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重發《何不創個品牌出來?》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0oj.html
青年朋友小W,勤勞耐苦,市場嗅覺靈敏。20年前就買了輛大卡車跑個體運輸,後來搞煤炭生意,再後來做紡織布料買賣。前幾年,看到本地招牌特產——香榧的價格連年攀升,於是爬到本地海拔最高的山區(600米以上)承包了1300畝山地,主要種植香榧。正當頭批香榧果子開始收成,反腐風暴四起,作為佳品的香榧,價格狂跌。好在農林經濟將是國家長期重點支持的,小W依然充滿信心。他還間種中藥甘草、茶葉等。
 

  昨晚他來電話探望我,順便談了一點他目前的經營情況。他說,銷路尚可,就是效益較低。
   我說,剛開始總是這樣的,以後隨著產量增加,就有規模效益了;如果再能創出個好品牌,那就更有成效了。
   說到這,我想起自己去年8月寫的一篇小文《何不創個品牌出來?》,遂請他有空瀏覽一下——

 

何不創個品牌出來?

    

   我前一篇小文《希望再次涅磐重生》,講到W女士投建了一個農場和一個農產品工廠,W女士請我去那看一下。8月12日下午,我饒有興趣地前去參觀與學習。

    我先到了「神仙居現代農業園」。該農場面積2000多畝地,處在永安溪江畔,土質肥沃。目前開發利用面積過半,主要種植了20多個國外引進的有機蔬菜產品;還有少量有機葡萄和名貴花草。

    農場產品開發兼管理負責人小李說到,目前這些從日本、以色列、美國等國引進的有機蔬菜,在市面上零售價大約為普通同品種的一倍。「這價格賣得不高吧?」我說。

    「是呀!」小李答道,「因為剛開始,賣不高啊!許多超市還嫌我們貴呢!」

    「那怎麼辦呢?」我問。

    小李說,為了尋找並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他們開始大力投入開發生產「鐵皮石斛」。

    鐵皮石斛是一味名貴中藥材,有中國九大仙草之王之稱。野生鐵皮石斛對生長條件非常苛刻,以致數量稀少。即使人工種植的,目前也十分短缺。

    於是,我又興致勃勃地去了他們的農產品工廠,參觀「神仙居農業」育苗車間,看了鐵皮石斛人工育苗現場。這裡正在規模化人工培植鐵皮石斛幼苗。據工廠技術總監兼管理負責人陳主任說,第一批試制的鐵皮石斛已經移植到戶外的農業園大棚裡,再過幾個月就可完成整個生長期。

    鐵皮石斛人工培植,室內幼苗培養期為8個月,移植戶外再需生長2年左右,這樣總共時間大約為3年。

    「等到這個鐵皮石斛收成之後,你估計銷售情況會怎樣?」我問陳主任。

    「這就很難說了啊!」陳主任回答道,「農產品運作週期是很長的,也只有像我們吳總(W女士)這樣的人才會去搞這行當,忍受等待。」

    據專家預測,人工培植生產鐵皮石斛估計還有十年黃金時期,之後將進入相對「飽和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意味著,神仙居農業的鐵皮石斛只賣三批之後,說不定就要失去高附加值利潤了。這不禁使人想起「人工西洋參」的命運。

 

    這兩個農業基地的骨幹,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敬業態度和開發產品的追求精神,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稱讚。

    通過參觀和學習交流,也感覺到,企業似乎仍然停留在「以產品為導向」的階段,尚未真正重視品牌建設,不曾很好地想過要堅決走品牌之路,還未完成向「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企業轉型的過程。雖說公司已註冊使用「保時綠」和「神仙居」商標,並且「保時綠」牌櫻桃番茄、黃秋葵、蘆筍以及「神仙居」牌楊梅、金菊花等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A級認證,其中櫻桃番茄還榮獲過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但這些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打造。

    重視產品及質量,這固然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品牌影響力不足,勢必會影響企業價值的提升,獲利能力也將會逐漸下降。只靠「喝頭口水」來賺取高利潤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為什麼日本人租賃我國山東某塊土地,種出來的有機蔬菜能夠賣出每斤幾十元或上百元的高價?而我們引進他們的品種,生產出來的同樣蔬菜卻只能賣幾元錢?

    人工培植的西洋參現已掉價得不成樣子了吧?但為什麼「許氏西洋參」卻仍然還有點優勢呢?倘若鐵皮石斛以後遭遇類似人工西洋參的命運,神仙居農業的鐵皮石斛又會怎樣呢?

    這就是品牌問題。

    於是,我與農業園的小李簡單地探討起這個問題來。

    建設農副產品品牌,一般有兩條途徑:一是依靠當地某個出名的傳統優勢品種;二是創造自主品牌。

    仙居自古盛產優質楊梅,聞名遐邇,但農業園種植楊梅顯然是得不償失的。「那麼除了楊梅,仙居還有什麼聞名天下且適合農業園種植的有機農產品嗎?」我問小李。

    「好像沒有了吧?」小李回答。

    既然這樣,上面講的第一條路好像一下子找不到,那就走第二條路吧:創造自主品牌。

    說到創造農產品自主品牌,不由得讓人想到王石最敬佩的人——褚時健。他是煙王紅塔集團原董事長,晚節不保,犯罪被判無期徒刑,後來因嚴重糖尿病保外就醫。那年他已經75歲了,身體虛弱,居然承包了2000畝荒山地(面積與神仙居農業園差不多大),開種橙子。橙子掛果要6年,但幾乎就在豐收的第一年2010年,褚時健就打響了品牌「褚橙」(也叫勵志橙),風靡昆明大街小巷,遠銷省外各地,成為一時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褚時健硬是把普普通通的一種云南冰糖臍橙,打造成與眾不同的品牌,獲得不菲收益。

    這就是品牌的威力。農林畜牧漁,只要是商品,就應樹立品牌。

    產品做出來之後再銷售,這叫「推銷庫存」;其實,真正的營銷或品牌建設,是在還沒有產品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如果褚時健等到橙子收摘了,再做品牌營銷,那他能在收成的頭一年就創出品牌「褚橙」而暢銷嗎?

