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資金,適度防禦,來年再戰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2836815
我們總喜歡給這個市場去定義牛市還是熊市,以此來確認行情的高度和熱度。但縱觀目前整個市場估值的狀況以及量能的釋放情況,又多少讓人左右為難。
距離上次系統性回撤後的反彈,這一周可以說行情容易讓人多翻空空翻多的變來變去。消息面和資金面共振的同時,又殺出了很多黑天鵝,對於我持倉而言,確實是這麽一個狀態。這個階段不是人的善變,而是行情博弈的多種可能,剛好在這麽一個臨界點。
因為放眼整個市場,行情又顯得樸素迷離,對於大量資金上依舊停留在創小板的我們,讓我忽然轉向去博藍籌顯然是有點難的,不是說思路上的難,而是整個布局下來後抽身轉向的策略需要過大的調整,所以我的盤算是除了稍微的資金和倉位變更,大體打算是休息到年末再去看市場。
創小板反彈後不會解決個股估值高企的問題,而主板藍籌上漲也沒有實體基本面完全向好的支撐。雖然說股市就是玩預期,但預期的持續性在這個階段誰都無法保證,這個預期來源於實體轉暖的確定性以及資金進場的持續性。這個進場指的是具體個股,大方向上我認為股市依然是目前整個投資領域里最具備吸引力的場所。
就7號的主板藍籌狀況來看,不管是券商還是銀行包括基建,都有各種因素和走勢上的相互博弈。
以中信證券為首的藍籌放出了10年以來的巨量換手,而且是沖高之後再回落,分歧之大。金融類個股的盤中大幅回落,伴隨著創小板的集體跳水,從情緒上對於資金後期的信心是有影響的。而媒體鼓吹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又剛好在墨西哥高鐵項目上遇到黑天鵝(暫且如此說),導致整個基建板塊走出去的市場熱情立馬遞減。
如果下周大量個股下挫跌破前期反彈低點,很可能再次引起市場的籌碼出逃。
大盤前期的增量資金大量消耗在主板上,而創小板大量個股缺乏估值吸引力,這種狀態下,誰都說不好市場會不會再來一次大回撤。雖然個股不能一概而論,但就創小板特別是創業板大量個股大幅爆炒以後存在巨大回落空間的背景下,想一想後脊梁都是涼颼颼的。我既看好政策板塊下的行情效應,又要提防創小板的個股回撤,是不是人格分裂的造型?
市場目前的博弈分歧在於,放量後進來的增量資金往哪里去,這個是下一波行情方向的考究點,我們說看政策,看熱點也就是因為它們就像指揮棒一樣在市場里指引資金的聚焦。
各位需要做的,就是看自己持倉個股回落的空間是否存在,這個存在上的假設就是你做策略的焦點。譬如拿華平股份來說:估值上肯定是存在缺陷了,市值上目前五十多億,相對於大量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概念而言,算不上絕對高估,但也不低。分歧點在哪里呢,我前期分析華平股份的文章提到的:華平股份今年預估的凈利潤應該至少實現28%的增長,方能實現之前股權激勵的要求,也就是說,今年凈利潤至少達到1.3億,對應每股0.4元,對應目前股價PE為45倍,但從最近公司的公告看,這一條顯然是要修正了。公司沒有粉飾業績的打算,就帶來估值上支撐點的下移。所以回落到三四十億這個位置就是概念類支撐點,因為其還有豐富的並購預期,這個市值市場資金就會進場。所以你要自己打算,跌怎麽辦,漲怎麽辦。
因為整個市場創小板概念股漲到現在,風險大過機會。而主板藍籌的持續性沒有保證的前提下,就只能是看主流資金怎麽玩,你要麽跟,要麽看。
系統性風險上其它創小板個股如果普跌,你的策略就要做調整。這就是所謂的動態平衡下的修正,考驗到最後落腳點就是倉位分配。對於小資金而言,你又想博預期,又怕風險,真的不是那麽容易,你一秒就能滿倉,一秒就能清倉的進出自由度而言,怎麽權衡著實除了策略外,更多講究的是運氣了吧。
同樣的,創小板里大量五六十億市值的個股是沒有業績支撐的,我們說市值波動,這個位置基本都算是區間高點,雖然很多股依舊可能有些票有上沖百億的可能,但也同樣有跌個30%~50%的可能,這就是風險和機遇下的市場博弈。
這個階段我就只做兩件事,回收資金,適度防禦。
備考策略就很簡單:
1、持倉個股的殺跌風險評估,能漲自然不用多說,假如跌去30%甚至更多是否有方案,既要考慮漲,又要預防跌,唯一的方式就是倉位和現金流的權衡;
2、繼續看那些二三十億市值或低PE的滯漲股是否可以選出好貨(結合業績預期、政策熱點、題材板塊估值,小資金的優勢是可以適度集中在評估後確定性更好的板塊和熱點,但不建議盲目跟風,怎麽評估,如何評估,就是能力圈的問題);
3、空倉休息,來年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