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何謂與大市同步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0.html

估值有很多種方法,尤其對不同的行業及公司都會有不同方法,例如銀行股、地產股或資產為主的股票,多會用市帳率作估值,零售股多用市盈率,保險類股票會用內含價值,公用股或房產信託基金可能偏向用股息率,甚至有些周期股,例如石油、航運、銅、鋁、煤炭等,估值時更需要包含資源價格的因素。如果將估值簡化,單看盈利能力,有何準則可以參考,何謂與大市同步呢?


在香港,止凡相信恒生指數可以算是大市指標,如果你的投資回報不及恒指的話,乾脆買入恒指就好了,即在香港上市的盈富基金(2800)。提到恒指,不少人都知道恒指的歷史市盈率為14至15倍左右,簡單地看一支股票的市盈率比這個數字低就為之抵買,反之就為之偏貴。但加入盈利增長的考慮時又好像能支持更高的市盈率,之後就有PEG這個東西,是把市盈率再除以盈利增長率所得,令盈利增長高的股票有一個較高的市盈率。但估值方法越來越複雜,又偏離恒指的投資回報時,投資者怎作比較呢?

今天分享一下估值的概念,希望能深入淺出,令大家不會感覺有太深的數學問題。概念是按回本期來考慮,我們要先找出恒指歷史的平均數,其回本期是多少。上面提過,恒指的歷史平均市盈率是14至15倍,而按圖中的盈利增長率,恒指由1974至2010這36年裡,盈利大約由100元增長至1100元,化作平均的增長率為每年7%,這個7%,已經把通脹、股息、成份股的出入之類的因素都計算在內。

簡單計一計,假設用了14元買入恒指,第一年的盈利就是1元,往後的盈利分別為1.07、1.15、1.23、1.31...如此類推,你會發現要靠盈利賺回成本的年期大約為10至11年,而非14至15年,原因是盈利在每年增長。按這個方法,可以定出一個大市的標準為10年回本期,股票的回本期比這個快為之抵買,比這個慢為之貴。

舉例,某股市盈率60倍,每年盈利增長為30%,這股票抵買嗎?如果拿這股票跟恒指比較的話,我會列出它的未來盈利,假設我用了60元買入,第一年賺1元,之後的盈利為1.3、1.69、2.2、2.86...一直加起來的話,我發現一直要到第11至12年才賺回本金,由於比恒指的10年時間更長,我不如買恒指更好了。

如果上面這支每年盈利增長30%的股票,股價突然下跌,市盈率只有30倍,我發現只需要大約9年時間就能賺回本金,在這一刻,雖然其30倍的市盈率比恒指平均市盈率高出一倍有多,但還算是抵買的。

我對於理解PEG這個概念是沒多大問題,但對其計算的來龍去脈就未能完全掌握,為何拿市盈率除以近一年的盈利增長,大於1算貴,小於1算便宜呢?還是看回本期這個概念更容易掌握及明白。

有一點需要註意,之前所舉的例子是股票每年以30%增長,但如果增長放慢也好,負增長也好,這估值方法也不會出現問題,只要把未來日子的盈利每年列出,加起來,一樣可以檢視其價值。

例如分析公司的生意之後可以大膽假設,這支股票的盈利在頭3年能以30%增長,之後就減慢至10%,再過3年就沒有盈利增長,按這個盈利的模式,第一年賺1元,往後賺1.3、1.69、1.86...,可以很快看看10年時間這公司總共賺到大約23元,即其市盈率是23倍的話,就算是與大市同步了。

這是一個「比較」的方法,拿了香港的恒生指數作為標準,而這標準已經加入了所有通脹、股息之類的因素,把這個10年回本期記在心中,對不同公司、地區指數、基金、乃至商品,甚至是收入不穩定而年年大上大落的股票,任何回報都可能拿來比較一番,好不過恒指的,買入恒指更好。

就算是恒指本身,這個10年回本期是平均標準,但它本身亦有上有落,如果大跌市時,回本期也可能見8年、7年,但高位時可能要12年、13年,投資者亦應在不同時候知所進退。了解過這個估值概念,大家可能想到更多有趣的理解方法,對所謂高增長高PE,又或是暴跌股的估值,也算是有個譜。

但也要小心所謂高增長行業,要盈利連續5年10年不斷每年增長3成5成,甚至盈利年年倍升,談何容易呢?估值時不妨保守一點。還有安全邊際,記得富爸爸作者Robert所提過的5年拿回本金嗎?這就如比大市回本期快一倍時間,他才會投資,這是一個相當大的保障。精準地看,可能還會發現不少問題,例如盈利預期不準確、第一年賺的1元跟第10年賺的1元不一樣,諸如此類,我相信保守一點的安全邊際可以化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