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好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必須要有好的評論相伴一樣,股評與證券分析師是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也是投資者參與市場的重要媒介和參考依據,一個成熟強大的資本市場,它的伴生部分也必然是極富遠見和具備極強的參考性的,可惜發展至今,有如中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一樣,股評和證券分析師行業也有很多硬傷,作為投資人,免不了要和這個群體打交道,很希望看到一個高質量的團隊,可惜現實狀況還不夠如意。
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投資者主要由社會大眾組成,俗稱散戶,機構投資者也是在2000年前後才開始逐漸壯大起來,至今散戶比例仍然很高,在投資者群體中,基金代表的專家理財顯然還未能獲得比較廣泛一致的認可,散戶大軍卻一直聲勢浩大,雙方力量似乎勢均力敵,操作理念也頗有分歧,散戶方主打技術分析,機構則代表價值投資,而實質上,他們本質上都一樣,都是以技術分析為主導的,就算機構價值投資不離口,也是打著價值投資的旗子,行追漲殺跌的中短期操作風格,這是行業現狀和市場發展的階段性來決定的,中國的公募基金要表現較好的吸引力,就要講回報,看業績,年年搞排名評比,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對投資活動簡單粗暴的理解和對待,實質是鼓勵短期投機,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缺乏高質量的大市值企業,也就是沒有真正的藍籌股梯隊,也在客觀上讓機構投資者難以較好的完成跑贏通脹的投資回報,再加上受到證監會的管控,給它發展的空間確實有限。
基金的另一面,就是蓬勃且虐心的散戶團隊了,主要是以遊擊戰為主要操作策略,國內的股評和分析師隊伍就起源於散戶時代的馬路集會,如今雖已端坐廟堂之上,其核心仍然很大程度上為散戶大軍服務,雖然主要角色多由來自各機構的專業人士所擔當,但其整體風格還是比較接近當年的馬路股評和分析的,有所進步的是,不再把重點放在評論一只股票的漲跌上,而是轉向基本面研究,側重政策,產業發展,經濟形勢,只是這麽做的一切,最後的落腳點都是拿來判斷短期市場的漲跌,實際上這是非常矛盾的一種現象,因為他們多數是打著價值投資的旗號的,但最後落腳短線買賣,也是對價值投資的一種嘲弄,因為價值投資在操作上首先表現為長期穩定的持股;這個矛盾,應該是被電視受眾的要求所擠壓,他們不得不這麽做,也許他們也想進步,但是你不得不先和收視率妥協。
那麽什麽是進步呢?進步就是真正的以上市公司為主體,讓每個上市公司站到前臺來,讓公眾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然後股評這個行當逐漸弱勢,當然它仍將存在,但是成為小眾收視,甚至還能再進一步,開放個股評論頻道,給所有參與者充分的自由展現平臺,可是主流媒體所做的,是給大眾一個最直接的一手資料。
所有的評論與分析,都是二手的東西,這在思考與獨立判斷精神相對稀缺的國度里,顯得極有市場,也是中國股評和證券分析類節目相對發達的基礎,可是投資最需要的就是一手資訊,一幫人坐在那里分析半天,抵不上公司主要負責人出來面對財經記者的公開問詢和自我表述,或者對其產品與商業運作的一次實地報道,這本就應該是現代財經媒體給投資大眾和投資對象之間搭建的橋梁,也正是全球最成功的財經頻道布隆伯格上所常見的東西,是最市場化的需求,可是這個看上去不那麽難的追求,在中國實際操作的難度恐怕再過十年也難以完全企及,因為這牽扯的面實在太多,理念上,認識上,制度上和市場化程度上,以及受眾的接受度上,起碼現在,A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是沒有要經常面對公眾的問詢的意識的,拿上市當作一種簡單的榮耀,卻不能完全意識到接受監督和加強透明度是上市必須履行的義務。