    「是呀!」小李嘆道。

    「當然,我舉這個『褚橙』例子,可不是要你小李也去找個年高體弱的名老頭或名老太,以此搞個品牌農產品哦!哈哈!」我說,「既然暫時沒有現成的地方特產名品可借光,那你何不創造一個出來?」

    「行嗎?哈哈!」小李問。

    「哈哈!不行嗎?」我反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83

浦民招興管理層的個人感覺(修改重發) 東博老股民

來源: http://xueqiu.com/9528220473/31487884

浦民招興管理層的個人感覺(修改重發)

在股市,公司基本面趨勢性變化研究有四個層面。請註意,這是表述的僅僅是指企業經營業績趨勢性變化方面的研究。

第一個層面是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雖然說宏觀經濟波動對部分企業的運行影響不大,但或多或少會有些影響,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就算是屬於弱周期行業,他們的經營業績同樣會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中國股市20年來的上漲幅度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其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宏觀經濟高速發展。
這個層面還包括政策因素,即政府對相關行業的支持力度。

第二個層面是行業的景氣度趨勢及上下遊企業的供求關系,對於生產型傳統企業來說,行業景氣度會隨著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其表現方式為:產品供不應求——景氣度上升趨勢——行業投資增加——供求關系平衡——行業景氣度高位平穩——行業投資繼續增加——供求過剩——行業景氣度下降——行業投資萎縮——供求關系平穩——景氣度恢複——行業投資平穩——供求不足——行業景氣度上升。如此周而複始,其中的邏輯是資本的逐利性造成。
對於生產型企業來說,其上下遊企業的供求關系趨勢同樣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業績趨勢。

第三個層面是企業管理層能力或者說企業文化,一般來說,在同一個行業里面,企業文化或者說當家人文化決定企業的經營前途或者說業績趨勢。一般來說,更換當家人會導致企業經營業績的波動,正面或負面。

第四個層面是企業經營業績的趨勢性波動,除了受宏觀經濟及行業景氣度趨勢影響以外,還會受企業自身的經營波動,或內部管理因素,或經營戰略因素,或產品更叠因素,或政策因素等等。

其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層面為中長期投資服務,是指導投資的方向性或者說綱領性問題;第四層面為階段性投機服務,或者說為了利用企業業績波動與市場價格波動之間的時間差,指導在相對價值差異之間的投機性操作。這幾年來,對於一,二及四的方面談的太多了,簡直都視覺疲勞了,考慮到這其中的三家都已經更換管理層,那麽就有必要適當的梳理一下對當家人的感覺。

順便再一次在這里介紹一下我個人的投資模式,我的投資模式與眾不同,不喜歡長期投資,也不會愛上一家公司。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從投資的理念出發,以投機的方法操作,以階段性投資替代長期投資,以獲取高於單一企業增長的收益。所以,簡稱為:價值(投機)投資。

打個比喻就是:我們投資於股市類似於馬拉松比賽,沒跑到終點不能算勝利。有人喜歡選擇一個優秀長跑運動員參與馬拉松比賽,我選擇沿途安排10個或更多中長跑選手進行接力賽,爭取成為此馬拉松比賽的第一名。嗯,也許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的作弊版吧。好了,言歸正傳。

浦民招興管理層一句話評論:
民生的新管理層還需要觀察,我的感覺1+1可能小於1,但還需要觀察才能下結論。由於洪崎與毛曉峰都不是強勢人物,長期擔任副手或助手的原因,執行力強但決策力似乎不足,在內部還需要磨合期。在這里,考驗的是決策能力與執行能力,所以,民生銀行或有可能的崛起,可能是在兩年後。

浦發的新行長我看好,有想法,有活力,有執行力,有資源,一掃浦發老當家人的過日子現象,值得期待。
在這里就說一下我對浦發今年的操作思路,在一般情況下,優先股獲得證監會批複及收購信托塵埃落定之時,就是我準備加倉之日。
另外,在這里多說一句,雖然表面上看浦發銀行的市場估值最低,但考慮到浦發收購信托(我個人估計不會太便宜,時間與價格)的不確定性,目前的相對估值還是合理的。

招商的田行長值得看好,有思路,有擔當,有幹勁,有背景。年初我頗有微詞的各條線齊頭並進、全面開花、無重點策略現在看來很不錯。招商高層、中層及基層全方位、大幅度的人事變動意味著這是個強勢人物,同時,田行長還治好了招商輕微的大公司病,值得期待。
密切關註田行長能否連任二期或以上。一般情況下,在未來的日子里,假如田行長調任,我立馬賣出。

興業目前的當家人無話可說,唯一擔憂是李行長退休,但考慮到董事長還年輕,應該沒什麽太大問題。但是,由於近十年的興業已經相當成功,就很難超越曾經的巔峰。而且,假如內部認定為李行長到點退休,那麽李行長未來的經營會趨於保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對興業來說,不管李行長是否留任,最好的結果就是保持優秀,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更優秀,但有可能平庸。
對於興業未來的操作策略,假如未來的日子里興業相對走強並相對高估(相對高估20%),那麽我會執行減倉操作,降低之30%占比以下(現在是超比例持股)。假如一直相對低迷,那麽我也懶得動了。

一句話評論的一句話解讀
這個看起來輕飄飄的一句話評論,實際上是我未來幾年中投資於銀行股的指導性文件,希望大家能重視。看了這下面的評論,覺得有些人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為了大家能更直觀了解並不會產生歧義,我就對這個一句話評論進行一句話解讀吧。

民生銀行,需要觀察,一旦發現新管理層經營思路亮點或價格優勢,我將立馬提高持股占比。

浦發銀行,看好新行長,看好未來,假如優先股獲批,收購信托公司落實,我將提高持股占比;當然,價格已相對上漲除外。

招商銀行,看好田行長,能力沒問題,最佳結果是連任,唯一的擔憂是過江龍。假如確認新行長是過江龍,我立馬賣出,不考慮相對價值。也就是說,新行長沒變就持有,新行長走路我也走。

