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會員數一年增一.六五倍 愛卡拉讓三星、LG上門合作的祕密

2013-01-14  TWM
 
 

 

一位三十二歲大男孩,只有一份工作六年的經驗,卻要從工程師跳躍升級成菜鳥執行長?這是程世嘉與愛卡拉的故事,一家成立四年的網路公司,背後還有宣明智等大老撐腰,卻始終做不成功,直到他出現。

撰文‧賴筱凡

有一家網路公司,背後股東個個大有來頭,卻怎麼也做不起來,公司不斷燒錢,損益兩平的目標遲未達陣。

然而,過去一年內,這家公司會員數卻從二十萬人,衝上五十三萬人,還讓韓國三星主動來敲門,希望一起合作;這是網路多媒體平台愛卡拉(iKala)的故事。

年紀只有三十二歲,談起愛卡拉的營運,卻有條有理,他是愛卡拉的執行長程世嘉,也是去年愛卡拉能夠脫胎換骨的最大關鍵。去年二月,他拋下了谷歌(Google)工程師的光環,捲起袖子,成了這家只有二十名員工的執行長。

營運模式對了 問題出在產品這一年來,程世嘉的出現,讓愛卡拉從傳統的線上KTV,大轉型成影音娛樂的服務平台;還推出手機版的App(應用程式),讓三星、樂金(LG)循線上門,希望將愛卡拉App內建在手機、平板與智慧電視裡;他更替愛卡拉找來宏達電、聯發科軟體工程師的各路好手加入,讓二十家創投上門想投資。

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

網路創業最困難之處,就在於如何找到一個對的營運模式。對比多數網路創業的人,跌跌撞撞才找到一條康莊大道,程世嘉顯然幸運得多,「愛卡拉原本就有對的營運模式,問題卻出在沒有對的產品。」早在程世嘉加入愛卡拉前,高度關注網路脈動的他,就已注意到營運模式特殊的愛卡拉,更在朋友介紹下,進而認識愛卡拉創辦人、現任董事長張澤銘。

「網路創業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想,怎樣才能從網路賺錢,因為多數人都認為網路是免費的;可是愛卡拉很不一樣,它從一開始就向使用者收費,每月九十九元唱到飽。」程世嘉說,就像一般人去KTV唱歌需要付費,線上KTV要讓使用者掏錢,反而不難,加上愛唱歌是亞洲人很獨特的文化,放諸中國、日本也是如此,愛卡拉就有了一定的基本盤。

儘管愛卡拉的營運方向正確,背後還不乏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矽品大股東林文龍等投資人,還曾牽線聯發科、原相,要將愛卡拉的服務做進手機裡。但創立後四年來,愛卡拉卻未能闖出名號,會員數僅二十萬人,損益兩平的目標也遲遲不能達陣。

問題出在產品!這是打從程世嘉進愛卡拉的第一天,他就很清楚認知到的事。「以前的愛卡拉,產品很傳統,就像大雜燴,什麼功能都有。」交友、留言、送禮物等社群功能,琳琅滿目。

於是,程世嘉進愛卡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刪減動作,把功能簡化,產品線跟著大動刀,「如何把愛卡拉的服務做進電視,得先slow(緩)下來,重點是我們要如何把產品做進手機、平板電腦裡。」

換了位置就要換腦袋

程世嘉腦袋很清楚,過去這三年行動上網裝置當道,愛卡拉的App要能做到手機、平板上,而且是蘋果iOS、谷歌Android兩大平台都要做。可是問題來了,他只有三名開發工程師,怎麼做?

「我只能打帶跑,一邊啟動開發工作,一邊找人。」笑起來很靦腆的程世嘉,其實只是三十二歲的大男孩,加入愛卡拉前,他只在Google當過六年的工程師。 Google經驗讓程世嘉寫程式、談技術都不是問題,「Google地圖上,有個大眾運輸查詢功能,點進去,Google地圖就能告訴你,要到達目的地,你有哪些大眾運輸工具可以選擇。」說完後程世嘉大笑,那是他的得意之作。

但現在,他是一家公司的執行長了,許多事情得有不同思惟:訂定公司策略方向、做出對的產品、如何吸引會員加入,就連員工情緒他都得照顧,「因為他心情不好,開發進度就會慢,所以你得照顧員工的情緒。」做這些事,程世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愛卡拉的服務更好,進而綁住更多會員。「我們必須想,怎樣的介面能讓使用者用起來最簡便,讓他們喜歡用。」以手機App為例,他觀察到會員使用愛卡拉的手機App時,多半是用來向朋友留言,所以留言、交友功能就特別凸顯。

「線上KTV要能升key、降key,那是最基本的,但除此之外,我們能不能給得更多?」若愛卡拉想「黏」住會員,就須強化社群功能,把更多人拉進來加入會員。「我們計算過,會員每天平均使用時間是十分鐘,YouTube全球使用者每天瀏覽的時間,也差不多是十分鐘。」這代表愛卡拉的服務,已經有能力去吸引使用者。

「我不用去想著如何拉廣告進來,或者如何讓會員買東西,我要想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如何讓會員每個月都想繼續使用愛卡拉,讓更多人變成我們的會員。」在網路創業裡,獲利模式不脫三大類:廣告、電子商務、會員制;其中,會員制的難度不下廣告與電子商務;但「即使如此,這對愛卡拉來說,卻是最正確的營利模式。」程世嘉堅信。

確實,在程世嘉大刀闊斧替愛卡拉進行改版後,愛卡拉會員增加的速度,是未改版前的近三倍,達到五十三萬人之多,愛卡拉更預期一三年年底可望達到損益兩平的目標。隨著蘋果、Google、三星今年都往智慧電視移動,程世嘉更有信心,愛卡拉能再上一層樓,讓他的菜鳥執行長生涯再擊出另一支全壘打。

