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8 14:57 編輯 小米,世界第一? 剖析小米的財務與模式 作者:華創 謝晨 推薦閱讀:中國新首富即將誕生,緩期五年執行(附股)小米能否成為世界第一?
首先說結論:有希望,但有難度。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廢話,一定要我選一個答案。那麽我的回答是,不能。
然後簡要說說我的觀點: 1、小米是通過硬件盈利的,軟件不賺錢,絕非某些人鼓吹的“互聯網思維” 2、小米的成功包括營銷、設計、制造三方面的變革,不可複制。 3、硬件過剩的時代,手機的核心競爭力將有硬件轉向外觀。小米面臨轉型壓力,華為占有先機。 4、中國手機出口海外是大勢所趨,小米面臨專利問題。 一、 小米的軟件,真的不賺錢
小米的成功,帶紅了一個詞“互聯網思維”。而小米也一直號稱硬件不盈利,依靠軟件盈利。
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這至是一種營銷手段,用一種高逼格的方式宣傳自己的低價格而已。
首先看一看小米自己公布的數據,《小米遊戲中心分成策略:三七開》里面提到,2013年12月小米遊戲月流水僅3千萬。
3千萬是什麽概念?2013年4季度,中國手遊市場規模已經超過50億,而小米3個月合計,流水不超過1億,市場份額低於2%。而2014年中國手遊市場規模達250億,如果小米的市場份額不變,則全年流水約在5億,這個數字真的有點難看。
另一則新聞《小米2014年前10個月開發者分成超過3.64億元》,按照比例計算,全年給開發者分成應該在4.4億左右。按照渠道分成70%,CP(開發者)分成30%計算,小米的軟件收入約10億。假設軟件業務利潤率100%,那麽軟件利潤也就10億,約1.7億美元。 如果小米硬件不賺錢,軟件只有1.7億美元的利潤,就憑這個支撐住400億美元的估值。你在逗我?
二、硬件貢獻絕大多數利潤 在新聞《機密文件顯示小米去年凈利潤34.6億 營收翻番》中,提到涉小米財務文件外傳,2013小米凈利34.6億,預期今年增長75%至60億。 而小米的成功在於其營銷費用占比極低,2013年,營銷費用占收入比重僅3.2%。而小米的營收中,94%來自於手機銷售,僅1%來自於包括移動遊戲在內的軟件服務,約5億。
這個新聞,在我看來,真實性非常高。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營收、利潤和小米官方公布的接近,但是略低一點。
第二,2014年10億美金的利潤,那麽400億美金的估值,PE為40倍,比較合理。
第三,核心競爭力來自於低營銷費用,僅為3.2%,而同期三星全球營收2100億美元,廣告費用140億美元,占比約7%。要知道三星只有一半收入來自於移動設備,但廣告基本花在移動設備上了。
所以,從這個新聞可以看出,小米,的確是靠硬件賺錢。
那麽問題來了,這麽便宜的小米,硬件怎麽賺錢?這里不得不佩服雷軍的高明,小米賺錢,靠的是一組組合拳。我會一一為大家解釋。
三、營銷:社交網絡傳播,成本極低 小米引爆了一個新詞“互聯網思維”。但我認為,360的“互聯網思維”其實是可以複制和借鑒的,但小米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只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下面這張圖,簡單的表明了我對所謂互聯網思維的看法。
很多人YY的互聯網模式,都是簡單的“繞過經銷商,直達客戶”。可是現實中,offline的流量,要經過零售商、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等等層層盤剝,online的流量,成本也是非常的高昂。 通常,企業銷售頁面包括官網和電商網站(如天貓、京東),要將online流量吸引過來,其實非常的困難。 官網,往往需要大量的門戶廣告投放、高昂的關鍵詞購買支出。電商網站,則要受電商平臺盤剝。舉例來說,據說現在淘寶上一個點擊的成本在0.7元左右,如果點擊中有1%的人購買,那麽單次購買的流量成本可以高達70元。 所以,所謂直達消費者的互聯網模式,基本是YY的。拋掉過於學術的話,最直接的就是,我們消費者,憑啥去你的官網? 但是小米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答案是:微博營銷。 小米誕生在微博大爆發的時代,利用微博進行低成本營銷,並且享受了後幾年微博發展的人口紅利。 在手機商中,沒有比雷軍更懂互聯網的了。他前瞻性的看到,微博營銷的ROI遠高於傳統媒介和其它互聯網媒介(ROI,表示廣告主的投入產出比,越高說明廣告越有效)。 於是,小米將早期miui玩家的量導入微博之後,轉身成為微博大V。熟悉微博的朋友都知道,微博大V的馬太效應是非常強的,你的粉絲越多,增加粉絲的成本就越小。於是早早成為了微博大V的小米,就掌控了自己的第一批流量。 而微博漲粉,最重要的是什麽?“話題營銷”!“雙核1999”這種朗朗上口的營銷手段,立刻引爆微博話題,大量獲取真實粉絲,低成本流量大幅擴大。 一般來說,電視廣告,成本高,轉化率低,但是品牌好,可以讓用戶對品牌有信任感。網絡營銷成本低,轉化率高,但是品牌差,容易讓用戶覺得low。但是微博大V營銷,依靠雷軍背書,成功的獲取了網絡營銷的低成本和電視廣告的高品牌,真是一招妙棋。 總結,一句話,在微博爆發的前夕成功的使用微博營銷,大幅降低了營銷成本! 後來,微博衰落,微信崛起,小米則將流量導入微信平臺。但微信的傳播力,實在和微博沒法比,這也部分提高了小米的營銷成本。當然,還是遠低於同行。
