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給胡孟青小姐的信


胡孟青小姐你好:


貴專欄已閱畢。在這個公開的博客說話,可能有點不太好,但是我不知你的博客在哪,又不想不讓人知道。所以就在此讓大家看到吧。


其實小博只是希望你解釋一下為何連續四天這樣巧合,絕對不是惡意,導致到其他網民反彈,真的不好意思。


正如之前所說,只要你引小弟的東西的話,你只要表明身份,我絕對不介意和你分享我知的所有東西,但如果你要巧合的話,我才會在博客中表明。


我說的東西絕不是譁眾取寵,其實有很多是極冷門的,例如華昱投資那些文章,又或是徐先生、龐先生等等文章,其實這是沒人寫過的東西,特別的談論一些報紙沒談過的東西,另外我做的評論,絕對是我由10歲起廣泛閱讀財經新聞、書藉、雜誌的精華及功力所在。


至於我不露真身,只是因為我仍然喜歡做小眾,埋首作研究,公開身份的話,因為做這些資料搜集非常花時間,亦需要瘋狂閱讀,對自己的研究不利,不久就會變成那些財演一樣,沒有料了。況且現實上我不喜歡別人打擾我。


香港的博客的水平絕對缺乏對某人某事的研究。現時在香港的博客,主票只是純粹吹水,計兩個數又或是做兩個技術分析,就說是投資,這並不是好事。我們應該對商業模式及公司的強弱機危等項,又或我和味皇所做的事,對公司的主事人、律師、會計行等等作廣泛的研究,才能找到他們是不是一隻好股,這樣價值投資才能適用,未看透幾個人,又對某部分公司的一些消息作出評論的話,我會覺得是沒有根底的分析,純屬是吹水,我們應該是用大歷史觀去看一隻股票的。


再一次為你帶來的不便致歉!


greatsoup 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51

美漢及佳寧年報下載

由於年代久遠,可能沒有人知道這些東西是甚麼,筆者在此引用一下歷史: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5664
「讓故事重新回到1972年的香港。這一年陳松青37歲,他在新加坡普通平凡的土木建築行業失敗破産後,於6月份憑著一張爲期三個月的短入境簽證來到香港,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機會……
幸運的是,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被鍾氏兄弟聘任爲項目經理。當時,鍾氏家庭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大地産開發商,鍾正文則是這些弟兄當中的一個。

從Tak Lik Sang到佳甯集團:“佳甯傳奇”拉開序幕

1975年,陳松青在鍾正文的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地産公司——Tak Lik Sang,鍾正文是主要投資人,並在其後與他共同組建了一係列合資公司。
憑著無可比擬的自我包裝能力,陳松青樹立起了自己在地産界良好的信譽,有三年時間裏,就連香港的許多經驗豐富的商界老手們都相信,無論陳松青承諾什麽,他一定能做到。
70年代下半期的空前繁榮讓人們把大筆的錢從各個方面投入房地産,在那個黃金時代,開發商可以掙到成倍的利潤,可以通過預售(賣樓花)後再建樓,住宅單位的所有權可以多次轉手,在工程完成和入住前,價格就翻了幾倍。
Tak Lik Sang公司的第一個地産項目僅投入250萬港元,但最終實現的銷售額卻是620萬港元,在那個階段,每年的交易額都不算太大(平均金額不超過100萬美元),陳松青在這些交易裏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77年下半年,陳松青開始組建佳甯集團,“佳甯係”的第一家公司是佳甯殺蟲專家公司(Carrian Pest Specialist Limited),1977年11月和12月,又相繼成立了佳甯控股(Carrian Holdings),佳甯發展(Carrian Development), 佳甯聯營(Carrian Joint venture), 以及佳甯財務有限公司(Carrian finance Limited)等,這些公司均由邬開莉(Carrian Woo),一位剛從浸會書院(當時沒有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女士出任董事。
1978年,佳甯開始涉足旅行社業務,特別是與菲律賓有關的業務,這大概是日後令人誤以爲陳松青的大買賣吸引了馬科斯資金的原因。同年陳松青在新界、元朗用1850萬港元購買了一幅地,後來成爲銀行貸款的抵押品。
此時陳松青的團隊包括邬開莉——一個介於公司秘書和辦公室經理的人物,律師默維爾·艾夫斯(Melville Ives)——此前曾在另一個案件中受到法官的嚴厲批評,何桂全(Bentley Ho)以及物業專家冼傑梁(George sin)。1979年,陳松青的身家約爲500到1000萬港元,佳甯已成爲香港中等規模的物業開發商。到1979年底,陳松青已爲實施其重大計劃做好準備,並已經組成了自己的核心團隊。
“在香港,會騎馬比馬本身更重要。”這句話的意思是懂得運用“資本運作”的手法比自己擁有資本更加重要。正如霍禮義所指出的那樣,“對於陳松青來說,許多認爲被他欺騙的人其實是因爲貪婪,這在一段時間內在香港非常普遍。陳松青的做法其實有迹可尋,但人們往往是上當之後才發現。”
就在陳松青憑著地産工程建立起自己早期的繁榮時,裕民銀行(Bank Bumiputra)的介入爲他提供了一個“飛躍”的跳板。
作爲馬來西亞的國有銀行,裕民銀行當時已在國內組建了協助農民開展業務的服務網絡,向農民提供銀行服務和商業顧問。隨後該行組建了跨國事業部,在倫敦、洛杉矶、東京、巴林、紐約和新加坡開設了分行,爲其客戶提供服務。在香港設立分行是順理成章的事,但由於香港金融法規不允許該行設分行,裕民銀行便以附屬公司的形式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存款公司——馬來西亞裕民財務有限公司(Bumiputra Malaysian finance Limited,BMFL),該公司於1974年成立,但直到1977年業務才真正 活躍起來,由於這是一家獨立的子公司而不是分行,裕民財務遠離其母公司的監管。
該公司的總經理亞伯拉罕·賈法(Ibrahim Jaafar)金融經驗有限,1979年初認識陳松青時,他正在尋找地産業務機會,因爲在裕民財務的貸款組合中缺乏地産業務。
1979年7月,陳松青將位於新界元朗的三幅地塊抵押給裕民財務,借款5000萬港元。其後因地價上升,裕民財務提高了陳松青的貸款額度,1979年12月,他的貸款限額已達1.35億港元。
關於在對陳松青的貸款業務中,裕民財務自身的風險管理,霍禮義做了如下評價:
“(對陳松青而言)非常方便的是,裕民財務並不監管貸款是否用於貸款申請中的用途,他們只關心借款人是否支付利息,即使利息是由以後的新貸款來支付的也不擔心。母公司還向銀監處發出了‘滿意書’,銀監處因此允許裕民財務借出遠高於其國內的貸款限額。”
借助其基本財務基礎,完備的團隊以及在香港的數年經驗,陳松青開始組建其龐大聯盟,1979年10月和11月,一係列廣告開始把佳甯描述爲一家前景美好的、成功的地産開發商,這些廣告引起了一家制造鍾表的公司——寶光(Stelux)公司董事會的注意,該公司是上市公司美漢(Mai Hon)地産公司的控股公司,他們希望售出美漢公司。11月和12月,陳松青組建了一係列公司,Extrawin, Plessey, Knife and Dagger 以及Extra Money,這些公司將成爲陳松青未來事業中關鍵的棋子。
場地已經準備好,遊戲開始了。

