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川醫”之爭,誰是正宗?一所地方醫學院更名背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768

雖然學校自2015年6月2日將起正式啟用新校名,且官網首頁橫幅也已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但在網站的其它界面,“瀘州醫學院”依然是最常見的稱呼。 (四川醫科大學官網截圖)

問問四川人,都知道“川醫”在省會成都。但往後他們可能會搞不清楚了。因為,最近省內又出現了一個“川醫”,一字之差,卻在將近300公里外的“酒城”瀘州。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批準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簡稱“川醫大”,下同)。這一下,動了老“川醫”——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奶酪。作為中國最早的醫學綜合類大學,從1953年到1985年,它的名字是“四川醫學院”,“川醫”之名直至今日。

這一舉動,引發了將近900名老“川醫”校友在給教育部長的公開聯名信後署名,其中30%來自海外。他們要求撤銷這一決定。

名字不僅是面子。

新老“川醫”

“瀘州醫學院(簡稱:瀘醫)改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是由‘四川醫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名稱中的關鍵部分重組而來,與‘四川醫學院’非常相似,名稱上容易混淆。而且按照漢字簡讀的習慣,‘四川醫科大學’也會被簡稱為‘川醫’,其誤導公眾是顯而易見的。”

“……(改名)對雙方都是弊大於利。……為此,我們強烈呼籲有關領導修正對瀘州醫學院的‘四川醫科大學’的

命名。”在公開信密密麻麻的近900個簽名和入學年份後面,是一個個簽名醫生的所在地點,舊金山、多倫多、波特蘭……一個個北美城市的名字十分醒目。

上個世紀,他們畢業的這所四川最好的醫科大學歷經了4次更名。

1949年,教會創辦的華西協和大學被收歸國有,其名稱變為華西大學。不少老校友至今互稱“華西人”。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華西大學與其他院校合並後,改稱四川醫學院。“川醫”的叫法從此開始。1985年,它又改名“華西醫科大學”。

這次發起公開聯名信的主要組織者余堅生活在美國新澤西,正好畢業於1985年。在網上看到瀘州醫學院更名的信息後,他很氣憤,遂發起聯名。“我懷疑他們的目的不純,跟原來的‘川醫’很容易混淆。”

改名,令老“川醫”的海外校友不斷遇到麻煩。在國外,培訓完的醫生若需換教學單位工作或者申請到新醫院工作,都需要提供原醫學院證明和成績單。這所大學的頻繁更名,已經嚴重影響到校友,尤其是畢業證上寫著“四川醫學院”的那32屆醫生。大部分人已經退休,但還在工作的後幾屆校友中,不少醫生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現在紐約一家醫院任康複醫學主任的77級校友王綱說,在需要認證學歷信息時,他只能讓家屬帶著證件,不遠萬里從美國回四川大學去進行學歷認證。

就在瀘州醫學院剛更名不久,王綱又在法庭上“鬧了個笑話”。一起涉及幾百萬賠償的案件,需要王綱作為醫學專業人士去作證。法官第一句就問他:哪個大學畢業的?

王綱回答的,是當時畢業證上的校名“四川醫學院”。但當庭在互聯網上驗證信息,美國人卻發現,現在中國沒有“四川醫學院”,只有“四川醫科大學”(兩者的英文名稱差一個單詞),認為他的是假文憑。他不得不向法庭解釋上個世紀“川醫”更名的種種經過,“川醫”與“川醫大”的區別。尤其讓他很苦惱的是,最近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正有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卻因為學歷認證困難,而被阻斷。

“瀘醫更名後,使校友們在認證學歷時更加複雜或解釋不清了。這給在北美工作的臨床醫生帶來極大的不便和限制。”余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美國,管理醫生執照的各州醫學會,都有一個可授予執照的外國醫學院名單。近年來,一些州如得克薩斯州考慮的名單上就曾去掉過“華西”或是“川醫”的名字。有些培訓點甚至進一步省略成不考慮接受中國醫學院畢業生了。

1990年代末,全國院系進一步調整,用了15年“華西醫科大學”名字的這所大學,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其中。2000年,它與四川大學合並,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並沿用至今。

當然,也有一些老“川醫”的校友拒絕了在這次聯名信上簽名。按照原華西醫科大學副校長劉報暉的說法,名稱並不能為學校的發展帶來真正的好處,“一所學校的校風才是最獨特的傳統,是複制不了的”。

希望的紅光

瀘州醫學院的官方網站名稱已經改成了“四川醫科大學”,只是英文網址一時仍改不過來,仍是“瀘州醫學院”的縮寫。

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它掛出“熱烈祝賀我校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網絡欄頭,大紅大黃,興高采烈。從朱德書法中湊的六個字“四川醫科大學”,也將成為“川醫大”的規範字體。

這讓老“川醫”們有種鳩占鵲巢的感覺。他們感覺,自己跟這位川籍名人的關系更近。一位老“川醫”畢業的醫生憤憤不平:當年,給我們上課的幾個老教授,曾在中南海給朱德看過病!

