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歡被上司罵,但日本年輕一代很不同,他們覺得如果有人罵自己, 代表那個人的視野裡有自己,被罵反而是賺到! 「請多罵我幾句吧!」這不是SM(性愉虐)的台詞,而是日本年輕社員期待上司多多斥責自己,討罵的人越來越多,讓多年來忍住不敢罵部下的上司意外,難道討罵真的是新流行? 現在工作不好找,年輕人進公司三年內有三五%離職。部下離職率高,會被認為是上司有問題,因此許多上司不敢隨便罵部下,忍了又忍,否則還會被控訴遭到職權騷擾,但現在居然許多新人或年輕社員希望上司多罵自己;上司罵得火熱,表示上司是真正關心自己,才能更積極工作。 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沒有什麼被罵的經驗,從小父母很少責罵,求學過程中,許多老師不是冷淡,就是怕被家長抗議,不罵學生。因此許多年輕人反而羨慕昭和作風的老師,如武田鐵矢飾演的金八老師,雖然嚴格,但視學生如命,讓人感到溫暖。 人基本上不喜歡被罵,像財團法人日本生產力中心(JPC)在二○一三年對四二○位課長做調查,九成認為有罵有差,但社員則有六成認為,「被上司罵會喪失鬥志,什麼都不想做。」很多人從小沒被罵過,被罵兩句就覺得遭否定,馬上辭職。 不過年輕的一代很不同,雖然被罵的滋味也不是多好,但更怕遭到忽視、排擠,對孤獨有點恐懼症,像很怕在社群軟體SNS裡沒跟上群組的陣,或落得只有自己一個人去吃飯等;因此如果有人罵自己,至少表示那個人的視野裡有自己,會想討罵。 討罵是透過被罵而滿足被承認的欲望,顯見對方認為自己還有希望、還有救,沒打算放棄自己;也有年輕人至今雖然沒有被罵,但公司內有些看來是嚴厲的上司,如果做不好,隨時會挨罵的感覺,這樣反而會意識到自己必須認真。 日經集團的TV東京,深夜有個節目是《我想被吉木罵》。演員吉木里沙不斷罵「飯桶」、「白痴」、「住嘴!你根本壞掉了!」等,居然很有人氣,因此還系列化。吉木雖然是從否定、斥責開始,但最後總會溫柔慰藉,被罵反而會感激涕零。 許多年輕人覺得罵人的人,是有相當覺悟與關心才會出口罵人,因此被罵比被誇獎好,誇獎有時反而是應付。被罵是賺到,覺得被罵很不錯,甚至許多論調或書籍都勸人要培養挨罵力。 這時代罵人的人是非常珍貴的存在,但罵人也有學問,像罵人不能連人的品格都否定,或連祖宗八代都罵;罵了之後也要傾聽、提示方策才好,因此現在還有如何罵人的講習,才能真的滿足討罵願望! 撰文 / 劉黎兒 |
為爭取與準總統對答的機會,不只台上三十位來自北中南的各校代表高舉「選我」的牌子,台下學生也全力喊出各自校名、全員起立或舉手,吸引活動主持人岑永康目光,場面十分熱烈。 所有提問代表中,主持人率先找上顯眼的「一點綠」,唯一的男性代表台中一中一年級生陳冠升,因為在預先徵集問題的網路平台上,他的提問獲最多網友共鳴。近尾聲時,蔡英文主動加碼開放幾題「快問快答」,盡可能讓與會代表多發言,《今周刊》團隊並於會後採訪提問者感想。以下為論壇問答精華: 台中一中陳冠升: 學生上課時數過長,考試過多和升學主義的問題,教改多年仍然存在,能不能改變教育體制,落實教育轉型? 蔡英文答(以下簡稱答):如果價值觀念不改革,教改不會成功,改制度而不改人的觀念,會越改越吃力。 我有幾個想法,希望將來教育部長慢慢落實。十二年國民教育完成時,希望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承擔責任,目標如此,則應回頭檢視教育過程,是否幫助下一代面對挑戰。國民教育不只是知識方面,也可以是其他領域;我會拜託所有家長,要培養十八歲年輕人有足夠的能力,大人要學會放手。 十八歲年輕人可以出去做事、受訓,增加社會元素,未來念大學更有效率,大學教育將來可能縮短為三年;也可以開設一個帳戶,年輕人工作、受訓期間,國家與雇主把錢存入,日後學生進大學時,就不用煩惱學貸。 