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巫婆网:邪恶版eBay
1 :
GS(14)@2010-11-04 22:44:31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03/162033.html
对死巫婆网被称为“邪恶版eBay”的说法,弗兰克不过付之一笑。他认为,死巫婆网为拍卖获胜方节省了不少钱,况且参与者都从中获得了有趣的体验,因此付出点“入门费”也是值得的。
有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提出以竞价方式卖给学生20美元,起拍价为1美元,每次出价要比上次多出1美元,最后,无论竞价获胜方的最高出价是多少,他都得以这个价格买下这20美元。而其中的陷阱是:出价仅次于最高价的竞价方也必须支付他的出价,却什么也得不到。
人们看到的结果是:往往会只剩下两个学生继续竞价,当有人出价20美元,竞价过程会慢下来,但仍会继续,因为双方都不想“失败”。
这个竞拍游戏理念如今被一家叫做“死巫婆拍卖网”的网站运用得出神入化、近乎残忍。
这家有着“邪恶”名字的竞拍公司于2005年在慕尼黑创立,提供品牌电子产品,如彩电、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手机等给网友竞拍。
弗朗克•汉是死巫婆德国母公司娱乐购物北美区总经理,他正在查看最近的交易记录:一台47英寸的LG彩电,成交价230元;售价1100美元的尼康相机,46美元成交;售价1300美元的惠普笔记本电脑,104美元……
不,弗朗克•汉并不担心亏本。死巫婆网2008年进入美国时,当年的收入就高达2900万美元。它为什么不亏反而大赚呢?
因为在死巫婆网的拍卖销售方式相当“邪恶”。网友每出一次标,死巫婆网就向买家收0.6美元——不要小看这0.6美元。
然后拍卖开始了,网友会发现,每次出价后,价格增加的幅度让人抓狂。几乎一半的商品,每出一次价只增加0.12美元。东西越贵,增幅越小。
更折磨人的是,每个东西虽然都预先设置了一个结束时间,但当结束时间临近,正是大家抢着出手的好时机,一旦有人继续竞价,按网站规定,结束时间自动推迟20秒。于是,这些商品能够好几天都处于“最后竞价时间”。直到没人再出价,20秒后,最后出价者获得商品。
当一个32GB的苹果iPod Touch在反复地被推迟了无数个20秒,最终以122.4美元的价格结束了对网友们的煎熬,网站这一单的收入有多少呢?
弗兰克很快算出来:竞拍的起始价为0.12美元。每次竞拍,产品增加的单价为0.12美元,成交价122.4美元意味着网友共出标1019次,哪怕是同步喊价,而且价格相同,每次竞标死巫婆网都要收0.6美元,所以死巫婆网卖标的收入就有611.4美元。
同理,34美元成交的LG彩电,获胜网友竞拍177次花106美元,加其他人的投标费,死巫婆网赚了1037美元;129美元成交的索尼彩电,死巫婆网赚了3992美元……
每一次交易,死巫婆网都稳赚,竞价方总的说来是在亏钱,只有幸运胜出的最后出价人才是赢家。但是网站产品的平均成交价格大约等于市场价的60%,谁能抵抗这样的诱惑?
弗兰克觉得死巫婆网抓准了消费者的心理。如果消费者为了所钟爱的某样东西已经支付了一定的成本,成本越高,他就越不忍心放弃可能已经不合算的产品。
但是对死巫婆网被称为“邪恶版eBay”的说法,弗兰克不过付之一笑。他认为,死巫婆网为拍卖获胜方节省了不少钱,况且参与者都从中获得了有趣的体验,因此付出点“入门费”也是值得的。
他又新上架了一个商品:一款进货价为300美元的手机。弗兰克早“算计”好了:即使从0美元开始起拍,到达预计售价100美元大约需要666次点击竞拍,卖标收入已经超出了进价。
会有人来拍吗?当然!
