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只有廖厂长例外 吴晓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7cc60100mgkl.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5

「例外」上市公司的懸疑 外資禁入行業「走光」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3/wOMzA3XzM5MDgwOA.html

A股的外資行進道路越走越寬闊,但對於外資進入擁有外商禁止類產業上市公司,在目前的實踐中卻是一片混沌。

根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及2011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徵求意見稿),禁止外商投資的採礦業,包括鎢、鉬、錫、銻、螢石勘查、開採;稀土勘查、開採、選礦;放射性礦產的勘查、開採、選礦。

可是,擁有上述禁止外商投資產業的廈門鎢業(600549。SH)和洛陽鉬業(3993。HK),均有外資股東,並且都是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但此類範例似乎沒有多大的效仿意義,一位投行人士透露,之前其曾操作過一個從事禁止外商投資產業的擬上市公司,由於改制引進外方股東,在與監管部門的溝通過程中,就被要求外資必須退出。

那麼,廈門鎢業和洛陽鉬業是到底尷尬的「例外」,還是不破不立的前奏?

既成事實的留守

公開資料顯示,廈門鎢業目前擁有兩個外資股股東,分別是持6413.27萬股佔9.4%的日本聯合材料株式會社,及持422.76 萬股佔0.62%的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

其實,早在1997年廈門鎢業整體改制設立時,其發起人中就包括上述兩家日本企業和韓國大韓重石株式會社,並經商務部商資批准為外資比例小於25%的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而鎢冶煉產品自始至終一直是廈門鎢業的主業。目前,廈門鎢業已經發展為集鎢、鉬、稀土三大金屬系列,各自擁有從礦山、冶煉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對於外資當年如何進入如今壁壘森嚴的廈門鎢業,外界已是模糊不清,但有跡可循的是,當年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與現今相比,存在很大的差異。

按照2004年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鎢、鉬、錫、銻、螢石勘查、開採等項目,為限制類項目,而2007年

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此類項目增入到了禁止目錄之中。

由此可見,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修訂之前,外資入股廈門鎢業的鴻溝尚可跨越。

但現在的問題是,此等項目被列入禁止外商投資類之後,這種以往遺留的既成事實要不要清理?

「有關部門對此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共識基本上都認為這個可能存在的矛盾不必堵塞。」前述投行人士說,「其實,行業禁止與證券市場的開放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不明確的情況更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監管困難和商業紛爭。」

不過,該人士認為,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不斷在調整,雖然鼓勵類、允許類、限制類和禁止類可能有所轉換,但從趨勢來看,外資進入資源性產業的門檻會不斷增高。

「對於廈門鎢業這種例外,有關方面應該給予釐清,否則市場還會不時陷入以此為範例的誤區。」該人士表示。

地方變通法門

如果說廈門鎢業的例子不具有可比性,那麼洛陽鉬業的現狀卻有借鑑之處。

2007年4月26日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的洛陽鉬業,當時發行H股119196萬股,H股佔總股本比例約為25%。

洛陽鉬業H股發行並上市後,於2007年10月經商務部批准變更為外商投資股份公司。

而2007年10月31日頒佈並於2007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規定,鎢鉬的勘查和開採被列為禁止外商投資產業。

洛 陽鉬業稱,根據河南省商務廳《關於洛陽欒川鉬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適用有關外商投資產業政策的函》,公司系由於境外上市而變更為中外合資股份公司,以便發行 後完成執行工商變更登記、外匯以及稅收等方面的政策規定,與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應有所區別。因此,公司目前生產經營符合相關產業政策的規定。

洛陽鉬業是全國最大的綜合鉬業生產商,擁有的欒川鉬礦儲量居全球六大原生鉬之首,白鎢儲量中國第二。根據國家儲委批准的勘探報告,欒川鉬礦田鉬金屬儲量206萬噸,平均品位0.115%;伴生白鎢68萬噸,平均品位0.117%;稀散金屬錸儲量135.24噸。