興業銀行,實際上是謹慎看好。其中的道理是:已經很好,無法更好。

如此,就很明顯了,其實我最看好的是浦發銀行,屬於沒後顧之憂的看好。民生銀行依然看好,看好他的體制,但新管理層需要觀察。看好招商興業,但存在後顧之憂。

在我的心里,這四家銀行,依然是上市銀行中的優秀銀行,這一點沒變,七八年來還沒有發現替代者。
$浦發銀行(SH600000)$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興業銀行(SH6011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44

重發《閒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68x.html

   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可理解為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由此可知,由於人類始終局限於“三維世界”里,對於“四維空間”沒有任何一點具體的形象感知與經驗,因此也就無法憑借想象來認識“四維空間”及其事物,只能通過抽象的邏輯來推知一些性質。

   下面就來溫習一下通過邏輯推理對“四維空間”的一些認識。由於自己在這方面所知甚微,認知膚淺,屬於是“小學生”級別的。

   “三維空間”可以認為是由長、寬、高三個維度所構成的空間,這三個維(X、Y、Z)是兩兩互相垂直的。“四維空間”是指,在“三維空間”中再加入一維(A),且與原來的三個維也都兩兩互相垂直。顯然,這一維(A)我們在三維空間里是沒法畫出來的,於是,我們對於“四維物體”的形象也就無從想象。(圖一)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一:
上面右圖,欲通過三維坐標系(XYZ)的焦點,再添加一根A軸,

且與XYZ都兩兩互相垂直,顯然在三維空間中是沒法建立的。

 

   盡管如此,但我們可以通過邏輯推理來得到“四維空間”的某些性質 ,其中“類比法”是最重要的方法。

   先讓我們來看看“二維空間”的人(二維人)是怎樣認知“三維正方體”(超正方形)的。(圖二)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二:三維正方體

   

   二維人只對平面上的東西具有直觀的形象認識,而對於三維物體,比如三維正方體(圖二),就無法想象了,只能憑借邏輯推理求得一些認知。

   二維人這樣推理:首先假定存在一個更高級的三維空間,而第三維與二維平面是垂直的,於是從平面正方形的4個頂點出發,向第三維延伸出去4條棱(棱長等於平面四方形的邊長),而且它們是互相平行的,然後把這4條棱的各個端點連接起來,便又組成了一個正方形;同時這4條棱分別與原來的正方形以及新構成的正方形的各條邊又各組成4個正方形(側面);於是,總共就有6個正方形——對於二維人來說,這是個“超正方形”。這樣,二維人對這個超正方形(三維正方體)得到這樣一些抽象的認識:它由6個正方形(二維)構成,有8個頂點、12條棱。(圖二、圖三)

   很顯然,對於這個超正方形(三維正方體),二維人無法在二維平面上畫出來,也想象不出它具體的三維立體形狀。

   再來看看這個超正方形(三維正方體)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圖三)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三:三維正方體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

 

   從這個平面投影圖上,二維人多少看到了這個三維正方體的一些特征,可數出:8個頂點、12條棱、6個變形的面(要想著,其實它們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圖三,右)

   倘若把這個三維正方體旋轉起來,那它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狀態如下:(圖四)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四:旋轉的三維正方體的二維平面動態投影圖

   

   二維人驚奇地看到,線條竟然可以輕易地互相穿越、變化!簡直不可思議!(圖四)

   還有,再來看看三維球體(對二維人來說是“超圓形”)來回穿過二維平面同一處時的情景:(圖五、圖六)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五:三維球體(超圓形)穿越二維平面示意圖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六三維球體(超圓形)來回穿越二維平面動態投影圖

   

   二維人看到這麽個忽大忽小、時而又不見了的變化圓形(圖六),驚訝萬分!他能構想出三維空間里的立體球形嗎?

   正方體、球體可說是三維空間里最簡單的物體,但二維人也只能憑邏輯推理了解到它們的一些特征而已,卻難以想象出它們的具體形狀如何。倘若面對更加複雜的三維物體或高級生命,那二維人必然更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這實在是因為他們的眼界、思維被二維世界禁錮住了的緣故!

   現在接下來,作為我們“三維空間”的人,可沿用上述二維人的思路,采用“類比法”來推知“四維正方體”(對於我們三維人而言,它是個“超正方體”)的一些性質。

   我們這樣來思考:從正方體8個頂點向垂直於三維的第四維方向延伸出去,延伸長度等於正方體的棱長,這時12條棱也相應地跟著移位出去,於是,它們延伸出去的端點便又組成了一個正方體;同時它們與原來正方體6個面以及新構成的正方體6個面的各條棱又分別組成了6個正方體(暫且就叫它們為“側體”吧),這就像正方形有4條邊,從而形成了正方體的4個側面的道理一樣,正方體有6個面,從而形成了超正方體的6個“側體”;這樣一來,原來1個正方體和延伸出去而新構成的1個正方體,再加6個“側體”正方體,總共就有8個正方體。最後,我們三維人即可抽象地得知這個超正方體(四維正方體)的一些特征:它是由8個正方體(三維)構成,有24個面(正方形)、16個頂點、32條棱。(圖七)

   就像二維人無法得知三維正方體的具體形狀一樣,我們三維人也無法在三維空間中畫出這個超正方體(四維正方體),也就無從想象它在四維空間里會是怎樣的形態。

   類似於三維正方體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下面,我們來看看超正方體(四維正方體)在三維空間中的投影,並且依然沿用“類比法”來理解它的一些特征。(圖七)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七:超正方體在三維空間里的投影圖

 

   從上面這個投影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超正方體有16個頂點、32條棱、24個變形的面(要想著,其實它們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8個變形了的正方體(要想著,其實它們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體)。(圖七)

