海洋所對相關海域的監測數據及蝦夷扇貝存量的抽測,公司判定蝦夷扇貝近乎絕收的主因是自然災害。

冷水團的突襲,不僅讓投資者意外,就連獐子島居民也感吃驚,多位獐子島上的居民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在島上生活以來,從未聽說過冷水團。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鄒景忠表示,此前鮮有冷水團導致扇貝等海產品大面積死亡的案例,根據國內目前的研究與監測,冷水團主要集中在黃海中部,大連長海縣地處黃海北部,非冷水團高發區域。而東海、南海等更是很少能見到冷水團。

中科院海洋所的監測數據顯示,獐子島海域水溫與往年相比波動幅度加大。

但這並不足以說明水溫的變化會導致蝦夷扇貝的大量死亡。在市場的質疑之下,中科院海洋所有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稱,會議紀要只是對蝦夷扇貝減產進行了幾種可能性分析,當時並不知曉蝦夷扇貝已經絕收。

受訪的專家認為,獐子島公司僅憑中科院海洋所的會議紀要就認為,是自然災害導致了蝦夷扇貝的大量死亡過於武斷,建議對死亡的扇貝殼進行權威的調查鑒定。

一位要求匿名的海洋專家表示,什麽樣的自然條件和環境因素造成了水生物及海產品的死亡,只有國家法定的、有鑒定資質的機構才能做出結論並作為調查依據。中科院海洋所並沒有調查資質。獐子島不能以此作為判定自然災害的重要依據。

中科院海洋所綜合處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中科院海洋所是做科學研究的,至於鑒定資質的問題,他並不清楚。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獐子島這類公司所說虛實根本無法去核查,不可能派研究員深入海底去核實。如果事態發展嚴重,不排除通過法律的手段追究公司責任。這家基金公司三季度持倉獐子島股票,收益必會受到此次事件的影響。

所謂天災的疑團,隨著記者在獐子島的調查,呈現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雙面獐子島

60歲的鄭起(化名)正在海邊編織著漁網,望著眼前的大海,感慨命運多變。

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成為國家漁業部門認定的船長,一直活躍在他土生土長的海域。如今,他沒有了自己的船只,閑時只能織漁網,割海草。

鄭起的命運和獐子島公司的上市交織在一起。1998年,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一年,鄭起被不允許在公司確權的海域打魚,他遠赴西非打魚。

2001年4月,有限公司變更為股份公司,獐子島的上市步伐逐步加快。2002年6月,時任獐子島鎮委書記吳厚剛辭去公職,擔任獐子島董事長。

2005年,熟悉獐子島海域的鄭起重新回來了。但他的船只能開得越來越遠,因為獐子島公司的確權海域越來越大。最終,在2012年,他將船只賣給了公司,因為太遠的海域實在太危險了。

“現在想來心哇涼哇涼的”,鄭起說,這片海域好像成為了吳厚剛和那些高管的,雖然島民名義上是股東,但一年分不了幾個錢。島民每人擁有獐子島股票6000股,但這6000股只是受益權,並不能上市交易,每年能獲得大約1400元的分紅。

據當地人介紹,與獐子島同屬長海縣的另外幾個島嶼,個體戶都可參與海域的確權。如海洋島島民依靠確權海域培育蝦夷扇貝苗種,收入較為可觀,而獐子島的苗種培育全由獐子島公司壟斷,個體戶不允許自己育苗。

一位與獐子島政府有較多接觸的人士說,在獐子島上市後,外界傳言獐子島每家每戶有資產上百萬元,事實並非如此。獐子島居民從獐子島公司和政府獲得的收益並不多,一部分為每年約1400元的分紅,另一部分為政府按照年齡給予的每個人2000元至4000元的臨時生活補貼。

與普通島民不同,吳厚剛無疑是獐子島上市的最大獲利者,他在上市之初即獲得獐子島公司10%的股權,持股比例僅次於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和長海縣獐子島褡褳經濟發展中心兩家集體企業。在公司上市後,他一度進入福布斯富豪榜。

由於獐子島公司從成立一直是鄉鎮所有,早在1995年,擔任獐子島鎮副鎮長的吳厚剛就兼任獐子島前身公司的副總經理,1996年升為獐子島鎮鎮長兼公司總經理,至今掌控公司近20年。

吳厚剛兄弟三人,吳厚剛排行老二,大哥吳厚敬、弟弟吳厚記,當地人稱,“吳敬、吳剛、吳記”。據島民稱,吳厚剛工作能力頗強,特別是管理集體企業時,較為強硬。“獐子島的工作,換了吳厚剛,別人還真做不了。”獐子島一位老黨員說。

