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觀點 - 施永青 為何香港常有財政盈餘 (2012年02月08日)

1 : GS(14)@2012-02-08 22:34:1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15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627

【財經八一八】 唯品會威過facebook

1 : GS(14)@2016-11-13 22:02:10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7%A5-080603287.html

《財富》雜誌最新公布了增長最快的100家企業,當中,中國公司佔了9家,唯品會更排行第二,就連Facebook都要緊隨其後,至於第一位則是美國自然健康時尚集團。

今次選舉是根據入圍公司近3年的營業收入,利潤和股票回報率而編制,所有入圍的公司均在美國上市。唯品會是時尚商品電商,經常推出中高端服飾特賣,在日漸壯大的中國中產階級非常有吸引力。

至於其他上榜的中國企業,還有學而思教育集團、諾亞控股、晶科能源、歡聚時代、網易、正保遠程教育、中國生物及新浪。近年不少中國高新企業選擇到美國上市,一是美國對於高新企業的接受程度較高,故給予企業較高的估值,二是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制度,亦阻礙內地高新企業來港上市的意欲,所以到目前為止,在港上市的高新巨無霸,來來去去只有騰訊(00700)一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79

台灣置業交易細節多 詳閱「不動產現况說明書」免中伏

1 : GS(14)@2016-09-30 08:03:34

【明報專訊】台灣鄰近香港,加上物價較廉宜、生活節奏較為輕鬆,不少香港人均有意往當地尋找退休或第二居所。不過,在台灣置業的程序與在香港買樓有明顯分別,作為海外買家,須注意樓宇狀况及稅項等細節,確保交易順利。

不少人認為,近年愈來愈多人喜歡移居台灣,其實早在三四十年前,已經有一波香港移民台灣升學或創業的潮流。中原地產台北總經理張紹權(圓圖)本身是香港人,但自從約20年前來台灣讀大學後,就一直留在當地發展。他表示,「讀書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來台灣讀大學,後來也從事了各行各業;台灣的確是一個很宜居的地方。在這裏我的家有2000多方呎,但在香港只有數百呎,在這裏定居多年後,回到香港會不習慣」。

樓花限五成按揭 二手樓限六成

於台灣置業的步驟及用語和日本比較相似,物業分為「預售屋」和「中古屋」:預售屋類似香港的樓花,而中古屋指樓齡較高的二手物業,兩者的買賣手續也有一點分別。按揭方面,如果是預售房,最高按揭成數為50%;如果是現成物業,海外人士按揭最高可達六成,本地人可以有七成至七成半的按揭。

代理要向買家詳解「說明書」

台灣的置業程序亦與日本類似,兩者均設有「不動產現况說明書」,購買物業時地產代理須向買家詳細講解,確保買家對購買物業的現况完全知情。不動產現况說明書會清晰寫明該物業的間隔,購買時附有的設備與裝修,甚至單位有否曾經發生任何特別事故也有註明,較香港的售樓合約更清晰。

一般在台灣購買住宅物業,也會找物業代理協助。台灣的物業代理和香港一樣,在大街上顯而易見。張紹權表示,香港人在台灣置業沒有特別限制。除了透過台灣發展上來港的展銷會,一般在台灣房地產舖放盤的物業,香港人也可以購買。 另外,台灣的房地產仲介網站也非常流行,不同的房屋仲介也會在網上提供樓盤租售資料。購買心儀房地產前,不妨了解該物業附近其他住宅的價格水平及質素,以作比較。

買樓前檢測 避買「海砂房」

在台灣購買二手物業時,需要留意有沒有「海砂房」及「輻射房」的問題。張紹權表示,海砂會侵蝕鋼筋,對房屋質量造成影響。海砂屋的問題有一段時間在台灣頗為普遍,準買家可以在置業前先進行海砂屋檢測,確保物業質素。

至於輻射房只會出現於約30年樓齡的房屋,「大約30年前發生的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輻射事故,當時有一批從東歐來的鋼筋帶有輻射,部分來了台灣,但新的房子已經完全不會有問題」。

須付代書費登記規費

稅項方面,海外和本地人士購買物業時,稅項基本一樣,包括契稅、印花稅、代書費和登記規費。代書類似香港的樓契律師,一般會在買賣房屋時,由地產仲介推薦。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提供的資料顯示,代書費一般是5000至7000港元,費用用於處理土地及建築物的登記。登記規費是土地當年讀申報締結總額的0.1%,建築物是當年評定現值的0.1%。評定現值會隨時間轉變,如果建築物的屋齡較長,相關稅項也會較低。不過,需要留意台灣新增房地合一稅以遏抑樓價過熱,收取方式類似資產增值稅。作為海外買家,如果在物業持有1年內出售,扣除房屋修繕費用後,須支付房價增幅45%的稅項。此措施亦令台灣樓價最近出現下滑,降低炒賣風氣。

明報記者 蘇樂恩

[蘇樂恩 海外置業錦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018&issue=201609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631

魚樂無窮:科網股撈唔撈?