“大明公司”的家族治理
1 :
GS(14)@2010-11-27 13:05:20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9/zNMDAwMDIwODAzNQ.html
和多数创一代一样,“大明公司”的开创者朱元璋精力充沛,能力超群,白手起家,为家族奠定了良好的事业基础,为了防止家族大权旁落,在运营公司的后期,他废除了“CEO”一职,将“董事长”和“CEO”职权合为一体,直接管理“六部”和公司各个大区。就在朱元璋逝世不久,家族就发生了权力内斗,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被迫去职,分管北方大区的家族成员朱棣成了公司的掌门人。
朱棣非常能干,是个名副其实的“创二代”,他力排众议,将大明公司的总部迁到北京,并进行了规模浩大的总部建设;上马大型文化工程《永乐大典》;派遣助手六度到海外“路演”,进行大范围品牌推广;数度主动出击,将公司潜在的竞争对手——蒙古——驱逐出核心市场。可是,数代而下,大明公司的掌门人开始厌倦家族事务,兴趣各异:有热衷于收集珍禽猛兽、喜欢动刀动枪的;有热心于宗教事务的;甚至出现了杰出的手工艺人,更有28年不主持公司经营会议的纨绔子弟。坦白说,公司中后期家族内部的干才实在有限。
不过,由于还有一个叫“内阁”团队在操持业务,家族事业还是有惊无险地趟过了百余年。名义上公司没有CEO,这个团队以顾问的名义,参与战略决策,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营,间或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比如,在东南大区成功驱逐了倭寇。吊诡的是,恰是家族较为勤勉的掌门人崇祯频繁介入运营,不断更换管理团队,公司最终整体破产。
有人评述,中国的家族企业是“集权式、帝国式管理,有点像中国的传统政治”,公司权力架构有着“君君臣臣”的遗存,展望未来10 年,中国式的家族继承将会是一个持续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家族企业,可以从“大明公司”获得哪些有意思的灵光?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从历史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了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
主强臣弱VS臣强主弱:明朝皇帝决策和行事风格的变化,关键在于内阁的出现。
《21世纪》:明朝的君臣关系的总体特点是怎样的?
毛佩琦:有些朝代皇帝勤勉,但是未必管得就好,有些朝代,皇帝不怎么管事,但是国家治理得还可以。明朝君臣关系大体有两种表现:第一种,主强臣弱,比如朱元璋就是个强势皇帝,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丞相会分权,他干脆废掉,直接管理六部,还设立了“四辅官”,明成祖朱棣大事也是自己拿主意。这个时期皇帝自己决定得多,大臣决策成分相对弱。
可是,明朝中后期情形改变了,不断出现“臣强主弱”的情形,这种情况第一次出现在正统年间,明宣宗死后继位的英宗皇帝才9岁,朝中“三杨”辅政;正德皇帝不怎么管事,宰辅杨廷和也很强势;最突出的是在万历初年,万历登基不过10岁,张居正主宰了明朝政局近10载。
《21世纪》:明朝前期的皇帝都非常强势,后期的皇帝普遍都没什么作为,甚至部分人都不怎么理政,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格的变化?
毛佩琦:关键是内阁的出现,内阁开创于永乐年间,正统年间大体制度成型。“内阁”起初是一个类似秘书班子的机构,后来慢慢演变为决策机构,国家大政方针需要皇帝给出指示,内阁大臣先把建议是写在一张纸,贴在奏章上面,就是“票拟”,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皇帝说“可”,就作为皇帝意见发出,如果皇帝意见有所不同,内阁再做修改。
内阁没有直属的办事衙门,没有官署或者执行机构,决策执行的权力主要在“六部”,但文人参与决策,分散君权,决策更为科学化。过去有人说,明朝专制主义登峰造极,只适用于朱元璋统治时期,明朝多数时期的政治运行制度是“皇帝——内阁——六部”,君臣共议决定大政方针。
内阁出现之后,还产生了“廷议”制度,像册立皇太子、出征、迁都、分封亲王等国家大事,朝廷召集内阁、六部九卿及相关官员在皇帝面前,不定期开会,“廷议”虽然不是西方的议会制民主,但各方面意见都有机会得到表达。
廷议制度中最典型的事件莫过于“俺答封贡”,朝廷专门举行廷议,要求不同意见的大臣写下意见,署上姓名,进行“实名投票”,投票结果是双方人数对等,一时间没有办法决定,后来发现一位重要官员没有与会,请他到会场,最后“封贡”议案以微弱多数通过。
《21世纪》:即使决策非常开明,最终拍板定调的还得是皇帝,在力量对比方面,皇权难道不是一边倒吗?