收購上市公司美漢:“佳甯帝國”浮出海面

陳松青控制下的佳甯集團在1979年底開始進行的一係列商業運作,後來被譽爲“以軍事行動的準確性在三條戰線同時開火。”
第一條戰線是對當時默默無聞,但盈利不錯的上市地産公司美漢的收購。佳甯的前期準備包括以2860萬港元購入一些住宅單位,又以2.48億港元購入九龍的京華銀行大廈(Metropolitan Bank building)。這樣,陳松青入主美漢公司顯得有了雄厚的實力,“神秘”的資金來源也使陳松青自然而然鼓動起人們的極高熱情。
美漢的控股公司寶光集團已在1979年9月決定分拆出售美漢資産,以獲取地價上漲的利潤。從大約10月起,陳松青一方面談判購入美漢的個別資産,一方面暗示可能收購整家公司。收購美漢的實質性洽談在聖誕節前已經結束,到12月27日,證監處接到通知,截至聖誕之夜,佳甯公司已收購美漢公司52.6%的股份,在收購落實前有大量資産出售。
佳甯收購美漢前,美漢公司的股份在1978年和1979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每股價格爲1.5港元,到12月27日美漢暫時停牌時,股價已上升到每股3.8港元。佳甯提出的收購價格爲每股6港元,但要以延遲付款的方式支付。寶光公司同意了這筆交易,前提是寶光以1億港元購買美漢公司的一些物業。
證券監管專員指出這筆交易違反了當時的《收購條例》,作爲收購方,佳甯沒有發出公開收購要約,而且沒有進行資産評估和召開股東大會,這一切令投資者産生了廣泛的憂慮。然而由於當時沒有法規允許他堅持必須召開特別股東大會,證券監管專員不得不面對雙方已經完成交易這一事實。
獲多利(Wardleys)公司發出的收購建議文件形容佳甯是:
……佳甯代理人有限公司(Carrian Nominee limited)的一家全資附屬公司,其全部股本由陳松青先生及其家族成員實際持有。陳松青先生是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師,在香港建築業有11年經驗……佳甯集團尋求在香港的適當房地産投資項目,範圍包括地産開發、銷售或投資性持有,佳甯集團已經……積累了可觀的香港地産投資組合。佳甯集團亦涉足航空租賃,旅遊、建材貿易、酒店經營和管理。”
到3月底,陳松青已完成對美漢公司的重新控制,任命邬開莉(“佳甯集團執行董事,是企業管理的合格人才”)爲董事局主席,何桂全(“在香港金融業擁有8年經驗”)爲執行董事。
轉讓給裕民財務的經理亞伯拉罕·賈法(Ibrahim Jaafar)的十萬股股份並未披露,陳松青的另一家公司Extra Money購買的額外股份也未記錄。在公開出售期間,美漢公司的股價獲得“支持”,這樣便不需要購入不必要的股份。至3月收購結束時,佳甯集團持有美漢公司發行股本的75%左右,陳松青就此建立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基礎。
對於佳甯的這一收購,1980年2月20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有以下預見性評論:“佳甯公司並未解釋爲何需要在股市收購美漢公司的股份。但證券分析人士認爲,其好處包括獲得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其它公司的資産的能力。”
而2月18日的《南華早報》則指出,當時的法規應予完善:“同時,整個概念似乎是如果讓美漢公司繼續挂牌,則佳甯公司可以逐步將自己改造爲公衆公司,而無需通過正常的上市批露程序。”

收購金門大廈成就“佳甯神話”