上述人士說,吳厚剛在獐子島有極高的地位。很多居民有家庭成員在獐子島公司上班,因擔心工作飯碗,不敢公開提出與吳厚剛相左的意見。

吳厚剛諸多親屬也在公司擔任要職。

《財經》記者查閱到,在2011年獐子島公布的股權激勵計劃名單中,出現了養殖事業二部總經理吳厚敬、養殖事業一部總經理助理吳厚記、榮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強、大長山島分公司經理劉鋒。這四人分別是吳厚剛的哥哥、弟弟、外甥和妻弟。

在當地島民看來,在這樣的公司體系中,上市公司的經營缺乏有力的監督,這也為2011年收購蝦夷扇貝苗種時爆發的造假事件埋下了伏筆。

不過孫福君表示,獐子島鎮近1.5萬人口是公司的股東,有的還是公司的員工,他們可以對苗種收購、底播這一過程進行監督。

購苗受賄埋隱患

2011年的那場購苗受賄風波,被很多輿論認為是造成此次蝦夷扇貝大幅減產的主因之一。

蝦夷扇貝的養殖,首先要將培育好的扇貝苗,由人工撒播到指定海域,待三年生長期後,蝦夷扇貝成熟,再由人工捕撈。

這期間,由人工對海底的生態情況進行定期監測,如果發現有影響蝦夷扇貝生長的異常生態變化,可以提前進行捕撈以減少損失。這些異常變化通常是指水溫和蝦夷扇貝的餌料等。

在上述環節中,除了冷水團等自然因素,底播苗種的質量也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

2011年獐子島底播的蝦夷扇貝苗種,對外采購占比90%。

苗種主要來源於海洋島、大長山島等諸多養殖戶。從2011年起,吳厚剛之弟吳厚記負責海洋島苗種的收購,而海洋島是獐子島蝦夷扇貝苗種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2012年3月28日,獐子島公司有員工因為在底播苗種收購過程中收受賄被舉報,隨後被長海縣公安局立案。

據接近此案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因為此事,一位在海洋島收購苗種的會計獲刑,他獲刑的原因是收受了養殖戶的賄賂,會計最終因此獲刑五年。

當時養殖戶行賄的原因是,負責收購苗種的公司人員會對養殖戶的苗種進行抽檢,抽檢的內容包括扇貝苗的大小規模以及成活率,由於一批扇貝苗種不會全部檢查,被抽檢的幾箱扇貝苗如何被記錄質地對於養殖戶非常重要。

由於扇貝苗種被收購清點後,為了保證存活率會及時投入海底,這樣即使苗種質量造假也很難留下證據。

上述人士表示,收購苗種牽涉眾多環節,只憑一個會計並不能完成造假鏈條,他只是負責記賬的,具體記多少,恐怕還需要更高層領導同意。

一位參與了2011年底播扇貝苗的獐子島員工私下告訴《財經》記者,在他參與底播的那次,發現裝扇貝苗的箱子里有大量的雜質,真正的扇貝苗目測達不到50%。他說,因為負責收購苗種的是董事長的弟弟吳厚記,員工對於扇貝苗的質量問題並不敢公開議論。

《財經》記者欲就此事向吳厚剛求證,但未獲回應。

公司董事會秘書孫福君表示,當時有人向公司舉報投苗不足,然後公司向司法機關進行了舉報。吳厚記在2012年離開公司,受到了內部處理,他在收苗和播苗上負有管理責任。

2011年投入苗種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被很多島上居民認為是造成今年絕收的直接原因。

不過,孫福君表示,由於在底播苗種時開放程度高、參與者眾多,一些員工還是公司的股東,員工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不會放任投苗造假不管,出現嚴重的投苗造假現象是不可能的。

