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務智商(27):保險的「險」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1999

大家經常會聽到「保險」這個名詞,有沒有想過甚麼是「保險」?

教科書上的定義:「保險是一種以接受風險作為換取報酬的服務。」(葉志偉著《保險精解》)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從保險公司的立場去看事情,若從消費者的立場去看,保險就是「保障風險的服務」。

浪漫化的講法是「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病了、你們看顧我。」

例如醫療保險,就是病了可以有人支付醫療費用;收入保險就是失業沒有了收入可以支錢使用;汽車保險就是汽車損毀了可以獲得賠償。

保障很多人都理解,但對於風險卻很多人都認識不足。好多人話「風險越大,回報越大」,站在保險的立場,「風險越大,保費越高。」

 

風險分兩大類:

1. 自然風險

任何情況都有風險的存在,躺著也可以中槍,例如人有生老病死,旅行可以出意外,駕車也有機會損毀。這些風險是自然存在的,避無可避,不過正因為人人都避無可避,保險公司就可以收集眾人對於風險的或然情況,集合大眾可承受的風險損失而收取保費,那裡個別人出現自然風險情況,可以從保險賠償中獲得保障。

 

2. 或然風險

由於從事某些活動或行為而出現的風險,例如旅行時如果從事飛行活動,一般的旅遊保險是不包括的,只要不去參與這類活動就能排除這個風險,當然亦可以透過購買飛行活動保險,在意外時就會獲得保障。又例如期貨的雛型,本來是為對沖農產品價格波動而設,農夫想規避農產品價格下跌的風險,就在期貨市場售出收成期的期貨,都是保險的一個形式。

 

至於所謂「風險越大,回報越大」,站在保險的立場是不成立的,雖然一些獲鉅利的行為風險的確很大,但並不是高風險的行為都能夠獲得鉅利,莫講很多高風險行為都沒有相關產品可買,即使有,保費也會很高的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91

財務智商(33):常見的保險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2804

前文提到,對於用家來說,以投保物分類更貼近實際,因為一般消費者是因為有一目的物(包括自己)才需要去買保險,去對沖風險。
那麼甚麼是保險?要明白甚麼是保險,先要明白甚麼是風險?風險就是或然發生,意料之外的事。
古代以商船運送貨物,有機會發生海難,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又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
那麼可否透過集合多人的力量,大家分攤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呢?這就是保險最原始的概念。

比如做貿易要將貨物運輪,就出現水險、航空險;
生產涉及機器廠房,就有火險、機器保險;
開公司請人,要買勞工保險;
連保險公司本身都要買保險,就出現再保險。
可是這些保險,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

日常較易接觸到的保險,主要有兩大類:

1. 保障人身的「人身保險」

大家較關心的是人身保險,都是針對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必然階段,以及或然出現的意外和危疾。
「人必有一死」,而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人有不同的死亡機會,所以就有「人壽保險」。
人亦有機會染上疾病而要治療,所以就有「醫療保險」。
亦有可能因為旅遊或交通時出現意外,所以就有「意外保險」。

2. 保障財產的「財產保險」

不過也不要忽略,保險也與個人財產有關。
擁有汽車,就要購買「汽車保險」,以及「第三者責任保險」。
買樓要按揭,銀行會要求購買「火險」,也可以按個人需要,買「家居保險」。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面對人生必然的階段和或然出現的意外風險,購買保險是要買個「保障」,利用眾人的力量來分散風險,這是保險的終極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9

保險策劃(7):保險有沒有可能claim突?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240

claimform

很多人有一種誤解,以為保險買得越多,賠得越多,那麼是否多買幾份,就買大賠大呢?

