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產管理工作記錄系列(二) garyshi
http://xueqiu.com/6899115829/29366023筆者的上一篇文章獲得了許多球友的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你們的支持永遠是我前進的動力。今天就乘熱打鐵,談談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及我個人的一些觀點。
我們先從理財產品的誕生說起。我們知道,銀行表內的資產負債管理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主要的限制有三個方面:存款準備金制度、資本充足率和存貸比考核。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規模的擴張一直依靠吸收存款和各類渠道的融資。但是上述方式在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是不可持續的,故銀行一直有強烈的衝動繞開這些監管約束。另一方面,我國的投資渠道一直匱乏,特別是以固定收益為核心的各類資產發展緩慢,無法成為居民儲戶的主要配置標的。在這種情況下,理財產品就成了連通銀行創新衝動和客戶多樣化需求的工具。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結構化產品(存款),其原理就是將客戶資金投入固定收益類資產,同時將獲得的利息投資於衍生品市場,從而間接投資了與產品掛鉤的資產類別。該類產品的特點就是創造了一種帶有投資人主觀態度、同時風險與收益均相對可控的投資組合。第二類是以預期收益率報價的理財產品,主要包括規模較大的單髮型產品和一些期次發行的靜態管理類產品。這類產品是目前最為主流的理財產品,也是為人詬病最多的一類。這類產品事實上存在以銀行信用背書的剛性兌付的承諾(無論法律條款如何),即本質上是借貸關係而非受託資產管理關係。各銀行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實際上反映了各行的融資成本和信用溢價,而非資產管理能力。理論上這部分負債應比照存款,測算風險指標並計提相應撥備。從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看,這類產品替代了傳統意義上的存款,作為無風險利率的一個標誌。從這個意義上,客觀存在的剛性兌付會對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進行擾亂,從而影響到各個層次資本市場的資產定價。之前監管層多次下達的關於規範理財產品的文件也多是針對這類產品(以資金池方式運營)。所以,未來這部分產品的發展方向除了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外,還應揭示投資資產明細,原則上不允許期限錯配,並以真實的資產投資回報兌付客戶收益。
第三類產品是目前很多銀行資管的轉型方向,即以淨值方式報價的類基金產品。該類產品至少在理論上做到了通過資產價格的變化反應真實的投資業務,把理財業務的風險和收益傳遞給投資者,而銀行只賺取管理費或超額業績報酬,也就緩解了以上關於利率型產品的諸多擔憂。當然,目前來看,這樣的產品非常考驗投資者的接受能力,畢竟長期以來客戶對銀行理財的期望均是一個穩定的收益。但是,惟有將集中在銀行系統的各類風險真正轉移出去,銀行理財才能回歸資產管理的本源。
下一篇文章我想談一談理財產品具體的管理和運營模式。如果您覺得這些文章對您有所幫助,請幫忙支持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