與收購美漢公司同時進行的,是陳松青在第二條戰線上更爲“壯觀”的收購之戰——對金門大廈(Gammon House)的收購。
金門大廈建於60年代,本屬於金門建築公司,金門建築公司後來被當時的英資財團怡和(Jardines)所收購,金門大廈也變成了怡和旗下的物業。70年代初,怡和由於大量投資失誤而陷入財務危機,爲獲取現金,於1978年12月將金門大廈作價7億元賣給了自己的子公司——當時號稱香港“地王”的香港置地公司(Hong kong land company,HKLC)。
1979年11月,陳松青和鍾正文成立了Extrawin公司(陳松青持有75%股份,鍾持有25%),在對香港置地所持有的的其他物業進行初步試探之後,陳松青把目光集中在金門大廈——現爲美國銀行中心。
1980年1月10日,陳松青和鍾正文簽署了一份關於金門大廈的購銷協議,價格爲9.98億港元。
金門大廈收購的消息傳出後,一直“默默無聞”的佳甯集團“一夜成名”,成爲香港投資界和傳媒最熱門的話題。據資料介紹,佳甯收購金門大廈的消息之所以如此令人震憾,除了出售方香港置地的名氣外,還因爲當時香港地産界還從未有過整幢一級商廈出售的先例,而佳甯所開出的近10億的購買價格,在當時的地産交易中,亦屬空前的“天價”。
而據有心人翻查當時的公司資料,佳甯過去只是在香港購買了一些不起眼的物業,而且剛剛才收購了寶光實業屬下的美漢地産,取得上市地位。
面對這匹突然冒出的地産“黑馬”,全港都在猜測這是怎麽的一回事。而“佳甯”背後的真正實力人物陳松青又是何許人也?至於收購的資金來源,說法更是千奇百怪,有人說他的資金來源是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夫人,也有人說是來自印尼政界高層,也有人說是新加坡或馬來西亞。
媒體的主要的興趣是佳甯作爲地産界新生力量異乎尋常的出現,尤其是金門大廈的交易是與美漢公司的交易幾乎同時完成。更令香港的傳媒對這匹“黑馬”的“雄厚資本”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這股熱情由1980年1月11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可以略窺一斑:“這兩筆億萬金額的交易,使佳甯成爲香港地産界的焦點,代表東南亞資金進入香港地産市場最大規模的一次。”
對於這種種市場傳聞,佳甯不但未作澄清,反而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例如在收到證券監管專員的調查要求後,陳松青和的近律師事務所(Deacons,佳甯的法律顧問)的默維爾·艾夫斯(Melville Ives)在1月14日前往證監處,陳松青說佳甯由其本人及其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的龐大家族擁有,他聲稱自己原籍福建,與潮洲有密切關係,佳甯的雄厚資金來自紐約市場的美元資金,信貸期限爲15年,年息9%。
神話開始了,大家無形中開始加入編織宏偉夢幻大廈的隊伍。
當時的媒體和監管機構不知道,也沒有披露的事實是:1979年12月裕民財務已向Extrawin貸款14000萬美元。同時,陳松青的另一家公司Plessey已獲得另一筆15200萬美元的貸款,以進行“房地産開發項目”,這足以支付美漢公司收購及大都市銀行大廈(Metropolitan Bank Building)的交易費用。
更加重要的是,裕民財務還私下同意不把因貸款給Extrawin公司而持有的抵押品進行登記。這使得陳松青可以把貸來的款項當作自有資金向外界展示,從而給整個傳媒和投資界以“資本雄厚”、“信用卓著”的印象。
在接管公司後至4月30日這段時間內,啓動階段已結束,美漢公司的股票交易價格平靜地維持在4.70至5.90港元之間,基本上與恒生指數的走勢相符。這實際上是佳甯集團持續買入股份以維持市場上的股價所致。至4月底,集團約持有美漢公司發行股本的78%。

操縱股價:佳甯擴張的“市場發動機”

對美漢地産公司和金門大廈的收購,標志著佳甯故事第二階段的成功結束。
在陳青松的“佳甯帝國三步曲”裏,第一階段是陳松青在鍾正文的資助下,在香港打下事業基礎,創辦了自己規模適中的企業,積累了適當的個人資産,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保持絕對商業機密的融資渠道;第二階段是光芒四射地進入公衆舞台,到1980年5月標志著這一階段的結束,陳松青已完全控制了他的上市公司——美漢 。
而陳松青在第三條“戰線”上的成功,則爲他在其後的第三階段,也就是高速擴張階段的操作鑄就了一台高效“發動機”:那就是對股票價格的操縱。
陳松青此前的一係列“成功”,向投資者和市場展示了他有能力調動大筆資金,香港的財經媒體也開始樂於報道他的故事,並熱情期待著更大的事件。
“除3家英文報之外,香港還有衆多的中文報刊和財經周刊、月刊等等,雖然有一些很優秀的評論家,但財經新聞界的整體水平較低,許多報刊只是照抄競爭對手的文章。”霍禮義的這番評價可能不太中聽,但聯係到佳甯事件期間香港媒體的“表現”,不能不說霍禮義的看法自有其中肯之處。
在當時的中文報刊當中,《信報》(Economic Journay)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最有影響力的則是一份名爲《焦點》(Target)的新聞通訊,每天印行,只供應用戶,專門刊登金融界的法庭案件,也有相當周詳的市場分析。它吸引訂戶的地方,就是它對金融界人物或公司事件的評價痛快淋漓。“在佳甯叱咤風雲的日子裏,從證券監管專員到銀行家,還有專找材料寫新聞的記者,都貪婪地閱讀《焦點》。在佳甯的神話中,《焦點》近乎奉承的報道對金融界産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股票經紀的文件是另一個影響力之源。例如維高達(Vickers da cos da)經紀行便和《焦點》競相爲佳甯打氣。”
總之,陳松青或多或少得到了媒體和輿論毫無保留的支持,令他可以在1980年下半年吹出一個誘人的“泡泡”,由此開始進入傳奇的第三階段。
金門大廈的交易和股票的日常價格非常重要——它構成了陳松青華美策劃第三階段的戰略關鍵。
金門大廈的交易讓人們對佳甯有了一係列資信評估,包括在香港和國際層面,特別是亞太區,佳甯都因而名聲大噪。而股票的價格變化則爲資信評級提供了一種市場監督。在擴張中發行的股票和它表面上的持續上漲,使其成爲一種大受歡迎的貨幣和抵押品。
整個策劃的幕後戰略關鍵在於:股份必須表面上有著非常活躍的交投市場。這樣,陳松青在申請貸款時,用這些股票進行抵押並保證會按固定價格回購的承諾,才會爲銀行所接受。而對於銀行家來說,出於羊群心理,本能地覺得這些股份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抵押品;而對於被收購公司的股東而言,陳松青的股份也似乎是比現金更好的貨幣,正如裕民的總經理賈法所說:“這可是不斷上漲的股票哪!”
第三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一種近乎病態的擴張沖動,而整個計劃的基礎則是持續不斷的“托市”行動。
首先是不斷發出聲明或“泄露”精心策劃的內幕消息,其次則由佳甯在本階段策劃的一係列擴張行動形成誘人的前景,第三部分則是在市場上幾乎每天都擡高股價,尤其是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整個階段,該集團事實上是本身上市公司股票的大買家。
6月底,佳甯收購完成後暫時停止的“市場發動機”又重新啓動了,Extra Money(佳甯集團在1979年12月成立的交易公司)成爲股票市場上的大買家。從6月23日至30日,集團持有的已發行股份漲幅超過80%,股價由5.05港元漲至6.85港元,一周內漲幅近16%,而同期恒生指數只上漲不到2%。
佳甯的市場行動得到了一條消息的幫助:《信報》 6月26日準確地預計陳松青會把金門大廈資産將注入美漢公司,由於獲得豐厚利潤,美漢將派送紅股,在這一階段,以市值6港元/股計算,美漢公司的市值約爲9.2億港元。
1980年7月,佳甯通過一係列密集的消息和市場操作,把股價擡至9港元,而同期的恒生指數卻開始表現得搖搖欲墜。
7月11日,佳甯證實他們已“如期”付清金門大廈的最後一期款項,並宣布有財團出價14.3億港元收購該物業;
7月15日,美漢公司發布驕人的業績,證實了《信報》的報道。陳松青持有的金門大廈已全部注入美漢公司,而公司名也改爲佳甯置業有限公司(CIL),8月,公司宣布股息增長了100%,每五股派送三股紅股,並預計股本加大後仍然能維持同等股息;
在消息公布期間,集團仍然積極買進自己的股份,一係列市場操作把股價推到7月15日的7.6港元,使公司市值增至11.69億港元;
到7月29日,公司宣布出售金門大廈的談判已經進入“深入階段”,價格爲3.16億美元(時值15億港幣)。股價漲至9港元。佳甯有能力從遠東發展有限公司(Far East Consortium)以1.03億港元的金額購入物業,其中6180萬港元將以佳甯置業有限公司的股份支付(折合每股9元的686.6萬股)。
股份可以當錢用的概念出現了!

