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估值模式並不適用
雖然融資的新聞遭受質疑,但有業內人士透露,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P2P平臺陸金所或將分拆上市,招股說明書已經出爐,估值達1000億元人民幣。這無疑是給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事實上,P2P是融合了互聯網和金融兩大行業的特征,但是互聯網企業的估值標準並不適用於P2P網貸平臺。
比如說一般互聯網企業融資時,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用戶數,包括註冊用戶數以及活躍用戶數。這是因為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是用戶規模,從業者也一直篤信用戶為王的商業模式,在當前的互聯網行業里,2到3家行業巨頭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情況不勝枚舉。
因此,每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模式誕生並得到市場認可後,往往選擇融資後跑馬圈地快速擴張,搶占先機。
但P2P平臺似乎並不適用於這一模式。除了互聯網平臺以外,互聯網金融核心業務涉及到的客戶資源、風險管理、貸後催收等關鍵問題都是互聯網基因缺乏的。
短融網CEO王坤認為,P2P作為一種全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並沒有明確的估值方法,估值是雙方市場化的談判確定的結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特別是多家風投機構搶著進行投資時,估值會更高。投資者看來,企業估值主要視經營模式和核心團隊而定,如果在該細分領域中有較為可行的經營模式,核心團隊的工作背景較為優秀,資本自然願意進入。
B輪估值將更高
根據已經公布的粗略融資額,此輪獲得融資的平臺大多規模在千萬級美元,風險投資界 人士表示,早期投資一般投資機構將持股5%-20%,按照1千萬美元測算,對此次融資的P2P平臺估值普遍在3億-12億元。
剛剛完成了A輪融資的短融網CEO王坤說,平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估值方法不盡相同。如早期融資,一般重視商業模式和核心團隊,以及參考同一行業企業的估值;在資本的幫助下,如果商業模式被市場認可,則平臺發展較快,這時即使有資本希望投資,平臺及早期投入的資本也不會融資,因為再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平臺估值可以更高。
美國的P2P市場也大概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以即將進行首次公開招股的美國最大P2P融資平臺LendingClub為例,據招股書的內容顯示,Lending Club 預計公開募集5億美元,主要承銷商將包括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據了解此次IPO Lending Club 大概在50億美元的估值,是其月交易額的5倍。
此前該公司獲得來自俄羅斯互聯網投資公司DST Global和科技對沖基金Coatue Management共計5700萬美元的投資時,其估值已經達到了23億美元。
伴隨著LendingClub的上市,其市值也必然會影響到國內相關公司的估值。
可見,在P2P已經過了最初的熱鬧後,風投更願意選擇垂直細分領域的微創新模式。因為雖然P2P網貸行業一直被看好,但大多數平臺業務模式單一、同質化嚴重,因此在跟風險投資談判時,必然會在平臺的核心競爭力、風控能力以及業務瓶頸等問題上多費周章。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