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解香港經濟的三個特點:“小型、高度開放、發達"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49&page=1&extra=#pid633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9 13:40 編輯

理解香港經濟的三個特點:“小型、高度開放、發達"
作者:馮明

近期發生的事件不僅對香港金融市場和正常社會秩序形成了較大沖擊,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香港經濟未來走向的高度關註以及對香港內地經濟關系的再思考。本報告中,我們通過較長時間段的宏觀背景分析,在“滬港通”正式推出前期,為投資者提供有關香港經濟社會以及港內兩地經貿關系的背景信息。

我們指出,香港經濟具有“小型”、“高度開放”、“發達”三個特點,理解這三個特點對於認識香港經濟尤為重要。我們的核心觀點是:
(一) 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貿往來不斷密切,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而且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里港內兩地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不會發生逆轉;
(二) 盡管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以及諸多內地開放口岸(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香港作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口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客觀上有所下降,但香港在制度、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仍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在未來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 在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的道路上,香港是重要的站點和平臺,內地金融機構也有必要加深對香港的了解,提前布局。

1、理解香港經濟的三個特點

香港是一個典型的“小型開放經濟體”(Small Open Economy, SOE),三方面特征可以突出刻畫香港經濟的概況:一是“小型”,二是“高度開放”,三是“發達”。

首先看“小型”。香港是一座城市,香港經濟是一個都市經濟體。從人口規模上看,截止2014年上半年,香港總人口為723.48萬(圖1)。作為對比,2013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為2415.15萬,北京常住人口為2114.8萬,分別為香港的3.3和2.9倍(圖3)。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如果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香港的人口數量約排第38位。另外,補充香港人口的兩點特征:(a)人口低增長率,(b)男女性別比偏高。2000年到2013年間,香港的人口增長率約為0.56%。男女性別比約從1982年的1.09:1一路下降到2013年的0.86:1(圖2)。

從經濟規模上看,2013年,香港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1253.53億港元。與此相對比,2013年,中國內地的GDP為56.9萬億人民幣(折合約71.9萬億港幣)。後者是前者的將近34倍(圖4)。香港的經濟規模也小於北京和上海(圖3)。作為補充,2013年,香港GDP實際增長率為2.9%(圖5),中國內地GDP實際增長率為7.7%。


再來看發達程度。人均GDP通常是用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發達程度的最直接和簡潔的指標。2013年香港人均GDP為29.6萬港元,中國內地人均GDP為41908元人民幣(折合約52954元港幣)。香港的人均GDP是內地的約5.6倍(圖4)。





最後,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對外貿易在香港經濟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013年,香港的進口額為40607億港元,出口額為35597億港元,與GDP的比值分別高達191%和167%(圖6)。長期以來,香港的貿易賬戶一直處於逆差地位,2013年貿易逆差占GDP的比例為23.6%。在出口總額中,絕大部分為再出口(其中主體部分為來自中國內地進口產品的再出口),境內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圖7)。2013年,再出口占到總出口的98.5%。而且這一比例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從就業上看(圖8),進出口貿易、運輸倉儲物流、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與對外貿易和旅遊直接相關的行業占比最大,超過40%。除此之外,金融保險業的就業占比為6.1%,建造業的就業占比為8.4%,制造業僅占2.9%。





理解上述三點對於認識香港經濟尤為重要:

首先,“小型”和“高度開放”決定了香港經濟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不論是來自內地供給面的沖擊還是來自美歐及新興市場經濟體需求面的沖擊,都會對香港經濟形成影響。加之與進出口貿易相關聯的產業鏈在香港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外部沖擊對香港的影響還會被進一步放大。

第二,“發達”一方面意味著其具有發達經濟體的顯著特征,如服務業占比較高、低增長、受教育程度較高、失業率是經濟政策錨定的核心變量等;同時也意味著其在與內地經濟社會一體化的進程中既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需要直面差異甚至摩擦。

第三,“小型”、“高度開放”和“發達”三個特點以及香港與內地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關系決定了港內兩地互補型的經濟關系。1980年代之後,特別是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港內兩地經貿聯系不斷密切,展望未來,走向更廣層面、更深層次的一體化是雙方的最優策略,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2、香港與內地經貿往來密切,一體化程度加深

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貿往來不斷密切,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而且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兩地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不會發生逆轉。