出售金門大廈:佳甯集團“最輝煌的成功”

如果回顧一下那一時期的股票交易,人們將會發現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市場操作過程:
第一階段市場操作相對較小,目的是接管上市公司階段,維持6港元的市價;接下來在6月的操作則是制造市場氣氛,把股價推高,令佳甯股份的成交量增加;8月的操作則是爲了在8月14日截止過戶之前買入更多的股票,以收取股息,更重要的是收取紅股。
市場操作得到了8月7日《焦點》的支持,該刊聲稱金門大廈已被售予“來自英國的買家”,價格爲15.57億港元。8月14日,又有消息說買主實際上是華人,當天過戶處登計的資料顯示,陳松青的集團大約控制了已發行股份的84%,股價上漲至11.80港元,公司市值18.15億港元。
8月14日,佳甯宣布已經與百甯順集團(Bylamson Group)達成“初步協議”,出售金門大廈的大部分權益,售價爲11.8億港元。訂金已付,交易的完成時間爲9月13日。《焦點》對該聲明的解讀是:這證實了該刊關於華商購買的報道,並估計大廈其余部分的銷售將帶來9億港元的收入。
到了9月4日,所謂初步協議又很快被另一個聲明取代,稱金門大廈將被整體售予百甯順,售價爲16.8億港元,交易的完成時間爲10月31日或之前。這意味著在購入該大廈後的6個月內,佳甯通過這筆買賣將獲得約6.8億元的利潤。
這一關鍵性聲明只是9月份一係列重大消息和交易中的一個。9月2日,有消息說佳甯的一個團隊已出發到美國加州的奧克蘭,調查一項約值10億港元的地産發展計劃;9月8日,佳甯購買了一艘價格爲6000萬港元的船,這成爲“佳甯艦隊”的前驅;到了月中,佳甯股價漲至15.40港元。與收購美漢股份時的6港元股價相比,佳甯置業有限公司的股價在過去9個月中已上漲了250%!佳甯置業的市值已升至36.19億港元。到了9月底,佳甯集團在曼谷以2888888股佳甯置業有限公司股份置換Rama公司的股份,這時他們已有能力把股價定爲17.30港元/股。
在這一時期,恒生指數從購入美漢公司時的857點漲至9月30日的1213點,漲幅爲41%,而佳甯置業有限公司的股價已經是當初收購價格的近300%。忠實的《焦點》又一次幫助擡高了股價,該刊報道“佳甯已私下增持Rama公司24%的股份,又以884000股佳甯股票收購馬尼拉的一家旅行社——Barm公司80%的股份。”《焦點》評論道:“人們可以預計,佳甯到年底前就可以成爲亞洲最大的旅行社。”
相對熱點不斷的9月份來說,10月份相對平靜。這一時期佳甯最重大的事件是一家耐人尋味的公司成立——遠東發展(Far East Consortium)和遠東銀行(Far East Bank)的邱德根(Deacon Chiu),新鴻基(Sun Hung Kai)的馮景禧(Fung King-Hai),鍾正文以及陳松青一起,把一家業務幾乎限於停頓的上市公司——Hong Kong Barge改組爲一家活躍的地産公司——僑聯地産(Overseas Union Realty)。
Hong Kong Barge是由邱德根控制的一家上市公司,這家公司從1977年開始就已停止股票交易,卻依然保持著上市地位。按照最初的計劃,每位大股東都向該公司注入物業,然後由邱、馮和鍾三人的兒子管理——這筆交易看起來對陳松青沒有太大意義,雖然也有一個小小的好處,那就是能夠跟三位香港出名的商人合作。不過正如一些人預計的那樣,很快這個團體便顯得缺少默契。他們在股份的買賣上出現分歧,後來更引起證券監管專員的調查。最後由鍾正文接手這個公司。
對陳松青而言,這個小插曲可能帶來真正好處是幫助他維持了股票市場上進一步上揚。然而成立僑聯公司依然顯得與陳松青的整個計劃格格不入,也許正如分析家所指出的那樣,之所以達成這宗交易,真正的原因是“陳松青對於任何生意的建議,都不會推卻,就正如貪婪的鍾正文,不管真實成本多少,也要以交易的勝利者的資態出現。”這筆交易令鍾正文多了一個市場活動的籌碼。
10月22日,《焦點》試圖在一個特別分析中爲佳甯集團算一算賬,該刊指出,由於“入主美漢6個月內,佳甯的市值已超過40億港元,與怡和(Jardine Matheson)的市值相距不遠。”“由於佳甯置業有限公司的股份市值在6個月內由60億漲至160億,佳甯控股已獲得約11.5港元的賬面盈余。”分析結論說,佳甯已通過盈利獲得約10億港元的流動資金。又說:“人們不應忘記,佳甯最初開始時,並沒有10億港元的盈余供運用。所以我們可以期待1981年佳甯將會有大動作。”
11月1日,佳甯的“大動作”看來已經準備就緒:百甯順公司宣布,“金門大廈的收購已於1980年10月31日完成”——消息很短,但令人浮想聯翩。
11月4日,佳甯置業有限公司公布了中期業績,宣稱稅前利潤達6.777億港元,出售金門大廈的利潤“計入集團營運收入”。並宣布每股派息30仙,每5股送2股紅股。
11月7日,佳甯集團旗下的一家公司購入另一家上市地産公司——捷聯投資有限公司(Chiap luen investment Ltd.)35%的股份(每股6.60港元,共計2380萬股),《焦點》對此的報道是,“佳甯橫掃捷聯”。
在11月25日,似乎要爲令人驚歎的一年劃上完美的句號,佳甯以每股14.80港元的價格發行450萬股新股,以購入日本一家據說制作成人電影的日活株式會社(Nikkatsu)21%的股份。」

