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一次 台灣人自己找錢投資自己人

2014-09-01  TCW
 

新台幣四百億瞄準台灣!台灣私募市場最近很熱鬧。

除了卓毅資本外,花旗環球金融亞洲投資銀行業務前副董事長郭冠群、日商大和證券前台灣區負責人黃清苑、理律法律事務所律師林秀玲三位重量級人士,也組達勝創投,約募集新台幣五十億元;元大證券前執行副總經理李明山成立東博,募集約新台幣三十億元以上;中華開發則準備在今年九月,募集優勢產業基金,保守估計超過三十億元。

這些三年來成立的民間「新私募」,加上今年行政院國發基金提撥兩百億元成立的產業再造基金,總計四百億元資金,已開始投資台灣企業。

再加上原有的華威集團兩百億元,及中華開發二百三十二億多元,這些老私募加新私募,這批由本土人士主導,針對台灣企業的私募基金,超過六百三十二億元。

相較國際大咖私募基金,如新加坡政府投資的淡馬錫、美國凱雷集團的新台幣四、五兆元資金規模,六百多億元規模很小,但,「只要法令明確、且有成功案例,會有更多外國資金投資台灣私募市場。」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認為。

私募投台:目標大中華市場對中國態度轉保守,台灣成新選項

這是繼七、八年前,美國凱雷、麥格里、安博凱投資台灣有線電視,及美國奇異資融、隆力、新橋資本投資民營銀行的私募基金投資台灣熱潮後,台灣私募市場首次出現轉熱的跡象。

相較於前波由國際大型私募基金主導,這次由一群出身台灣的金融界人士所籌組,搭橋引進國際資金;前一波投資有線電視、銀行,這波投資重點則是台灣中小企業。

國際資金對台灣有興趣,原因有二:一、中國A股首次公開發行(IPO)先前暫停一年多,到今年初才開放,造成數百家公司上市計畫卡住,讓投資中國的七、八千檔私募基金退場困難,此種不確定性,使外國私募基金對中國轉趨保守;二、台灣企業財報透明,上市容易,國際資金退場相對容易、安全。

「以前私募基金投資,都是中國、中國、中國。」在上海多年的卓毅資本合夥人余佩佩說,現在投入中國的錢很難退出,於是,國際資本希望有一種機制參與中國成長,而風險又比較低的市場,台灣就成為國際資金的選項。

黃齊元認為,「台灣企業應該要利用這些外國錢,去海外購併,壯大實力!」

台灣對私募基金一直戒慎恐懼,凱雷投資有線電視,獲利以倍數計;台新銀因卡債引發經營危機,引進新橋資本、索羅斯量子基金,壯大資本。這些私募基金雖然帶來大筆資金,但其購併資金大半來自銀行低利融資,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之後,金管會就明白表示,不歡迎私募基金投資金融業,結果,新橋、索羅斯把台新股票賣掉走人。私募基金一度也掌控東森、中嘉、台灣寬頻等有線電視,被學者批評對台灣業者不利。

擁抱熱錢:三個重點壯大自己找新藍海、購併、引進國際大廠

然而,中國對私募基金卻相當積極,不少中國企業,藉由私募基金穿針引線,赴海外購併變大:像早期的聯想併IBM,變成世界第一大的PC廠;復星集團投資全球一流的度假飯店地中海俱樂部(ClubMed) ;海爾買下日本三洋的冰箱、洗衣機部門,打入日本市場;最近中國最大的肉品加工企業河南雙匯集團,以七十一億美元,購併位於美國的全球最大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

台灣該如何掌握私募基金的力量?

一、找到新市場,擴大規模

鼎新電腦原本是台灣ERP(企業管理、財會軟體系統)的龍頭企業,但它服務的中小企業,一旦成長為大企業,便會增購國際知名品牌的系統,造成鼎新因國內市場飽和,成長動能緩慢,營收停滯。

二○○七年華威國際引進國際資金,以私募方式,與原經營團隊共同買下鼎新股權,引導公司下市。接著,鼎新進軍中國市場,找到合作夥伴,當時中國的中小企業正在萌芽發展,對這類的軟體有需求,市場商機大,於是,一家成長動能趨緩的公司,找到藍海。到去年為止,公司營收成長一倍,從二○○七年的新台幣二十一億元增為去年約五十億元。

以鼎新的案例來看,「市場從台灣轉到中國,公司變大,但研發仍留在台灣。」華威國際一位合夥人說。

二、購併,被併或併人

二○一二年聯發科、晨星宣布合併,聯發科在手機晶片領域居領先地位,晨星則是液晶電視晶片的領先者,彼此也往電視、手機產業發展,當時晨星手上還有十億美元的現金,備好長期抗戰的糧草,但,面對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投入政府資源扶植產業,尤其中國決定投入人民幣一千億元時,面對國家級的對手,該怎麼辦?

