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生技業要新聚焦——浩鼎解盲失利的衝擊

2016-02-29  TWM

生技產業是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夢,資本市場也提供產業發展的養分。但是產業能不能開出美麗花朵回饋投資人,這是參與這場生技產業發展的企業必須深思的問題。

二月二十一日下午,全市場都聚焦,等待全台最重量級的新藥股浩鼎OBI-822二、三期臨床試驗解盲,結果未達預期。消息出來之後,全市場震驚,大家紛紛打探解盲內容。公司也迅速召開記者會說明內情。

董事長張念慈再三表示,OBI-822臨床療效極為確定,浩鼎非常有信心打國際賽;又說,如果衛福部配合修改法規,該藥仍可進行全球第三期試驗。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站出來力挺浩鼎,他表示,受測病人八成在受測過程中產生抗體,代表該藥仍具疫苗效力,所以可作為疫苗。

儘管大咖鼎力支持,但是二十二日浩鼎解盲失利,立刻衝擊資本市場,特別是新藥族群,最直接的是浩鼎開盤跌停,大跌六十八元,市值少掉一一五.八億元,跌停掛出一九七四五張;不過當天外資加碼一六一張,讓浩鼎出現難得的二三九張成交量。

與浩鼎有連結的中裕也跳空跌停,成交七四一張,跌停掛出一一九五一張,中裕股價大跌二十二.五元,市值也跌掉五十五.六億元。另外在興櫃,也被視為生技「尹家軍」的泰福,一開盤即大跌一七.七%,最後仍大跌二十五.七二元,市值減少四十九.四八億元。這三家相關聯企業,在浩鼎解盲失利首日,市值少掉二二○.八億元,衝擊不可說不大。

浩鼎解盲內容涉及醫學專業,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但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浩鼎這次解盲衝擊台灣生技產業很大,尤其是小英政府還沒有上台,就把生技、綠能等鎖定為台灣未來發展的五項主流產業。上次基亞解盲失利,重創資本市場,這次浩鼎解盲失利,又讓資本市場再受傷一次。

浩鼎、中裕、泰福 市值占生技產業四分之一根據第一金證券統計,到二○一五年底止,台灣整體上市櫃生技產業的產值已達八六○○億元,若再加上興櫃的二五○○億元,生技股已可說是台灣新兆元產業。

這個兆元產業底下的三根支柱是浩鼎、中裕與泰福,其中浩鼎股價最高漲到七五五元,市值一度高達一二八五.七六億元,單是一家浩鼎,市值已占全體生技產業一一.五八%。而中裕市值最高一度到七四八.七億元,在興櫃的泰福股價一度漲到三四四.九九元,市值也高達六六三.七六億元,三家新藥公司市值加起來一度最高達二六九八億元。也就是說,尹衍樑主導的三家新藥公司,市值占整個生技產業的四分之一,這就可以看出,浩鼎解盲的成與敗,影響市場有多大!

而浩鼎解盲的成敗,也被外界視為台灣發展新藥的重大里程碑,因為尹衍樑在生技業下的工夫最深,旗下企業更是人才濟濟。浩鼎有翁啟惠加持、張念慈領軍,外界寄以厚望,浩鼎解盲前,張念慈就很有信心地對記者說:「新藥解盲結果,沒有失敗,只有挫敗;對投資而言,只有成功、不成功的差別!」市場對浩鼎解盲成功,充滿了濃濃的希望,這從浩鼎的股價自去年八月的二五○元直接飆升到七五五元,中裕以一一五元上櫃,立刻衝上三○三元,泰福更是一鼓作氣從八十六元漲到三四四元,由此可看出,市場是以將近百分之百的信心來迎接浩鼎解盲的過關。浩鼎解盲前,股價最高還來到七一八元,是全台第三高價股。

但是期待太高,一旦解盲不如預期,股價後座力就不可小覷。

因為浩鼎讓市值站在千億元以上來解盲,這是十分冒險的行為,也讓賭性堅強的投資人承擔了極大的風險,對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投下了不可預測的變數。上回基亞解盲失利,已大大衝擊資本市場。