網路創業三大營利模式

營利模式 廣告 電子商務 會員制代表網站 Google、愛料理 商店街、淘寶 愛卡拉營運方式 增加使用者流量,進而吸引廣告商,賺取廣告刊登費用。 提供大量產品及商店,吸引使用者購買,從中抽取上架費用。 向會員收取月費,會員數越多,獲利越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89

衝刺智慧型手機 三年市值增一千億 聯想楊元慶下戰帖 要與蘋果、三星平起平坐

2013-05-06  TWM  
 

 

五年前,如果有人說聯想會擠下惠普、戴爾,成為全球PC霸主,一定沒有人相信,聯想執行長楊元慶做到了。如今,楊元慶再下戰帖,這次他要挑戰三星與蘋果。

撰文‧賴筱凡

四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北京空氣出奇地好,占地廣闊的北京奧體中心萬頭攢動,中國的PC(個人電腦)供應商們屏息以待,等著聆聽聯想執行長楊元慶的演說。上台那一刻,所有焦點都集中在楊元慶身上,「進入『PC+』時代後,聯想的競爭對手已經改變,三星、蘋果將是最大的競爭對手。」楊元慶一字一句、清楚地說出聯想的戰略藍圖。

在這個聯想公司全年最重要的中國區誓師大會上,楊元慶不能讓通路商們失望,像是要揮別近一個月股價大跌一二%的陰霾,楊元慶直言要挑戰蘋果與三星。

聯想真有這等能耐嗎?從數據裡可以略窺一二。去年第四季,聯想的智慧聯網產品(編按:Smart Connected Device,含PC、平板與智慧型手機)全球市占率達六%,排行市場第三,六○%年增率比蘋果的成長速度還快。

最驚人的爆發力來自「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這個由楊元慶最倚重的左右手|| 聯想業務集團總裁劉軍操盤的部門,單季營收比前一年暴增七七%,中國市場智慧型手機出貨更以倍數成長,成為聯想內部最有潛力的精銳部隊。

以變制變 楊元慶出奇制勝四月十一日,由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發布的研究報告,斗大標題寫著「二○一三年首季全球PC出貨量降至二○○九年第二季以來最低水準」,震撼市場。報告中點名,今年第一季PC出貨衰退率將達兩位數,直逼金融海嘯。消息一出,聯想股價大跌五.八%,華碩大跌五.五%,宏碁、仁寶的跌幅也有三%。

然而,在一片低氣壓裡,楊元慶老神在在,因為面對這波PC市場的大衰退潮,聯想已經有所準備。

今年一月五日,一封楊元慶親自執筆的信件在聯想流傳,令公司內部議論紛紛;「為了成功挑戰新的對手,贏取新的勝利,我們必須擁有清晰有力的品牌定位……。」簡短的宣示,是楊元慶吹響聯想組織大改造的號角。

楊元慶大刀一揮,將聯想的業務一分為二:第一,是以聯想品牌為號召的聯想業務集團(Lenovo Business Group),主攻零售消費者;另一部分,則是延續Think品牌的業務集團(Think Business Group),強攻企業客戶。

「PC已死」的呼聲,從iPad問世以來從未停歇,然而PC產業的龍頭大老們,從來不承認這股趨勢,只有楊元慶例外。「消費者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楊元慶深知聯想面對的嚴峻挑戰,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砍向過去從未動搖的信仰核心|PC,「聯想要果斷徹底轉型『PC+』!」楊元慶說。

在這場三十分鐘的演講中,楊元慶談到「PC+」這個字眼就有二十五次之多,他知道,改革過程從來是痛苦的,「轉型很不容易,要穿上比平時小一號的衣服,挺胸收腹提臀。」低價策略走出中國後 還有優勢?

其實,楊元慶的魔術秀早已悄悄展開。他以三年時間布局智慧型手機,去年大舉在中國推銷智慧型手機「樂Phone」,劉軍更喊出要賣三千萬支的目標。結果令楊元慶十分滿意:市調機構IDC公布的全球智慧型手機排行裡,聯想以市占率四.四%攻上第五大品牌,排在前面的是三星、蘋果與華為、中興。

反映在數字上,去年,聯想營收成長約十八%、獲利年成長約二五%,手機部門更占公司總營收達一○.七%,使公司股價一度站上十年來新高。今年二月七日,聯想再次成為恆生指數成分股,這是二○○六年公司被指數剔除後,重回「藍籌股」,等於投資人給予其最大的肯定。

只是,當楊元慶將競爭目標直指三星、蘋果,如何與這兩大行動裝置龍頭平起平坐,市場仍有不小疑問。

一直以來,三星用極高度的垂直整合能力,輔以精準行銷策略,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攻城掠地;蘋果則以獨特的產品設計創新力,深獲消費者喜愛。這和過去PC市場裡靠價格與通路廝殺的模式,顯然有很大的落差。

解決競爭對手搶料問題 也是考驗以聯想「樂Phone」為例,價格落在人民幣兩千至三千元之間,即使是五月上市的最新款「樂Phone K900」,定價也僅人民幣四五九九元。對照之下,三星S4最低售價也要人民幣五一九九元,聯想的相對低價策略顯然占優勢。然而,這個策略走出中國後能否奏效,是劉軍的首要課題。

為了落實產品差異化,去年聯想與英特爾推出第一款搭載英特爾晶片的手機,「一方面是配合英特爾要拓展手機市場,一方面是聯想也亟需找到關鍵零組件的替代供應商。」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智慧型手機晶片多由高通供應,除了蘋果、三星有自給能力,多數業者還是得看高通臉色,如何解決競爭對手搶料問題,也是劉軍的一大考驗。

另一方面,隨著各家智慧型手機大廠狂打行銷戰後,聯想能否迅速跟上腳步,還是未知數。對PC廠而言,與通路商共同作戰是產業競爭的關鍵,自宏碁前執行長蘭奇加入團隊後,聯想在歐非中東(EMEA)市場確實衝出漂亮市占率,PC出貨量大幅成長二六%,市占率達一一.三%的新高。