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的《關於我校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有關問題的回函》(簡稱“回函”,下同)中,新的“川醫”為自己辯護,稱自己更名是“必要、合法、合理”。“……在四川省的歷史上,從未有任何學校使用和註冊過‘四川醫科大學’這一名稱。……四川醫科大學的名稱完全符合國家高校設置和《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命名原則。”

同時,它強調:自己的更名被四川省列入了全省“高校設置十二五規劃”;是經它申請,四川省政府組織專家考察,並同意上報教育部,最後才得到批準的。

這封回函沒有提及它為了更名而做出的具體工作:它建立了包括8個專項工作小組的“更名工作領導小組”,學校黨委書記、原院長廖斌擔任組長。它的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心血管外科的教授田子樸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廖斌對他透露,在2011年任院長前,瀘州醫學院就開始了更名申請工作。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廖斌先後從瀘州醫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取得本科和碩士文憑。許多像他一樣,在老“川醫”畢業,在新“川醫”及其附屬醫院工作的醫生為更名的爭論感到很尷尬。在校友的微信群,許多人都保持了沈默,甚至有人退出了群組。廖斌本人也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在官網的“瀘州醫學院2014年十大新聞”上,它甚至將更名稱為全校這一年的中心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6月,四川省副省長黃彥蓉就曾召集瀘州市和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研究瀘州醫學院更名的事宜。瀘州市委書記蔣輔義對此事十分上心。2013年7月,他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到瀘州醫學院城北新校區,在現場解決其建設問題。2014年5月,市委還專門成立了“推進瀘州醫學院新區建設和更名工作領導小組”,蔣輔義親任組長。

這座城市用得著這所大學。在《瀘州“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寫明要“依托瀘州市醫學院……打造區域性醫療衛生科技高地”。學校給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回函中也表明,“更名是促進川滇黔渝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名“有利於學校在更高平臺上匯聚更多優秀人才,有利於學校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更名初始,已經看得到希望的紅光,“紅利”正滾滾而來。更名後,川醫大的院系設置,由2014年時的17個二級院系,20個本科專業,調整為12個院部,25個本科專業。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它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數比去年增長了82%。這正應了老“川醫”人的懷疑:它的更名,主要是為了能招收更多的學生。

更名後,雖然院系的體量變大了,但新“川醫”仍然沒有達到一般普通大學的標準。“作為一個大學,一個系底下至少要有3個專業,一個學院底下至少有3個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中國司法精神病學權威劉協和說。

這事現在還沒有解決

盡管教育部批準瀘州醫學院改名的文件已經下發,但四川大學一直沒有放棄保護自己旗下品牌的努力。這種努力一度劍拔弩張。

南方周末記者輾轉得到一份《四川大學關於不同意給予瀘州醫學院更名證明的複函》(川大函【2014】5號),其中寫明——“經學校校務會研究決定,因‘四川醫科大學’的簡稱易與華西醫科大學的歷史曾用名‘四川醫學院’,簡稱‘川醫’混淆,而‘川醫’是社會對華西的公認品牌,更名後還可能導致社會公眾產生四川大學沒有醫學學科的誤解。故不同意給予更名證明。”

這份回複是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在2014年5月30日簽發的內部文件。該文件內容得到了四川大學校長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的證實,並回複南方周末記者:“四川大學在更名事情上是持堅決反對態度的。”對於校友們呼籲教育部撤銷決定的公開聯名信,這位負責人表態:還沒進入校務會討論階段,因此不予表態。

其實,對當年“華西”並入四川大學的舉動,許多“華西”人是不同意的。

“基本上90%的教職工都反對,後來上面發話,不合並‘華西’就只能在四川省招生,教育部和省里都不給錢。”原華西醫科大學副校長劉報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華西”的校友多次向南方周末記者提及兩校合並帶來的麻煩。其中之一是:合並之後,原來在華西醫科大學可以報銷的賬目,老教授們卻不得不跑十幾公里去四川大學的校部。許多“華西”人看來,“華西”作為中國第一所醫學類綜合大學,某種程度上是“委身下嫁”。

自高校擴招後,高校更名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近幾年來,專科院校升格為學院、學院升為大學的,比比皆是。新改名的四川醫科大學,只是這一年四川省獲準改名的四所學校之一。

長期在海外生活的老“華西”們說,他們看到麻省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歷史名校,為了保護傳統,都是百年不改校名。“‘華西’的名字是一種榮耀,可我們並沒有保護好它。”王綱無比遺憾。

劉協和則認為,更名的問題,不在於瀘州醫學院“侵權”,主要在於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及時統一並更新全國學歷認證信息,才造成校友們的不便。“改來改去,完全是文字遊戲”。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人也摩拳擦掌,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了。

瀘州醫學院的改名,正在位於四川南充的川北醫學院師生間熱議。有同學戲謔:“瀘醫改名壓了川北醫的名頭,我們也改得名字。”該校招生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概十年前,川北醫學院有領導也想爭取改名,但沒成功。

另一位醫學界知情人士透露,當年川北醫學院想改的名字是“四川醫學院”。“瀘醫改名成功,跟當地市委、政府支持有很大關系,單憑一個學校是搞不下來的。”

雖然教育部已經下發文件,更名木已成舟,余堅、王綱等人還抱著一份希望。海外華人媒體已多次報道過此事。但他們也沒把握,能否讓教育部撤銷決定呢?有人說:很難。

不出意外的話,若幹年里,新改名的這所大學將名正言順地使用“四川醫科大學”的名字。

它已經於5月9日下發了一紙《關於規範使用四川醫科大學校名、校徽的通知》。其中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在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活動中使用新校徽、新校名標準字體。違反者將根據情節嚴重程度追究其相關責任。”

令人尷尬的是,“四川醫科大學”的新浪微博名稱卻被人搶先註冊了。當事人是瀘州本地的一名“微博達人”,他要求以付費方式轉讓。

這事現在還沒有解決。

(南方周末實習生蘇海倫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