但 市場人士對此頗有微詞,認為洛陽鉬業此舉存在規避之嫌。原因是,2007年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其修改工作始於2005年底,並且早在2006年2 月5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就發佈了《關於徵求對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意見函》,歷時一年多時間上下左右徵求意見,此時尚未赴港上市的洛陽鉬業, 不可能不知道鎢鉬將被列為禁止外商投資產業。

洛陽鉬業在此後的公告中亦承認,如果未來國家有關部門調整相關產業政策,則可能對公司生產經營產生影響。

「這 是個悖論,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股東中的外資成分不可控制,只要外資對所屬上市公司的持股不構成併購,並且不存在關聯交易等行為,就有空可鑽,但如果外資進 入禁止行業的上市公司,禁入政策就等於被撕開了口子。」前述投行人士表示,「即使外資持股涉及審查,省級商務部門也是比較寬鬆,河南省商務廳的說法就是明 證。」

而江西銅業(600362.SH,00358.HK)的態度卻相當堅決,對於市場漫天飛舞的稀土注入傳聞,江西銅業董秘潘其芳就公開表示,江西銅業是中外合資企業,國家禁止外資進入稀土礦的開發,江銅集團將稀土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只是市場謠言。

儘管如此,有市場人士還是認為,洛陽鉬業在外商禁入政策出台之際,還能得到商務部等主管部門的批准,說明這種做法或可倣傚,「原則上,只要外資進入的上市公司不謀求外商投資企業待遇,則非併購類投資是可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2

渾水:所有中國公司都可能造假 阿里巴巴也不例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67

20140911muddywaters

在中概股殺手Carson Block的眼里,所有中國公司都可能造假,阿里巴巴也不例外。

《紐約時報》,渾水公司創始人Block周三在巴魯克學院告訴學生和投資者:“如果阿里巴巴想欺騙投資者,也是絕對有可能的。”

Block今年38歲,他的渾水公司以做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而知名。該公司的名字源自中國的成語“渾水摸魚”,已經先後成功做空了東方紙業(ONP)、綠諾科技(RINO)、多元環球水務(DGW) 和中國高速傳媒(CCME)等四家公司。

Block表示:“中國的股票欺詐就像矽谷的科技公司那樣,遍地都是。”他認為投資者應該重新審視阿里巴巴下周IPO的定價,不過他並沒有給出阿里巴巴造假的具體證據

阿里巴巴已從本周一(9月8日)開始路演,計劃於18日完成,如果能夠如期結束,阿里巴巴的股票將於當晚定價,次日在紐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為“BABA”。

據路透報道,首輪路演僅兩天之後,阿里巴巴就已經獲得足額認購。

此次阿里巴巴股票的發行價格區間為60至66美元,融資規模至多為211億美元,將超過Facebook2012年籌得的160億美元,一舉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股IPO。

若承銷商為滿足需求而執行超額配售選擇權,阿里巴巴可能創下全球最大IPO的新紀錄,最高或達到243億美元,並超過中國農業銀行2010年上市時籌得的221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56

例外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723763

  雖說上市公司宣布合股及供股之後十居其九都會即時大跌,有些一「跌」不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養傷」,可是也有例外的例子。

  智易(8100)於2月2日宣布10股合為1股的同時,宣布斥資七千萬元收購保險業務,又於2月5日發行五千萬元的票據,就是這兩單消息,使其股價於宣布當日稍微跌一跌而低見0.07元,隨後竟然可以連升五日而高見0.124元,升幅竟高達77.1%,真是始料不及。