雖然這個願景今天還無法企及,但是作為投資者還是要接觸股評和證券分析師的,畢竟這仍然是大眾近距離接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一個途徑,盡管現在的財經節目含金量很低,可是作為市場的一部分存在,也無法忽視他們的作用,只是要清楚他們問題所在罷了。
首先,我想那些太過於近視的東西都是不好的,這對前瞻性的培養毫無益助,永遠跟著市場表現跑;對於長期的投資而言,看得越遠效率越高,投資是未來學,不是簡單的經驗累計。
中國股評都是為一兩天的漲跌判斷和操作服務的,技術分析占據絕大版面,技術分析被很多人看得很神,若說它無效,會招來你不會用的反詰;另一方面,財務數據分析則被看作是價值投資的基礎,解讀者似乎也因此帶上一道光環,以此來評判企業的生死;而實際上,這兩樣東西都不是打開投資市場的密鑰,因為它們都是在用過去推斷未來,而未來,僅有這兩樣東西是遠遠不夠的,知識結構和對多個行業深度的了解以及對企業管理運行的綜合研判能力才更為重要,一句話,凡是能用電腦來解決的事情,絕不是學習證券投資的正道。
技術分析在中國很有市場,但是在它的原產地美國卻越來越走頹勢,一些大的機構近些年紛紛撤銷技術分析部門,雖然在民間它仍然較有市場,但是主流機構已經不把它作為判市依據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以技術分析為主的是詹姆斯·西蒙斯創建的文藝複興科技公司,這是一幫由數學家組成的團隊,旗下好幾個細分基金,也只有一個叫大獎章基金的收益率較高,其他基金表現平平,甚至虧損,大獎章基金則嚴格控制規模,收益率也是保密的,這一切,印證了我對技術分析的一個判斷,就是當市場在初級規模狀態,技術分析的有效性是明顯的,中國股市是個初級發展的市場,規模小,各種變量少,在早期應用技術分析的效率確實是很高的,尤其是成交量分析,可信度較高,乃至於今天的各類股評某種程度上就簡化成了成交量股評,但是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類投資工具和手段的豐富,以及各種限制的放開,市場越成熟,技術分析的有效性越低,在進入電腦時代後,技術分析的複雜和繁瑣工作交給了計算機,被機器釋放出來的人腦,並未因為有了更高級的輔助工具,而讓技術分析再上一層樓,今天大眾使用頻率較高的一些技術分析指標,其創始人甚至是在手工制圖的境況下完成的工作,他們中也沒有哪個因為其發明成為有影響力的巨富大亨,在世界進入更加智能化的時代之後,技術分析在原產地反而勢弱,是值得那些過於信奉技術的朋友需要重視和反思的,股評界人手一張圖,一個指標拿來充實節目的態勢,不知何時能有改觀,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很快就會發展到技術分析難以承擔和評判的時代。
第二,不少資質惡劣的人參與其中,前兩周一位崔姓分析師居然在節目上大談外資如何打壓籌碼,震倉坐莊,頭頭是道,居然都沒意識到如果他說的都是真的,憑此證據下了節目後,證監會有關部門可以請他去喝茶了;另有一位余姓分析師,開口閉口價值投資,卻給市場走勢驅符畫線,聲稱牛市會來,漲到八千點,但前提是要先跌到一千六,不這樣走就很遺憾,說的信誓旦旦,缺少對市場最起碼的一點尊重,好像這個市場是他自家開的一樣;其實那些經常把“我早就說過”“我之前就說過”這類話常掛在嘴邊的,基本上就屬於神棍一族,沒有什麽可參考的價值,好在相比從前,這類人物的出鏡率是越來越低了。
總體上,現在的股評與證券分析還是有看點的,那些專註於行業深度研判的分析師盡管少,但是已經開始湧現;一些有外盤投資經驗的從業者也參與其中,帶來相對國際化的視野;對政策和經濟大勢客觀解讀的風氣也在個別分析師身上有所體現。
同時,各機構出的投研報告可讀性也在增強,雖然很多報告要麽過於學究氣,不少夾生飯,要麽過於簡單和八股,而且更要命的是基本上沒有看空看壞的評級,很不正常,但是相比從前,今天的投研報告里還是有較高的含金量的,尤其是對整體行業的把握與數據分析上,可信度較高,如果在其中仔細的淘,還是能夠淘出金子的,投資者如能靜下心來,和市場保持距離,懂得行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結合研報給出的數據分析和結論,做到戰勝指數,跑贏通脹,應該是難度不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