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介紹了2014年前三季度外匯收支數據,並接受大家的提問。
管濤指出,中國三季度外匯儲備下降是因為美元升值,中國資本外流並非是很大風險。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反映國際收支趨向平衡,符合國家宏觀調控目標。隨著央行幹預減少,外匯儲備增長放緩是新常態。國際收支平衡為中國貨幣政策操作提供空間。
管濤表示, 中國央行正在逐漸停止在外匯市場上的幹預。市場參與者仍傾向持有外匯。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是新常態。
中國第三季外匯儲備余額意外回落1000億美元,為九個季度來首次減少。上周公布的央行數據顯示,9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89萬億美元,較二季度末的3.99萬億美元回落1000億美元。上一次外匯儲備季度環比上減少是在2012年6月末。
管濤對此解釋稱,“今年三季度,美元指數上升7.7%。我國外匯儲備里面,除了美元資產以外,還有其他一些非美元資產,需要折算成美元對外公布,美元升值就會導致非美元資產在折算成美元時金額減少。但這些折算造成的余額變化只是賬面的估值變化,並不是實際的損失,也不會有實際的跨境資金流動。因此,賬面的估值變動和實際的損益並不是一回事。而且現在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經達到三、四萬億美元,未來國際市場上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可能還會造成外匯儲備余額變動,但影響比較有限,主要貨幣匯率是有漲有跌的,對於這種波動的影響不必過度解讀。”
隨後有記者問道,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進出口順差屢創新高,人民幣匯率總體升值,但是銀行的結售匯順差持續走低,有些月份甚至出現逆差,是否意味著我國當前面臨資本大量外逃的風險?
管濤指出,三季度人民幣匯率有所回升,貿易順差較大,但是外匯市場上卻出現少量的供不應求。這種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是3月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新成果的進一步顯現。今年2月中旬,特別是3月17日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浮動區間以來,人民幣匯率呈現了明顯的雙向波動,有漲有跌,改變了過去的單邊走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市場,使得市場主體調整了外匯交易策略,企業購匯意願普遍增強,結匯動機有所減弱。雖然最近幾個月人民幣匯率有所回升,但是在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錯綜複雜的情況下,企業對前期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還是記憶深刻的,所以總體上仍然延續了增加外匯存款、減少外匯貸款和對外負債的財務調整。
管濤在會上還提到,當前我國外匯收支狀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跨境資金總體保持凈流入態勢。前三季度,剔除匯率因素影響(下同),銀行結匯同比增長4%,售匯增長4%,結售匯順差增長3%;銀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長14%,對外付款增長19%,涉外收付款順差下降52%。
第二,市場主體結匯動機減弱而購匯意願增強。衡量企業和個人結匯意願的銀行代客結匯占涉外外匯收入的比重(即結匯率)總體下降,由一季度的77%降至二季度的68%,三季度為69%;衡量購匯動機的銀行代客售匯占涉外外匯支付的比重(即售匯率)呈上升態勢,由一季度61%升至二季度69%,三季度為70%。
第三,外匯供求在震蕩中趨向基本平衡。從銀行結售匯數據看,一季度順差1592億美元,二季度降至順差290億美元,三季度轉為逆差160億美元。從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看,一季度順差455億美元,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別為順差407億美元和逆差200億美元。
第四,銀行遠期結售匯由大幅順差轉為基本平衡。前5個月,遠期結售匯簽約連續順差,但月均順差規模由1至2月的240億美元降至3至5月的17億美元。隨後的6至9月份,遠期結售匯順差和逆差交替出現,但絕對規模均不大,月均逆差6億美元。
第五,外匯市場逐漸趨向自主性平衡。剔除遠期結售匯履約後,1至2月份,未到期遠期凈結匯余額累計增加152億美元,3至9月份連續7個月回調,累計下調506億美元,推動了銀行增持外匯頭寸。反映零售市場外匯供求狀況的銀行即遠期結售匯差額(即銀行結售匯差額與未到期遠期凈結匯余額變動合計),一季度為順差1649億美元,二季度降至25億美元,三季度轉為逆差305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