毛佩琦:皇帝全然不听取大家意见,这种情况在明朝发生得不是太多,即便他想自行其是,一样要找支持自己的大臣来帮忙做论证。
事实上,明朝内阁有“封驳”制度,任何皇帝旨意,如果大臣觉得不合适,可以将皇帝驳回,拒绝执行,因此明朝皇帝想一意孤行,有时候绝难做到。
有人说清朝皇帝如何勤政,明朝皇帝如何颓废,其实不客观,相比之下,清朝大臣更多是奴才,明朝人对皇帝要求的标准高,明朝人参政意识、民主意识更强。明朝的御史可以坐在城门下,不让皇帝出去。万历要换太子,搞“三王并封”,廷杖大臣,最后还是拗不过大家的意见,只能作罢。有人说,明朝是“绝对的专制主义”,这是极大的误解。
《21世纪》:除了内阁和廷议,明朝还有哪些措施鼓励大家发表意见的?
毛佩琦:明朝有一个特殊之处,理论上,臣民都可以上书言事,这种说法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督察院依照“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可以监督内阁和各省,六科给事中则按六部设置,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他们不光向同僚提建议,也经常批评皇帝,而且觉得批皇帝光荣。明朝有一种有趣的舆论风气,如果监察官员提了意见,皇帝震怒,被廷杖了,大家都认为被打的人,有风骨,皇帝可以打人板子,可往往最终不得不听从劝谏。
清朝同样有御史,但是直接将批评矛头对阵皇帝相对就少,比如,大臣就挡不住乾隆大肆游山玩水,大兴土木。相比较而言,明朝大量知识分子仗义执言,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其大背景是社会经济的进步,是受到王阳明“心学”影响,与相对开明的政治制度很有关系。
慎用“藩王”: “历史的经验看,“藩王”要慎用,家庭内部成员,具有合法的贵族身份,相比较职业经理人,更容易挑战主事人的权威,尤其掌权的是二代继承人。”
《21世纪》:明朝的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听政,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朝廷是如何运转的?
毛佩琦:首先要理解“上朝”的职能是什么,就是每天和大臣见一个面,有事讨论,无事散会,有隆重的礼仪成分,没有太多实质意义。比如,嘉靖皇帝长期住在玉熙宫办公,跟在紫禁城听朝会,不都一样?大事他没有不知道的。
万历皇帝是常年不见大臣,主要大事他还是要决策,万历“三大征”,他一样得调度指挥,就是其人个性有些执拗,想听的就听,不爱听的他懒得听。有批评说,万历倦怠,导致朝廷中大量职官无人担任,但是他自己有种说法,觉得要这么多官员也没用,不是不知道缺官,而是他故意的。其实,那些不怎么参与日常政务的皇帝都明白,朝廷制度相对完善,祖宗成法俱在,官员各司其职,国家机器一样能运转正常,其实不用他们每天忙着下命令。反倒是宽松的环境,使得社会出现了活泼开放的局面。
《21世纪》:许多历史作品,都将明朝的宦官系统视作与文官系统并列的一股政治力量,如何理解宦官明朝统治中的作用?
毛佩琦:宦官代表的是皇帝,直接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利用宦官监察百官,执行自己的意旨。毕竟是家长制的封建王朝,难道只允许官员监督皇帝,不允许皇帝监督官员?其实宦官系统是皇帝制衡文官系统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然,明朝宦官存在独断专行,欺上瞒下这样的行为,还闹出了土木之变、魏忠贤乱政这样的祸害,但是宦官也做过不少好事,郑和下西洋、阮安营建北京这些大家都知道,甚至刘瑾这样的,还清丈过田亩,清查腐败,惩处贪官。读书人十年寒窗即使中了进士,也可以授七品官。可是,宦官仅仅因为接近皇帝,就可施加影响,这令读书人大为不平,题目攻击宦官身体残缺,心理阴暗,并不完全公允。
明朝宦官问题虽然权重,但宦官的力量从来没有强过皇权,皇帝想罢职就罢职,不像汉、唐,宦官甚至能决定皇帝的废立。宦官是明代政治天平中华那个的一极,是皇帝用于驾驭全局的工具,文官要避免皇帝的绝对权利。
《21世纪》:明朝前期,藩王地位很重,后期影响似乎式微了?