讓資本市場形成扶助生技業的樂園一四年六月下旬,基亞解盲,市場引頸期盼,股價一度拉升到四八六元,市值衝高到六七四億元;解盲失利後,基亞連跌十九支停板,股價最低曾出現六十八元,市值只剩下九十四.三億元。基亞從解盲失利迄今,已經調整了將近兩年之久,但是原先發展的新藥看來,並沒有太大突破。

這次浩鼎解盲失敗,很多人認為浩鼎絕不會是基亞第二,畢竟浩鼎背後大股東實力不一樣,浩鼎解盲失利,董事長張念慈公開喊話說結果正面,是一個成功的解盲,但從統計學數據來看,法規上就是解盲失敗,市場上也充滿了不少負面的看法。

例如,翁啟惠說,浩鼎該藥可以作為疫苗,但是「疫苗」沒有辦法成為癌症用藥。工研院的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杜紫宸主任對此就狠批:「建國中學落榜可以直接分發大安高工?」張念慈要求衛福部修法,杜紫宸也狠批:「這不是無理惡霸,什麼才是無理惡霸?」也有人在臉書上說:「把全世界公認的臨床試驗數據廢了吧!讓全世界試驗失敗的藥來台試驗,給台灣人吃吧!」在浩鼎解盲之前,全市場對浩鼎都充滿了熱切期待,這可從浩鼎解盲之前,股價就衝高到七五五元看出端倪。畢竟還沒有得到FDA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藥證許可,市值可以超越四十億美元的公司,全世界都很少見,浩鼎對台灣新藥產業的發展肩負了十分重大使命,但這次結果顯然讓市場失望。

過去十幾年來,台灣生技產業從無到有,如今搖身變成兆元產業,小英政府上台前也表示,要將台灣發展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要結合政府學術研究單位及產業的力量,繼續強化人才、智財、資金、法規、環境和選題的布局,把生技業列為五大新興重點發展產業。這是未來具有遠景的美好產業,但是眼前台灣要面對一個問題── 如何讓資本市場形成扶助生技業發展的樂園,而不是殺戮戰場。

一九八○年代,竹科成立後,很多竹科設廠的高科技公司發行新股,股條、股票開始流通在外,九○年代興起了一個未上市盤商撮合交易,竹科從業人員可以透過未上市盤商換取現金,形成另類的創投市場。這股竹科淘金風,幫助了台灣科技業的發展,很多高科技公司從中取得資金壯大。

台灣的生技業也靠著資本市場養大,如今變成兆元產業,現在單是興櫃的生技公司就上百家,但是眾多無資本額、無法看懂財報的生技公司掛牌,也給市場帶來相當大的風險。投入生技新藥股的散戶,很多都是賭性堅強的人,生技股最後淪為市場高手炒作的天堂。

像兩年多前,市場主力成群結隊大力炒作台微體,把台微體股價拉高到四四○元,台微體在一三年還以每股二九八元增資,如今股價一度跌到八十四元;醣聯剛上市,股價就炒高到一九○元,去年還一度跌到二十五.四五元。

像新藥解盲的案例,浩鼎、基亞股價重挫歷歷在目,先前還有太景的奈諾沙星得到台灣藥證,股價一度漲到六十四.八元,後來還是跌到二十.一五元。還有寶齡的拿百磷(Nephoxil)腎臟病用藥,也拿到美國藥證,股價最高漲到四九一元,最後一度跌到七十七.九一元。

可見解盲成功也不是萬應靈丹,關鍵是即使得到藥證,還要看能不能創造獲利。

一顆藥就是一家公司 易淪為炒作遊戲像浩鼎的免疫療法,單打獨鬥是沒有用的,很多大廠都需要合併幾種新藥,來堵死癌細胞,國際大廠都是整合資源的道路,也就是一家公司涵蓋了很多新藥。反觀台灣,很多公司都是一顆藥就是一家公司。

最具代表性的是林榮錦領軍的晟德,目前晟德在OTC交易,但晟德控有二九.六二%的益安,四五.六九%的得榮,三四%的金樺,三一.七五%的順天醫藥生技及一○.一九%的永昕,這種一顆藥一家公司,賺的是股票溢價的資本財。

這種拿資本市場的資金,來壯大產業力量,若是真能開花結果,也是好事,但若淪為資本市場的炒作遊戲,對產業卻是個悲劇。

台灣經歷了傳統產業跨向電子科技業的發展道路,大家很清楚都看到,生技產業是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夢,資本市場也提供產業發展的養分。但是產業能不能開出美麗花朵回饋投資人,這是參與這場生技產業發展的企業,必須深思的問題。台灣業者們如何集中力量,把產業發展起來?