之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清楚了。
http://www.wikiwand.com/zh-mo/%E4%BD%B3%E5%AF%A7%E7%BD%AE%E6%A5%AD
1982年香港地產因1997年前途問題而價格下滑。佳寧的債權銀行在1982年10月入稟法院求將其清盤令。1983年10月佳寧集團正式清盤,創下香港和全亞洲最大宗公司倒閉事件。

香港警務處同時在1983年9月調查佳寧在1980年買賣金鐘金門大廈的交易中涉嫌詐騙,並提出檢控陳松青等人。經過複雜司法程序,案件至1987年在最高法院審判。奇怪地,主審的按察司柏嘉在最後階段指控方控罪重複,而將被告等人釋放。柏嘉之後被受司法界抨擊,於次年自行辭職,翌年即在海外交通意外中死亡。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國營裕民銀行懷疑其在港附屬公司裕民財務批核貨款出現問題,在1982年11月派出內部核數師到香港調查。該位核數師伊巴謙在次年被謀殺,屍體在新界大埔火車站附近的蕉林內被發現。之後馬來西亞政府派出高層到香港調查裕民財務,指出事件涉及貪污,並在1985年向香港廉政公署舉報。廉政公署通緝裕民財務的前主席及董事等高層,並透過英國、法國警方於1985年將多人拘捕,控以詐騙及收受非法利益等罪名。經歷多年的冗長官司,終於將主要嫌犯引渡回港,並分別在1986年、1994年將其入罪,判處入獄一年至十年不等。而陳松青則在1994年被控詐騙、提供非法利益等罪名。最後在1996年入罪,被判入獄三年。

1984年,詐騙案中的關鍵人物之一律師溫寶樹被發現倒臥於家中寓所的泳池,當場證實死亡,其後法院裁定為死於自殺[1];而事發當天正是另一位關鍵人物伊巴謙(生前為裕民財務總經理)兇殺案開審前一天發生[2],而伊巴謙及溫寶樹的身故引致佳寧集團詐騙案的審訊造成一定的影響。

最後一宗因佳寧案而被起訴的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屬下獲多利有限公司(匯豐投資銀行控股有限公司前身)行政總裁袁朗達,而他亦被廉政公署通緝。最後在2000年4月因非法收受陳松青提供的四百五十萬賄賂而被判入獄五年。

年報連結如下:

1979年年報: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Ms6dPvum0xCBs4sQAMLFv9NCvg7dS4Vg/view?usp=sharing
1980年年報: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3vG1oVLY0s0dHVU9b_Eyhg2CdKTIUea/view?usp=shar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45

[惡搞文]碌㞗流: 賣股之人暗插公司

原文章參考此文

香港有個高管,專門使人地錢出力幫老闆蝕大錢,他的專長是日日寫文章指點江山。他話他有個朋友,看上市公司高管有很多條件,其中一個是,高管和投資者共坐一條船,一定要把自己人工的一大部分和業績掛勾,英文諺語是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但是那個高管卻做不出這一點,那個當然是大頭蔡。

根據《傻仔日報》發現,精電國際(710)行政總裁大頭蔡,自就任以來,取得的酬金大約有幾千萬之譜,但卻一塊錢沒有行使公司的購股權,假如大頭蔡是一位美國基金業從業員,他自己卻寫出一篇引述《金融時報》的 《The fund emperors’new clothes》,然後他自己作左個名《基金皇帝的新衣》,話大部分財富只是投資在指數基金,實際他自己無一塊錢都投入這公司。大傻仔認為,他譯個名其實都作得唔好聽,應該是《基金經理們自揭新衣》,他說那些被訪者是「說服公眾積極管理基金的好處,個人投資理念卻背道而馳」,其實他一樣在指鹿為馬,和這些基金分別不大。

或者,站得最近的人看得最清楚。這幾年大頭蔡話自己寫財經文章,假如有一條軸線,就是對投資感到愈來愈困惑,但是連自己都唔買自己的股票,真是非常奇怪。他在投資文章世界,人太渺小,愈知得多,愈覺得自己白痴,愈覺得市場更加無腦,不過他一定是口是心非。有日壇主同我講,如果他要買一個冧把,他最常買就的是盈富基金( 2800),即跟足恒生指數上落的一隻股票。我知道壇主不是開玩笑,是非常認真的,但大傻仔認為大頭蔡呢個人同壇主的心態一樣,這幾年他們覺得自己看不通香港股市,跑贏大市可能性微乎其微,真心相信買指數基金是最可取之路,不過根據大傻仔手上的資料,確實買他隻股票,無買盈富基金更好,更可以見到他真是心一句口兩句,大家真是見到他話認真的時候,千萬不要信他。

過去一年,可能是基金經理的噩夢,但對於他隻股票都是一樣。2012年恒指升 23%,讀者問大頭蔡,你隻股有賺 23%嗎?身邊有沒有買精電賺 23%? 其實連他自己都唔得。2012年能跑贏大市的投資者百中無一,連他隻股票都跑唔贏,但是大頭蔡高手真是高手,他自己隻股票連息是跌左1%,然而,讀者持有盈富基金的話, 2012年賺 23%,再收三釐息,對比他的成績,有人會問何他隻股票咁差?