獐子島公開稱自投苗後,公司每年有兩次定期抽檢,但除2012年提及春季抽檢蝦夷扇貝長勢良好外,並無具體數據,公司董秘孫福君表示不方便提供數據明細。

島民的不滿在於,公司在處理2011年投苗不足一事上不夠透明,被移交司法的只是普通員工。對於吳厚記等人是如何處理的,島民並不知情。

內幕交易嫌疑

在業績巨虧和市場強烈質疑的重壓之下,11月17日,公司通過決議撤回了此前7月份臨時股東大會通過的非公開發行股票議案。這讓本就資金鏈緊張的獐子島公司雪上加霜。

但獐子島面臨的問題不止於此。

《財經》記者獨家獲悉,證監會稽查總隊正在就獐子島停牌前夕,市場各方是否存在內幕交易問題進行核查。目前,稽查總隊人員正在各地進行大量調查取證。

在10月31日披露冷水團事件之前,獐子島公司在10月14日進行了停牌。

在停牌之前,未有任何關於蝦夷扇貝大量死亡的消息公開披露。而在獐子島停牌之前,有大量機構出逃。

根據同花順統計顯示,截至6月30日,持有獐子島公司股票的機構數量為93家,但到了9月30日,機構數量銳減至17家。

長海縣一位漁業監管部門官員告訴《財經》記者,此次公司公告的2012年底播受災的近30萬畝海域其實並未受災,而是獐子島公司在發現2011年底播的蝦夷扇貝沒有產量之後,今年對2012年底播的部分蝦夷扇貝提前進行了捕撈。

在發現這種現象之後,該官員認為這種提前捕撈得不償失,所得產量只是明年捕撈的三分之一。經勸說後,獐子島公司放棄了提前捕撈。

如果這位官員所說屬實,則表明在信息披露之前,獐子島公司很可能已經知曉了蝦夷扇貝的生存情況,但並未及時披露,反而為了上市公司業績提前捕撈尚未成熟的蝦夷扇貝。不過,上述官員在接受記者進一步核實采訪時否認了此前的說法。記者就此事向孫福君求證,但未獲回應。

獐子島公司稱,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對蝦夷扇貝進行存量抽測,隧發現了存貨異常。

如果獐子島聲稱的抽檢時間屬實,邏輯上,至少說明9月15日至30日之間,蝦夷扇貝的存貨異常很可能已經被發現。但這個時間段公司沒有停牌。是否有一些機構獲得消息提前出逃?

雖然上述官員否認自己所說的存在提前捕撈的問題,一位熟知獐子島公司海上作業的人士明確告訴《財經》記者,因為業績考核的壓力,為了達到蝦夷扇貝一天的產量,捕撈船只沒有按照嚴格的捕撈年限進行捕撈,有些提前對尚未滿三年的蝦夷扇貝進行了捕撈。

《三聯生活周刊》引述的獐子島公司前員工的說法亦表示,今年沒有蝦夷扇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2013年秋天公司已經在2011年底播區域捕撈過蝦夷扇貝。

由於獐子島公司深海養殖的特性,每年收獲的來源會計師很難核查,為利潤的調節提供了便利。當上市公司面臨短期業績壓力時,很有可能采捕還沒有長大的蝦夷扇貝,最終導致竭澤而漁。

上述人士認為,今年要收獲的2011年底播的扇貝因為投苗和捕撈方式等問題,今年產量很低,公司只能說是冷水團原因,不會承認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上述種種令人生疑的信息,獐子島並未進行公開披露。

目前,監管部門調查正在進行中,尚不清楚機構的大量出逃,是否與蝦夷扇貝今年近乎絕收的內幕信息泄露有關。

農業公司懸疑

目前,獐子島公司尚未複牌,2011年蝦夷扇貝的近乎絕收,究竟多少是因為天災,幾分是因為人禍,尚需權威部門的調查。

獐子島公司暴露的問題顯示,農業公司因其行業特性,一旦遇到所謂自然災害問題,通常無法給出準確的界定,巨虧是天災還是人禍很難查證。

A股市場里面涉及重大造假的企業一度集中在農業及相關行業,從最早的“銀廣夏”“藍田股份”,到近幾年的“綠大地”“萬福生科”。這與農業企業的財務特征是息息相關的。

PE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國家對農業行業的稅收政策也被利用來進行財務造假,農業企業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減免幅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虛增收入 和利潤,所付出的成本很小。而以一個工業企業為例,虛增1億元的銷售收入,需要拿出2000多萬元的所得稅和增值稅,包含17%的增值稅,和一部分所得 稅。此外,農業企業的增長依賴自然資源的限制,很難追得上資本市場的步伐,達不到業績預期的,就有造假的沖動。

另一層面,因為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特性,外部監督和核查也較為困難。

通常農業企業都是大面積養殖或種植,因面積過大而無法準確調查其產出。而且農業企業的上遊以分散的農戶為主,單筆交易額度很小,而且以現金收付為主,難以核查。

另外,農業企業的存貨以生物性資產為主,難以盤點,以養殖業和林業最棘手。

當遇到人為因素暴露時,頻發的自然災害也為農業企業推脫責任提供了便利,例如綠大地在2009年曾以雲南持續幹旱為由解釋巨虧。

如今,獐子島的冷水團再一次撥動市場對農業上市公司敏感的神經。天災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人禍,市場需要一個真實的獐子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