  至於康宏金融(1019),由於該公司一直有盈利,而且業務涉及保險及財務顧問之類,所以我並不太過看淡其供股的前景,早萬中國太平(966)及財險(2328)先後以11.89元及7.46元供股,今天兩者的股價已升至24.1元及14.86元,升幅分別為1.02倍及99.1%,雖然康宏金融不能與後兩者相比,但是由此可見此類公司進行供股是不怕的,所以,康宏金融昨天照例跌一跌低見0.55元之後,今天已經回升至最高曾見0.79元了,升幅高達43.6%,看形勢很快就可以完全回補昨天的下跌裂口0.73-0.85元,可惜昨天我反應遲鈍,訂下的買入價太低,以致錯過了撈底的良機,今天再想候低買入已經沒有機會了。

  幸好康宏金融暫時未有正式供股的時間表,日後仍有機會候低吸納的。

  供股有時候的確是一個低吸的良機,例如申銀萬國(218),去年11月28日宣布以2.342元供股,次日股價只跌至4.38元就回升,其後剛好遇上了券商股炒作潮,五天之內竟然升至高見9.35元,升幅高達1.13倍,真是令人咋舌!今天其股價雖然已經回落至5.95元,仍然有35.8%的升幅。

  所以說,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一刀切地看,總是會有例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23

從企業視角看投資回報率的下滑 中國成“5-30法則”唯一例外經濟不會硬著陸

目前,中國整體的投資回報率較11年前下降了10個百分點。數據顯示,2005年投國家資回報率是18%,即投資100元,對GDP的拉動效果是18元,而現在僅能拉動8元。與之相對,增量資本產出率在上升,從1990年-2010年間平均增量資本產出率的3.4%,上升至近年的5.4%,截至2015年已經接近6%,這一數字代表著每個單位GDP所需的資本量在過去十幾年里增長了60%。

撇開宏觀經濟,站在企業的視角來看一下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

在會計里有一個普世的分析方法被稱之為杜邦分析法。其中,投資回報率即投入產出比在企業中被稱之為凈資產收益率ROE。根據杜邦分析法,將ROE分解成三部分,ROE=凈利率*周轉率*權益乘數。其中凈利率的反映企業成本控制水平,資產周轉率代表著資產使用效率,而權益乘數則反映財務杠桿的運用。由此可發現,資本回報率由三個因素決定即成本、效益和杠桿。因此從該角度想要提高投資回報率就要降成本、增效益、加杠桿。

中歐-世界銀行中國普惠金融中心主任芮萌指出,從上述三個因素可以發現,中國過去七、八年中,投資回報率下滑首要原因是成本上升,即核心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作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如今中國的制造已經不再便宜。”芮萌表示,在過去10年中,勞動力平均工資持續上漲,到2015年已經上漲至平均5.5萬元,與之相伴的是,人民幣的匯率相對於美元升值了30%,而發展中國家貨幣匯率相對美元卻下跌了30%。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後映射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早在2009年中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已經開始下滑。

對應凈資產收益率公式中的第二個因素,成本上升之外的第二個導致投資回報率下降的因素則是產能過剩。“衡量一個行業產能過剩的標準是其設備使用效率。”芮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世界範圍內設備使用效率的平均水平是75%,而中國已經從80年代初期資產產能利用率接近100%下滑至今天的60%。現實是,任何一個行業,產能利用率低於75%低於都被稱之為產能過剩行業。

如何解決?從杜邦分析法來看,最簡單的方法即增加杠桿,而這也是過去中國十幾年增長的秘訣。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5年,全社會信貸總額占GDP比重從150%上升到了250%,同時全社會信貸總額從不到20萬億增長到了當前的150萬億。

由此部分西方學者根據“5-30法則”判斷未來中國經濟將硬著陸,即過去5年,一個國家社會的負債占GDP比重超過30%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這一法則在泰國、日本、墨西哥、西班牙等國家身上一一印證,而中國則成為唯一的例外,從2008年至今的五年中,中國負債占GDP比重依然超過30%但是並沒有出現系統性風險。