有些人或了解原因:「大頭蔡寫文咁多,唔做正事,點解要買?」股票吸引之處是增長,長線而言,減去通脹,企業盈利是在增長,但以中國為家工業股近年卻是逐步消滅財富,包括大頭蔡那隻。由公用機構到地產到工業,都想盡辦法克服例如競爭、經濟波動等因素,務求企業盈利錄得正增長,但是未必隻隻如你所願,例如他那隻,工業部分苦苦賺錢,但炒炒股票又蝕去不少,盈利都是原地踏步。股票適合所有投資組合,分別在於比例高低,但是對於大頭蔡的眼光,卻別過於相信。

因為他投資股票屢次失敗,所以認為買賣股票又吸引又難,被迫利用指數基金,甚至變成救世主。顧名思義,指數基金是跟住指數上落的基金。以壇主同大頭蔡的愛股盈富基金為例,基金經理是一套電腦程式,不須時刻買賣股票,最重要是持有指數成分股,加以輕度調整,務求跟足指數波動。 1998年金融風暴,政府為對抗他最喜歡的外國投資者的入侵,於是入市,買入一大批藍籌股,為使股票市場減少震盪,所以盈富基金誕生,把單位售予公眾。到這兒,他又一雞兩味,我又變左三個味道,寫一些和前兩日《人頭大》的影射內容差不多的東西。講股票的文章多籮籮,其實都不必推崇大頭蔡要收錢的,我選擇免費的,是因為別人無期望。

他又話,他推崇盈富基金的理由,是我認為恒生指數是一個不錯的指數,特別是對普羅投資者。恒指歷史悠久,多年來備受重視,成分股變化反映香港經濟變遷。香港股市很大程度是內地市,但恒指內香港公司仍佔一定比例,為指數製造一定程度穩定性,他又暗示自己隻股票做得唔好,連大市都跑唔贏,咁點解仲要幫老細做個蝕錢CEO令人費解。

至於他話那些專門投資 A股、日本股的指數基金,只適合冒險精神較高的投資者。指數基金不盡相同,投資者須詳細分析基金的底細。其實不只外國基金,外國資產也是一樣,他當年投資韓國的Hydix都撇帳了事,難道他又沒了詳細分析過? 所以他的詳細分析又是笑話。

在以上東西看來,一個又一個資料出來鐵證如山,聲稱能跑贏大市的高管大都是靠運氣,能年複年跑輸大市的高管,真是好很多,多他一個都唔多。既然跑不贏大市,不如買大市,即是買指數基金,最少慳回香港打工仔耳熟能詳的管理費,不過大頭蔡拿得更驚人。大頭蔡指出,經過近年多次減價之後,香港強積金平均管理費是 1%至 2%,盈富基金管理費是 0.15%,但是以大頭蔡來看,他一人就佔了盈利大約5%以上,可見他食水之深,又在識話人唔識話自己。

既然他任精電CEO擁有這麼多缺點,點解大頭蔡仍可以任高管?香港上市公司方面,不用主動管理的規模不超過兩成,我估計,大頭蔡因為處於工業行業,不需精極管理程度在應該更低,他肯定沒放全部精力入公司。大頭蔡不受歡迎,因為公司高管行業鼓勵股民買自己隻股,但是他卻叫人自己唔買自己隻股,管理費又太高也是另一個原因,所以他真是連股價都搞得唔好,真是吹得唔做得,自己搞壞自己檔攤。

其實,不只大頭蔡,整個投資行業認為都不可能見到精電成功,大家試想幾十個財經演員在評論精電長期走勢,不出三幾個星期,全部被炒,因為長期跑輸大市。不過,歸根結底,最抗拒精電的人,是大傻仔。買精電其實是認輸,不認同大頭蔡多次分心亂寫財經文章,唔好好搞生意。買精電太傻,和朋友分享自己輸錢的過程,多沒趣。

最開心是大頭蔡,每日可精彩地跟讀者談論投資的樂趣,讀者又會大讚大頭蔡叫人買指數基金怎料事如神,怎冷靜過人,又可以多多瓣數指點江山在文章上滿足自己的幻想,又被人掉得安心,私底下就唔買自己隻股唔使輸錢,真是一舉唔知幾多得,但是他口是心非的說話,真是使人目瞪口呆,呵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867

怡邦行(0599)的電話回覆(應公司祕書俞先生個人要求更新)

(按: 本人和朋友現時持有公司約0.2%股權,以下言論只是就筆者自行理解寫出,並無和怡邦行俞志燁先生確認,言論或有偏頗。筆者在事前或事後亦會增持或減持股票,敬請留意。)

經過多次發信要求後,本人昨天中午接到時首席財務總監、公司秘書及授權代表俞志燁先生電話,但不確認是否他本人,下午外出時,俞志燁先生再次打來,回覆關於筆者昨天提及過的問題。對於今日語氣確實不太好,我確實不太好意思,謝謝你。

首先交待俞志燁先生的背景,根據2013年9月25日公告,其介紹如下:
「俞先生,三十四歲,於二零一二年加入本集團。彼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並且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俞先生過去在國際核數師行的工作多年,經驗豐富。」

照正常計算,他本年已經37歲了,在公司做了接近4年,都算是一個滿長情的員工,應該了解公司情況。

(按: 因應按俞先生之建議,以下內容會隱藏,敬請留意。)

今天接到電話後,聽聲音我以為她是女性,叫了俞志燁先生做小姐,真不好意思。關於稍遲回覆筆者的電話,他們是小規模的公司,所以專責處理投資者關係的不多,我表示理解。

至於關於紅股方面的問題,他稱因為David Webb文章中稱,因派送紅股的金額不符港交「有關若干類別公司行動的交易安排之指引」,加上假期關係,所以搞了很長的時間,他稱會在一到二星期內把文件處理好,後來再次確認,但這不是確實的時間,也不是能夠確保的。後來,經再次確認稱,如果沒有重大進展或有其他更新,都會發出公告告知當時情況如何。另外,也有稱其他人也有表達對於發紅股的顧慮,他稱他們公司注重實業經營,沒有搞財技那些東西,今次派紅股,都是獎勵股東。

至於在業績上,我都說了一大堆前提,他也不敢說得太多,甚至說出一句港交所對於業績的問題非常麻煩,是多是少也沒有一套完整的準則,所以程度上拿握不準,導致很多情況出現。對於這些業績上他只能說,去年下半年強勁勢頭,拿到今年上半年,數字還是很好,至於下半年,他說你看到下半年新盤有多少,他們的業績大致就是這樣,他說了一句和上年下半年看是平穩的。至於盈利率上,他說因歐元下半年仍然弱勢,利潤相信能夠保持一定水準。如果有進一步消息,我建議他不如盡快出公告告知。筆者提醒如果有購股權,他說是可以行使,但他說沒有購股權,一查確屬實。他稱公司有其他方法獎賞員工,不用購股權。