提問者感想:我給小英的答案打九十分,教改沒能成功,是因為人民的觀念沒有改,小英也提了現階段可行的教改方式,希望教改能夠往前邁進。 談陸劇、韓劇入侵 台劇應強化「跨文化」能力 新竹女中劉懿旋: 我曾在上海念書,以前上海同學總與我討論台灣節目或藝人;但近幾年情況逆轉,許多台灣民眾看中國節目,潛移默化比船堅炮利更可怕,有何對策改善台灣的娛樂產業? 答:我也注意到台灣現在自製的電視節目不多。 很多國家在影劇貿易中考量文化因素,談判會加入文化保障。但台灣現行法規體系,對文化優先性的考量相對不足;幾個強勢流行文化輸出國,主要時段都限制一定比率的國產內容播放,我們卻沒有。 貿易上要考慮平衡,產業則要強化。戲劇有跨境經濟的問題,若戲劇可跨越不同文化、地域,便可全球發行,這是我們的目標,未來產品有沒有「跨文化」能力將是重點。 提問者感想:我問了有關台灣影視產業沒落的問題,也非常認同小英說我們要保留台灣文化,儘管大陸與韓國有很多資金強勢把他們的文化推銷進來,我們要用自己的文化,軟性地回應。 台南聖功女中楊婕渝: 對於技職人才培育有何看法? 答:技職教育分幾階段,目前的情況是,無論高中高職,念完後還是升大學,那高職意義何在? 我曾聽某位教授說,很多創新來自實作經驗與能量;但現在的觀念是,念完大學後,覺得自己擁有知識,為何要做學徒、實作? 結論很簡單,技職教育一定要優質化,期待將來念高中技職的同學,畢業後先進行三年實作,現在很多人找不到實作機會,國家須加以輔導;三年後要接著念科大也可以。將來很可能是一段學習、然後工作,再學習、工作,讓工作與所學吻合,讓所做與所學相關。 提問者感想:原本我對高職的人才培育養成感到很無助,小英談到技職教育要優質化,讓我對未來有了希望和信心,相信她可以讓台灣很不一樣。 談台灣被邊緣化 要有自信走出去 自然地講出信念 蘭陽女中林庭郁: 台灣因主權認同問題,國際事務似乎被邊緣化,您怎麼看?身為青年的我們如何盡一分力? 答:台灣外部處境困難,最怕面臨挑戰時,喪失自信。 政府因為特殊政治處境,到很多地方確實行不通;但台灣有很多展現國力的機會,每個台灣人都要有走出去的能力。 教育過程中,要讓下個世代面對別人自然地講出信念。不只是學好外國語文,對外部文化的理解、溝通都是重要元素。我曾給自己一個檢驗標準,到A國可吃A國食物,看懂當地報紙寫的當地事務,到B國時也可如此。若到每個地方都可感到自在,那就是跨文化。以台灣現在的處境,每個台灣人都要負起這種責任。 提問者感想:小英要我們走出去、適應跨文化,但是有關台灣如何走出邊緣化的危機,沒有更完整的回答,有點可惜。 新北市明德高中高渝莉: 我父親曾在中國工作,母親是陸配,新政府上台後, 若兩岸關係惡化,有什麼輔導台商的對策?台灣社會對外配並不友善,您有什麼看法? 答:很高興聽到有親身背景的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不論來自哪裡,只要來台灣,都是台灣人。制度上要持續修改,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越來越接近本地生活,希望未來能做到,父母來自外地將是優勢,而不是弱勢。兩岸關係最重要是和平相處,自然交流能讓感情增加;若有足夠的了解,信賴感會慢慢產生。對台灣人與兩岸,和平一定是最優先選擇。 提問者感想: 小英的回答雖然只有說法,沒有明確的作法,但內容還是想過以後說的,可感受到誠意,希望未來內閣可以踏實完成小英的想法,不要只是空說。 北一女段戎(代表北一短褲自由陣線):教育部一項管理辦法提到,與學生有關的議案,應廣納學生意見,創造開明信任的校園文化,但該辦法卻給校方很多詮釋空間。 決定學生相關的議案,可否設置更公平的程序? 答:你剛剛念出教育部辦法時,我在想,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則?如果是教育部保守,我們可以很快解決這件事;但如果是學校保守,就比較難一點。 