   我們來看看,這個超正方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展開圖是怎樣的。我們不妨先看一下,三維正方體的6個面展開在二維平面上的一種展開圖(圖八),有6個正方形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八:三維正方體在二維平面上的展開圖,有6個正方形

   

   接下來,類比平面上展開三維正方體,我們即可推想超正方體在三維空間中的一種展開圖(圖九):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九:超正方體在三維空間中的一種展開圖,有8個正方體

 

   一共有8個正方體,其中一個正方體被藏在三維展開圖的里面了,這很奇怪吧!這8個展開的正方體在三維空間里,無論你怎麽折疊也不能組成一個超正方體的,它們必須在四維空間里折疊才能恢複原狀,這就好比二維人,怎麽也無法明白那6個展開的正方形,是要在三維空間里才能折疊而恢複正方體的道理一樣。

   如果把這個超正方體(四維正方體)旋轉起來,那它在三維空間上的動態投影非常奇特:(圖十)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十:超正方體旋轉時在三維空間里的動態投影圖

 

   令人萬分吃驚的是,各個面竟然互相隨意穿越,演繹著神話般的穿墻術!(圖十)

   現再將這個超正方體穿過三維空間,我們三維人會看到如下的截體動態變化:(圖十一)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十一:超正方體穿越三維空間時的截體動態圖

 

   假如不告訴你這是個超正方體(四維正方體),鬼相信你能看得出!(圖十一)

   另外,倘若有個超球體(四維球體),那它穿過三維空間的截體投影會是怎樣的呢?是個時隱時現、時大時小而變化的三維球體(圖十二):  

                           重發《閑侃對“四維空間”的點滴認知》

圖十二:超球體穿越三維空間時的截體動態圖

   

   你或許覺得,這個超球體穿越三維空間時的截體變化很簡單,然你能想象得出它在四維空間里的確切模樣嗎?若能,你非超人不可!(圖十二)

   由邏輯推知,超正方體及超球體應該算是四維空間里最簡單的物體了吧,然而令人十分遺憾而沮喪的是,我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抽象地推斷出它們的一些特征罷了,而根本無力想象出它們在四維空間里確切的形狀如何!假如四維世界真的存在超自然高級生命,作為眼界及思維都被三維世界禁錮住的我們,哪有超強本領能想象得了他們?!恐怕連鬼神和上帝都不能啊!

   現在,運用現代數學,可以建立起更多維(N維)的抽象空間模型,這為現代物理學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工具,使當代物理學家們得以探索到了11維的物理世界——尤以天才而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史蒂文•霍金為最高代表。

   可見,盡管人類的想象能力有限,但是通過抽象的邏輯手段仍然可以不斷地發現與認識未知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48

重發小文:滿倉陪調整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ert.html

   今天,股市成交量爆表而跌!在此重發本人2010年11月14日的一篇小文:

 

滿倉陪調整

   股市有起有伏,調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法避免,不可拒絕。又因調整何時會到來,尤其是幅度會有多大,都是不能確切預知的,故對於長期(價值)投資者來說,滿倉面對任何調整,不失為一個有效方法。這是符合股市基本規律的——股市漲多跌少,踏空失去的比套住損失的要來得大,而避跌必定容易踏空。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看到不少投資者長期持股不動而獲利的原因。

   由於人有憑直覺來思維的本能習慣,具有“厭惡損失”的天性,因此大多數人對於套住和下跌特別敏感,而對於離場的踏空卻不易感知與察覺,常為躲避了一小段下跌而竊喜,但對於更大一段的踏空卻無所謂,結果是,想竭力避免被套,往往不知不覺地在更高的點位上進入;有的越是怕跌怕套,就越是會等到最後一刻往山巔上沖,最終,前面踏空了一大段,而勇敢地站到了山頂上。

   明白了這個原理,那就不必畏懼任何調整(包括熊市)。大跌和暴跌恰恰可以鑒別所持股票的優劣,也是調倉換股或買入的好時機。只要堅信自己手中股票的價值,何須怕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78

京津冀霾天氣多發重發 越來越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臺有關專家7日對記者表示,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京津冀霾地區多發重發的主要誘因。

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較2015年同期偏多5天。

其中12月16-21日、12月30日至2017年1月7日兩次過程,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汙染程度重。2017年1月2日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監測顯示,我國中東部霾區面積超過70萬平方公里。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期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指出,2016年為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我國2016年氣溫為歷史第三高,其中12月為歷史最高。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特別是冬季溫度升高大於夏季,高緯度溫度升高大於低緯度,高低緯度的溫度差異縮小,不利於冷空氣南下,使得冷空氣過程少,強度總體偏弱,也導致霾天氣較近幾年多發重發。例如,10月印度新德里、11月伊朗、12月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韓國首爾等多地均遭遇了嚴重霾天氣過程。

“2016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霾天氣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正研級高工艾婉秀說,氣候條件越來越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京津冀霾地區多發重發的主要誘因。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地區冷空氣次數少、平均風速小、小風日數多,導致近期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霾日數偏多。

艾婉秀介紹,首先是冷空氣次數少,強度總體偏弱。11月以來,東亞冬季風偏弱,我國僅出現6次冷空氣過程,較常年同期(8.2次)偏少。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活動路徑偏北。在缺少冷空氣影響的情況下,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氣多,大氣擴散氣象條件差。

監測顯示,京津冀地區平均風速小,小風日數多。自1961年以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呈逐年減小趨勢,減小幅度達37%,而年平均小風日數增加了64%。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平均風速比常年同期(常年指1981-2010年的三十年,下同)平均值偏小,其中11月較常年同期偏小8%,12月偏小19%;小風日數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多,其中11月偏多7%,12月偏多18%。北京的情況更加明顯,11月平均風速減小20%,12月減小27%;11月小風日數增加27%,12月增加35%。

大氣環境容量反映大氣對汙染物的通風擴散和降水清洗能力的綜合指標。容量低表示大氣對汙染物的自凈能力弱。艾婉秀介紹,自1961年以來,京津冀11-12月大氣環境容量下降了42%。與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大氣環境容量偏低6%,大氣自凈能力偏低15%,靜穩天氣日數占比達63%。

