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41116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一)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6/%E9%9F%B3%E6%A8%82141116%E8%B2%9D%E5%A4%9A%E8%8A%AC%E5%B0%8F%E6%8F%90%E7%90%B4%E5%8D%94%E5%A5%8F%E6%9B%B2%EF%BC%88%E4%B8%80%EF%BC%89/

音樂141116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一)

蕭律師執筆: 名盤龍虎榜系列

 

貝多芬的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 1802年以前的作品歸第一期, 重要的是編號18的六首四重奏和第一交響樂。在這時期,他的聽覺還可以。1801年他開始被聽覺變壞困擾而情緒低落,並曾經想過自殺。其實他在廿六歲時(1796)已覺得聽覺有問題。

他的第二創作期約為1802打後十年間。 聽覺的毛病愈來愈嚴重,但創作風格卻愈趨成熟。 此期間是貝多芬生命最光輝的年代,他寫了第三至第八的六首交響曲、五首協奏曲、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大公(Archduke)」三重奏和三首叫“Rasoumovsky”四重奏等作品。

 

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作於1806年,*** 這是他生涯中收入最可觀的年代。 這首協奏曲題獻給他的童年朋友Stephan von Breuning,交給時年廿六歲的樂團首席兼指揮—- 當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位置,那時仍未創出指揮的翻動手勢—- Franz Clement演奏。 這首樂曲匆匆完成,根本在演出前很短時間才「交卷」,連排練時間也沒有,據說Clement在演出時要「視讀sight read」獨奏的部份!幸而由於Clement對獨奏部份的骨架曾向貝多芬提供過意見,所以還是能夠完成演出。 但是如此「蝦碌」,觀眾是看出來的,因而這首樂曲有頗長一段時間很少被選為音樂會演奏項目,即使名小提琴家Tomasini在1812年和Vieuxtemps在1838嘗試演出時也不成功。要到1844年才由一位天縱奇才的十三歲小提琴家Joseph Joachim將此曲目在倫敦及Dusseldorf上演,再加名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任指揮,演出十分成功,世人才開始對這首樂曲另眼相看。Joachim還為這首樂曲寫下自己的華彩樂段cardenzas。以後的小提琴家HenrykSzeryng及Leonid Kogan都採用他的版本。

 

到今天,任何一位專業小提琴家都要拉好這首作品,否則就不算是小提琴家。同樣,到今天,如果你連這一作品的唱片尚未擁有,那還算是聽古典音樂嗎?大部份發燒友都會擁有多過一個版本。由擁有版本的多寡可以算出「發燒指數」: 一個版本算一度,五度算你開始發燒,收集版本愈多,則表示「發燒指數」愈高。

你有幾高「燒」?我有十八度。

很多人以為擁有那麼版本是「黐線」—-貝多芬總譜只得一個,要一個版本來聽就已足夠。 知否演繹這回事?所謂演繹,說得簡單點,就是對一首樂曲的「感受」或「理解」。 對同一首樂曲,不同演奏者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猶如面對一樹繁花,有人覺得「花心愁欲斷」,也有人覺得「花開笑春風」!同是一景,因人生際遇與歷練不同而各有懷抱,演奏者何獨不然?

 

<David Oistrakh>

貝多芬的這首協奏曲有多少個版本可供選擇?協奏曲,當以選擇獨奏者為優先。但有一點要說明,同一獨奏者和不同的指揮與不同樂團配搭,應作不同版本看。十年前和十年後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都會有改變,甚至不同場合的演出也有影響。

相信大家立即想到的版本必是David Oistrakh/Andre Cluytens在1958年灌錄的版本。沒錯,如要投票,此版應獲首選。英國COLUMBIA編號SAX2315的藍銀版是正牌頭版,但價錢非常昂貴。如果你運氣好,能找到這錄音的德國COLUMBIA紅金版編號STC-91051也不錯,亦是頭版,價錢比正牌版差一大截。如果你要再便宜點,又要頭版,就買美國的ANGEL版編號S35780吧。但ANGEL版有紅/灰標貼版和藍標貼版兩種,同樣編號,但紅灰版是最早期發行的ANGEL版,又唱片封面印有金色的STEREO字為更早,不可不知。David Oistrakh在這協奏曲所用的華彩樂段是Fritz Kreisler所寫的,拉得精采絕倫,若貝多芬能聽到,相信也會鼓掌!

