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常態下股票為什麼漲? 海陽之星

來源: http://xueqiu.com/8315885552/31608286

新常態下股票為什麽漲?
劉煜輝

[2014-09-17 08:59:37]

新常態下股票為什麽漲?

《中國證券報》今天整理下發了個導讀
這是我在昨天在一次內部會議的發言。想得不盡成熟,信口說來的。諸位多討論。
8月工業數據可能再次會引起糾結。工業掉2.1個點,意味著拖累3季度名義GDP近0.8個點,如果平減波動一下,比如今年1季度平減比去年4季度掉了1.5,今年2季度平減又比1季度上升了1,估計3季度這樣的波動會再次發生,所以我感覺3季度的GDP同比依然會比較平穩。
數據不好其實貫穿整個8月份,先是7月份金融數據大陷落,市場糾結了一兩天,穩住。隨後是傳8月份上旬信貸疲弱,接著是PMI向下,市場多是上午糾結一下,下午就拉回,之後是連續五天上升130個點。總理達沃斯劇透M2回落至12.8%,同樣反應糾結了,又恢複了平穩。
昨天大跌,糾結升高。上升趨勢中多呈現慢漲快跌,很正常,巨幅震蕩中換“馬”的節奏。
很多人沒有預料到行情走勢如此之強,在2250點、2280點,2300點陸續賣出了,但賣出後發現,市場根本沒有調整的意思,只好換個品種再次建倉。在博弈場合,做錯節奏是常有的,錯不怕,但要想明白。或許最體現出策略師優良的素質的地方不是對與錯,而是邏輯止損。
應該格局放大點看,此輪股票持續上升其合理性不同於以往。簡單講,就是想明白了,拿定主意了,所以要漲。新常態期間,經濟下行的風險始終存在,風險暴露不可怕,關鍵是有沒有準備好應對的機制。只要能順利承接,不確定性的降低就會轉化為市場上漲的動能。
我們一直在講,新常態期間,股票指數方向的關鍵決定力量是對系統性風險預期的變化,而非經濟指標強弱。
中國正走在正確的路徑上(新常態),未來三年的重點是財政整固。經濟速度向下,但質量預期向上。作為經濟質量的晴雨表,股票大概率會持續上升,可能不能輕易下車,但註意結構。地方模式那套多半巳明確是不太行了(2200點附近的盤整就是這個表征,眉飛色舞也就那麽一下子),但中央想推動的方向,機會很大,可能二三年內難以證偽(最近成立電子元器件產業基金,前期成立鐵路基金,這樣的基金後面或會不斷出現)。
為什麽我們5月底開始看多,6月份進一步明確,7月2號我們給出市場的判斷是變盤可能就在7月。
7月底,習主席在政治局的講話代表著中央對中長期經濟方向和政策的確定性判斷,不同於以往的季度形式分析會。這個講話前面推磨了近兩個月時間,不是一般的講話。諸位事後可以再細細體會。

