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可以輸幾多? 蔡東豪Tony Tsoi

2014-11-20  NM
 
 

 

跟理財顧問開戶口,客戶很可能須填寫一份問卷,目的是評估客戶能承受多少風險。問卷內容開始時包括年齡、學歷、家庭狀況、收入、資產分配等客觀資料,然後進入有趣部分,出現一堆主觀問題,例如大市下跌兩成,客戶會怎樣做?閣下長線投資定義是幾多年?面對這類抽象問題,客戶敷衍作答,問卷得出作用不大的資料,風險評估最後依賴年齡和收入等客觀資料,問卷有做等於無做。

幸好,大部分理財顧問視問卷為指定動作,滿足監管者和公司要求,不會認真對待,不然的話,傷害更大,因為問卷根本不可能評估投資者的風險容限。以風險容限把投資者分類,理論上可為監管者解決很多問題,特別是關於責任。如果有些投資者被評估為「低」風險容限,銀行和券商不准向這些投資者銷售「高」風險產品。問題是,什麼是低,什麼是高,雖然金融機構經歷過一次又一次危機,風險管理經過一次又一次改革,這把尺仍然沒法子弄好,風險評估仍然是一項空泛藝術,距離準確科學仍很遠。評估投資者風險容限似易實難,有兩個原因。一、風險是動態概念。假如投資者用心填一份問卷,這份問卷設計得滴水不漏,兼顧所有關於風險容限的角度,但得出來的評估結果,只在填寫問卷的一日有效。投資者客觀環境可變(家庭成員發生意外),主觀環境也可變(對事態度忽然轉變),最關鍵是市場環境不停在變。以靜止和平面的問卷量度動態和立體的風險容限,填寫問卷注定徒然。除了客觀問題,問卷所有答案都是一樣:It depends。同一個問題,受投資者當時心情、身邊朋友態度、近期樓市氣氛、投資顧問語氣、身體狀況、天氣,前一晚曼聯有否輸波……影響因素一直可數下去。重點是,一個人對風險的看法,視乎環境不停在變,再者,這種變無跡可尋,不需理據,話變就變。二、投資失憶症。投資者大都患上投資失憶症,這種失憶症是選擇性,我們選擇忘記慘痛經驗。很多人都有一句口頭禪:「唔好諗啲衰嘢」,意思是慘痛事情發生後便不要多想,應多想好東西,少想壞東西,人變得開心,這態度很多人之間有共識。當我們努力忘記歷史,歷史果真變成「衰嘢」。但預測未來最有效的工具正是歷史,一個人將來怎樣做跟這個人過去怎樣做有莫大關係。歷史的進程,有一定理據,產生一定必然性,投資者卻刻意忘掉有用資料。

這種失憶症不只忘記,還嘗試改寫歷史。投資者嘗試說服自己,慘痛經驗中,犯的錯不算是錯,只是欠缺幸運,例如遇上千年一遇事件,錯不在自己,因此不用放在心上。不要回想太遠,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例,各位還記得那幾年的投資表現嗎?我們大都選擇記得自己大步過,但實情是大部分人損失慘重。那時候我們惶恐至六神無主,天似要塌下來,但我們選擇相信我們當時冷靜應對。近年流行一種關於「正能量」的做人態度,鼓勵我們少想一些引發負能量的事情,例如回想慘痛教訓。只想開心事情的確令人暫時開心一點,但面對將來,這態度全無作用。預測投資者怎渡過下一個金融危機,最佳工具是分析投資者怎渡過上一個金融危機,奈何投資者心裡早已重組歷史。投資顧問分析風險,主要關心一個數目:投資者可以輸多少?投資者分析風險,考慮的不是一個數目,而是由一連串情感組成的圖畫,當中包括理性和感性。投資顧問想了解投資者的風險容限,唯一方法是想法子觸摸到這幅圖畫,代入投資者身份探索這個人的投資宇宙。這工作不容易,一定要做的話,須認識這個人。認識一個人起點一定是聽故事,問卷是打開話閘子的鎖匙,開鎖後才正式開始工作。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