但當戰線拉長至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時,競爭態勢更加複雜。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通路優勢緊緊握在電信商手中,多年耕耘電信商關係的三星,擁有絕對優勢,聯想除了要積極拓展與電信商關係,如何讓行銷策略走出中國,在在考驗著劉軍。

金融海嘯將一大群中國企業淘汰出局,但在這五年,聯想已默默地在市場衰退中壯大。○八年時,聯想市值僅二○○五億元;一○年歐債危機時,更一度跌至一六八○億元,隨著楊元慶的策略奏效,今年聯想的市值上升至二八六七億新台幣,比三年前大增一千億元,坐穩全球PC霸主地位。

這是楊元慶帶領聯想購併IBM的個人電腦部門後,再次寫下的新頁;然而,隨著PC轉型時代正式登場,楊元慶要想挑戰三星與蘋果,如何辦到,外界等著看。

聯想

成立:1984年

負責人:楊元慶

主要業務:NB、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製造與銷售

聯想關鍵數據

營收年成長率:

17.70%

稅後純益成長率:

24.87%

股東權益報酬率:

22.84%

1000大企業市值排名:

122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81

《角色行銷》長榮航多三倍投資成本也要做 凱蒂貓讓載客率增一○%的祕密

2013-10-21  TWM
 
 

 

角色經濟的魅力有多大,長榮航最知道!兩度與三麗鷗合作,用Hello Kitty創造驚人效益的長榮航,不只載客率增一○%,機上相關商品年增率也有兩位數,到底長榮航空是怎麼辦到?

如果要將航空公司與Hello Kitty(以下簡稱凱蒂貓)做連結,跳進腦海裡的不會是別的,正是長榮航空。你一定會疑惑,當航空業遇上凱蒂貓,能有什麼火花?成績出乎意料之外的斐然。

一○%,是在飛機畫上凱蒂貓後,長榮航載客率的增長率;兩位數的成長性,是凱蒂貓機上產品的每年成長力道;這些成績讓長榮航不只加碼投資Kitty機,在今年九月推出最新一架Kitty機,直攻長榮航在美國最大據點洛杉磯,還讓長榮航董事長張國煒直接打電話給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就為設計出專為長榮航打造的凱蒂貓手機。

長榮航能和凱蒂貓的設計廠三麗鷗搭上線,故事得從二○○五年說起,「當時,三麗鷗希望能在我們的飛機上販賣他們的商品。」長榮集團廣報室執行長聶國維回憶,雖是三麗鷗起的頭,但張國煒卻有不一樣的想法,「我們就在想,除了在飛機上賣凱蒂貓產品,是否有更多可能性?」

讓搭飛機變有趣

張國煒親自研究凱蒂貓,做足功課為了三麗鷗的合作案,張國煒還親自做功課,從凱蒂貓的設計理念、目標族群、消費者特性等,逐一做了研究,「能不能在我們的機身上畫Kitty,機艙內部有Kitty,登機證上也印Kitty……。」用凱蒂貓做角色行銷案的雛形,就這麼在他腦海裡形成。

張國煒的想法很簡單,搭飛機是無趣的,如何把搭飛機變得有趣?或許讓機艙內充滿凱蒂貓就是一種方法,長榮航的兩架Kitty機一飛,就是四年的時間,直到○八年合約到期才停飛。

這一停,又是三年過去。為了針對日本羽田、韓國金浦、上海等幾座首都機場做行銷,長榮航又想起了凱蒂貓,「這次,我們一口氣就彩繪了五架Kitty機,直飛羽田、金浦、上海、關島。」聶國維說,由於座落在城市裡的機場,起降的飛機機型不能太大,所以長榮航挑了經濟效益最大的A330飛機做彩繪。

然而,凱蒂貓的目標消費者很明顯,多半以女性為主,當整架飛機從衛生紙、餐具、空姐服裝、到購物袋都是凱蒂貓,熱愛的人瘋了,那不喜愛的人呢?「我們做了這麼大的投資,不可能只抓住一半的顧客。」聶國維不諱言,為了讓每位乘客滿意,他們花盡了心思。

長榮集團創辦人暨總裁張榮發常說:「在長榮,我說一,到了基層還是一,一不會變成○.九或○.八。」就是這種徹底落實的執行力,當張國煒拍板要用凱蒂貓打一場前所未有的行銷戰時,就意味著長榮航要做到最極致,於是,一場針對消費者心理的深度研究,就這麼在長榮航內部展開。

普遍而言,多半男性對凱蒂貓相對無感,他們來搭飛機的目的大致可分成兩種:出差與出遊。出差的是商務客,即使他不喜歡凱蒂貓,但進到滿是凱蒂貓的機艙裡,反而成了這些商務客研究的場域,「這些商務客會很仔細地研究,到底我們如何把凱蒂貓行銷做到最淋漓盡致。」他說。

至於出遊的男性乘客們,反倒正中長榮航設定的目標客群,「很簡單,他們多半與伴侶或家人出遊,消費主導權其實掌握在身邊的女性手上,或者,講得更直接一點,是在孩子的手上。」所以,當這些身為男友、丈夫、爸爸的乘客上了Kitty機,最後都不得不乖乖掏出錢包購買Kitty商品,甚至在選搭班機時,就選了具有Kitty彩繪的班機。

機上枕頭常被「帶走」

打造﹁飛機上才買得到﹂ 創造稀有感可是,如果僅僅在機身彩繪凱蒂貓與機上用品印上凱蒂貓,那麼,乘客只要搭過一次,可能就會喪失新鮮感。「在一開始設計時,五架飛機的故事設定就要有所不同。」聶國維說,從「魔法機」、「蘋果機」到「歡樂機」,五種各自不同的故事設定,就為創造每架Kitty機的獨特感,光是每架飛機的彩繪設計稿,三麗鷗就提了十種設計給長榮航。