在客戶方面,他說除了新鴻基地產外,很多一線地產商都是他們的客戶,只是生意較少。

至於分派股息上,俞先生會考慮現金流情況決定,40周年股息也要考慮,筆者覺得較為官方化。


最後,他說到由於問題敏感,股東會方面,稱公司一般會在灣仔世紀香港酒店舉行,到時就會回覆到所有股東的問題。

筆者在事情許可下,會考慮參加股東會,問一些我不了解的問題。


總的來說,根據俞先生提供的資料,筆者預期公司營業額約6億至6.1億間,毛利約39%,分銷成本約8,800萬,員工開支約7,500萬至8,600萬,財務費用60萬,稅率約19%,盈利約在4,811萬至6,018萬間,取平均為5,414萬,每股18仙,預期市盈率約7.7倍,預計購入物業後淨現金水平約7,200萬,筆者預期公司有足夠能力派發6仙的股息,全年預期股息6.47%,預期合理價約1.5元。大家自行考慮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20

置富產業信託(778)的派息商榷


2010年4月14日,胡孟青小姐在專欄中談及對置富產業信託的價值:


 


想了解03年已喺新加坡上市嘅置富,可參考領匯房產基金(823),大家都係屋邨商場,分別在於公屋同私樓。領匯旗下商場要改善嘅已 改善,加租嘅已加到盡,雖然資產質素高,升值潛力卻不足。而置富旗下商場包括沙田第一城、馬鞍山廣場、都會駅、映灣坊等商場,整體出租率96.4%,去年 物業收入淨額4.95億元,每股資產淨值約6蚊,現時喺新加坡以港元交易市價做緊約3.62港元,較資產淨值折讓超過四成。


 


香港本來就係呢 隻基金祖家,現價計息率超過7厘,遠勝領匯,為咗杜絕亞洲果業(073)介紹上市大幅波動事件重演,上市代理人同管理人將為基金提供過渡安排,以套戥方式 確保基金流通量,減少兩地價格差異及供求失衡機會。


一星期後的2010年4月21日,左丁山在同報中亦談及該產業信託:


 


啱聽,不過最啱聽嘅就係有甚麼派息!睇番招股書,二○○九年派息三十二仙,香港上市前在星加坡作價約三元七角,周息率有近8.1%,在今時今日嘅低息環 境,有吸引力。青姐話畀左丁山聽,呢隻REIT在星加坡冇乜活躍買賣,市價低於資產淨值,未宣佈在香港掛牌之前,作價只係三元一角左右,宣佈後,立即急 升,在香港買入,息率可能降低一啲。都好啫,REIT其實即係收租股,左丁山對朋友話:「你住在第一城,驚商場加租嘅話,不如買入呢隻778做對冲,但股 價有升有跌,有風險,你諗吓啦!」


但我尋回招股書的核數師報告,內容如下:





細心的讀者一定看得出道道來,明天續。


提示:


2009年供股:


http://www.fortunereit.com/upload/news/325/24aug09%20Proposed%20Acquisitions%20and%20Rights%20Issue.pdf


購入物業資料:


http://www.fortunereit.com/upload/press/26/24aug09%20Secures%20refinancing%20and%20proposes%20acquisitions.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7

1988年3月11日: 升岡集團(0485)準備上市

1988年3月11日,從事音響器材、電訊產品加工的的升岡集團準備上市,預期集資6,000萬元,根據Webb先生的資料,這公司在4月12日正式上市。

當年,升岡集團的廠房主要在內地,相信都是早期進入利用中國的優勢中國賺得第一桶金,上市目的主要是擴張深圳的廣房,相信從他們所稱是無負債公司所見,可說公司上市集資目的是正當的。

在客戶方面,主要是錄音機、耳筒機、電視機及電話,以歐洲及美國市場為主,兩個主要市場佔公司營業額75%,但是觀察公司網站,產品和市場好像還是差不多,廠房也還是在南方。綜觀20多年前和現在,人工和土地價格上升了這樣多,產品又不具競爭力,相信是當年的賺得的容易錢,導致公司產生安逸心態,自然不思進取。老闆還是馬主就是說明了這情況。

最終把這些紅利吃完後,但是又無力再發展,自然在客戶的要求下,慢慢就導致利潤下降,債台高築,變成一家依賴外部融資的企業,苟延殘喘。

以當年發行25%股票計算,市值約為2.4億,現在還是只有1.52億,可見這公司在這24年對股東來說算是價值毀滅的。當年主席劉先生尚在盛年,就算如此,應有力一搏,但現時垂垂老矣,雖已找到接班人,但時勢已不成氣候,究竟下場如何呢?  會不會成為一隻殼股?  

這或許是中國加工工業敗亡的一個縮影?  我變得常常用很多名詞了,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27

2014年回顧篇(1): 個人的錯誤及展望

看見味皇文仔然仔的回顧也寫得很好,自己也想動筆一寫,但是由於時間關係,到現在才寫,真的見諒。

回顧番去年工作,其實小弟工作上,最初還確實真有離開的念頭,但是在年中過後,身家繼續上升,炒股的收入反而多於工作所得。雖不乏轉工的機會,況且本身也談好了一些計劃,但是由於轉工或許需要在炒股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我的考試亦已過了第2關,正在挑戰最後一關,因為需要一次過合格,會使我需要一大段時間離開原有的崗位,影響新僱主的觀感問題,所以暫時按兵不動。

在感情上,雖然經過一段的小波折,我努力了很久,最終也找了我小花,也很喜歡她,希望未來一兩年也有進行一個重大的計劃,到時也需要花一大筆錢,但是為了心愛的小花,錢是小問題來的。

至於這個網站上,上半年受到一個不太好的影響,差點影響我們一時的運作,但他們用上了很多手段,最終也搞不到我們,我也是算非常幸運。但由於這個網站不住的改版,但未必能同期地把所有東西改掉,所以常常使用戶不太適應,也流失了一些用戶,但對手漸漸增多,壇主也很忙,不太願意放開大步全面改革,我也很憂慮這個站能不能做下去。雖然我們已經起了一個新網站,但是很多東西也處於測試期,但我和壇主對我們的定位也會進行調整,新的事業是變成一個股票的社交的網站,但是以問答為核心。