1 : GS(14)@2017-06-16 01:55:27

科網股是否見頂,再度成為市場熱話,遭沽空風暴正面吹襲嘅股份如瑞聲(2018)及科通芯城(400),圖表明顯走樣,尤以後者為甚。部份則因股東減持令走勢逆轉,當中包括通達(698)、昂納科技(877)、ASM太平洋(522)。說穿了,最強一定係騰訊(700),然後搭多隻舜宇光學(2382),科網股係咪見頂一定係問呢兩隻。估值貴定平我唔識睇,但兩隻股份行咗幾年大浪,升幅數以百倍計,如今由高位回調唔夠一成,現時搬出見頂論絕對講唔通。「但呢排在香港呼風喚雨嘅北水,沽騰訊沽得好勁喎,驚唔驚先?」今次佢哋啱唔啱,要事後孔明先知,但根據過往經驗,強勢股絕對經得起北水考驗。滙控(005)就係一個好例子,年初因暫停回購,北水轉買為沽,股價一度跌至近60元大關,但最新季度業績交足功課,反過來挑戰70元水平。所以因為騰訊被北水狂沽而睇淡,未免太過武斷。至於係咪撈得過,就好視乎你信唔信科網股的故事,你信嘅,幾十倍PE可以係好平,唔信嘅,盈利增長五成或者更多都係泡沫。唐牛
https://www.facebook.com/tongcow88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5/200560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540

魑魅魍魎:李超人賺到100歲

1 : GS(14)@2017-11-05 15:54:16

李嘉誠終於要把中環中心賣走,促成一單402億元的大刁,為中資湧港寫下歷史上重要的一頁,作為香港人,少不免唏噓,唏噓的不是誰跑了,而是作為普通市民,根本沒有資格去跑。先看看402億元對於李嘉誠是甚麼概念,代表着賣走多少年收益。根據公告上的數字:2015財年,中環中心除稅及非經常項目後之綜合純利為6億500萬港元,而2016財年則錄得33億8,500萬港元。

402億袋袋平安

依照2016年的盈利能力,要賺402億也需要11年多的時間。以李嘉誠現年89歲計算,11年後他剛好100歲。近年香港政經波譎雲詭,本欄相信,就算是李超人也不敢說準,未來11年香港和整個世界會變成甚麼樣子,所以不論這個決定屬於超人還是李澤鉅,現在來個袋袋平安,並不算很差的選擇。對於中環中心終於售出,長實發言人回應說:「買賣房地產是公司的本業,我們的日常業務,政府都是一幅幅土地出售。很多香港公司的物業都是出售予內地企業,今時今日這是很普通的事,沒有賣家,國際及內地新資金怎有渠道來香港?」而對於長實這個「回應」的語氣與用字,看過《門徒》的讀者或許有點似曾相識,飾演毒販的劉德華有一句經典對白:「生意是講供求的,他們買,我們賣。我有叫他們吸嗎?我有嗎?我沒有!是他們自己要吸!我又沒逼他們!根本不怪我們!要怪怪他們。我有逼他們嗎?我根本沒有逼他們……」中環改朝換代已是大勢所趨,無奈的是香港人只能隨波逐流,要與「吸食毒品的道友」繼續一起生活。過去十多年,中環人可能過得還算不錯,但未來在北水主導的社會,香港人還寄望與虎謀皮,恐怕只是異想天開。這世上絕大部份人也喜愛金錢,但如果香港人單從自身利益的角度處理問題,而不是從社會利益的觀點考慮,賣走資產、放低法治、捨棄尊嚴,最後只會一沉不起。十一少
http://fb.com/11mister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05/202050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34