我對“新常態”的理解,感覺包括兩層核心涵義。
第一,明確了要不要幹(轉方式調結構)?這既是一種對中長期形勢的一種判斷,也是一種態度。
新常態(New Normal)原本來自PIMCO在2008金融危機之後創出的新名詞,表示宏觀經濟從繁榮—衰退周期到正常的恢複過程。對應的就是轉型、再平衡過程 。這個詞被智囊搜索出對應當下是非常確當的。
經濟學中只有“穩態” (SteadyState)概念,新常態更確切的理解:從一個“舊穩態”逐步轉向一個“新穩態”的過程。中國經濟或會經歷從過去10%的高速增長逐步到5-6%的長期穩定可持續增長的“新穩態”的實現過程。目前只是一個中間站。類似於70年代-8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97年之後至2005年的韓國。
習主席對中長期經濟的判斷是明確,我以為他的核心經濟思想是兩個代表性的東西。
一個是《人民日報》發的“三期疊加”(換擋期、轉型期、消化期);一個是財辦副主任楊為民在《學習時報》發的 “習主席經濟十論”(速度論、疊加論、定力論、傷筋論、耐心論) ,這個兩個東西是核心,是堅定不移的。
這代表著領袖對經濟規律(潛在增長下行)的尊重,那與之對應就是“舊常態”,“舊常態”就是不尊重,經濟一下行,就要把總需求推上去,不是不可以,習主席說了“非不能也”,但要付出違背規律的代價,那就是通貨膨脹、資產泡沫、資源錯配和杠桿飆升。
所以十論中講到,哪怕經濟短期再下臺階,也必須刮骨療傷,放棄過往依賴高投資+低人工成本+低廉資源的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
“新常態”的第二層涵義是,怎麽幹?
我的理解就是“慢撒氣”(習主席說我們不做顛覆性的事情):不會靠強力擠壓(緊縮政策、或周期性的市場力量的集中釋放),而靠未來財政和政治建設(習主席說是第五個現代化,即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所產生的內生收斂。
做手術(解決問題)是要明確要做的,但要在購買醫療保險的狀態下進行,擺脫硬著陸預期、降低經濟的尾部風險成為主流意見。
醫療保險誰給?一整套貨幣金融機制的非常規安排。 西方國家過去五年債務周期調整的政策經驗,雖然至今有很多的詬病,但總體上是理性的。
我深信,我們這一套機制是在準備的。但我們不能明說,影影倬倬,猶抱琵笆,數據上是雲山霧罩,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和其他正式報告中,是無法證實的。上半年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只溫和擴張了7.5%(相較去年底呈減速狀態),而商業銀行(不包括政策性金融)的表增長了13.5%(相較去年底呈提速狀態),兩者呈現剪刀差,經驗上銀行間流動性不會有寬的感覺,但實際上市場流動性非常充沛。我們發現有一個部門表擴張是明顯的,即政策性金融,國開行的表2季度就擴張了1.5萬億。央行與“政策性金融”之間的聯系是怎樣進行的,仍是個“迷”。就讓我們繼續在忐忑中猜測吧。我曾經寫過一篇長文章,講這一套安排的機制,和其必然的邏輯。有興趣者可能去找來讀讀。這里我就不展開了。
“新常態”下,我們可以展望一下市場變化的場景。
寬松會繼續,政策不會收,央行(廣義)和中央(廣義)的表趨勢傾向擴張概率大,資金供給方向向上; 依法治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線效果指向“節制資本、節制權貴(國企和地方政府)”,不健康的、無效的資金需求會逐漸產生內生收斂的效果; 中線地產周期向下,意味著通脹難變真老虎(中國通脹是地產型通脹),宏觀政策顧忌不多;利率向下力量可能在中線呈逐步聚集的態勢(難出現急速跳躍性的變化),國家的尾部風險開始下降。所以“先債牛,再股票”的場景出現的概率不大。概率更大的是債糾結到慢牛,債券可能走的是“牛平”的狀態,即由於需求內生萎縮,長端收益率的先下,然後倒逼短端下行(貨幣政策對需求萎縮的事後確認),這是一個緩慢釋放風險的節奏。股票可能正在經歷“以預期切換引導”的估值修複。
昨天又有傳言央行放出5000億SLF,很多人又糾結對增長對信貸有什麽用。這個思路從一開始就可能是偏題的。在我的理解中,央行所做的這些努力,本心上都是想營造一個“轉方式調結構”的平穩的金融貨幣條件,引導利率下行,而非增長和信貸。如果你僅在刺激中打轉轉,只會越來越糾結。
總之,我們格局要放大一點。
股票為什麽漲,就是想明白了,拿定主意了。沒什麽可多寫的。地產上漲是因為加杠桿,股價上漲是因為要去杠桿(非政府部門),這樣理解雖然簡單和粗線條,但道理是這樣的:權益(它是分子)不上,杠桿也很難下。從各種角度來說,未來政策大概率會向權益傾斜。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