「更何況,從登機證、行李吊牌都要印上凱蒂貓,幾乎超過一百多種用品都要換。」這對長榮航與三麗鷗來說都是大工程,三麗鷗甚至還在台灣組了一支設計團隊,專門為長榮航設計各種產品。

以飛機上的靠枕為例,由於枕頭套是重新設計,上頭印有凱蒂貓圖像,因此,在長榮航Kitty機推出初期,乘客順手「帶走」靠枕甚至還﹁蔚為風潮﹂,受歡迎的程度,不只讓長榮航吃不消,只好對乘客喊話:「若真的要帶,請帶走枕頭套就好,不要帶走枕頭。」「因為每個班機都要多準備很多枕頭,枕頭是蓬鬆的,比較占空間,但飛機上的每一寸空間都很重要。」聶國維說,Kitty靠枕的好評,讓長榮航不得不在郵購目錄上推出產品,若真有需求的顧客,可以用郵購,「連在飛機上也不賣,因為飛機真的沒有這麼多空間可以放枕頭。」聽起來又好氣又好笑,卻讓長榮航再次認識到Kitty迷有多狂熱。其實,真正打動乘客的,是那份在飛機上才有的稀有感。「所以,我們很重視,能夠在飛機上賣的Kitty商品,一定要是精品,而且只有飛機上才買得到。」地面上能賣的Kitty商品,長榮航就不在飛機上賣。

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則很難。受限於機上空間,不是每樣商品都適合上飛機賣,有好幾次,三麗鷗提議要在飛機上賣的商品,就被長榮航打了回票,同樣的,要能在長榮航飛機上銷售的商品,也都是經過三麗鷗嚴格設計與認證。再且,為了讓消費者不斷有新鮮感,每季商品都得不同,一款商品賣完就不再加賣。正是這股飛機上才買得到的稀有感與獨特感,讓長榮航機上的凱蒂貓商品銷售數字,每年都繳出兩位數成長,「這個數字,比所有機上商品的銷售平均成長率還高!」聶國維說。

成本多三倍也要做!

好的航空公司 不能只是賣一張機票今年,張國煒為了讓角色行銷再上一層樓,把腦筋動到了智慧型手機上,希望找宏達電量身訂做一支Kitty手機。「一開始,我們去與宏達電接觸時,老實說,碰了鐵板。」會有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因為一支智慧型手機的設計開發,還要有凱蒂貓圖像,涉及到開模、經濟規模等因素。

只是,張國煒不死心,一通電話直接打給王雪紅,還找了中華電信一起合作,才促成了Kitty手機誕生。別以為一般人只會在地面上買智慧型手機,長榮航、三麗鷗與宏達電異業合作的Kitty機,在飛機上推出,立刻售罄,跌破一干行銷人員的預估。

聶國維坦言,在角色行銷上,長榮航幾乎卯足了勁,就拿九月直飛洛杉磯的「牽手機」來說,為了讓外頭Kitty圖案更漂亮,彩繪方法從以往的「貼紙」改成噴漆,成本增三倍,但呈現的顏色更鮮豔,足見長榮航對角色行銷的重視。就如同張國煒最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航空公司不只是賣一張機票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給乘客歡樂,航空業務才能真的做得好!」

長榮航的角色經濟這麼做

角色:Hello Kitty 時間:2005至2008年,2011年再度合作至今內容:機身彩繪、機上相關產品販賣成績:載客率增10%、機上產品銷售成績年增率近20% 撰文‧賴筱凡 圖片提供‧長榮航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9

台灣前一○%家戶所得十年只增一八%遠遜於美星韓 台灣貧富差距真相竟是「均貧」

2015-07-13  TWM

國外貧富差距擴大,是有錢人越賺越多,窮人越賺越少。但台灣卻是富人與窮人的收入都下滑,台灣前一○%的家戶所得十年來只增一八%,遠低於美國、新加坡與韓國,顯示台灣經濟成長動能不足,落入均貧的泥淖。

撰文•吳沛璇

財政部最近公布二○一三年綜合所得稅申報,該申報將所得共分成三種等分:五等分比、十等分與二十等分。其中,二十等分的數據顯示,前五%的家戶中,平均一年所得約新台幣四三七萬元,而落在最後五%的所得卻只有新台幣四萬四千元,相比之下,所得差距高達九十九倍。此消息一出,更加深國內的仇富情緒,行政院只好緊急召開記者會,召集財政部等部會,反駁此種說法。

財政部的說法是,綜合所得稅的申報並未計入移轉性收入、攤販、地下經濟的所得,與實際台灣財富分配有差距,不能作為國內貧富差距的標準。此外,台灣在一四年的吉尼係數(編按:判斷貧富差距的重要指標)為○.三三六,低於國際警戒線的○.四。

經濟體質出現大問題

財政部忙於滅火,要掩蓋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但財政部與國內媒體卻忽略另一件也值得注意的事:貧富差距擴大,先進國家皆然,台灣也不例外。但問題是,他國都是富人越富的貧富差距,而台灣則是富人沒更富,窮人卻更窮的貧富差距,顯示台灣經濟體質出現大問題,已經落入富人窮人都是「均貧」的泥淖。

若仔細分析綜合所得稅(不含資本利得,與美、星相同)的統計數字,可以發現,自一一年起,台灣前五%的家戶所得開始下滑。一三年前五%的平均所得為四三七.三萬元,比一一年的四六四.七萬元減少二十七.四萬元,相當於平均每個月少兩萬多元新台幣;而一三年最後五%的平均所得為四.四萬元,比一一年少五千元新台幣,平均每個月少四百多元。

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家戶所得數字。○八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前五%與最後二○%的所得都下滑,但一○年之後,兩種級距的所得都回彈,最有錢的五%平均所得從二十八.七萬美元上升到三十二.二萬美元;最窮的二○%平均所得也從一.一萬美元上升到一.二萬美元,顯示整體經濟正在復甦。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新加坡。根據新加坡統計局的資料,一四年所得前一○%家戶的平均每月收入為三.一萬新幣,比一一年高出三二七五新幣(折合台幣約七萬六千元);而所得最後一○%的家戶平均每月收入也從一一年一五八一新幣上升到一七七五新幣,上升超過一二%。