其中,2016年12月16-21日和12月30日以來,北京地區的大氣平均自凈能力比年均值下降了50%以上。另外,京津冀地區的地形條件也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西部和北部“弧狀山脈”包圍,霾天氣過程往往易出現偏南氣流,將南部汙濁空氣吹向華北平原並停滯,加劇了京津冀汙染物和水汽的聚集。

中央氣象臺預計,1月8日至14日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象條件整體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京津冀地區無持續性霧和霾天氣,但11日前後京津冀地區中南部有輕至中度霾。

12月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188

重發《早買無妨》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opu.html

   近日,股市大跌,市場低迷,不少朋友低位出手,但都紛紛落套,深感郁悶。“媽的!又買早了!”顯然,他們是想買的更低或最好能夠抄底。針對這種念頭,我想起自己以前寫的一篇小文:

早買無妨
(2010-10-30)
  L君是與我交流個股最多的股友,我們選買的股票大部分相同,操作方法也差不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之間逐漸出現了差異,目前主要表現在“買入時機”上。長期以來,我們大都是左側買入的,而對於我,由於技術水平低,敏感性差,更容易買的早,有時買得過早。針對這個現象,L君一直想加以糾正。特別是,自從他進入某家證券公司做客戶經理之後,我們在買入時機上的分歧進一步增大。
  L君潛意識里總想解決買套問題,他努力研判趨勢,越來越多地運用技術方法,逐漸形成了這麽一個買入思路:反正是做中長線的,與其早買,還不如等它漲上來再買;漲上遲買所失去的幅度並不一定比買套的幅度大,頂多也差不多,更何況有可能買得更低一點呢。L君正不知不覺地從“價值評估”走向“趨勢預估”,想以此來解決“買早”的問題,企望選擇更好的右側買點。他也曾屢次得手。
  但竊以為,這個方法是難以長期奏效的。“價值評估”和“趨勢預估”兩者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有時甚至是矛盾的。前者是以確定性的思維來對待確定性的事件的,而後者是以確定性的思維來對待不確定性的事件的。比方說,對於某只下跌股票,當“價值評估”者根據價值評估認為有了可買的安全邊際,就會買入,而且可能會越跌越買,這是因為他相信該股票確定會漲回來,而且還能夠漲得更高——這是確定的;而這時對於“趨勢預估”者來說,他生怕買早了,於是就會等到它趨於穩定,才會出手,而這常常需要較長一段的時間並上漲到一定的高度——這往往是不確定的。可見,價值評估買入並非想買的最低,而趨勢預估買入是企圖買得更低或抄底。  還有,選擇更好的右側買點,看上去很有道理,具有可操作性,其實是誤覺。為什麽?因為底點或低位只有等事後走出來才能確定的,而這常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並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底點或低位對於大盤來說都非常難以及時確定,更不用說是活躍性大得多的個股了,短期里根本就難以知道的,也就無從判斷它是否已經是從底點反轉開始沿右側上漲了。尋找右側好買點的想法是把結果當原因來看待了:打開已經走過來的K線圖,看著那些已經形成了的底點及低位,從而想當然地認為可以避免左側買套而選擇右側更佳買點。殊不知,這是事後之明的認識,實際上“買入”是處在不可知的行進過程中,是無法吃準漲跌的。所以,想要絕對避免買得早,必定會買得晚或較晚或很晚。
  回頭來看看L君最後幾次的買入情況,雖然他根據技術分析,都抓在短期回蕩的底部買入,但卻都比我在之前波動的高位買入時的點位還要高!眼下,L君手上想買還未買的現金還有,比以前明顯增多。越是強調趨勢操作,這種情況越是會發生。
  當然,技術分析和趨勢研判肯定是有用的,比如,倘若我這方面能力強一點的話,買入時還可以做得更好一點,盡管如此,但重點還是應該放在估值上面為宜。
  因為從更大的邏輯上講,投資越早越好,所以L君的“反正是做中長線的,晚點兒買也沒關系”不妨改為:
   “反正是做中長線的,早點兒買也無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61

重發《這其實是想撈底》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oqy.html

   今天,股市來了個“深V”走勢,讓人看傻眼。
   有的朋友果斷出擊,而有些“價值投資者”朋友則緊捂口袋,按兵不動。他們認為,現大盤仍在熊市途中,PE為16倍,PB為1.6倍,還未跌到歷史最低位置,更好的時光還在後頭,至少還有“最後一跌”,所以,他們要等到更好或最好的時機出現時,再下手。
   這豈不是想撈底嗎?這不禁讓我想起自己以前寫的一篇小文:

這其實是想撈底
(2010-07-04)

  上證指數跌至2373點時,大盤PE為18多點,距破2000點僅一步之遙,離15的PE也只差一步!有些朋友異常興奮,但還是按捺住激動的心情,“靜靜地、耐心地等待這一美妙時刻的到來”。他們說,這樣的極端時刻畢竟難得出現,只分別於1992年11月、1994年7月、1996年1月、2005年6月、2008年10月出現過5次,這次即將唾手可得了!其中有一位朋友總結自己幾年來的經驗教訓時說,最大的錯誤莫過於沒有去耐心等到這樣的“美妙時刻”,而在大盤PE不低的時候入市,結果收獲甚少,還指出自己這種做法正如格雷厄姆所說的“用較高的價格去購買一只股票是一種投機”的行為。

   朋友們遵循和恪守自己的投資方法,期望獲得更大收益,無可非議。現在,在這里只想借此展開一點討論,辨析一下思維邏輯。

   1、現在距離大盤破2000點和PE降到15,確實近在咫尺!然而,你根據3478點跌至2373點(本周五最低到過2319點)就能進而斷定必破2000點並且PE降至15?若按這個邏輯,那反過來,當時漲到3478點時也可理所當然地推斷必定漲到5000點或6000點以上?由此可見,這是一種漲看漲、跌看跌的直線型思維,本質上是屬於趨勢思維。