企業融資為主體、高儲蓄率以及合理的外匯結構三大因素讓中國成為了這唯一的例外。

全社會信貸的流出口共有三個,分別是居民、政府以及企業。“目前,中國居民負債率僅30%左右,政府借債占GDP比重也僅在20%左右,相比日本的242%、美國的100%,處於較低的水平線。”芮萌稱,因此可以發現,中國高負債流出的主要方向為企業。

中國企業的融資特征決定了企業負債的高比例。融資渠道可以分為以公司發行債券、股票為主要途徑的直接融資和向銀行借款的間接融資兩種方式。目前,中國企業融資結構為間接融資占據社會融資比重的87%,僅有13%來自於直接融資。

芮萌指出,當前想要解決這一問題,短期內去杠桿或無法實現,只有調整負債結構。基於此,2016年年初,周小川曾提出增加家庭負債,調整整個社會負債結構。

社會融資結構之外,系統性風險並不會發生在中國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國儲蓄率處於高位,目前中國儲蓄占GDP比重為50%,位居全球第一。此外,從配置資產角度可以發現,美國將資產大比例配置在股票市場,背後延伸的邏輯為經濟下行導致股票下跌帶來居民財富縮水進而停止消費,而中國的資產51%為儲蓄,18.2%為銀行理財,兩種而相加將近70%,該類資產變現能力極快。

此外,中國被釘在“經濟硬著陸”釘板上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在2015年中國外匯儲備相對值下降了5127億美元,部分西方經濟學家將這部分外匯歸為熱錢外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芮萌指出,下降的外匯儲備詳細拆解可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類為外債結構優化,這部分減少的外匯儲備為3513億美元;第二類為企業“走出去”,包括對外直接投資(ODI)和對外貸款,共計2353億美元;第三類為“藏匯於民”即居民,即增加流動性金融資產,共計1733億美元;第四類為個人購匯流出,即居民用於出過讀書、旅遊的外匯,近年境外遊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這部分外匯流出額約為1000億美元左右。而真正熱錢外流,即通過貨物貿易途徑導致外匯量減少的體量僅為1300億美元。這與2016年7月7日,央行公布的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為3.2億美元相比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

由此,根據杜邦分析法,宏觀經濟調整的三個核心因素即成本、效益和杠桿。

在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下實施三去一降一補。首先要減低勞動力成本,當工資持續上調並無回調可能下,唯有增加供給,即放開二胎,同時簡政放權、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去成本之外,去庫存和產能的路徑包括城鎮化、一帶一路以及區域化發展。

最後是去杠桿。“我們不能去杠桿,一旦去杠桿會出現經濟硬著陸。當前,很多企業用新債還舊債,一旦銀行停止借新債,舊債就無法償還。”芮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去杠桿的唯一路徑就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通過包括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路徑深化金融改革,讓企業從依賴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從而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50

地方預決算公開細則專家點贊:不公開真正變成例外

在預算管理體制改革2016年完成的時間表下,中央為了推動地方預決算信息公開,再出重拳。

近日,財政部網站披露了《地方預決算公開操作規程》(下稱《規程》),對地方預決算的公開原則、基本要求、部門職責、公開時間、公開內容、公開方式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長期關註政府預算的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鄧淑蓮仔細讀完《規程》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個規程可操作性很強,不僅具體到地方預決算公開到哪幾張表格,公布到哪一個層級,還對涉密事項內容如何公開給出了具體意見。

“尤其《規程》提出的公開原則是: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依法依規公開預決算。以前相關法規在這方面很少有這樣的提法,確實值得點贊。”鄧淑蓮稱。

鄧淑蓮認為,目前地方預決算信息公開不夠全面,一些政府性基金沒有進入預決算。而且地方上公開的預決算不詳細。而且政府和部門預算中有大量的收支放在“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賬戶上,且沒有註明具體用途,影響預決算公開透明。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2015年底財政部組織開展了地方預決算公開工作專項檢查,檢查情況表明,地方預決算公開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是:未公開部門預決算的部門仍然較多;已公開的預決算中,有的內容不夠完整,有的細化程度欠缺,有的及時性有待提高,有的公開渠道需要進一步規範。