只顧分配餅沒把餅做大

至於台灣最重視的競爭對手韓國,也未如台灣這般慘烈。韓國統計廳將家戶所得等值化(equivalized),並分成五等分。一四年,前二○%的家戶等值化平均每月所得為四一七.八萬韓元,比一一年高出四十二萬韓元;最後二○%家戶等值所得也有成長,從一一年的四十七.八萬韓元增加到一四年的五十一.七萬韓元。

若以長期來看,台灣前一○%的家戶所得,十年來(○四年至一三年)只增加一八%,遠低於新加坡的六四%;而韓國前二○%的家戶所得,從○六年到一四年增加四成,同樣超過台灣。就連已經是高度發展的美國,十年來前五%的家戶所得成長為二二%,在在顯示台灣長期成長動能不足。

自從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在一三年推出《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後,老百姓對貧富差距的議題就更加關注,固然更能監督政府為所需之人提供福利。然而,台灣經濟問題的根本,在於缺乏成長的可靠動能。討論如何分配餅之外,也要討論如何將餅做大,以免讓台灣繼續陷於均貧的苦痛中。

和各國相比,只有台灣富人沒更富、窮人卻更窮!

台灣前10%與最後10%家戶年平均所得單位:萬台幣(稅前)資料來源:財政部美國前5%與最後20%的家戶年平均所得變化單位:萬美元(稅前)資料來源:美國人口調查局新加坡前10%與最後10%的家戶月平均所得單位:萬新幣(稅前)資料來源:新加坡統計局韓國前20%與最後20%的家戶等值化月平均所得單位:萬韓元(稅後)資料來源:韓國統計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26

一增一減 民生銀行股權爭奪將進入短暫“休漁期”

民生銀行股權之爭又有新變化。

7月31日晚間,民生銀行公告顯示,最近一周,華夏人壽通過二級市場增持民生銀行A股9279.44萬股,持股比例升至2.82%;另一方面新希望旗下南方希望通過二級市場減持1.49億股,減持後新希望持股比例降至4.41%。

此次民生銀行兩大股東“一增一減”後,該行股權爭奪將進入短暫的“休漁期”。根據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報告公告前30日內,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不得買賣本公司股票。而民生銀行半年報的披露時間正是8月30日。目前,無論是泛海系盧誌強、新希望劉永好,東方集團張宏偉還是安邦姚大鋒,均為民生銀行第六屆董事會董事,如果嚴格遵守證監會有關規定,將休息一個月,待民生銀行半年報披露後“再戰”。

“八月份民生銀行各股東將不能買賣民生銀行股票,否則將出現違規交易。”招商證券銀行業分析員馬鯤鵬指出。

新希望減持套現約20億

臨近7月末,民生銀行大股東劉永好卻不停地減持民生銀行A股。

港交所披露易顯示,劉永好從7月18日起便開始不停地賣出民生銀行A股。7月18日-27日8天共賣出民生銀行A股約1.58億股,均價為9.34元。

另據民生銀行公告,7月25日至7月29 日,新希望集團所控制南方希望實業有限公司7月18-22日,減持約6523萬股,25日-29日再度減持民生銀行A股約1.48億股。

由此可以估算,劉永好近期通過減持民生銀行套現接近20億元。從民生銀行近期股價變動看,劉永好此番操作卻可謂高位套現。8筆拋售民生銀行A股均價約為9.34元,為近幾個月來股價高位。

新希望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新希望集團減持民生銀行屬於正常資產配置,新希望仍然是民生銀行重要股東,未來對民生銀行抱有希望。

目前,市場上對於劉永好的減持動作有三種解讀。第一,無意於股權爭奪,集中人力財力建設四川希望銀行。第二,高位套現獲取豐厚回報。第三,董事會換屆時間點未定,新希望高位拋出股票減少吸籌成本。

2016年6月,小米科技宣布聯合新希望集團在內的7家四川企業申請籌辦的民營銀行“四川希望銀行”正式獲得中國銀監會批複籌建,新希望集團、小米科技、紅旗連鎖三大主發起人分別認購希望銀行總股本30%、29.5%和15%的股份。

劉永好不停減持民生銀行的動作,被外界解讀為未來或將清倉民生銀行,集中力量主導建設四川希望銀行。作為產業資本,新希望集團自己還有一家銀行,增持民生銀行的可能性已經降低。”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

華夏人壽以東方集團意見為準

作為上周“一增一減”的另一主角,前十大股東中排名最後的華夏人壽通過二級市場增持民生銀行A股9279.44萬股,持股比例升至2.82%。加之此前與東方集團簽訂一致行動協議,這使得華夏人壽與東方集團合並持股數達到5.74%。

但值得註意的是,華夏人壽年初的動作卻一直是減持民生銀行A股,此次為結盟後首度增持。《一致行動協議》顯示,2016年3月9日至17日,華夏人壽共分4筆賣出民生銀行A股,共計約1.2億股。

有趣的是,記者發現,根據《一致行動協議》,“在民生銀行第六屆董事會屆滿之前,甲(東方集團)、乙(華夏人壽)雙方合力向本公司推選第七屆董事會成員,甲、乙雙方應對推薦董事的人選達成一致意見;若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時,甲、乙雙方同意以甲方的意見為準。”這說明,在第七屆民生銀行環節選舉中,如果東方集團和華夏人壽就第七屆董事會成員的意見需要聽東方集團的。

據了解,華夏人壽註冊資本153億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李飛。有業內人士指出,華夏人壽未來除了自己增持外,不排除會通過天安財險間接增持民生銀行,進一步擴大華夏人壽與東方集團聯盟在民生的影響力。