   2、如果大盤不破2000點,PE不到15,怎麽辦?你進不進?如果現在它調頭往上走了,你追不追?又如果PE真的低於15,降到14了,你是否又會想應該再繼續等待更加美妙的“美妙時刻”出現?因為14到了,那13、12、11、10……還會遠嗎?或許你會說,哪會這麽一直跌下去的呢,15左右的PE也才來過5次,已經是個極端位置了!好!那就按這個說法,反過來,最牛的6124點、60的PE曾經來過一次,那就是上限了,於是乎,上證A股就被我們框定了:它將在1664點至6124點(相對應的PE在15至60)之間作巨型箱體運行。鑒於此因,投資操作也就變得極其簡單了:箱底買入,箱頂賣出。多麽精準,多麽美妙啊!會這樣嗎?“因為5次PE為15,所以這次也一樣”,這種思維方式顯然是把結果當原因了,即拿已經發生的事情來斷定還未發生的事情,是“對著後視鏡來看未來”,而股市正如傑瑞米格·蘭桑所說的:“某件事1000天的歷史不會告訴你第1001天的任何信息。”

   3、即使跌破2000點,PE也到了15,由於你買的是個股,而不是指數,所以你瞄準的股票未必會同步跌到最底點,有的可能已經調整結束往上走了,而另有的可能還在繼續調整,屆時絕大多數的股票就是這樣參差不齊地運行的,那你怎麽買?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悖理:本想鐵定買在底點,但卻不易做到。“用較高的價格去購買一只股票是一種投機”,那想買得最底點,這是不是另一種投機和貪婪呢?

   以上這些,只是就事論事地對“等待‘美妙時刻’到來的動機(思維、想法)”進行辨析,從而揭示出其實質:想撈底。倘若這底果真抄得到,那反過來,上面的頂也就一定能夠逃得掉。抄底逃頂,誰有這能耐?這些朋友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思維),原因在於,認為股市的運行是確定的,是可預測的。這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事實上,股市的基本規律就是高度的不確定性。

   這些朋友意欲拋棄投機行為,但也並沒有聲稱這樣的等待就是價值投資,因而在此只限於思維邏輯的範疇加以辨析。這里提及了“價值投資”幾個字,就不妨再多說幾句。在某些場合下,試圖買在最底點與等待足夠的安全邊際,從形式上看是何等相像啊!以致有時候連投資者自己都分不清。那它們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簡單地講是,價值投資者買入時機的選擇,不是因為出手的時點剛剛好,他不會用時點的概念去衡量一個交易,只會用價格去衡量一個交易是否合適,即買入是因為價格合適,而不是時間合適。由此可見,價值投資者關註的重點在於作為個體的企業上面及其股票的表現,即側重於個股的,只要瞄準的股票有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就會出手買入,同時絕非認為下周或下個月的時機不會更好。而想最底點買入者,是想買在一個最最好的時間點上、同時買到一個最最好的價格,這是企圖抄大底。

   或許這些朋友毅然堅持自己的既定方針:不破2000點、不到15的PE就是不出手(盡管大盤PE最低時,個股PE未必為最低),寧可一直等待著!當然,這完全是可以的,因為這個更低的指標以後或許又會出現。只是在此我們輕聲地提醒一下:投資是長周期項目,最大的成本乃是時間成本啊!“不要因為覺得明天會有更吸引人的投資,就錯失今天很吸引人的投資機會。”(巴菲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62

重發《實在扛不住,請再扛一扛!》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z7v.html

    眼前,股市暴跌!重發2015年7月7日小文:

實在扛不住,請再扛一扛!
2015年7月7日

    “扛不住了啊!”今天,又有幾個朋友來電哀嘆。

   這場迅雷不及掩耳的股災確實讓人膽戰心驚,害怕不已。作為我們小散又有什麽辦法呢?我想,只能堅守!這不失為是一個沒辦法的好辦法吧?本人在置頂小文《兩條定理》中講到,股市運行,時間是空間的函數,跌得越快,調整或熊市的時間就越短;股市是鐘擺,怎麽跌下去,就會怎麽漲上來。據此原理,股市漲高了總要下跌,而慢跌陰跌不如快跌暴跌,是不是?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無須害怕和擔憂,而應該更加堅定信念。還有,暴跌或走熊給了我們更好的買入機會,何樂而不為呢?這回,大家千萬《別把投資再做反了》(本人前篇小文),因為人的一生苦短,股市人生沒有幾次可讓你投資方向走反折騰的,是不是?

   當前,各種悲觀論調四處充斥,這讓我再次想起本人小文《兩條語錄》(2011-9-15):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毛澤東說:“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其所以是錯誤,因為這些論點,不符合大約一百萬年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也不符合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體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種自然科學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歷史事實。”

   我也相信巴菲特曾說的一句話:在過去的238年,沒有人靠押註自己的國家崩潰而獲得巨大成功的。

   朋友,我們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們就只能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朋友,實在扛不住了,請再扛一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58

重發《“阿爾法”與“貝塔”》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zsu.html

   上周六,巴菲特發布了他第53封《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其中講到他投資指數基金贏取“十年賭約”之事。這是“被動型投資”戰勝“主動型投資”的經典案例,人們津津樂道。這還讓我想起本人2015年10月15日寫的小文:


“阿爾法”與“貝塔”

(2015-10-15)

   朋友T久沒音訊,今天突然來電,興致勃勃地談他一個打算:他想與人合作,用對沖方法做證券。他說,這叫“阿爾法方法”,收益可觀。

    他問我:“你看怎樣?”