該負責人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部分地方特別是基層黨政領導和預算部門負責人對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接受社會監督意識相對淡薄外,一個重要方面是一些地方還沒有結合現行法規制度,對地方預決算公開的表樣體例、詳略程度、公開方式等做出更加明確、細化的規定,預決算公開缺乏更為具體的操作規範。

此次《規程》的出臺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規程》要求,地方應當公開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本預算。

公開的四本預算中,一般公共預算至少公開收入(包括債務收入)、支出(包括支出結余和結轉支出)、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一般債務限額和余額等6張報表。政府性基金預算至少公開收入、支出、轉移支付、專項債務限額和余額等4張報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及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至少各公開收入、支出2張報表。

另外,公開的內容被要求細化。其中本級支出應當公開到功能分類項級科目,如教育支出要細化公開到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約20多個項。一般公共預算基本支出應當公開到經濟分類,如工資、辦公費、會議費、培訓費等款級科目。專項轉移支付應當分地區、分項目公開,等等。

此外,對社會公眾關心的“三公”經費、轉移支付、政府債務、預算績效等重要事項,要求地方政府在公開預算時進行解釋、說明。

為了確保《規程》能夠落地。財政部除了對2015年地方預決算專項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外,正抓緊對2016年公開情況進行排查,排查發現的問題要立即糾正,確保2016年公開工作有明顯改進。

另外,上述財政部負責人表示,結合2015年專項檢查整改落實情況和2016年預算公開情況,對不依法履行公開義務、不按規定公開預決算的,依照《預算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責任。未來將公開情況納入財政和部門工作績效考核範圍,強化職能部門和相關人員責任。

鄧淑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按照當前《規程》要求的地方政府公開的預算仍不完整不透明,還無法成為公眾及立法機構監督和約束政府的有效工具。

“比如,政府部門預算的經濟分類,不是所有部門支出的經濟分類,而只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經濟分類,這樣的分類是不完整的。項目預算也只有匯總的項目預算,沒有單個項目的預算,不細化,而項目預算支出已占到部門總支出的一半以上,只有基本支出的經濟分類信息,沒有項目支出的經濟分類信息公開,公眾無法得知很大一部分資金是如何花掉。”鄧淑蓮稱。

這也顯示,中國預算透明度的道路還需繼續走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28

潘迪藍:周期尾段經濟放緩 今年例外

1 : GS(14)@2018-02-12 07:11:08

【明報專訊】美國商務部在1月26日公布,2017年第四季的實質GDP按季增長年化率初值為2.6%,低於第三季的3.2%,以及市場預期的中位數2.9%。不過,以全年計,美國2017年的GDP增長為2.3%,仍然比2016年的1.5%增長有所加快。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柯普朗(Robert Steven Kaplan)等決策者仍然樂觀預測,2018年的GDP增長可達到2.5%至2.75%,而消費者通脹則由1.7%溫和回升至1.9%。就我們來說,會盡量避免作出這麼具體的經濟數據預測。但在現時的情况下,美國經濟有兩個關鍵特徵,可以讓我們作出結論:聯儲局對於美國今年的實質經濟增長展望,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它可能低估了美國通脹升勢。

結論基於兩個主要因素:(1)美國勞動力市場緊張;(2)美國剛剛通過了大幅減稅。前者凸顯了美國現時已處於經濟周期的末段,通常這時實質經濟增長會放緩,而通脹則上升。但後者卻可以帶來相當的彈藥,可能會令這個經濟周期的末段不太尋常,與以往的有所不同。

