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圈最著名的大空頭、法國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Albert Edwards“滿血”回歸了!兩周之前他剛剛在和央行的“戰鬥中”鎩羽而歸。
“為了你們的生活,請賣出你所有的風險資產吧!” Edwards的“發功”一開始的確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全球股市隨即出現暴跌。但是萬能的央行再一次在危機時刻站了出來,用口頭救市的行動告訴Edwards,“我的地盤聽我的。”
當然,憤怒的Edwards並不會買賬:
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觀點就是:全球央行上躥下跳忙的不亦樂乎,也不可能改變經濟周期的本質。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央行刻意壓制波動率的時間越久,隨後的危害性和影響力就會越大,這是小學生都懂的道理。
市場都對美國經濟複蘇很有信心,把拯救世界的寶都壓在了美國身上。但是美國本身的不確定性就相當大,更不要說全球經濟對其的拖累影響了。事實上,市場根本無需見到真正的衰退,就可能出現恐慌性拋售。1987年10月我們曾經領教過恐懼的威力,只要一丁點的怯意,脆弱的情緒就有機會大爆發。
以股市和企業債為首的風險資產目前估值非常昂貴。所謂的複蘇遲遲未能推升通脹的走高,這是十分糟糕的信號。美國5年期通脹利率預期在近5年的時間周期內的回落速度明顯滯後於長期水平,這說明市場過度高估了央行的“控盤”能力。
上周股市在短期內的急速下跌已經讓我們見識到了波動回升可能隨時到來。盡管央行官員們四處吹風穩定了市場情緒,但是投資者顯然忘記了一個問題:美聯儲不可能永遠不加息。
另外,中國因素依然少不了的話題。上周美國零售數據不佳一度導致股市大跌,但是我認為中國CPI9月跌至1.6%是一個重要信號。通脹走低通常意味著GDP平減指數的下跌,而GDP7.3%的最新數據意味著中國廣義的通脹水平應該只有1.0%左右,通縮陰霾如鯁在喉。
而中國第三季度外匯儲備大降1000億美元未能引起市場關註也令我意外。外匯儲備的增長放緩通常意味著貨幣政策的緊縮。中國企業債的信貸恐慌已經出現了一些苗頭,我認為這些東西都比美國的數據更有參考意義。
最後,我還是要重申一次:為了你們的生活,請賣出你所有的風險資產吧!
Edwards和央行誰會是最後的贏家?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