David Oistrakh最少曾用過七支由前蘇聯國家擁有的Stradivarius名琴。但他用得最多的兩支, 第一支是1702 Conte di Fontana Stradivarius,由1956起用了十年, 我們現在聽到的Oistrakh/Cluytens版本的琴聲就是由這支名琴發出的。第二支是1705 Marsick Stradivarius,1966年後他用得最多的是這支。至於琴弓,在1957年前他用Albert Numberger的製作。 1957年,兒子Igor送了一支由Andre Richaume製造的名弓,他說這是一生最大的滿足,後來在訪問巴黎時,還特意要和這位名弓製造者會上一面。

 

<Yehudi Menuhin>

Menuhin灌錄過這首樂曲多次,最經典的是和Furtwangler合作的版本,這版本原是單聲道版,但二手價也不便宜。 EMI曾將這單聲道錄音用電子分音,將單聲道變成身歷聲。我擁有一張,聽後覺得效果還是不錯。在1960年Menuhin和Constantin Silvestri灌錄了這樂曲的身歷聲版,由英國HMV發行,編號是ASD377,是「白金狗」版,這也是一個昂貴的版本。 此錄音也有德國ELECTROLA(英國HMV在德國的品牌)版。最令我驚喜的是東德品牌ETERNA在1967年以編號825450發行這錄音,聽過後覺得比英國原裝版音色更圓潤。東德版也先後發行過兩次,一個是綠白標貼版,另一個是黑底銀字版,同一編號,以綠白版為昂貴。

其實Menuhin早在1959年亦和另一位指揮大師Otto Klemperer合作灌錄了這作品,也是由HMV發行。照理此錄音和前述和Silvestri合作的錄音時間差不多,理應一如以往以白金狗品牌發行頭版。但不知為何,HMV將這錄音歸於編號ASD2585而用「半紅semi red」或「半圓semi circle」的紅黑標貼發行之。白金狗只用於ASD後三位數字的版本,用四位數字是沒有白金狗版的。所以「半紅」或「半圓」就是這錄音的頭版。有時追尋唱片的樂趣就在這裡。

在德國,這錄音以ELECTROLA品牌編號SME91621發行。這版本在美國發行的品牌叫CAPITOL,Full Dimensional Stereo彩虹版,唱片編SG7229,是最亷價的頭版。

 

我記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記不起那一年了),Menuhin臨香港,和當年還是業餘的香港管弦樂團在大會堂演出這首作品,我當時是座上客。 樂團真是水準不夠—-當年任指揮的是Dr Bard,追隨獨奏者顯得乏力,毫無生氣。Menuhin演奏到第三樂章Rondo時,看來真是忍不住了,到獨奏樂段靜止後由樂隊接上時,他竟參與樂隊一起拉奏,隱隱然變了首席甚至指揮,只在沒有拿指揮棒罷了。整個樂團竟霍然而起,脫胎換骨,活力十足。樂團隨著Menuihin起勁地拉奏,在熱烈的氣氛下奏至終曲,全場觀眾站立著,掌聲雷動。這證實了「只有不好的指揮,沒有不好的樂團」的說法。Menuhin和樂隊的「即興」,竟合拍得絲絲入扣—-不要忘記Menuhin也是一位指揮家,曾以此身份替EMI灌錄不少唱片。Mehuhin在所有這首作品的錄音中都採用Kreisler的華彩樂段。

Menuhin用過很多支小提琴,包括最有名的Lord Wilton Guarnerius1742和Guarneri del Gesu 17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47