筆值一哂:好過去搶

1 : GS(14)@2017-10-09 03:05:23

早兩天本地新聞焦點有「久違」的珠寶金行劫案,三名劫匪持械……其實不過就是大木棍和鐵鎚打劫尖沙咀金舖,搶走九件首飾,共值2,400萬。然後三人還要擠在同一部電單車上逃走,據報行踪仍不離西九龍範圍,可知道路擠塞情況。有傳媒朋友且有感而發,另提舊案以對照更寫實的社會現況。話說1984年葉繼歡搶了輛客貨車才進行其「大茶飯」,連環打劫金行,合共劫走1,000萬金飾。銀碼雖未及上述的2千多萬,不過其時一個500呎單位樓價只約值25萬元,換言之,當時葉已搶去40層樓等值的金器。時移世易,以現在樓價計算,剛犯案的三位搶匪倘若平分,每人勉力仍可買下一個單位……還要不如媒體報道般,鑽飾黑市贓物只能還價二折,否則三位頂多俾到首期,然後仲要一齊合力供樓,就算匪幫可逍遙法外,不用作囚徒,但都要做一世樓奴!難怪有人回應帖文:在香港做賊都買唔起樓!莫講話買唔起樓,多少人且連租下一個棲身之所也負擔不了,不然香港又怎會有近廿萬人要以居住條件極惡劣的劏房為家?同日新聞還有政府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合作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由社聯負責募集私人業主借出單位,並交予其他社福機構或社企,以廉價(不超過租戶入息25%)出租給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基層市民,目標是集齊500個單位,為至少1,000個住戶提供租期不少於2年的可負擔居所。現時社聯已有300多個潛在單位可供運用。首批至少34個單位料今年底接受申請,其餘亦陸續會於明年上半年推出。相對約1萬5千輪候公屋逾3年的劏房戶,更枉論全港總計廿萬的劏房人口,此計劃只有1,000位受惠名額,顯然僧多粥少,但總算邁出共享社會房屋資源的重要一步。相信新任特首往後亦會藉此以示其房屋政策的績效,畢竟將民間已見成效的項目重新包裝,再而據功,這位長官優而為之。事實上,早於2013年已有社企推出「光房」計劃,率先招攬有心的私人物業業主以低於市價出租單位,同樣由社企承包租務安排,再轉租予有需要的單親家庭。租戶最多可租住三年,期滿後住戶須騰出單位,好讓其他更有需要的家庭受惠。而租客在得到住屋保障的基礎上,亦需盡力展開新生活以滿足下一階段的住屋需求,這正正就是「光房」背後的「自助」精神,非但讓弱勢家庭有地容身,更重要的是締造機會重建新生。為此社企團隊每月都會透過家訪,跟進每個家庭的狀況,並會借助居所平台連結其他跨界支援,為租戶制訂適合的發展方案,此又名「光合作用」。始創階段起步為艱,首年只能為3個家庭提供居所,至今卻已在港九新界推出40多個「光房」單位,累計服務130多個家庭。早前更發揚「光」大,將整座閒置大樓翻新再出租,完成首個活化「光廈」項目,開幕那天還邀得當時的政務司司長出席,當然長官自亦順道取了不少經。強搶的尚且解決不了房屋問題,不過若然「強借」概念而行的政策可紓緩其中窘況,亦不失美事。王利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1/201592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89

財經評論:上市改革夠晒趕客

1 : GS(14)@2016-09-09 05:05:32

一切政治議題都講求包裝,成功的政策推銷員必須教育、催眠聽眾。偏偏影響深遠的上市架構諮詢全方位fail。首先講內容。難道主事者覺得一眾只能上班時偷偷炒股的股民,會讀畢整份45頁長的改革內容?如果散戶根本不明白,說是為了他們着想而改革,又有甚麼意思?講概念。「同股不同權」爭議中,證監會佔上風,因為概念簡單,「人人平等」簡而精。大多數人覺得自己工作上、生活上被壓榨、被迫害,當然力撐幾有錢都要守規矩,卒之成功砌低港交所(388)推廣的「識時務者為俊傑」。但「識時務者為俊傑」詭異地在今次辯論中借屍還魂。在店舖年頭減價到年尾的經濟環境下,反對派打出改革是「阻人發達、打爛飯碗」的牌,再直接指控證監會只為私利「奪權」。好死不死,證監會、交易所竟然以「改善效率、保障投資者」回應,不入屋,不容易消化,無影像,虛無到極點。最後,講說客。改革派找來的,都是傳統過傳統的意見領袖,證監會、政府前高層,只看銜頭都猜到論點。反對派善用天賜的選舉期時機,並找來李君豪,敢用港交所現任董事銜頭反對更是大膽一着,證明證監會、聯交所不和是鐵一般的事實。再動用大量網上攻勢,在不同傳媒起壇作法,連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現身解畫,都是錯。其實不必以理服人,反正沒收視。虧證監會主席唐家成還自嘲,(用英文講)做得監管者就預了不討人喜歡。喂阿哥,問題正是你don't even bother啊,今日才(用中文講)證監會歡迎意見,太遲了。記者:黃翹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8/197636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146