這種想法,違反了保險的基本原則,就是賠償以「財務狀況並不好於亦不差於之前的狀況」。

因為,保險的作用是用來分散風險,而不是用來給人賺錢,一些實報實支的保險,例如醫療保險,一張單只能claim一次,除非過額才可以向另外一間claim差額,但係最終都不會多過總醫療支出。

有另外一種辦法,令到自己得到多於醫藥費的賠償,就是多購一份住院現金保險,是用作補償在住醫期間損失的收入。可是這種賠償並不是按個人收入計算,而是以保額計算,即是說萬多元收入又好,數萬元收入都好,都是按保費作為上限。

所以,要有多重保障,並不是隨意加大保額,而應該係合理地分散在不同的保障範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78

保險策劃(6):貧與富都需要保險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239

有些人認為,保險只是為中產階級而設:有錢人大把錢,足以保障自己及家人;而窮人連生活都勉勉強強,又怎會有餘錢去買保險?

這種論點,就未能了解保險的作用,是「以較少的付出,換取較大的保障」。

就以一些藝人為例子,雖然他們一生的收入甚豐,但是在臨終時要支付一大筆醫療費用,未能將更多的財產留給家人,這些例子都是人所共知。

從理財的角度,醫療保險就是用來對沖必然會來臨的「生老病死」,所支付的遠比必然發生的為少,因為保險是奉行「大數法則」,越多人參與,風險越分散,對個別的人就越有保障。

而以少量的保險,去對沖大量的醫療費用,達到槓桿的效益。

那麼對於收入較少的人仕,是否應該去買個保障呢?不可以靠公共醫療嗎?

保險除了給人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是「選擇」,可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有更多種類的藥物選擇。

反觀公共醫療,強如美國也難以可持續地運作下去,要得到較佳保障,自己不是更可靠嗎?

再加上打工仔手停口停,傷病之餘便失去了收入,就更應該去考慮買一份住院收入保障,以應付不時之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0

保險策劃(5):買保險要未雨綢繆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238

所謂「未雨綢繆」,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要在未出現狀況之前,就做好預防,否則到出事時就會措手不及。

保險正是為了人生各種不確定的風險做準備:

健康的時候,要為生病做準備;
年青的時候,要為晚年做準備;
在生的時候,要為後事做準備。

就以醫療保險為例,有些人以為年輕力壯少病痛,公司又有基本的門診保障,自己就不去買醫療保險。

誰不知年紀越大,保費就越貴,而且曾經患過的嚴重疾病,新開的保單是不保的,或者將保費相應提高。

所以,在健康時,最好在年輕時,就去購買醫療保險,那樣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獲得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1

保險策劃(18):保險如何助你處理風險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769

處理風險

http://www.knowinsurance.com/

保險的出現,就是協助社會大眾處理風險,然則怎樣可以幫到人,又成為生意呢?

處理風險,有幾個方法:

避免(Avoidance)
就是不去從事具有風險的活動,例如去旅行不潛水,就避免了潛水的風險,在合理的情況下,這也可以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活動都有風險的,總不成因為害怕交通意外而不出門吧!

防止損失(Loss Prevention)
較積極的方式,是採取一些措施,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及減失程度,如高空工作戴安全帶,雖然一樣可能會受傷,至少不會因為下墜而傷亡;又如在貨倉安裝防盜裝置及灑水系統,都可以減低貨物的風險。

承擔(Assumption)
直接地講,就是不採取任何處理方法而接受了風險,多數的情況是因為無法預料,損失有限,或者沒有可行的方法處理,承擔風險可能是最佳的辦法。成語「杞人憂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既然不知道天何時掉下來,且別理祂。

轉移(Transfer)
將風險轉嫁給他人來承受,保險公司向大眾收取保費,發生風險時賠償給受害,就是一種風險轉移機制。另外一個例子是透過金融產品去轉移風險,例如農夫為了保障收成期的價格利益,可以透過沽空同等數量農作物的期貨來轉嫁價格風險,期貨及期權本意都是用來對沖風險,只不過人們將他們當作投機的工具。

組合(Combination)
將利益組合(portfolio)也可以分散風險,正如將投資組合分散在不同的地區、行業、投資產品等,總不成所有都有損失吧!但是個人的財力有限,又怎樣可以無限量地結合不同的風險呢?保險公司透過再保險(reinsurance),將不同的風險進行組合,令到風險有效地分散到最多的人身上。

明白這種運作,應該知道那種是最可行而便宜的處理風險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60

保險策劃(21):公司有保險,自己要不要買?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459

工傷賠償

http://www.knowinsurance.com/

很多公司都會為員工提供醫療保險,睇醫生可以claim錢,那麼是不是自己就不用買呢?