音樂141122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二)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22/%e9%9f%b3%e6%a8%82141122%e8%b2%9d%e5%a4%9a%e8%8a%ac%e5%b0%8f%e6%8f%90%e7%90%b4%e5%8d%94%e5%a5%8f%e6%9b%b2%e4%ba%8c/

音樂141122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二)
蕭律師執筆:名盤龍虎榜系列2

〈Zino Franciscatti〉
法藉小提琴家Zino Franciscatti在1961年與指揮大師 Bruno Walter合作演繹了這首樂曲,由當時新組成的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協奏。 這是Bruno Walter「重出江湖」之作,事緣請參看本刊的「細說真正的天碟(一)」。 這個錄音由美國Columbia(後來簡稱CBS,與同名英國Columbia有別)發行,編號MS 6263,六眼是頭版。 這錄音在英國和德國也有發行,但改了編號。 在英國發行的是藍label,在德國是用紅label。 可放心買,都是頭版,不會比美國版差,因為都是PHILIPS或DECCA廠做的。 Francescatti也採用Fritz Kreisler的華彩樂段。(Francescatti也曾和Eugene Ormandy合作演繹過這首名曲。)

〈Wolfgang Schneiderhan〉
德藉小提琴家Wolfgang Schneiderhan在1963年和Eugene Jochum灌錄了這首作品,由德國DGG以red stereo鬱金香版(時人不正確地稱為「大禾花版」,理由請參閱本刊「細說真正的天碟(三)」,唱片編號138999。
有西方論者認為Schneiderhan的第二樂章演出“寧靜、高雅、聖潔,無其他人可超越”。 這版本最特別之處,在於Schneiderhan演奏的華彩樂段,採用了貝多芬自己所作的版本。 但這版本絕少小提琴家採用,理由是該華彩樂段原本是寫給鋼琴用的。 1807年貝多芬將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改以鋼琴主奏,再加入華彩樂段,題獻給前述童年朋友Breuning的妻子。 這首「鋼琴」協奏曲被它的小提琴版本的光芒掩蓋了,少人選奏。 到了Schneiderhan手上,他將原鋼琴版的華彩樂段修改至適合小提琴演奏,再適當地加進timpani obbligato。大家只要留心這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的四下定音鼓聲,是貫徹整篇樂章力量的幼芽,是貝多芬一早構思好的策略。 這是Schneiderhan選取原貝多芬華彩樂段的心路歷程。

〈Jascha Heifetz〉
Heifetz早於1940年就曾和Arturo Toscanini合作灌錄過這首名曲,是mono版。至於現在我們聽到的身歷聲版是在1955年由RCA發行的,由Charles Munch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Living Stereo版本,編號LSC-1992,錄音頗能代表Living Stereo的最高水平。
Heifetz為這曲目編寫了自己的華彩樂段。由於版權關係,也多少基於面子問題,甚少小提琴家會採用Heifetz的華彩樂段,因為一般不會用「行家」所作的華彩樂段。如果無法寫出像樣的版本,不如索性用「古人」所寫的樂段,如Joachim或Kreisler的。

〈Leonid Kogan〉
Constantin Silvestri在1959年同時為Yehudi Menuhin及Leonid Kogan灌錄這首樂曲,不過用不同的樂團。 前者由HMV發行,後者由英國COLUMBIA以藍銀版首次發行,編號SAX-2386。 論Kogan現今藍銀頭版二手價,比David Oistrakh的著名SAX-2315還要貴許多許多許多(超過八萬港元一張,是否很誇張?),大抵Kogan版流通量少而事實上錄音的確非常標青。價值與質素並不一定成正比例。Kogan原裝頭版,是否靚過Oistrakh版十倍(Kogan版價錢是Oistrakh的十倍),請君自己評議。 如果你又好奇,又不想付出高昂價錢,可花僅數百元買張「復刻版」試聽。