當時,擔任晨星企業顧問的華威,向經營團隊提出產業趨勢分析與合併建議,因為,「打到最後,大家都沒價值了。」曾任晨星財務長、目前擔任華威國際合夥人的林翰飛說,經營團隊討論後,決定和聯發科合併。

全球第三大化妝品包材供應商——興中控股,因老闆感覺市場競爭太激烈,萌生退場想法,於是,找到美國第三大私募基金德州太平洋集團,以六億美元買下興中,高價出場。

上述兩個案例,如果沒有私募基金建議、協助,聯發科、晨星或許現在還在火併,而興中控股或許沒辦法賣到如此高價。

甚至,「私募基金越來越願意支持台灣人的海外購併案。」黃齊元說,最新的案例是,今年七月,華碩創辦人謝偉琦和香港人任德章,從私募基金Elevation Partners手中,買下美國財經雜誌《富比世》四五%股權,再加上其他股東一成多的股權,謝偉琦團隊已持有《富比世》超過六成股權;同時出價者,還有中國的復星集團。

黃齊元認為,在價格接近、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外國私募基金會比較願意把股權賣給台灣人,這是以前很少有的,大家對於中國都是「期待又怕受傷害」,有時候,外國私募基金反而比較願意與台灣人合作。

三、引進國際大廠,增強實力

有「中國糖王」之稱的台資企業徐福記,由國際食品大廠雀巢投入十七億美元,買下六成股權,但大股東徐家仍持有四成股權,並未淡出,反而繼續扮演重要的經營角色。

主要原因是雀巢登陸,及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台資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面臨挑戰,徐福記結盟雀巢,把敵人變盟友,也是一個求生存的策略;徐福記二○一一年與雀巢集團談合併,沒多久,就爆發違規添加抗氧化劑事件,且深圳法院也判徐福記敗訴,必須賠償。

「徐福記如果只是單純的台資企業,遇到這種事,銀行一定大抽銀根,經營反而受到重擊,但因為大股東變外資,就有保護傘。」黃齊元分析。

目前雀巢和徐福記共同建立的研發中心,六月中旬已落成,徐福記在雀巢支持下,出現創新產品的機率更高。

企業良醫:不再賺禿鷹財有錢、有解方,改賺企業轉骨財

雖然,私募基金被不少人認為是禿鷹,即股價低時買下股權,再拿股票向銀行以低利抵押借錢,入主企業後,先裁員降低成本,擠出盈餘,交出一張漂亮的財務報表後,等股價變高,再高價出售。

但,也有私募基金不是賺財務操作的「禿鷹財」,賺的是提高企業附加價值的「轉骨財」,這種模式,才能讓企業再生、產業轉型。

這類私募基金像企業良醫,為標的企業下最好的診斷,創造「共贏」模式。他們帶來的不止是錢,還有解方。

【延伸閱讀】新一波私募金主,多由台灣人主導——近3年台灣新私募基金

●產業再造基金(金額最高)投資者:行政院國發基金基金規模(新台幣):200億元

●卓毅資本(外資大咖最多)投資者:亞洲主權基金轉投資、美國大學校務基金等(陳聖德團隊)基金規模(新台幣):約90億元

●達勝創投(壽險業為主)投資者:國泰、全球、遠雄、宏泰、中國等基金規模(新台幣):約50億元

●東博投資者:外傳有潤泰集團資金基金規模(新台幣):約30億元

●開發(9月啟動)投資者:開發金控、海外資金、國內法人基金規模(新台幣):約30億元

註:1.新私募基金係指2011年以後成立的基金;2.開發將募集以投資台灣為主的優勢產業基金

整理: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