四、設計:反複叠代MIUI系統,把握了發燒友的口碑 小米所謂三駕馬車“手機、miui、米聊”,我看真的算遠超行業的只有MIUI,尤其在早期。 雷軍是互聯網出身,對互聯網產品有著遠高於同行的認識。於是,在智能手機還沒有走進大眾的時候,先行推出miui和miui社區,掌控了大量發燒友資源。 MIUI做的,真的好。 和其它東西不一樣,產品的優劣,是無法使用數據衡量的。但從MIUI的研發過程就可以看出,確實非同一般。每天都有小米的工作人員在MIUI社區上和粉絲溝通,改進產品設計。而小米也一直堅持一周一個版本的更叠。想想蘋果什麽時候才推出九宮格輸入法的吧,這種叠代速度,也保證了MIUI的高質量。順便說一句,ROM的重要性,也就是小米之後,才被廠商重視。 於是,小米成功的抓住了“發燒友”這個群體。在智能機出貨量同比高達100%以上的2011年,發燒友是非常重要的。 一臺手機,即使是“雙核1999”的小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還算一筆還可以的開銷了。那麽客戶會怎麽考慮品牌選擇呢?很簡單的邏輯就是,用過的根據自己的體驗選擇,沒用過的問朋友的體驗。 而在被稱為智能手機元年的2011年之前,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中,發燒友是一個重要的標簽。而在線下對手機購買的咨詢行為中,發燒友更是其中的意見領袖。掌握了這個群體的口碑,就掌握了大量從非智能機轉向智能機的用戶的流量。 2014的現在,手機購買已經由換機需求作為主導。“發燒友”的定位,也早已從小米手機中淡化。
五、生產:預付模式+規模經濟 這點,關心小米的朋友可能都非常清楚。我也就不展開講。簡單點到為止。 首先,通過預付模式,小米成功的降低了庫存成本。先訂貨,再生產,再出貨,基本零庫存,這個極大的緩解了庫存壓力。 第二,預付模式下,出貨時間與預定時間的時間差,極大的緩解了硬件成本壓力。小米發布時的“雙核1999”,性價比非常驚艷,但是拿到貨的3個月以後,也就一般還好了。 第三,單機型生產,產品線上非常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這點也是蘋果對三星的優勢。
六、小米成為世界第一:有希望,但不是很容易 可能有些人覺得我說了一句廢話,那麽如果一定要我在能和不能里面選一個,我會選,不能。 為什麽? 首先,現在智能手機的硬件普遍過剩,手機的競爭優勢由硬件向外觀轉移,而小米不具有優勢。 小米4的配置,已經被發燒友評價為不夠發燒(實際上也不需要那麽發燒了)。從PC的競爭來看,在PC硬件已經成熟的後期,只有兩種活法,一種是價格戰,一種是走外觀路線。前者利潤非常低,是大部分PC硬件商的戰略。後者利潤極高,代表就是蘋果的MAC。這里要註明一下,啟發我這個觀點的是公眾號“港股那點事”。 為啥說小米不具備優勢呢?主要是從現在的小米4來看,塑料感濃厚,和同價位的華為榮耀系列相比,有差距。我猜測這是供應鏈整合能力導致的。 第二,小米出口面臨專利壓力。 三星的墜落和中國手機的崛起,你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但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所有制造業,其生產中心都遵循著“歐美-日韓-中國”的轉移規律。當科技爆發時,起點在科技氛圍最濃的歐美;科技高速發展時,生產轉移到兼具科技創新能力和制造能力的日韓;科技穩定,比拼成本時,轉移到中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全球PC市場規模基本停滯,但是聯想的份額卻節節高升,現在已經穩居第一。 蘋果,憑借軟硬一體化的模式,抵擋住了這個潮流。但是三星,不掌握系統,只能潰敗。 所以,三星的墜落,和中國手機的崛起,是遲早的。廣闊的海外市場,也慢慢會被低成本的中國廠商侵蝕。未來全球第一大手機廠商,一定出在中國! 那麽會不會是小米? 有點難。 簡而言之,由於海外的專利控制嚴厲程度遠遠大於國內,沒有專利儲備的小米,在海外可能面臨專利問題,成本飆升,華為、聯想等廠商則要好很多。如果要詳細了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小米會遇到專利阻擊嗎?》 (來自作者微信公眾號:小X的互聯網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