Kogan是前蘇聯名小提琴家,比David Oistrakh年輕十六歲。他沒有David Oistrakh在臺上驚人的魅力,而且光芒常被David所掩蓋(也由於David被蘇聯力捧)。 但就演繹這首作品而言,可謂各有千秋,也是我個人第二喜愛的演繹。 Kogan在演奏這首樂曲時選用Joseph Joachim的華彩樂般

Kogan常用兩把意大利名琴:Guarneri del Gesu。一把是1726年ex-Colin,另一把是1733年ex-Burmester。Paganini、Heifetz、Mehuhin都喜歡用Guarneri多於Stradivaris。 Kogan用的弓是法國的Domonique Peccatte,不過這兩把琴都不屬他私人所有,而是前蘇聯國家「借」給他的;他可以終生使用,但國家隨時可沒收。這兩把名琴現值美金四百萬元!

〈Isaac Stern〉
Isaac Stern原籍烏克蘭,後定居美國,以熱心提攜後進音樂家而馳名於世。 受他提攜的有大提琴家 馬友友、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和Pinchas Zukerman等。美國CBS在1959年發行了由他演繹、Leonard Bernstein指揮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這首樂曲的錄音,後來再由荷蘭FONTANA(PHILIPS擁有)重新處理,製成了好聲的Full Stereo頭版。 這是他在身歷聲時代唯一的錄音版本。 CBS版的唱片編號是MS-6093;FONTANA版的編號是876001CY。 我認為後者的音色更靚、音域更寬廣,但較難找。

Isaac Stern像其他小提琴家一樣,擁有多支名琴。他最愛用的一支是Ysaye Guarnerius,其他還有Stradivaris的。真是沒有窮的小提琴家!單是幾支名琴已價值不菲。

〈Arthur Grumiaux〉
這位比利時籍小提琴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差不多全部為PHILIPS錄音。 他灌錄這首作品共三次。 第一次在1951年,由Eduard van Beinum指揮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伴奏。 第二次於1964年,由Alceo Galliera指揮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伴奏,唱片編號802719 LY。第三次在1976年,由冒起得很快的英國籍Colin Davis指揮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伴奏,唱片發行編號6500775。 後兩種編號,只要唱片標貼是紅底銀字,就必定是頭版(此時PHILIPS已不再發行Hi-Fi Stereo版了)。Grumiaux採用Kreisler的華彩樂段。

Grumiaux用兩支名琴:“玫瑰”Gusrmeridel Gesu 1744和“Ex-General Dupont”Stradivarius 1727。

我從前說過,PHILIPS是一個被發燒友嚴重忽視的品牌—-主要是受TAS清單所累,因為在清單中一張Philips的唱片也沒有上榜。***

〈Henryk Szeryng〉
Szeryng是一位在波蘭出生、但後來入籍了麥西哥的世界知名小提琴家,一生充滿傳奇。

Szeryng灌錄這首名曲共兩次。 第一次在1973年,由Bernard Haitink指揮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伴奏,由PHILIPS發行,唱片編號是6500531;第二次在1978在Hans Schmidt-Isserstedt捧下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以前者最多發燒友收集。 先後兩個錄音都採用Joseph Joachim的華彩樂段。

他擁有Guarneri del Gesu“Le Duc”和Stradivarius“King David”,前者是他在灌錄唱片用得最多的。

〈鄭京和Kyung-Wha Chung〉
許多發燒友對這位韓籍女小提琴家著了迷,差不多她所有的錄音都買。

有一段她和Itzhak Perlman競爭的歷史。 鄭京和本來想參加由前蘇聯主辦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大賽。 但由於冷戰關係,蘇俄與韓國緊張,無法參加。 她後來在1967年轉而欲參加美國的Edgar Leventritt大賽。 環繞她的人都勸她不要參加,因為參賽者當中有強勁對手Itzhak Perlman。 但她的經理人認為她必須參加,因為這一戰會決定她的藝術生涯。 她的小提琴老師Galamian也不想她參加,因為他的另一愛徒Itzhak Perlman也決定參加! 由於Isaac Stern的大力支持,Itzhak Perlman確是有較好的機會勝出。 鄭京和的母親把心一橫,賣掉了家居,將賣得的錢買了一支Harrison Stradivarius名琴送給她的女兒,全力一搏! 在首輪比賽後,在兩師兄妹之間,評判員無法分出勝負。評判之一Issac Stern要求他們再奏一次以決勝負。 豈知第二輪複賽後,仍無法分出勝負。 於是在Edgar Leventritt大賽歷史上,例外地判決雙冠軍,成為樂壇佳話。***