毛佩琦:朱元璋的初始想法,亲生的儿子镇守各地,天下太平,他分封儿子为亲王,安排到全国要害之地。虽然朱元璋对亲王肯能出现的威胁作了一些防范,但他还是没能控制亲王做大,更没料到他一死,藩王会向小皇帝叫板,家族企业一样要考虑,用不用“藩王”?历史的经验看,“藩王”要慎用,特别是在权利继承上可能出现几个中心的时候尤其应当避免。家庭内部成员,具有合法的贵族身份,相比较职业经理人,更容易挑战主事人的权威,尤其掌权的是二代继承人,用人的前提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为亲,做企业和治国都是如此。
清盤
1 :
GS(14)@2010-10-02 13:26:082010-10-2 CW
眉頭猛皺
鄧露娜(人稱娜姐):TLNCoLtd及隆德企業財務顧問有限公司營運總監
土生土長香港人,是香港會計師、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英國及香港公司秘書,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任職十年。
姊妹們日花成個鐘頭畫眉畫嘴不嫌麻煩,聽到要自己處理掉一間已完成歷史任務的香港有限公司,卻就眉頭皺!
要處理掉一間香港有限公司,不等於清盤(liquidation),看來是大家誤會了,不是隨便豬貓狗公司沒用了,就去搞清盤。清盤是個法律程序,一般是公司資不抵債,即是有債主,而公司無法償還,為了公平起見,要找個專人(即清盤官liquidator)到公司,按公司法,把餘下資產分配給債主給相關利益者。如果公司沒負債,其實不用走清盤這條路。
由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起,已停止運作而有償債能力的私人公司,可根據《公司條例》(第32章)第291AA條,申請撤銷註冊(strike off)。但是,該申請必須附有稅務局根據《稅務條例》(第112章)第88B條發出的不反對通知書。
撤銷註冊的申請,應由公司、公司的董事或成員作出。在撤銷該公司的註冊時,公司註冊處處長會向申請人發出撤銷註冊通知書。公司一旦解散,其解散前擁有的一切財產(包括銀行戶口結餘),即當作無主財物,並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有。在提出申請之前,公司應該就其財產的處置事宜,徵詢其律師或其他專業顧問的意見,確保在撤銷註冊前,妥善處置所擁有的一切財產。
以上是官方網上的解說,簡單點說,不要一間香港私人有限公司,其實非常簡單。首先,要清理好資產負債表,將負債還掉,資產分配掉,然後放下,等三個月不運作,就合資格成為「不營運私人公司」。
接覑,董事及股東開個會,通過將公司撤銷,去香港稅務局填張IR表格1263號,交上二百七十元,按稅務條例88B,申請個不反對撤銷通知書(no objection notice),拿覑稅局的不反對通知書,再去公司註冊處,按公司法299AA條,填張DR1表,即不營運私人公司撤銷註冊申請書,交上四百二十元,等公司註冊批准,並「賣gazette」公告,又等三個月,若無人去公司註冊反對有關公司撤銷註冊,有關公司便塵緣已了,完成解散dissolved。
這樣簡單仍然眉頭皺?那麼不如不畫眉三個月,省下來的眉筆錢,應該夠請個小會計師,幫忙解決問題吧。
利字當頭:打工心得 利世民
1 :
GS(14)@2011-01-22 00:43:59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88401
有位學生找我吹水,說她的老闆今年要搞 Social Media,她們那個行業,沒有太多參考案例。「無論有沒有 Social Media,只要你做的那個行業本質不變,要做的事本質沒有多大的分別。其實,真的沒必要因為出現一個新的工具,便人有我有的,一窩蜂湧去做吧。」我很概括地解釋。
「老闆最近就是迷上了你整天在把玩的 iPad和 iPhone。可能他要面子吧,身邊朋友都在搞,他要是甚麼都不做,那豈不是很失威?」學生就像大多數打工仔一樣,對老闆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