目前,安邦穩坐第一大股卻一直啞聲。緊隨其後的便是盧誌強的泛海系與東方集團、華夏人壽合並後的二股東爭奪。7月初,泛海系盧誌強75億元大手筆增持民生銀行後,其持股比例增長至4.61%,目前與東方、泛海聯盟相差僅1.13個百分點。不過,早前盧誌強公開否認股權爭奪,並表示不會考慮與其他股東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13

銀行業營改增一年:稅負呈下降趨勢,資管細則亟待明確

“營改增以來,稅負水平總體保持穩定,且略有下降,與營業稅相比下降了4%。”農業銀行財務會計部總經理姚明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姚明德說:“500人的核心團隊,涉及236支系統改造,歷時446天。”從員工政策培訓,到每單合同重新簽訂、每項產品重新梳理,再到營改增缺失要素的補充工作,為了應對去年5月1日全面鋪開的“營改增”,一場聲勢浩大的稅改“大作戰”在農業銀行內部醞釀了一年多。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稱,營改增優化了銀行經營結構,對銀行拓展同業業務、提升國際競爭力等積極影響正在顯現。

補丁出臺,稅負先升後降

“從營改增實施效果看,銀行業稅負整體基本持平。”潘光偉表示,後續補充政策持續利好,明確了稅收優惠政策,營改增稅負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光大銀行和以北京銀行為代表的城商行稅負與營業稅相比基本持平。

增值稅的原理是可以按照凈增值額來交稅,具體而言分進項稅與銷項稅,這是與此前征營業稅的最大不同。營改增剛在銀行業推行時,很多銀行由於進項稅抵扣率低,銷項稅補丁政策還未打上,初期稅負小幅上升。

“去年5月,社會上對營改增的適應程度比較低。銀行服務的一些企業拒開增值稅發票,或漲價開增值稅發票,導致營改增後銀行進項稅抵扣的成本升高,但這些幹擾因素隨著增值稅的普及逐漸被消除。”姚明德說。

此外,銀行也會因為初期自身系統問題,對接時錯過申報抵扣進項稅。例如某城商行前期由於系統改造不到位,5~6月份該行進項做了0申報,導致增值稅稅負增加超過10%,最後銀行通過完善系統和加強內部管理,四季度增值稅進項端有了較大提升。

反觀銷項,隨著國務院先後出臺四條補丁政策,稅基的減少也從另一個維度減輕了銀行稅負。相當於針對銀行免稅的業務範圍進一步擴大。

截取某一段時期銀行的稅負變化可以看出,隨著銷項稅基減少,進項稅幹擾因素被消滅,原本先升的稅負大幅下降。

以農行為例,該行去年5、6月兩月稅負相比營業稅時期增加了約7%,但到了去年三、四季度,進項稅大面積抵扣後,稅負按照季度算下降了兩位數。總體上看,與同期營業稅相比下降了約4%。

“後續通過幾個補丁,將金融機構往來利息收入免稅範圍進一步明確。此外進項稅方面,隨著整個社會對營改增的適應度加強,取得進項稅發票更加容易。政府部門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建立增值稅發票選擇確認平臺,使得銀行進項稅抵扣比初期更充分。這兩個因素造成銀行稅負先升後降的過程。”光大銀行財務會計部總經理助理盧健說。

政策引導,優化銀行結構

除了稅負在具體量上的增減,營改增對商業銀行的政策導向性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例如在營改增之後,如果銀行大面積做同業業務,涉及國債、地方債,由於這些目前屬於免稅的範疇,所以相關業務稅負必然下降。反之,貸款業務加收增值稅,所以稅負自然上升。

由於此前銀行的普遍現實情況是存貸款業務比重較高、中間業務比重偏低,銀行為客戶全渠道服務尚未建立,以投行業務為主的中間業務服務能力偏弱。“營改增”後,對銀行拓展同業業務有很大幫助。

根據營改增細則,除向貸款方支付的與該筆貸款直接相關的投資顧問費、手續費、咨詢費等費用不得抵扣外,大部分中間業務相關的傭金及手續費支出可以抵扣進項稅額。中間業務稅負的降低,有利於銀行積極拓展中間業務,改變單一的收入結構,增強對系統風險的抵禦能力,促進銀行的健康穩定發展。

北京銀行去年便加大了代理、咨詢等中間業務收入發展的力度,2016年底非息凈收入同比增長22.1%,占比較2015年提升2.4個百分點至20.8%。

該行計劃財務部副總經理段銳表示,營改增對中小銀行業務結構轉型有較大影響,拋開營改增的因素,中小銀行近年來自身也正在經歷業務結構轉型,稅制改革後,由於貸款利息不能抵扣,很多客戶和小微客戶從財務成本考慮更傾向於創新業務與中間業務,這是一次機遇。

此外潘光偉認為,營改增還有利於提升中國銀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營業稅制度下沒有專門針對出口金融業務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利於銀行出口金融業務的發展,削弱了我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銀行的國際化戰略發展。

實施“營改增”後,銀行業為境外單位間貨幣資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業務提供的直接收費金融服務免征增值稅,降低了此類金融服務的出口成本,為國內銀行拓展跨境業務、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提供了新的支撐點。

細則亟待明確,資管產品成焦點

銀行業營改增改革是一個持續過程。推動後期細則補丁文件的推出,實現對銀行業務的精準減稅是2017年銀行業營改增的重點。

多位商業銀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對資管類產品征管和金融同業往來利息收入免稅政策細則亟待明確是業內關註的焦點。

今年1月初,財政部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金融、房地產開發、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下稱140號文)進行補充通知,廣受關註的一項調整,即對資管產品管理人進行征稅的時間起點從原2016年5月1日改為2017年7月1日。

“今年7月1日開始執行資管產品交稅問題,對於商業銀行發行的表外理財,作為管理人的身份,從去年5月1日到12月份是不征稅的,但今年7月1日開始交稅,將對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盧健說。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大約100萬億的中國資管市場,剔除一些免稅的公募基金,以及層層嵌套的資管產品,再將一些例如國債、金融債等免稅的底層資產剔除,應稅規模大概在40萬億~50萬億。假設利率是5%,則應稅收入在2萬億左右,涉及的增值稅規模為1100億左右。