要弄清楚如何不尋常,我們首先需要將正常的經濟周期末段的增長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經濟周期的末段,實質商業投資增長將會相對強勁。相比下,住宅投資卻通常會大幅放緩。消費方面,本質上不會太波動,通常這時會慢慢放緩,還有勞動力市場緊張,這些都是在通脹壓力上升的背景下出現的。

減稅效應 通脹壓力或超預測

那麼這次為何有所不同呢?我們首先看看通脹的展望。美國最近通過的大幅減稅措施,將會在這時令正在上升的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減稅措施將會令勞動力和物資的需求增加,對工資和物價造成上升壓力。同時,從目前的市場趨勢來看,2018年可能會同時出現油價上漲及美元疲弱的情形。這些因素往往會對消費者價格帶來更多壓力。因此,通脹可能會比聯儲局預測的中位數1.9%還要高。

至於經濟增長的預測,則比較複雜。首先,因為企業減稅和由此而帶出的5年計劃新項目的關係,我們預料,美國今年的企業投資會比一般的經濟周期末段強勁。

企業投資料比以往強勁

其次,與過去的經濟周期一樣,我們預料消費增長將會逐漸放緩。這可能會令人吃驚,特別是考慮到低失業率、工資上漲及消費者信心高企的典型經濟周期末段組合。

然而,有兩個原因會令消費增長可能比投資增長為慢。一方面,消費的波動性本來就不及投資。另一方面,人們經常忘記了,勞動力市場緊張,亦會令到創造就業機會的速度放慢。由於由完全失業變成每星期工作40小時的人少了,儘管工資上升速度加快,美國人的整體收入增長速度卻會放緩。與此同時,消費價格上漲亦會對實質消費增長構成壓力。所以,在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時期,消費增長最多只是維持平穩,往往更是放緩。

當然,這一次,由於個人入息稅獲得寬減,應該會令家庭的稅後收入增加。但是,油價上漲又會對此產生抵消作用,尤其是美國不像歐洲,油價上漲會完全轉嫁給消費者,這將會壓縮家庭開支預算。再加上美元轉弱等同於進口商品價格上升,這會對實質消費增長構成壓力。而且隨着美國人的儲蓄率已經下跌至接近2005至2007年的歷史低位,因為個人收息稅獲得寬減而多出來的金錢,有部分可能會被儲蓄下來,而不是消費掉。總之,我們對實質消費增長持中性態度。

第三,住宅投資的前景堪憂。在經濟周期的末段,職位增長通常會放緩,利率則上升,而在經濟周期初段過度興建住宅的影響則開始出現,導致住宅投資增長放緩。

這一次可能會有些不同,卻不是因為減稅,而是因為在這個經濟周期的初段,美國經濟乃是從相當嚴重的房地產泡沫中掙扎出來,所以過度興建住宅的程度比以往的經濟周期要少得多。根據我們的估計,美國興建住宅的速度,仍然低於美國家庭數目的增長速度,在經濟周期的末段,通常不是這樣的。

今年美國實質GDP增長料續升至2.5%

當然,如果利率急劇上升,例如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的孳息率上升到3.5%,那麼美國的樓市將會受到影響,就像以往的經濟周期末段一樣。不過,我們審慎樂觀地認為,儘管增長速度不及企業投資,住宅投資也將會繼續保持溫和增長。我們會密切留意美國利率的走勢。

綜合來說,通常在美國經濟周期的末段,我們都預料在企業投資穩健、住房投資急劇放緩及消費增長放緩的情形下,通脹將會上升,而實質經濟增長將會放緩。這一次,我們預測美國在去年12月通過的減稅措施將會對物價和企業投資帶來額外的上行動力。與此同時,我們對消費和住房建設的看法則相對中性。

多種因素互相發揮作用之後的最終結果是,美國2018年的實質經濟增長不會放緩,還會達到大約2.5%,即是和美國聯儲局的預測差不多。我們預測,在企業投資強勁以及通脹上升的情形下,美國今年的名義經濟增長必然會有些回升。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652&issue=20180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0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