公司可提供的保險,共有三種,就是法例規定的「僱員補償保險」(俗稱「勞保」),以及團體醫療保險(又稱「團保」)。

勞保只是在工作其間有效,如果在工餘或者放假受傷,是不獲保障的。

團保包括門診為主,有些有住院甚至人壽保障,不過是不是法例規定的而是員工福利,換句話說A公司有,B公司未必會有,結果在轉工時就會失去了保障。

有位朋友去看醫生,忘記了帶公司醫療,向診所姑娘表示付現錢,竟發覺會配到很多包藥,皆因一般的團保保額是有限的。

如果自費買醫保,不但可以獲得24小時的保障,看醫生也可因應自己的需要,不必受限於公司醫生名單。至於住院和人壽,更應該是自行分配投保的保額。

怎樣策劃醫保呢?下篇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23

保險策劃(20):各種保險中介人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771

積金局

http://www.knowinsurance.com/

除了到網上投保,多數人都是透過保險中介人購買保險服務,以前保險中介人只分為兩種,即是保險代理人(insurance agent)和保險經紀(insurance broker) ,現時保險人的業務已擴展到為強積金計劃提供服務,出現了強積金中介人(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Intermediary)。

保險代理人
保險代理人代表保險公司經營業務,他們本身並不屬於保險公司,事前獲得保險公司委任作為代理人,業務範圍包括招攬業務、評估風險、代收保險費、簽發保險單和理賠不等。除了全職作為保險代理人外,有時銀行、車行、地產代理、律師樓等也會兼營保險代理業務。一個代理人也可以同時代理不同的保險公司經營業務。

保險經紀
保險經紀和代理人最大的分別,是代理人是代表保險公司,而保險經紀是代表投保人,他們擔當了保險顧問的角色。根據法例,任何人出任保險經紀,必須先獲得保險業監督授權,或成為認可保險經紀團體成員。由於代理人和經紀代表不同利益,所以不可以一人兼任代理人和經紀。

強積金中介人
作為中介人,強積金中介人既可代表供應者,亦可代表使用者,他們是兩者之間的獨立第三者,所以兩個角色沒有利益衝突。所以作為強積金中介人的條件就更加嚴格,要獲得強積金計劃管理局批準,符合特定的學歷、經驗及財務狀況,還要通過一項強積金計劃考試。在經營業務時,還要接受保險業監理處、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從規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24

保險策劃(19):有旅責保,還要不要買旅遊保險?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7432

在香港,法例並沒有強制旅行社要買專業責任保險(旅責保);在國內,是明文規定旅行社要買:

  • 《旅行社條例》第49條規定,「旅行社不投保旅行社責任險的,由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
  • 《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規定》:旅行社從事旅遊業務經營活動,必須投保旅責保
  • 《旅行社責任保險管理辦法》規定,隨團旅遊的人身傷亡責任限額20萬元。

那麼,是否參加國內的旅行團,就不用再買施遊保險呢?

旅行社責任保險,投保人是旅行社,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也是旅行社。旅客出事後,要證明是由於旅行社的過失,才能獲得賠償,但這牽涉及冗長的法律程序。在理賠時,保險公司需要確定保險責任事故的發生以及旅行社對旅遊者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旅行社是否存在過錯是關鍵的一點。

而即使成功索償,也是向旅行社索償,而不是由保險公司賠償,對於出了意外急需即時的支援的人來說,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換言之,旅遊保險在於意外出現後的支援服務,第二步才是賠償損失,而旅責保並沒有完整地達到這些目的。

而香港並沒有規定旅行社購買多少的旅責保,業界希望透過自律的方式處理。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自行購買旅遊保險,方可獲得足夠的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