   對於做證券,我們簡單而通俗地來說,靠市場行情吃飯的叫做“貝塔方法”,其與整個市場平均收益率密切相關,是隨大勢的,屬於是被動型策略方法;而與市場整體無關,靠技巧獲取額外收益吃飯的,叫做“阿爾法方法”,這屬於是主動型策略方法,全靠真本事,典型的就是對沖基金。

   朋友T認為,不論股市是漲是跌,是牛是熊,運用對沖手段的“阿爾法方法”都可賺錢,收益基本不受市場走向影響,同時還可避免市場系統性風險呢。他前段時間潛心研究“阿爾法”,並在他想與之合作的兩個朋友那里試行了一個階段,嘿!效果還真不錯呢!T說,他準備再驗證一段時間,如果確實可行的話,叫我們也跟著他去做。

   朋友T還說,現在都什麽年代了?互聯網時代啦!人家國外先進的對沖基金都在運用最新的投資理論和先進的金融交易模型及技巧來操作,追求高收益。你瞧現在的美國,電腦越來越代替了人腦,股市越來越讓電腦占領去了呢!據說,美國證交會目前估計,程序化交易已占到美國全部股票交易額的一半以上了呢,在其他資本市場上也占到了很高比例。在華爾街,諸如“黑色周一”之類的情況出現,但高頻交易機構獲大利的事例有不少呢。現在有人還準備添置所謂的“機器人顧問”呢,以滿足消費者對於自動化投資組合管理不斷擴大的需求。“而我們市場里的散戶呢還傻不拉嘰的躺著不動,任人宰割!媽的這樣下去可不行啊!得靠自己想辦法啊!這也叫自救嘛!”T越說越起勁,“樊綱都說了,你散戶沒有4臺電腦就別想炒股。近日,投資名家金巖石大師也說道,怎樣在股市中賺大錢,秘訣只有一個——投資決策數據化,人腦+電腦。”

   朋友T在那頭一波又一波的說著,我在這頭聽得一楞又一楞的!我操!現在華爾街有了機器人顧問,什麽時候美國白宮高級顧問也都是機器人了,說不定哪天機器人當選總統了呢!我的媽呀!

    不過,我很是納悶:

   1、如果某款電腦或機器人交易模型及方法非常出色的話,那它很快就會被很多人複制,市場上相類似的程序操作也就到處都有,結果很快就形成了電腦或機器人羊群效應。是不是?那問:假如這樣做都賺錢了,誰輸錢呢?還有,要是某臺電腦或某個機器人一旦出現“恐慌情緒”,即刻就會閃電般地蔓延到市場各個角落,隨即就會發生迅雷不及掩耳的踩踏事故,大多數采用“阿爾法”的人還不是照樣遭殃嗎?

   2、你剛才提到投資名家金大師,這讓我突然想起以前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當年他在索羅斯旗下工作,他創建了一套交易模型,模擬運行效果甚佳,於是乎,他向索羅斯提議,按照這套方法進行實盤操作,結果索羅斯斷然否決,索羅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任何模型都不能覆蓋市場不確定性部分的。

   3、如今,互聯網日益發達,電腦或機器人越來越先進和聰明,照理說運用“阿爾法”的對沖基金應該更加遊刃有余、無往而不勝了吧?然而事實怎樣呢?就拿近期來說吧。今夏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劇烈,一些頂級的對沖基金遭受重創,比如,據報道,8月份整個對沖基金行業損失高達780億美元呢。更叫人匪夷所思的是,該行業的表現已連續多年不佳,其中許多對沖基金甚至未能跑贏美國股票指數呢。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對沖基金的運營空間日益擁擠而造成互相踩踏所致。

   有報道說,前幾天A股市場上有大單按照程序化交易自動拋出。現從今天的大漲走勢看,拋出的未必撈得到什麽便宜。是不是?

   當今,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越來越緊密相連,世界各個角落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全球資本市場相關性更是與日俱增,不確定性也就日益增加,而所有這些不確定性勢必會不斷地顛覆對沖基金的計算模式。難道你真相信有哪個牛人的“阿爾法”可以窮盡所有的不確定性?事先能夠料到蝴蝶效應、黑天鵝什麽的?這本是上帝做的事情,你就不怕上帝知道了而惱火嗎?哈哈!

   4、在此,我們不妨看個知名的“阿爾法”與“貝塔”對決的實例。2008年1月1日,巴菲特與普羅蒂傑公司總裁特德·塞德斯立下100萬美金慈善捐款的十年賭約,屆時看誰的投資方法更優。前者選擇了以標普500指數基金為主的被動型投資策略(“貝塔方法”),而後者精心選擇5只對沖基金,采用主動型投資策略(“阿爾法方法”)。至今年初,7年剛過去,巴菲特贏利超過63%,而特德·塞德斯贏利20%都不到,於是乎,後者提前3年認輸。“貝塔”就這麽輕輕松松地擊敗了“阿爾法”!有點不可思議吧?

   將近6年來,巴菲特自己的投資業績連年跑輸標普500指數。最近表現還特別差呢。難怪他去年就立下遺囑,將把他個人財富的90%轉為標普500指數基金。巴菲特早在1996年就說過:“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早晚會發現,最好的投資股票方法是購買管理費很低的指數基金。”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紐約華爾街就有一項統計研究表明:各種積極的個股投資或套利的策略並非一定好於消極的指數投資的策略;而且還有,幾乎所有重大的投資失誤都由積極策略造成的呢。這就是說,“阿爾法”並非一定勝過“貝塔”。

   我們再來看個小插曲,電腦發明不知多少年了,據說,巴菲特大爺至今還不會用,也不想去用,這真是太“貝塔”了吧?

   現在,你還會認為“阿爾法”的對沖基金依靠先進的模型,運用電腦或機器人,利用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品,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金融領域之間不斷地跳轉肯定能夠如願以償、大獲全勝嗎?