集中資源發展 可借鏡韓國作法去年底,韓國三星最震撼全球的,是三星電子轉投資的三星生物製劑公司(Samsung BioLogics)宣布斥資八五○○億韓元,在韓國興建第三座生物製劑廠。等這座廠造好,三星製劑年產能將達三十六萬公升,成為全球最大生物製劑廠。

三星製劑目前是必治妥及羅氏藥廠的代工廠,預計到一八年營收可達兩兆韓元,營業利益達一兆韓元。這是三星在半導體、面板、手機之後,第四個支柱產業,三星一出手就超過七億美元。

去年,韓國的韓美科學及韓美藥品,發展了一顆糖尿病用藥,授權給歐美藥廠,代價四十億歐元,造成股價大漲,都給了台灣生技產業帶來啟發,也就是整合資源全力以赴,千萬不要小鼻子、小眼睛,熱中玩資本市場的遊戲。

這次浩鼎解盲失利,也給市場投資人很多啟示。

首先,投資生技股比其他產業都困難,這是一個資訊完全不對稱的遊戲,有心投資生技股的人,必須用功做足功課,了解每一顆新藥未來的展望。因為投資別的行業都有財務報表可以參考,大家可以判斷投資價值,但是投資新藥股像蒙上眼睛在打仗,風險當然超高。像這次浩鼎在市值一千億元以上解盲,我就覺得很不妥。

其次,是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缺乏發動機,台灣的大醫院是財團法人,國外是企業組織,企業以獲利為考量,很多新藥發展源頭都出自醫院;但台灣的醫院與產業無法融合,醫療體系無法成為新藥產業的發動機,這也使得台灣新藥發展少了源頭發動機力量。

況且,國外大藥廠老早已站好位置,各家手上現金飽足,銀彈實力雄厚,台灣的新藥產業未來的路,當然格外辛苦。

其實,台灣有很好的製造業實力,全力發展高階醫材,也許是不錯的出路,像邦特的血液迴路管線,這兩年就大豐收;發展骨科用的人工植入物的聯合骨科,也有不錯的成績,這些醫材類股有財報可供參考,也許是投資人可以切入的方向。

撰文 / 謝金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12

想讓市場買單? 制造業要與設計“互推”

如果沒有一款可以保證遠程協同、共享賬戶進行設計修改的軟件,南京領創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領創科技”)在與美國的商業夥伴合作太陽能電池自行車要耗費不少時間成本。

領創科技是一家成立於2014年的初創公司,生產CIGS(銅銦鎵硒)太陽能薄膜電池組件的初創企業,他們提供電池以及相應的模塊,合作對象包括不少海外客戶。這也需要他們不斷地根據客戶的要求調整自己的模塊。以太陽能電池自行車為例,兩方的跨洋協同研發基於歐特克的Fusion 360,一個3D CAD與雲計算相結合的軟件,保證團隊在線討論分享,並最終協作完成一個大型設計。

“通過設計軟件,我們不是只關註設計本身,而是關註內容,為客戶提供價值,還有降低溝通成本和生產成本。不同的團隊進行設計上的交流,可以進行多次的叠代,讓產品更好地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領創科技CEO左宇說。

毫無疑問,行業的效率在提升,一個產品從設計到制造以及使用反饋的閉環正在日益緊密地結合,縮短研發周期也成為了其中的關鍵。這是數字化帶給制造業的一個顯著變化。歐特克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李邵建在2016年歐特克中國大師匯上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歐特克在第18屆工博會上展示未來制造的解決方案

制造升級反作用於設計

制造的現實需求對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空客在制造A320時最初想要利用仿生學進行衍生式設計建造比之前輕30%的隔離結構,但是設計的結果比預想更好——用於分隔客艙後部的廚房區域的擋板比此前減少了45%的重量。