首先表現在香港和內地之間的進出口貿易上,內地是香港最大進口來源地和出口目的地。2013年,香港從內地進口額為2506億美元,向內地出口額為2514億美元,分別占到香港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47.9%和54.8%(圖9、圖10)。從圖11中可以看出,內地在香港進出口貿易中的占比逐年攀升。






第二,內地赴港遊客人數連年攀升。旅遊業是香港除金融業之外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而中國內地是赴港遊客的最大來源地。2013年,香港接待遊客總人數為5429.9萬人;其中來自內地的遊客人數為4074.5萬人,占比超過四分之三(圖12)。



第三,香港是很多內地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地,而且通常也是內地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拓展海外業務的第一站。截止2013年底,共有182家內地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主板158家、創業板24家),共籌資2079.77億美元;內地企業市值占港股總市值約57%,成交金額占總交易額約70%。2013年,有8家內地企業在港首次公開發行,共籌集資金114.99億美元;有10家企業進行再融資,共籌集資金59.19億美元。同時,香港通常也是內地金融機構“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平臺。截止2013年底,內地有24家證券公司、6家期貨公司和22家基金管理公司經批準在港設立子公司。

第四,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呈現較強的同向性(圖13)。“小型經濟體”+“高度開放”決定了香港的經濟走勢及波動與外部經濟體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一點集中地體現在:香港經濟受中國內地和美國經濟的影響很大。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何東博士最近的研究表明[2]:(1)香港與內地在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上具有很強的同向性,內地已經成為香港經濟“趨勢性增長”更加重要的推動力,這反映了兩地之間經濟社會的不斷融合;與此同時,(2)由於香港經濟高度開放(需求端高度依賴美國等外國經濟體),加之其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港幣與美元直接掛鉤),因而美國對香港的“周期性波動”仍然具有決定性影響。

從圖13中我們還可以看出,盡管香港經濟與內地和美國經濟都表現出較強的同向性,但香港經濟的波動幅度更大。原因在於:首先,香港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同時受需求端(如美國)和供給端(如中國內地)經濟波動的影響;第二,與進出口貿易相關聯的產業鏈條在香港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會放大外部沖擊的影響。


3、香港仍具有較強比較優勢,加強合作是理性選擇和必然趨勢

盡管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以及諸多內地開放口岸(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客觀上,香港作為中國經濟重要開放口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有所下降;但是香港在制度、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仍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在未來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結合對香港和內地經濟特征的分析,我們認為,未來兩地將在以下合作領域出現較大突破。

一是深化金融合作。相比於倫敦、法蘭克福、新加坡等地而言,香港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放開的過程中具有天然優勢,是最重要的站點和平臺之一。具體而言,除了今年10月份即將推出的“滬港通”外,還包括加強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開通“商品通”以加強香港和內地大宗商品交易所的聯系以增強國際定價話語權、以香港為試點窗口鼓勵內地企業和居民海外證券投資並有序推進資本賬戶開放,等等。

二是進一步深化經濟一體化,特別是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經濟一體化尚未完全實現之前,預計會按照香港和深圳、香港和廣東、港澳泛珠三角地區的順序依次拓展,進而最終實現香港和內地的經濟一體化。

4、總結

總之,我們認為:盡管近期的“占中”事件對香港經濟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根據香港各大商會的評估,“占中”至少給區內各大寫字樓及商場帶來400億港元的經濟損失。另外,股市賬面財富蒸發7000多億港幣,港科大雷鼎鳴教授估計造成經濟損失約3500億港元);但是在中長期來看,以下幾點判斷沒有變:其一,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密切融合、經貿往來不斷加強的趨勢沒有變,香港和內地的經濟一體化程度仍會加深;其二,香港在制度、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仍然有著突出的比較優勢,未來很長時間內仍將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對外開放口岸之一;最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幫助和促進香港繁榮的政策和決心沒有變。兩地之間加強合作既是理性選擇,也是大勢所趨。(作者公職於廣發證券,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註:
[1] 說明:1995年及之前的數據為“廣義時點”法統計,1996年及之後為“居住人口”法統計。2014年為半年中數據。

[2] He Dong, Wei Liao, Tommy Wu, 2014, Hong Kong’s Growth Synchronisation with China and the U.S.: A Trend and Cycle Analysis, HKIMR working paper No.15/2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