資管行業日益成長,之前征稅細則卻相對模糊,如今140號文規範了資管產品的納稅義務,對資管產品和市場影響巨大,但目前相關細則亟待明確。

“資管產品的管理人到底是納稅義務人還是代扣代繳義務人、保本與非保本收益的界定、保本產品重複征稅問題如何解決、資管產品和管理人自身業務進銷項是否可以合並以及發票如何開具等問題目前銀行業內討論較多,相關細則亟待明確。”盧健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54

全面營改增一周年,制造業受益最大

距離去年5月1日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全面推開,已將近一周年,這場被稱為“中國稅制分水嶺”的重大稅制改革成效正逐步顯現。

不僅涉及千萬戶納稅人和2萬多億元稅制切換實現了平穩過渡,營業稅存在的嚴重重複征稅弊端被消除。官方還預計全面推開營改增一周年減稅6800億元左右,這極大釋放了企業活力,也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

國稅總局局長王軍近日在第四屆增值稅全球論壇上表示,2016年5月營改增全面平穩推開後,我國基本建成了世界範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稅制度。營改增後,中國增值稅制度還要進一步改革,今年將簡並增值稅稅率,由四檔簡並為三檔,增值稅立法工作也將適時啟動。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胡怡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我國增值稅完成了擴圍,下一步是改革增值稅制度,統一稅制,包括簡並增值稅稅率,完善優惠政策。最終完成增值稅立法。

減稅助力企業發展

營改增全面推開是本屆政府最大的減稅舉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三叮囑,營改增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王軍在上述論壇上表示,營改增實施以來,98%左右的試點納稅人實現了稅負下降或持平,越來越多的納稅人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減稅紅利,總體減稅規模越來越大。2012年1月~2017年2月,中國營改增帶來的減稅總規模累計已超過1.2萬億元。其中,僅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以來的2016年5月~2017年2月這10個月內,減稅規模就達到5661億元,預計到今年4月30日,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一周年將實現減稅6800億元左右。

不少收到了實實在在減稅紅包的企業,也擁有更多的資金用於設備更新和研發,以及順應新稅制帶來的組織結構優化,這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也間接為中國釋放了經濟增長動能。

國稅總局和全國工商聯3月聯合召開的民企發展座談會上,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說,根據營改增新政策,建築服務、不動產進項稅可進行抵扣,公司按基建投入20億元測算,同時按建築業一般納稅人11%的稅率計算,吉利可新增1.98億元進項抵扣,實實在在的降稅效應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經營能力。

2012到2016年,五年間減稅高達4.1億元的百度(中國)有限公司,也將減稅資金主要用於設備更新和研發,從而帶來公司更快的發展。

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稅負由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前的4.9%降至2016年底的0.6%,減稅金額達4.5億元,對集團年化凈利潤的貢獻金額超過8億元。

王軍在上述論壇上介紹,營改增除了直接減稅效應之外,還帶來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推動財稅改革和規範市場秩序等多重積極效應。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公司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營改增促進了企業的設備和技術更新,有利於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從而集中優勢力量做精做強主業。制造行業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進,抵扣項目不斷增加,成為營改增最大的受益者。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稅收政策與管理中心已於近期完成對中國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的高級評估,總體結論是,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增值稅制度的設計和運行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做出正確的戰略和政策決策,成功實現從複雜間接稅到現代增值稅的轉型。

稅率簡並、優惠政策優化

李軍表示,增值稅改革以完善稅制為目標,以減輕稅負為主線。下一步政府的改革方向是更好地落實與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同時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營改增後,增值稅立法工作也將適時啟動。

在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增值稅稅制完善邁開了第一步。

4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今年7月1日起,將增值稅稅率由四檔減至三檔,取消13%這一檔稅率。增值稅稅率簡並改革正式啟動。

現行增值稅稅率共有4檔,分別是針對工商業的17%,適用於農產品、水電煤等貨物的13%,建築業、房地產業等采納的11%,和生活性服務業等采用的6%。其他還有適用於小規模納稅人的三檔增值稅征收率,為5%、3%、1.5%。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官員認為,未來我國增值稅稅率將簡並至兩檔甚至一檔。在統籌考慮企業負擔、財政可承受能力、稅收國際競爭力等因素下,增值稅基本稅率最終應低於17%。

除了稅率簡並,對優惠政策進行清理優化也是稅制完善的重要內容。其他國家增值稅的免稅項目較少,一般限制在基本的健康、教育和金融服務上。

胡怡建稱,為了減輕企業負擔,我國大量的營業稅優惠政策平移到增值稅,但理論上來講,增值稅並不適合減免稅政策,因為如果減免稅政策不在最終環節,增值稅抵扣鏈條上一道環節減免稅,意味著下一道環節增稅,所以需要梳理優化。

在去年底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談到下一步增值稅改革時,也表示要完善增值稅優惠政策。“優惠的方式既有減稅、免稅,又有差額征稅等方式。對這些優惠政策,哪些應該調整,哪些應該作為長期的制度安排,都要做出選擇。”

上述OECD評估報告建議,中國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一步提高增值稅的中性,包括調整進項增值稅抵扣和退稅機制,逐步減少稅率檔次、縮小小規模納稅人的範圍,合理調整金融服務業的增值稅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64

外來錢追豪宅 BSD增一倍 上月辣稅金額10億 運房局:密切留意市况

1 : GS(14)@2016-11-11 08:02:39

【明報專訊】港府將非首次置業人士的印花稅劃一調升至15%,惟針對境外買家的買家印花稅(BSD)維持在15%。事實上,加辣前「外來錢」湧入本港樓市勢頭的確熾熱,稅務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的BSD稅款逾10億元(圖1),除比9月5.06億元按月勁升逾一倍外,亦是近2年來新高。運輸及房屋局回應稱,相關數字明顯上升,政府將繼續密切留意市場變化。