通過對設計和制造業的觀察,中國再設計中心主席、傑瑞米里夫金辦公室中國/亞洲主任吳昌華對記者表示:“中國傳統企業已經看到了機遇,比如海爾,充分把數字化技術作為手段。從商業模式上,他們已經不再把自己單純地看成制造和銷售,他們在互聯網時代通過智能家居,去了解消費者的家庭生活,是延伸。還有很多企業已經在發生變化。”

不僅僅是制造業在升級轉型,作為軟件科技企業,歐特克同樣在適應新的變化。

行業之間的界限在日益模糊,這也要求設計軟件集納更多的工具,滿足不同行業制造的要求。比如當下正火熱的虛擬現實,從娛樂行業起家,應用到了汽車、建築領域,同樣地,也體現在了設計軟件上。“我們的優勢在於,原來我們就為建築師、設計師和傳媒行業的人服務,所以現在,我們有獨特的優勢把這三個領域進行整合。”歐特克公司亞太地區高級副總裁魏柏德(Patrick Williams)接受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訪問時說。

最近,歐特克推出了三大行業軟件集,分別適用於建築、基礎設施和施工的建築信息模型(BIM)軟件包——工程建設軟件集,其主要產品包括Revit、AutoCAD和AutoCAD Civil 3D;適用於產品和工廠設計的設計與工程工具軟件包——產品設計軟件集,產品包括Inventor Professional、AutoCAD、Navisworks Manage以及基於雲端的設計工具Fusion 360;適用於視覺特效設計人員和遊戲開發人員的3D動畫工具包——傳媒和娛樂軟件集,包括Maya和3ds Max。

“今天,我們的用戶都希望在獲得高價值服務的同時,還能以簡易、靈活的方式使用。與此同時,歐特克還致力於將設計、制造和使用下一代產品的所有階段連結起來,重新定義產品設計、制造和使用的方式。”李邵建說。

據魏柏德透露,自歐特克提供分時訂購新模式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新增付費用戶增長前三的地區。分時付費意味著通過選擇不同的訂購時長、用戶訪問數量等條件,用戶可以根據自身行業需要訂購相應軟件。這為很多中小企業降低設計費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這也側面證明了設計的重要性在進一步凸顯。“設計在三個方面改變世界。首先,設計會進一步促進並豐富大型合作,現在的合作是跨國界、跨團隊和跨行業的。其次,工程設計能夠經過多次的叠代,直至產生最好的結果。第三,可以形成影響力模型,能夠分析、模擬後來的結果。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都是無法預料的後果,數字化可以讓我們對潛在影響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歐特克公司全球企業影響力總監雷嘉柯(Jake Layes)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制造的未來

曾經,人們的設計受到制造能力的限制,而今,設計和制造更像是一種雙向的推拉(push and pull)關系,他們彼此相互作用,而非由哪一方進行主導。

《中國制造2025》中就明確提到了“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範,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複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件,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

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致力於打造生態系統。歐特克2015年啟動了清潔技術合作夥伴項目,為創新者免費提供設計軟件。“實施該項目是為了幫助我們致力於發現顛覆性的解決方案和企業技術,特別是對社會、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樣的生態已經形成,尋找解決方案的包括投資者、政府機構、和各家公司,我們不會用股權來置換,但是我們很願意成為提供下一代產品解決方案的一分子。” 雷嘉柯說。

類似的,還有切入智慧生活的海爾U+生態圈,硬蛋科技也聯合了多家投資機構啟動了“聚投100”項目。這些生態圈為新創立的公司引入投資者,並提供一些制造以及供應鏈的便利,為的就是把初創公司的創意設計更方便快捷地落實成產品,並在使用中驗證這些“新品”是否有機會成為未來產品的主流。在這一過程中,不乏尋找新商業模式的嘗試。

不過,當普通人可以越來越方便地使用這些工具參與制造,這時設計者的價值要如何體現?