打工仔要幫老闆解難
了解多點,才知道學生的老闆是個連環創業家,對自己搞的生意,還是有一點想法。「換了是生意上其他問題,我想你的老闆可能早就自己下了指令。今次,他叫你們去想想事情怎樣做,其實就是他也想不通呢,這才是個發揮的機會嘛。」
「老闆做甚麼決定,都是憑感覺,我們都不知道他的準則是甚麼。有時候,我們給他提議新的生意概念,他又不聽。」學生的這句投訴,應該是很多打工仔的心聲。
「以前打工的時候,我花了很大的成本,明白到不要跑到老闆面前,說有甚麼好的生意概念。畢竟,生意由他創立,他才是最有資格去說甚麼生意有得做,甚麼沒有得做。老實講,要是你們那些生意概念是有得搞的話,為甚麼你們不去用自己的錢試試?這就是打工仔和老闆的分別:老闆就是用真金白銀去證實自己看法的人。就算老闆聽了你的,無論成事與否,那份人情,好多好多年也還不完。」
「不過,當老闆要求大家去幫他想辦法,我一定爭做第一個把辦法做出來的人。我相信做打工仔的,要是連幫老闆解難都做不到,那倒不如留在最前線好了,不過,你願意永遠過那種重複又重複的生活嗎?」
利世民
招募版主
1 :
GS(14)@2010-09-05 20:36:02有意請在此回貼
iPhone流動收銀機 專服侍名店貴客
1 :
GS(14)@2010-11-27 18:09:582010-11-20 iM
蘋果剛公布最新一季(7月至 9月)賣出1,400萬部iPhone,全財政年共賣出近4,000萬部,蘋果自己賺大錢,也讓街外人分一杯羹,不少年輕人花兩三星期寫個小遊戲放上 App Store,賣0.99美元,也能刀仔踞大樹賺十萬八萬。
iLoveVelvet看到的iPhone商機不是一棵樹,而是一片森林,與其開發程式幾蚊幾蚊收下載費,公司瞄準大奢華品牌,開發一套iPhone的使用收費、統計、培訓系統,Louis Vuitton、Gucci紛紛採用,去年全球盈利超過2,000萬歐元(約2.16億港元)。
這套系統叫Velvet D-Holster,簡單地理解,就是在iPhone、iPod touch或iPad加殼,讓零售商可以掃描條碼,閱讀如會員卡、信用卡等智能卡和以磁刷卡付款,成為「流動收銀機」,減低顧客的排隊時間。撇開整合 iPhone的部分,大部分零售業務一向有採用POS(Point of Sales)電子系統,在收費同時統計商品的銷售、庫存與顧客購買行為,提升經營效率。這間公司有何能耐要名店紛紛轉用其POS系統?
Patrick Bouaziz是該公司的Chief Visionary Officer(CVO),負責為公司提出具遠見的發展策略,不談科技,談人情味。
「零售業不再僅僅是商店與商店之間的競爭,還有網上商店。網上購物省時方便,你又可以作個人化的喜好設定,令選購過程更容易。網上購物愈來愈普及,傳統零售業必須加強人性化的服務,在購物過程中加強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
插入VIP卡翻查紀錄
對於一個只在季頭季尾減價期才去購物的消費者,甚麼人性化服務、購買經驗都是其次,搶到便宜衫就好,但出入名店的顧客,絕對會因為在購物過程感到VIP式服務而感覺良好。於是iLoveVelvet開發的產品,除了是流動收銀機,還是產品和客戶資料的流動閱讀器。
你想問這件衣服別的顏色還有沒有現貨,那雙鞋子有沒有少半號的,售貨員不須再叫你「等一等,我叫倉入面同事幫你查一查」。「只需掃一掃手上的iPhone,哪間分店的存貨量、產品價錢、哪張信用卡買滿幾錢有幾折,全部資料都在眼前。」
為了讓VIP顧客感受被重視,售貨員只要在外殼卡槽插入顧客的VIP卡,便能即時翻查顧客過去的購物記錄。「即時了解客人口味的好處是,譬如你正在招呼的顧客過往10次購買的衣服都離不開黑白灰,那即使今季最流行的是大紅大紫的花圖案,你知道你還是推介素色衣服較有機會做得成生意。」
保安認證防洩露資料
還有一項特色,是特別針對僱主心態的培訓功能。奢華品牌店不像H&M或ZARA等快速時裝店貨如輪轉,店員不用時刻摺衫或安排試身,有時名店每日客量只得三兩個,老闆希望善用時間。「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程式加入『溫書』功能,列明每產品的詳細資料,還有小測驗。」
