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知行合一的核心:投資體系的機械化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2605892

過去一段時間由於工作角色的轉換,筆者對於投資和研究能夠更加實戰的學習。從而對於投資和交易有了一些皮毛的理解,在這里貽笑大方和朋友們分享,歡迎大家批評指導。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內心會有一種感覺,比如感覺某個股票要漲了,但因為各種原因猶豫而沒有下手,沒想到這個股票果然馬上上漲了。或者在市場下跌的初期,許多人感覺到風險要來了,也因為各種原因神經麻痹了,或者想等等開,最後市場果然下跌。筆者認為投資和研究分幾個階段,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是對於基本面,對於事物的認知。之後,一個比較深沈次的階段是對於自己想法的貫徹執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懊惱自己沒有聆聽內心的聲音。許多人也常常會問,如何才能做到投資上的知行合一。

筆者粗淺的認為,執行合一的核心是建立自己完善的投資(交易)體系。當我們在執行層面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的時候,往往說明這個投資體系還並不成熟,或者說得更加直白一些,這個投資體系還沒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種體系的建立來自於我們自己本身對於市場的理解,以及對於我們自己性格的融合和歷史經驗上的判斷。

舉例而言,一個長期的價值投資者。價值投資的核心是買入低估值的好公司。而好公司出現低估值的時候往往是“生病”或者出現巨大分歧的時候。所以價值投資者需要的人格特征是能夠逆勢投資,並且具備很好的耐心。巴菲特的那句“別人恐慌的時候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那麽,當一個投資者擁有價值投資的性格,並且在比較長的歷史投資經營中明白這種做法是可行的,形成自己的體系時,他就能逐漸做到知行合一。當他看到白馬股因為黑天鵝事件暴跌後,會不由自主的買入。並且在不斷下跌中,他會保持樂觀和耐心(可能會買入更多),直到公司基本面重新被市場認可,股價回升後賣出。而沒有這種交易體系的投資者,可能會在股價暴跌時想“要不要買入”,但當股價走勢圖讓所有人感到恐懼時,我們也會同樣感到恐懼,又會說“再等等吧”。而當股價回升後,我們許多人又會懊惱說,那時候想買,為什麽沒有下手呢?

而在價值投資的另一邊是成長股投資。顧名思義,成長股投資就是尋找市場成長最快的好公司。在這種體系下,估值從某種意義上被淡化。一個高速增長的公司,在一開始也往往會有比較高的估值。同樣道理,一個擁有完善成長股投資體系的投資者,發現到市場上增速很快,行業大爆發的好公司時,會不由自主的買入。而當你的體系不完善時,即使發現這是一個好公司,卻因為高估值而膽怯,希望股價回落到合理的水平。而往往,優秀的公司在股價的主升浪中,估值很難合理化(有時候,真的合理了,股價就跌了)。這個時候,大部分人又會想“為什麽那時候沒下手,我心理想著要買的。”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體系並不完善。

所以筆者認為,知行合一的最終形式讓我們的投資體系機械化。這種機械化來自於我們內心對於市場的理解(當然,這種理解是要正確的),同時對於我們自己的認知(不同的性格,生活經歷,適合的投資方式也不同),以及不斷嘗試之後給我們的反饋。當我們的體系機械化後,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為投資體系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當我們看到符合我們體系的變量後,我們自然而然知道接下來該怎麽做,做到行動和思想一致。這也是為什麽,過去二十年來,量化基金大行其道。其背後的邏輯也是希望將優秀投資者的思維模式程序化,在資本市場獲取超額收益。然而量化基金的問題是,市場由於投資者結構,宏觀基本面,流動性,甚至投資者年齡等變化,會導致市場風格,審美觀不斷變化。這也可能導致量化的程序無法長期在市場保持有效。而優秀投資者最核心的技能是其學習能力,以及對於投資者人性的理解。畢竟,當塵歸塵,土歸土後,一切都是哲學。投資的最終也是一種哲學。

總結而言,投資/交易中的知行合一是建立於自己完善的投資體系和方法論,並且能夠將這種體系機械化的基礎。這種體系是建立於非常複雜的多因子之上,包括性格,對市場的理解,風險偏好等等。所以表面上看,投資只是買入和賣出,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但其背後,包含著複雜的哲學思想和交易體系。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淺的理解,希望給朋友帶來幫助和啟示。

歡迎訂閱微信號: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