鄭京和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是於1978-9間的灌錄,由Kirill Kondrashin指揮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是數碼錄音,在歐洲由DECCA發行,唱片編號SXDL 7508;在北美洲以DECCA在美國的LONDON的品牌發行,唱片編號LDR 10010。

我最後在這裡聲明,我不擬在這個「龍虎榜」像流行曲般作先後排名。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我只羅列資訊,由讀者按個人喜好作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55

【專題籽】學琴新手睇郝氏譜 彈貝多芬一日速成

1 : GS(14)@2016-11-10 08:03:53

郝佳最初愛聽古典音樂,學會彈琴之後對音樂更加熱愛。



【專題籽:速成技藝】很多人小時候無緣學彈琴,到做家長時出錢給子女學琴、買鋼琴,但自己想彈卻看不懂深奧的五線譜。近年有人發明了「郝氏譜」,不用記音符,就知道哪隻手指放在哪個琴鍵上。有媽媽用半個鐘就識彈貝多芬,也有中環銀行家學懂彈蕭邦名曲,還有琴行推出郝氏譜課程。



四歲的周悅悅彈了兩首聖誕歌便扭計,又要吃糖果又要捉迷藏,媽媽周璇氣定神閒坐在鋼琴前,兩手一揮便奏出貝多芬的《快樂頌》。悅悅閃着崇拜的眼神,乖乖坐在媽媽身邊練琴。其實周璇沒學過樂理,五線譜對她而言很深奧,「我小時候也想學琴,但家裏沒條件,現在也沒空從頭學起。」她是人力資源顧問,還得照顧三個子女,最小的一個還未戒奶。兩個月前女兒悅悅學琴,琴房一租得租半小時,但小孩的專注力只得二十分鐘,之後就嚷着要媽媽表演,媽媽只好臨急抱佛腳。周璇彈琴的目標只為在女兒面前賣弄一下,機緣巧合下發現「郝氏譜」,她第一天便識彈《快樂頌》,平均每天練習十分鐘,兩星期後不用看譜便能流暢彈奏。周家從此多了一個親子節目,就是兩母女齊齊練琴,「她在家裏不肯學琴,但見我彈得動聽便來練了,原來我會彈琴是她練琴的動力。」傳統五線譜上,每條線代表一個音符,每個音符又代表一個琴鍵,彈琴時要記住某個音是哪個鍵。但郝氏譜標榜「所看即所彈」,將五條線化成琴鍵分佈圖,當音符標在第二條黑線上,代表你要彈第二個黑鍵;當音符前面寫「2」字,代表你要用食指去按琴鍵


捨高薪厚職 鑽研琴譜

記者沒有樂理底子,拿着郝氏譜的《給愛麗詩》去試試看,先用右手彈出熟悉的旋律,再練習以左手彈奏和弦,雖然看不懂音符的節奏,但這首歌耳熟能詳自然記得,反而最困難的是雙手並行,不過練習半小時後,真能斷斷續續彈出半首樂章。有人因為女兒學彈琴,原來發明琴譜的人也源於父愛。創作郝氏譜的郝佳沒學過鋼琴,他在英國念完工商管理碩士,於新加坡任職年薪200萬的蜆殼石油公司高層,後來被分派到北京工作,跟居於香港的子女分隔兩地。他買了一座電子琴,準備送給遠方的兒子。他在北京思念家人,夜闌人靜時便鑽研樂譜。曾於大學時代玩結他,勉強看懂五線譜,卻嫌牢記音符的過程太磨人,便嘗試用Excel將音符畫成琴鍵位置,第一首改編的是蕭邦的《降E大調夜曲》。他按着Excel琴譜真能彈出演奏級樂章,真是興奮無比,每晚埋首改編樂譜。當公司要為他另覓居所,他先於新居放置鋼琴,又愛在朋友面前獻技,才發現四周皆是過來人:「我這一輩的人,小時候沒條件學琴,現在家裏的鋼琴不會彈,等細路仔長大不再學琴,鋼琴變成擺放的傢俬。」他決定將郝氏琴譜發揚光大,於二零一零年辭掉高薪厚職