如果我們期待十八歲年輕人可以負責任,在高中就要學習做決定,養成過程中,能夠做決定,可以跟別人一起做決定,這最重要。但這不是只講究民主的程序,民主形式背後,每個人心理上準備好,實質做的決定才重要。我覺得學校沒理由限制學生對學校事務採取主動作法,所以,支持你啦! 提問者感想: 小英回應「學校沒有理由限制學生對於學校事務採取主動作法」,讓我對改革很有信心,因為曾為了這件事情(穿短褲進校門)去找校長溝通,但沒結果。 中山女高林宇恩: 什麼樣的校園安全政策,能讓學生安心?高中教官在校園安全維護中,能扮演什麼樣角色? 答:圍牆當然是心理上重要的保障,每個人的警覺性更是必要。高中生比較有能力自我警覺,到了十八歲必須要學會保護別人。 最重要的是,掌握風險來源,由教官和同學共同發掘校園安全的風險,建立一套風險管理機制,掌握學生生活的環境,甚至社區裡的危險;每個學校都應訓練教官用現代科技掌握風險來源。社會上很多風險,包括毒品、失業,或某些人因生活困頓而憤世嫉俗,這是我們要去掌握的事,靠國家整體政策來處理。 提問者感想: 認同小英說的,隨機殺人問題要從根本來解決,政府許多作法都只是治標,若能從根本解決,才是最基本的,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板橋高中廖雅琴: 請問我們下次見面是什麼時候?國家對年輕人的問題,好像沒有很重視,父母不會讓我們自己做決定,大人們就是自己在討論,今天論壇所討論的問題,真的有實質效力嗎? 答:要見面不難,沒有媒體在場,我們都可以見面。 如果大家有興趣,如果未來我的行政院可以好好做事,我會比較有時間跟大家見面溝通。 提問者感想: 小英其實沒有正面回答到我的問題,希望這樣的平台可以真的被建立,讓高中生的想法可以被重視。 中壢高中林芷惟: 教改最重要的還是老師,台灣的老師都是透過考試取得資格,若老師還停留在前面的思想,對下一代來說也是箝制,有沒有其他方式? 答:老師也都是當完學生之後當老師,教育的過程決定老師成為什麼樣的老師。確實,每次教改重點都放在學生該學什麼,忽略老師可以教什麼。 這問題工程浩大,老師必須重新調整,適應新世代的教學,因為教學知識產生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時候必須用線上教學,用校園、教室以外的工具,來補充教育體系的不足。正式體系之外的教育,有時甚至占了相當分量,老師從主導變輔導的角色。 提問者感想: 這個高中生和總統的對話平台很創新,讓我們有一步步被聽見的感覺,希望未來有更多管道。 屏東女中李科嫻: 是否支持同志婚姻在台灣合法化? 答:問題在於社會能不能共同接受、祝福,我們的社會還存在一些人反對,這需要整體思想、感受做調整,大家步伐一致往前走,才是真正的祝福。 提問者感想: 小英回答時,並未講出具體政策,只講希望、思想層面,有點失望;但是高中生能有與未來總統對談的機會,很開心,希望以後還有這種機會。 談學生的國際觀 著力東南亞 和台灣加深連結 桃園市新興高中朱思帆: 東南亞國家的英文能力都已超越我們,如何要求您的教育部長去推行,加強台灣學生英文能力並提升國際觀呢? 答:國際觀是一種跨文化能力,也就是你不只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事,而是在不同文化裡可以自在地做事、交朋友、從事必要生產的行為。 「跨文化」的能量非常重要,東南亞國家是要去著力的地方,很多下一代的媽媽,來自這些國家,她們是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的關聯,讓台灣和其他國家的連結有好的基礎,可以進出自如、可以感到自在,希望下一代的年輕人,可以擁有這樣的世界觀。 提問者感想: 小英要我們包容自己的文化、適應各種文化,我很認同。 撰文 / 整理.陳柏樺、林思宇、洪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