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視廣播的困難(上)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000974

今天要寫這一篇是「還債」文章,話說自己早前寫電視廣播(511)的文章,吸引讀者小飛飛寫了一篇長長的留言。雖然大家看法南轅北轍,但飛兄所寫都是事實,而那份passion更讓我非常感動。結果,這篇文章寫到第三次才讓我滿意刊出。

作為開場白,我只想說,對一個品牌的形象,摧毀遠遠易於建立逾倍,要像更新人士般重塑形象,則更是百倍艱難,而這正正發生在電視廣播身上,因為十多年的負面形象實在太深入民心,但願TVB能用百倍決心堅持改革下去,不要半途而廢。入正題前,要先指出,留言與回應會分段刊出。

飛:『關於TVB,個人以為其過去最大的優勢在於正處於封閉且近乎沒有競爭的市場。客戶在本地的推廣並不因其質目質素下滑而太受影響。但長遠看,TVB和傳統報章面臨相近的問題,雖然是行業龍頭,但大餅正被其他媒體分薄。同樣的第一市佔率,含金量將持續下滑。

過去TVB的黃金時期,一方面是自身的強大,另一方面是對手未具實力,還有是互聯網未成氣候。因而TVB的節目在華人地區大受歡迎。……

楓:追本溯源,TVB的最大優勢應該是先行者優勢。由於從免費電視起步,令其在香港電視觀眾層的基礎更加結實,後來者儘管能挑戰一時半刻,但往往會因資源或定位問題而無法進行持久性挑戰。類似的先行者優勢同樣出現在全球華人電視市場,八、九十年代,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的領頭羊,TVB的製作跟其他香港娛樂範疇一樣,受惠香港的移民潮及內地逐步開放而流向世界上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

一如飛兄所言,TVB的弱點是固步自封。TVB管理層由90年代中到2010年期間選擇「食老本」、放棄創新、玩成本控制,是為最大敗筆,亦打破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這絕對是不能推卸的責任。然而,2011年股權變動後,TVB加快修正發展策略與管理方向,除了節目製作方針改變、逐步改革經營制度之外,加大非本地市場資本投資至為明顯。

我敢說,這些近年的改革與變化,批評者普遍忽視了,或者選擇視而不見;更甚者不少人近年已遠離本地電視節目,卻仍然以方逸華年代的舊印象批評現在的TVB。大家不妨看看小弟過去幾年零碎的評論TVB製作的文章,20104月的《荃加福祿壽》:Show Me Your Heart還在罵,20119月的投資、生活拉雜談已經給予正面評論;這些都是非投資文章,絕對不應被視為有固有立場。

當然,直接的競爭才是前進的動力。因此,撇開王維基的受爭議行為,我本人是支持港視(1137)投入市場的。雖然我頗懷疑港視在現有經營與製作模式中能否認真地挑戰TVB,(主要問題在於財政實力),但我頗寄望港視能夠在新媒體領域殺出另一片天空,告訴大家外國的新媒體經營模式放在本地市場是甚麼一回事!

事實上,TVB的最大危機肯定是來自新媒體的衝擊。無可否認,電視受新媒體衝擊已是人所共知的全球性問題,不少地方電視臺都採取消極的策略,例如臺灣的商業電視臺大多已經停止製作非清談節目,只播外購劇,情況就如ATV。不過,我們早已指出,與平面印刷媒體不同,電視與新媒體的關係,除了是競爭之外,也可以是相輔相承。因為它們的內容載體接近,分別僅在於平臺,因此電視能否突破發展,關鍵是管理層是否仍停留在傳統電視臺的營運觀念上。

此之所以,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電視的最佳應對方法明顯不是對抗,而是吸收融合。這道理應該不難理解,但要認真行出這一步卻絕不容易。TVB近年算是積極發展新媒體平臺,只是原電視業務規模龐大,以此為製作宗旨,自然受監管制肘程度頗大;反而,如港視這些新進入者,在新與舊的融合上,發展會較容易找到新媒體的成功方程式。

無論如何,我肯定電視的存在性遠比平面印刷媒體大,問題是香港的電視臺如何力保不被邊緣化,尤其是本地市場太小,人材好、製作好,不衝出鯉魚門,就只能「食老本」。如何力抗挑戰?這不單是TVB單獨面對的問題,也是香港娛圈的問題。在下一篇文章,我們會談談讀者小飛飛留言的下半部分。

相關舊文:我的持股系列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