“你有了最好的工具,可以設計更好的產品。但是只有細節,缺乏能力從感情、價值觀上打動,也不會做得好。”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院長婁永琪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強調,好的設計需要充滿情感和想象力。

比如制作動畫片中的動物毛發曾經占據了動畫制作者的大部分精力,而技術讓設計師不再擔心今天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關心如何把產品打造的更好,比如動畫制作者可以更多地聚焦在劇情和設定人物性格塑造。

吳昌華則表示:“新的制造業可以讓個人參與並得到滿足,制造變得更有包容性,但是一旦參與到經濟運轉中,里面的標準就不那麽簡單了。市場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標準。”

魏柏德坦言,作為軟件科技公司,歐特克可能不會推動某個行業發生變化,只是提供相應產品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變化需要行業內的公司自己發現。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正處於大規模生產走向大規模定制的年代。制造與設計的關系正在更加緊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42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制造業要保持成本競爭力 不盈利無法轉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13/1182689.html

_______.thumb_head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

每經記者 陳鵬麗 佛山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宋思艱

佛山制造業轉型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一個縮影,而區域經濟轉型往往需要靠區域企業來推動。作為佛山制造業的代表,美的集團(000333,SZ)的董事長方洪波今日(1月13日)下午也出席了2018中國制造論壇並發表了演講。

方洪波告訴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在場記者,他認為2008年之前,中國制造業成功的原因和發展模式都是一樣的:依賴低成本優勢迅速從低端制造業發展起來。“模式的本質是大規模、低成本。”

在論壇上,他提出了對企業轉型的看法:轉型首先要建立新的成本優勢,然後培養建立差異化能力,最後,企業還要做商業模式創新。“傳統制造業的轉型根本還是要抓住本質,沒有盈利的能力,你永遠也轉不了型。”

制造業還是要保持成本競爭力

50年前,美的在廣東佛山北滘小鎮上成立。作為佛山制造的代表,美的集團在“摸打滾爬”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佛山乃至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與轉變。

方洪波1月13日出席2018中國制造論壇,並分享了他的企業轉型路徑。在方洪波看來,上世紀70年代之前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地位和比重不值一提,中國制造真正發展起來是在改革開放以後。

方洪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過去40年以來,中國制造業成功的原因和發展的模式本質都是一樣的,是依靠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成本差異,迅速地從低端制造業發展起來。“珠三角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珠三角賣到全中國,覆蓋全中國之後又賣到全世界,現在歐洲超市里面有很多珠三角生產的東西。其模式本質就是大規模、低成本。只要規模足夠大,就可以生存下來,珠三角成千上萬的制造業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不過,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過往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兩個優勢不複存在,一是規模效益優勢,一是低要素成本優勢。“這兩個前提發生了變化,那麽不僅是美的面臨這樣的挑戰,所有的制造業都面臨著這樣的挑戰,這說明傳統模式已經失效。”方洪波說。

對失去人口紅利的中國制造業,方洪波也提出了應對方法,即尋找新模式以及新的持續發展能力。

“首先制造業要保持成本優勢。因為中國制造業過去就是靠成本優勢發展起來的,成本優勢也是制造業非常重要的一個競爭力。你搞制造業,沒有成本競爭力就無法生存。”方洪波如是說。

他還提出,企業建立新成本優勢的兩條可能路徑:一是將生產轉移到中國西部或者東南亞、非洲等低成本地區;二是建立效率驅動基礎上的新成本優勢,不過“效率驅動”不僅僅指機器換人、自動化或無人工廠,而是一種貫穿端到端的全價值鏈的工具和方法。

轉型前提是賺錢、產生現金流

除了保持成本競爭力外,方洪波還提出,企業轉型另兩條路徑是:建立差異化能力、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他解釋稱,企業建立差異化主要體現在產品領先的能力,這背後需要大量的積累。如果企業想實現真正的技術化差異,這更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至於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則是指企業通過實現產業間的轉型升級,從低端向高端制造業轉型。

“制造業轉型不外乎這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最容易做到的,第二個和第三個方向要做到比較艱難,需要漫長的積累,更重要的是需要資本。”方洪波稱,“從我們自身的體會和角度來說,傳統制造業的轉型根本還是要抓住本質,你抓不住本質,你沒有賺錢的能力、沒有盈利的能力、沒有現金流產生的能力,你永遠也轉不了型,這是我概括的一個路徑。”

“美的沒有追逐風口,也沒有緊跟互聯網+,也沒有抓各種時髦的理念,沒有花哨的口號、各種理論。我們所做的就是遵循商業的基本規律和本質,所有的轉型都是圍繞上述三個方向來開展。”方洪波補充道。

(本報實習生王帆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