   老想著要超越市場,征服市場,駕馭市場,總與市場比高低,到頭來只恐怕贏得了一時,而贏不了一世。竊以為,對於我等後知後覺、平庸無能的小散來說,雖說學點、用點“阿爾法”未嘗不可,但還是立足於“貝塔”或許更好吧?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才會贏。


鏈接閱讀:《 指數基金就是最優組合》(2018-0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49

金控細則呼之欲出,百余企業或重發牌照

自資管新規正式落地之後,金融控股集團的監管細則成為金融穩定領域當下最為緊要的任務。

第一財經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獨家獲悉,金控集團監管首批試點機構已經確定為包括招商局、螞蟻金服、蘇寧集團等在內的五家,“另外考慮地域上,北京、上海還各有一家”,上述人士表示,去年年底試點名單已經確認,2018年年初開始試點。

中國自2002年開始試點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至今已經有100家以上的金控企業。混業經營在增加金融機構業務多樣性和競爭力,追求資本投資最優化、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蘊涵了風險。尤其是目前在中國分業監管的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在監管規模上尚存空白,監管主體也有待明確。

隨著防範金融風險成為當下的主要任務,金控監管細則的制定和出臺也被快速提上議程。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監管的主要思路是先試點,規範、達標後再審核發牌。監管辦法正在報批,按程序還要經過討論審議。

資本真實性、質量、充足是監管核心要點

據了解,之所以選擇以上五家金控機構作為試點,主要考慮是試點要覆蓋央企、國企、民企、地方企業、互聯網金融企業等不同類型,試點的選擇同時也考慮了地域性。其中,螞蟻金服和蘇寧集團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家互聯網金融企業,也是地方民營企業,註冊地分別在浙江杭州和江蘇南京。此外,還有兩家分別為北京和上海的地方國企。

接近監管人士透露,試點方案的核心主要聚焦在:公司治理結構、資本來源、資本的真實性、資本整體充足率、杠桿、關聯交易、股東責任、防火墻、並表監管等方面。

“金控的資本是加權平均的概念,主要是指集團整體杠桿水平,單個機構資本達標,集團也要達標。”前述接近監管人士進一步解釋稱。

“目前試點時間比較短,還不太成熟,所以一直沒有對外披露。”該人士稱,目前主要思路是先試點、規範,達標後再審核發牌。監管辦法正在報批,按程序還要經過討論審議。

盡管目前監管細則還沒有披露,但實際上在央行此前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中以及相關負責人的講話中,對於金控集團的監管思路和監管的基本原則,已經呼之欲出。

在今年兩會的央行記者會上,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對金控監管有過詳細的解釋。

周小川當時稱,首先一條是金融業要依靠充足的資本。資本是能夠吸收風險的基礎和能力,因為金融是高風險行業,你必須有一定的本錢來支撐它的穩健經營。目前出現的一些金融控股的行為,使得有一些他們所控制的金融機構的資本並不真實完整,社會上存在著一些虛假註資、循環註資的問題。因此,強調資本的真實性、資本的質量、資本的充足,這是加強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的一個內容。

二是集團的股權結構和收益所有人的結構。實際控制人的狀態應該保持足夠的透明度。

三是加強金控集團內部的關聯交易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在今年兩會的提案中,對於金控公司的監管對象建議稱,抓住問題突出的金融控股公司,分類施策。按照抓大放小原則,從系統重要性角度考慮,將規模較大、風險外溢程度較高的機構納入監管範疇。“對於保險系金融控股公司、地方政府主導的金融控股公司、民營控股金融集團、互聯網金融集團等,應予以重點關註和監管。”

關於金控監管細則的研究進度,上述接近監管人士表示,先試點,規範、達標後再審核發牌。目前監管辦法正在報批,按程序還要經過討論審議。

重新審視混業經營內生風險

金控集團的風險已經成為威脅中國金融穩定的重要領域之一。在中國分業監管的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在監管的規則上尚存空白,監管主體也有待明確。

根據1999年2月國際上三大金融監管部門——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聯合發布的《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原則》,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內涵,即“在同一控制權下,所屬的受監管實體至少明顯地在從事兩種以上的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同時每類業務的資本要求不同”。

中國金融業經歷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混業經營模式,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走上分業經營的道路。

直到2002年,國務院批準光大、中信和平安作為第一批試點綜合金融控股集團。2005年“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完善金融機構規範運作的基本制度,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自此以後,金控集團在各地全面開花。除了試點的金控公司,一些商業銀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也開始嘗試多牌照綜合經營。招商局、寶鋼、中石化、中石油、華潤、五礦、國家電網等實業型央企也以產融結合的方式參與其中。

此外,還有地方金融集團、民營金融集團和互聯網金控集團等,地方金融集團如上海國際集團、廣州越秀、浙江省金融控股公司、山東魯信集團等;民營金融集團包括平安、複星、明天、泛海、希望、萬向、東方等;近年來新崛起的互聯網金控集團,如螞蟻金服、蘇寧等。

據統計,截至2016年年末,有近70家中央企業擁有各類金融子公司共150多家,有28家民營企業持有5家以上金融機構的股權。

“混業經營自身存在著不透明風險、道德風險、監管套利、投資者保護不力四方面風險,這些混業經營的業務在增加金融機構業務多樣性和競爭力的同時,也放大了道德風險和利益沖突,對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形成了挑戰,帶來了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的風險傳遞。”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近日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

孫國峰分析了風險的主要表現,一是機構跨界擴張,一些金融機構追求多牌照、全牌照,一些企業控股了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成為野蠻生長的金融控股集團,抽逃資本,循環註資、虛假註資,以及通過不正當的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比較突出。二是業務跨界套利,表現為不合理的影子銀行,體現為交叉投資、放大杠桿、同業套利、脫實向虛等一系列問題。

“金融控股集團內部不同的金融業務存在著跨行業、跨市場傳遞的風險,因此需要建立內部的防火墻以隔離這個風險,進行穿透式監管。但如果將金融控股集團內部的業務完全隔離,和金融控股集團當初設立的初衷也是相悖的,這就決定了混業經營模式下金融控股集團存在這種內生的風險。”孫國峰指出。

去年10月,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期間發表演講時,首次公開提及金融穩定四大重點關註領域,包括影子銀行、資產管理行業、互聯網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金融監管方面,將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過去一年多,針對以上四方面,監管機構相繼揮出重拳。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的落實成為當下金融穩定領域的首要任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