明報記者 林可為

近月市場上多個豪宅新盤,包括會德豐(0020)何文田ONE HOMANTIN、同區嘉里(0683)皓畋、長實(1113)紅磡維港‧星岸,以及中海外(0688)鴨脷洲南區‧左岸等,以內地客為主的境外買家,比例均在兩成左右、個別甚至達三成,即使「加辣」後,多個豪宅新盤仍錄不少成交(見表),反映資金湧入本港豪宅勢頭強勁。由於10月數據反映9月樓市表現,而10月樓市尤其豪宅新盤續獲內地客追捧,故市場預期,12月公布的11月辣稅數字仍達高位水平。

按月BSD稅款升幅 近兩年最大

據稅務局數據,10月BSD稅款逾10億元,除按月急增逾一倍外,按月升幅亦是去年1月錄得按月升幅2.6倍以來,21個月、即近兩年來最勁。可留意的是,去年1月BSD稅款錄得14.46億元,是由於山頂何東花園以51億元易手的特別成交所致。另上月涉BSD的物業成交個案共330宗,比9月的250宗上升80宗或32%,亦是自2014年9月錄得340宗後,逾2年來最大單月數字。

分析:「加辣」或令年底數字下跌

美聯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認為,過去兩個月來,市場有數個分層豪宅推出,吸引以內地客為主的境外買家入市,估計除主要由於人民幣持續貶值,令內地具經濟能力人士來港置業保值外,一些長期在香港工作甚至讀書的內地人,亦有在港買樓需要,因而令這些「外來錢」流入樓市。不過,劉估計上周加辣後,境外買家最多需要繳付30%辣稅,此舉除令發展商放慢推盤步伐外,預料年底前整體一二手成交量勢將下挫,相信年底的BSD按月成交宗數或會下跌。

雙倍稅逾23億 再創兩年按月新高

另稅務局數字顯示,10月涉DSD雙倍印花稅成交涉3916宗,比9月錄得的4317宗,按月減401宗或9.3%(圖2);上月涉DSD稅款則達23.21億元,按月雖僅增逾3300萬元或1.4%,但仍再創自2014年10月錄23.86億元後,兩年來最高按月數字。至於10月涉SSD額外印花稅的物業成交,有60宗,涉2260萬元,分別按月升17%和12%。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13&issue=20161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49

市民藉司法制度挑戰政府 20年增一倍戴耀廷:倘無覆核民怨更深

1 : GS(14)@2017-07-02 14:17:54

■戴耀廷指司法覆核目的是讓公民有渠道監察政府。張志華攝



【香港20年】【本報訊】回歸20年,儘管歷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均指司法覆核是良好管治的根基,惟亦有不少人甚至前法官質疑司法覆核被濫用。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認為,司法覆核讓公眾有權挑戰政府,「如果淨係得獨立嘅司法權,但個司法權係冇牙嘅,咁都冇意思」,20年間藉此制度挑戰政府的數字更增加一倍。他指司法可制衡行政與立法機關,亦是宣洩社會壓力的出口,「如果你連呢條路都封埋嘅話,咁我仲可以做乜?我好不滿,咪放炸彈囉」。記者:楊家樂 白琳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2016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指,司法覆核訴訟過程雖偶爾帶來不便,但整體而言維護公眾利益,理應得到肯定。前首席法官李國能亦於2008年一個法律會議上致辭稱,司法覆核是良好管治基石;本港司法覆核案件激增,則源於公職人員獲授酌情權範圍不斷擴大、市民對公共機關的期望也越來越高、較易獲得法律代表等因素。上世紀50至70年代法庭每年處理司法覆核案件平均不超過3宗,90年至回歸前的7年半內增至年均約20宗。1997年首度破百,其後除有數年因居港權問題令數量大增外,整體維持每年百多宗水平,前年才突破200宗。戴耀廷指出,按人口比例計算,本港司法覆核許可申請數字遠較英國低;加上終審法院2007年訂出甚高門檻,申請人須證明其論據屬合理地可爭辯且有實際勝訴機會,才獲受理,濫用機會甚低。


「若有普選可少好多覆核」

戴耀廷前年進行法治研究調查,隨機抽樣3,000多人,67.3%均表明若市民反對政府決定應透過司法覆核挑戰,比率較2005年同類研究的30.3%上升達37個百分點。縱然輿論批評司法覆核制度被濫用,但是戴耀廷認為此觀感似乎只由某些媒體刻意營造,與社會實際觀感有落差。當社會欠缺公民參與,爭拗難以解決,公眾就會選擇司法覆核,「遊戲規則本身唔公平,大家自然會覺得個結果一定唔公平,出嚟嘅政策同法律就多咗人質疑」,「若有普選,已經可以少咗好多覆核」。戴指司法覆核目的是讓公民有渠道監察政府,「如果冇司法覆核,又或者好似?家咁,想提出司法覆核嘅人都唔夠膽提,結果係點呢?咪積咗更多民怨,爆發起上嚟更加難以控制」。過往法庭在許可申請的階段,通常只會邀申請人單方面出席聆訊,即使失敗也「冇乜成本」,待正式受理後才展開雙方面聆訊;但現時趨勢是法庭在申請許可階段時,已邀請雙方出庭,訟費即時加碼,「(政府)一落場就晒冷,鋪鋪都晒冷,鋪鋪都搵個資深大狀,邊有得打?」資深大律師梁家傑認為回歸後行政、立法權「令人失望得好緊要」,因此「啲人成日話搵法官主持公道」,因三權之中,市民比較信任司法權,故回歸以來司法覆核的案件日益倍增。但此非健康現象,因司法覆核與其他案件一樣,勝出的只有一方,「但政治係尋求雙贏」,法律行公義、好憐憫,是希望制度之下每個人都是贏家,但「法庭只可以跟法律判案,最終只有一個贏家,其他都係輸家」。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2/200758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