利字當頭:去槓桿化是唯一真相

1 : GS(14)@2012-09-04 12:52: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04/18007353
今年Jackson Hole甚麼都沒有,伯南克留低的只有一個懸念。
反而,三藩市、芝加哥、波士頓以及聖路易斯的聯邦儲備銀行的總裁,卻走出來說支持聯儲局公開市場操作、無限量買債。無限量買債的意思,就是一天不見到失業率回落到衰退前的水平,聯儲局就可以無限量地購入資產。
同場加映,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Michael Woodford發表文章,指為超低息政策定下期限指引,出口術不但無效,而且會製造一種悲觀預期。邏輯上,如果聯儲局認為要將超低息政策維持至某個日期,即意味著在這個日期前,經濟不會好,要是經濟不會好,限期完結時,要繼續超低息,直至永遠。反過來看,要是超低息政策真的發生效用,應該在期限完結前就見到經濟復甦,結果將會是聯儲局可能要提早結束超低息政策。換句話說,公開市場委員會聲明中那句「2014年底之前維持超低利率」的講法,實屬多餘。伯南克的發言,明顯是對這幾個人的回應。甚麼QE3的暗示,我還是覺得大家想多了。
靠政府不如自求多福
去槓桿的過程,不可能平坦無痛。記得十多年前,大家都說美國家庭靠借貸揮霍,不健康,現在就是「有咁耐風流」的結果了。當民間的負債在縮減,取而代之增加負債的是政府。買債的,卻是央行。結果,債和錢終於混為一體。債務貨幣化,結果還是財務自衞能力最低的人受的剝削最大。說到底,期望政府救市,倒不如自求多福。有些事,必須經歷一定的過程,聰明人知道過程的發展路徑,最低限度會懂得保護自己。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94

證券業蓬勃 從業員「陰功」 周顯

1 : GS(14)@2015-02-05 19:20: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光大證券買了新鴻基證券的七成業務,這一家曾經是全香港最大的證券公司,終於落入了內地券商的手上了。這些年來,香港的證券業務愈來愈蓬勃,成交額也是愈來愈大,但是為什麼證券從業員的收入卻往往是不升反降呢?我認識的股票經紀,不少是賺幾千元一個月,連最低工資也不及,三餐也成問題,這和證券業的繁盛,恰好成了強烈的對比。


外資入侵 港券商生存空間小

這其中的原因,十分簡單,正是因為在這些年來,先是美資行的大舉入侵,跟是內地券商的進駐,相比之下,港資券商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很自然地,本土的證券從業員的收入也節節下降,一山還有一山低,賺大錢的,不是外國人,就是內地人,怪不得這些本土香港人也要支持雨傘革命了。

所以,當我看到了新鴻基證券也被收購的時候,是多麼的唏噓,記得當年同學岑永兆初畢業時,進入了新鴻基證券工作,作為陳新燊的助手,當時他同我們同學聚會吹水時,是多麼的牛,可見得「新記」這塊金漆招牌,在當年的名字是多麼的硬。俱往矣!

個人而言,我是新鴻基證券的客戶,也是光大證券的客戶,但是由於我在光大的經紀、高大英俊的朱濤另謀了高就,在光大的戶口已dormant很久了。不知道新鴻基證券在將來會不會改名為「光大」呢?要知道,新鴻基是一塊名牌,當年我的老友Anthony在當corporate finance的teamhead,生意多到要推,正是因為內地客戶一聽到新鴻基,便投以信心一票了,相信是誤會它與新鴻基地產(0016)是同一集團的關係。所以,我也實在有興趣知道,究竟在收購完成了之後,「新證」會不會把這塊金字招牌也不要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30

茅台之夜做紅娘

1 : GS(14)@2011-12-15 23:19: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