周璇為了鼓勵女兒學琴,透過郝氏譜極速學彈貝多芬。

郝佳捨棄石油公司的高薪厚職,將自創的琴譜發展成音樂事業。

郝氏譜上仍然使用五線譜的音符標示每粒音的拍子。


放上網推廣 被斥異端琴譜

他在蜆殼石油公司專責商業拓展,辭職後跑遍鋼琴學校找商機,又將琴譜放在網上論壇推廣,卻換來「五線譜派」的冷嘲熱諷,斥責他所創的「郝氏譜」為異端琴譜,誤人子弟。郝佳說:「這些人都是鋼琴界的權威,令我也開始懷疑自己,但很多人細個沒機會學琴,現在心思思想玩,這班人會帶起鋼琴行業。」他所言不虛。在中環上班的銀行家Hamza Benmoussa兩年前開始學琴,學了個幾月五線譜,聽說有郝氏譜便嘗試一下,誰知一拍即合:「我不想花時間去學看琴譜,也不想由小孩的歌學起,我只想練習彈琴技巧。」來自摩洛哥的Hamza居港五年,熱愛古典音樂,他依着郝氏琴譜學彈蕭邦的《降E大調夜曲》。他買了鋼琴回家,每星期練習三遍,還請了私人鋼琴教師,學習手指姿勢和音符節奏。他不介意郝氏琴譜並非琴譜正宗,「我不是要成為專業,只想尋找樂趣,彈自己喜歡的樂章。」他用郝氏譜練習兩年,如今不需看琴譜便能奏出四首古典樂章,問他還有甚麼目標,他答:「就是將這幾首彈得越來越好,自娛一下。」



鋼琴教師駱蘊指郝氏譜比五線譜難讀,只適合成人學習。

鋼琴老師:不懂樂理易入門

有20年教琴經驗的駱蘊研究過郝氏琴譜,指琴譜能讓不懂樂理的人容易入門,但琴譜的線既多且密,難以閱讀,頁數又比五線譜多,彈奏時要不斷翻書,會影響彈奏流暢度,「可以令唔識的人彈到歌,但不會學快咗,除非你背晒個樂譜。」她指長遠而言,五線譜才能深化音樂造詣,「五線譜會顯示變調,讓人分辨出樂章結構,彈出不同的情緒色彩,但郝氏樂譜做不到。」另一個問題是,大部份古典樂器均建基於五線譜上,讓音樂人可以合奏,但郝氏琴譜只能獨奏。


琴行開郝氏琴譜課程

郝氏琴譜於2008年獲美國專利,現有200首歌,在書店有售。而柏斯琴行銅鑼灣分店即將推出「郝氏譜成人鋼琴入門基礎課程」,共9堂課,每堂1小時,教授六首古典音樂及流行曲的彈奏技巧。課程指明對象為15歲以上、無彈琴經驗的人。



郝氏譜共有四冊,每冊有13首歌,包括古典音樂和流行曲,每本售價$120。

學郝氏譜的好處是一來便能彈奏大師巴赫的名曲,樂譜附上彈琴的基本技巧。

網頁:http://www.haostaff.com



撰文:呂珠玲攝影:伍慶泉、許先煜編輯:劉曉丹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10/198281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