涉及信用卡,最多人擔心保安問題,例如個人資料是否會儲在商戶提供的付款電話中?「客戶的個人資料不會經過電話程式,只經外面這層套直接傳到信用卡公司。」這類型程式有一種叫PA DSS的高度保安認證,Velvet D-Holster合乎該資格。
----------------------------------
其他POS系統
Square
由Twitter的創辦人Jack Dorsey開發了一套智能手機付款系統Square,商戶下載有關程式到手機,並在電話耳機或咪高峯的位置插特製正方形小裝置作為信用卡槽。刷信用卡時,客戶資料會經過咪高峯的接駁口傳送至系統,收據會經SMS及電郵發送給客戶。
iPod Touch EasyPay checkout
蘋果開發的收費系統,只供於Apple Store店購物時使用,不對外開放。iPod Touch可以讀取貨品條碼,外加的套件可讀取各種信用卡資料。不少零售商希望購買蘋果這系統使用,有消息指蘋果正研究POS商機,並有可能涉足這數十億的市場。
﹏﹏﹏﹏﹏﹏﹏﹏﹏﹏﹏﹏﹏﹏﹏﹏﹏﹏
每周一“蹺”
創蹺人:iLoveVelvet
創蹺時間:2009年
成效:
˙2009年全球盈利超過2,000萬歐元(約2.16億港元)
˙已在法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保加利亞、以色列發展業務,今年開拓亞洲市場,香港是首站
˙吸引奢華品牌Gucci、Bulgari、 Louis Vuitton、Sephora成為其客戶
致勝關鍵:
˙掌握奢華品牌注重形象,設計產品時同時着重功能和外形
˙明白客戶關心保安問題,情願花更多成本去作加強保安科技,增強客戶信心
˙加入培訓功能,在市場上的POS系統中突圍而出
網絡生活: Google為甚麼要換領隊
1 :
GS(14)@2011-01-29 16:55:1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920804
Google的 CEO升上神枱,退居二線,創辦人重新掌舵。
01年,同學畢業後加入當時最牛的公司微軟。兩年後跳槽,不只他是全隊人,加入的公司叫 Google。軟件公司成敗,人才佔大部份,跳船潮把微軟 CEO氣得半死,把椅子擲到辦公室的另一端,爆粗揚言要幹掉 Google兩個小伙子。薪金重要,但吸引大批人才過檔,關鍵是前景。
當年互聯網發展潛力人所共知,在互聯網落後的微軟,就算最能花錢還是留不了人。回頭看,那是朝代交替的一刻。從此,行內的最大假想敵,由 Google取替了微軟。
Google賺錢靠搜尋廣告到了這一兩年, Google好幾位高層,包括掌管手機市場的中學同學,紛紛離巢,加入的公司叫 facebook。這對 Google來說,是不能再大的一個警號。當公司最重要的人才用腳投票,認為隔壁才是改變世界未來的機遇之地,是時候做大動作,試圖扭轉形勢。 Google雖大賺,但 CEO仍要走,不難理解。
Google賺錢,一開始是靠搜尋廣告, 7年後還是靠搜尋廣告。中間花了大量人力物力作搜尋以外的嘗試,共通點是半桶水,總是很實驗性質,做不出頭,只有做手機比較有看頭,可與蘋果爭長短。試想想,除了搜尋和電郵,你有沒有用其他的 Google服務?做電子書落後於亞馬遜和蘋果九條街,做虛擬世界遊戲關門大吉,做網上電視落後於 NetFlix,做網上付款動不了 Paypal的地位,做瀏覽器只佔了小部份市場,至於立志取代電郵結了業的 Google Wave嘛,老實說,我還是不明白怎麼用。還有更多例子。當然,最致命的是做社交網完全威脅不了 facebook。
擁有世界最多資料的 Google竟輸在人際網絡,是個諷刺。這刻 facebook已不單是個網站,而是各網站、程式甚至網下生意不可忽略的平台。這點比 Google後發先至。 Google正閉門埋首狂追已是公開秘密,且看新領隊能否帶來奇蹟。
宋漢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