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歐洲央行向市場註入流動性,但歐元區經濟似乎依然不見起色,德國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市場希望德國利用自身健康的預算狀況提振共同投資,刺激需求並提振經濟增長。
但德國總理默克爾給出的答案依然是:“不”。他在上周會見法國總統瓦爾斯時,堅定地說出了這個“不”字。
路透社分析,如果默克爾的否定是最終答案,而非迫使歐元區成員國進行更多改革措施的策略,這可能打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通過三方談判提振歐洲經濟的前景。也可能將歐元區推回另一次衰退,加劇失業情況和政治激進主義的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歐洲央行、歐盟委員會、美國和歐元區成員國都懇求德國使用經濟學家所說的“財政空間”(fiscal space),通過減稅和投資老化的道路、鐵路、能源和電信網絡來刺激經濟。
德國官員私下里承認,公共和私人領域都存在投資缺口。德國經濟產出中,用於公共投資的比例僅1.6%,不及法國或瑞典的一半,甚至低於希臘。
不過德國政府決定要堅持預算平衡的策略,比預期提前實現預算盈余,即便已經有跡象顯示德國經濟將追隨法國和意大利陷入停滯不前。
路透分析,德國堅持勒緊褲腰帶主要有政治、文化和經濟三層面的原因。
1. 德國決定通過實現財政目標,達到自1969年以來首個預算平衡來為歐元區樹立榜樣。歐元區的信譽取決於各國政府履行承諾。
2.德國的“財政空間”不如外界所理解的那麽大,因為德國存在人口老齡化、人口下降的問題,需要通過預算盈余來滿足未來養老金和醫療保險開支。
3. 歐元區經濟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供應,而非需求問題。通過勞動力市場、法律體系、養老金和社會福利的結構性改革,來提升競爭力是實現可持續經濟複蘇的唯一途徑。通過負債來實現更多公共開支會減輕各國政府作出上述調整的壓力。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9月9日在國會提交2015年預算案時堅決的說:“我們絕不允許自己抱著幻想,認為我們可以使用越來越多公共資金和更高的赤字來解決自身的問題。”
而德國總理默克爾有強大的政治動力來堅持承諾。預算平衡已經寫進了她所在的基民盟(SPD)聯合條約里。任何對承諾的背離都將加大德國反歐元聯盟右翼政黨的支持率。
我們可以想象德國通過財政刺激,換取法國和意大利實施改革。前歐盟委員會經濟與貨幣事務專員Olli Rehn就呼籲通過類似的協議避免歐元區陷入通縮。他去年10月份在政策研究期刊Europe's World上發表文章稱:
“如果德國能提振國內需求和投資,而法國和意大利能進行勞動力市場、企業環境和養老金體系改革,以支持其經濟和工業競爭力,這將幫整個歐元區一個大忙。”
他認為,德國的財政刺激措施同樣可能拉低歐元實際匯率,令南歐成員國的出口更有競爭力。
德國勞工部副部長、社民黨成員Joerg Asmussen本月與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Benoit Coeure簽署聯合協議,敦促德國使用“可調用的預算空間”支持投資,並為工人薪資減稅。
德國官員擔心,法國總統奧朗德的政治立場過於軟弱,難以推行艱難的勞動法案和社會福利改革,也難以大刀闊斧削減公共支出。此前法航(Air France)飛行員罷工迫使該航空公司放棄了成立歐洲境內廉價航空公司的計劃。
而德國人對意大利總理倫齊修改勞動法、調整司法體系並精簡行政機構的信心僅比法國人高出一點。
路透社評論,如果德國不能加大投資、法國不願冒進行大幅改革的風險,那麽提振歐洲經濟的重擔只有落在歐洲央行身上了。
即便德拉吉能克服德國的重重阻攔,開啟印鈔機買各國國債,但正如他上周對歐盟立法者所說,若各國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僅憑貨幣政策無法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