筆者個人認為其實壇主是多樣化的人,但事實上我們提供的功能實在太多,但每一項功能也做得不太好,故常常產出一點小問題,所以導致使用者由於功能繁雜,難於使用我們的網站,導致我們的用戶多是有一點電腦根底的人,特別是男性用戶較多,也特別容易流失一些不懂使用電腦的用戶。加上我們不希望把網站變得特別商業化,導致內容變得從眾,對於某部分用戶嚴肅整頓,也不想有一些常常推介股票的人來這個網站,亦缺乏激勵機制,所以用戶在沒特別特色下,容易流失,這是做不大的因由。所以,筆者近期對於新網站的事情方面,也特別提出較多意見,至少在一些細節位方面,在沒有甚麼明顯錯誤上能夠挑出來之下、加上容易辨識其功能,以及提供用戶誘因使用網站之下推出,否則我寧願減慢這個網站的發展速度,我倒不會讓他們可以失敗。未來亦希望在搞好這個網站成熟後提供app,方便用戶的使用。不過,這個網站的資金實力在投資眼光改善及收入增加下,變得強勁,所以能投放更多資源進網站的投資,所以未來看來都是柳暗花明的。

最後在股票方面,股市兩極化出現了,但股市也是變化多端,年初和年中是小股升,大股平穩,最後兩三個月卻是相反。至於個人手上的投資雖一度陷入低潮,但在手中幾隻前一兩年投資的殼卻獲得大爆發,回報卻是不錯,年底小股回降,部分已變成具投資價值,所以個人認為小股的前景尚有一定的。至於大股,相信在A股大升,以及滬港通下,情況也不致太差。

至於在個人投資組合上,年初表現不俗,但3月表現較差,之後表現平穩,年中細股熱潮,手中的殼股持續升值,加上持倉較重的股票表現良好,獲得良好回報,但年底細股熱潮結束,筆者集中資金在僅有幾隻股票下,11月回報其實創下高峰,達到51%的水平,但其後受到倉中一隻股票的影響,我的資金持續下降,但最終仍然保持到較高的水平,總算達成年度最初的目標。隨著我的投資規模增大,其實可投資的股票次數也不少,詳細有多少次買賣我也記不清了。現在節錄錯誤的交易如下:

(1) 萬華媒體(426)

筆者在2月中趁股價高漲沽出萬華媒體(426)餘貨,但其後股價暴升,如果以高位計算,回報會增加2%。

(2) 匯星印刷(1127)

筆者在2月沽出匯星印刷,由於遲疑關係,不能以超過1.3元的價格沽出,僅能以1.2元價格沽出,如果以高位計,回報會增加0.4%。

(3)朗生醫藥(503)

該股在年初一度升至逾4元水平,其後跌至2.8元,之後又再回升至4.15元以上水平,後又回降至2.6元。筆者約在2.8元、3.2元增持,如果能在高位沽出,低位購回的方法,回報會增加27%。是一項較為後悔的交易。

(4)豪特保健(6880)
筆者在0.7元購入豪特保健(6880),其後因深覺賣盤不能成功在1元沽出,誰不知竟然成功賣盤,價格更達2元,如能以2元售出,回報可多2%。

(5)新昌管理(2340)

筆者於早期已購入新昌管理(2340),成本在0.9元以下,其後在業績轉好及賣盤下,股價升至1.2元,之後竟然業績繼續轉好,加上賣盤,股價一度增至2.4元,以高位計回報損失約7%。

(6)匯銀家電(1280)

筆者陸續在30餘仙平均價購價匯銀家電(1280),在業績轉好價,股價暴升,但把握不了升至85仙沽出,最終僅能在70仙沽出,如以高位售出,回報損失2%。

(7)卓高國際(264)

由於不喜歡某部分市場人士推銷其價值,以約80仙沽出,以高位計回報損失3%。

(8)永利地產(864)
由於不喜歡某部分市場人士推銷其價值,以約1.2元售出,以高位計回報損失1.5%。

(9)萬事昌國際(898)
由於想籌集資金購入其他股票,故以約31仙沽出全部持有之股票,以高位計回報損失0.5%。

(10)新城控股(1030)
由於想籌集資金購入其他股票,故以約63仙最低位沽出全部持有之股票,以高位計回報損失1%。

(11)先傳媒(550)
筆者以約1.2元大手購後該股,其後遇著賣盤,股價增至約2元,但賣盤失敗,股價降至1.5元,其後股價回溫,以股價平均1.7元全數沽出,但賣出後1日即稱賣盤,股價一度上升至2.5元,如以高位售出,回報可增7%。

(12)英皇娛樂酒店(296)

筆者以約2.28元購入該股,不久升至2.38元,其後隨著澳門賭博成績漸差,股價持續大跌,幸以2.24元全部沽出,但相對高位沽出,回報會增加0.8%。

(13)信佳國際(912)

筆者誤以為業績不俗以高位購入大量信佳國際,更派發特別息,誰不知市場反應差,股價暴跌至約2.1元水平,如果沒購入此股,回報會增3%,但筆者相信他有大升的潛力,所以仍持有。

以上的失誤,使回報少了54%,較回報多出超過10%。但整體來看,今年除了朗生醫藥的誤判外,沒有重大的失誤,多數的失誤如果比照換碼對象,其實尚屬不錯,更修改了自己的失誤。但以現時的組合,其實我還有幾隻正在考慮中的買賣對象,也考慮增購回一些市值較低的殼股,以增加衝力。至於現時的組合,個人認為整體來看,仍有大漲的潛力,可以獲得良好回報。

總體來說,個人認為今年表現合格,但還可以做得更好。雖然設立了目標,且目標較為進取,我也希望目標能夠完成。只要穩守突擊,相信回報可以維持良好的水平,目標想增加睡眠,考試合格,並進行出書的計劃。我仍然希望進行磚頭及其他方面的嘗試,祝小弟好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60

一次成功的炒作-第一視頻(82)


(1)


近日,很多高管行使他們的認股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5/LTN2010011531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25/LTN20100125025_C.pdf


(2)


其中,冼漢迪先生的認股權來由,我們會介紹,而其他董事的認股權,其實是在2007年3月26日授予,在公函中第4頁找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30/LTN20070430310_C.pdf


(3)


其實這個計劃炒作已醞釀了多月,始自2009年3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02/LTN200903021121_C.pdf
委任冼漢迪先生為執董,其目的正如其經驗,為了集資,並授予15.7仙行使價認股權共1.7億份,其資歷如下。



擁有逾11年企業融資經驗,尤其專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企業之融資及合併收購活動。於加盟本公司前,彼為㶅豐銀行投資銀行之董事。冼 先生畢業於史丹福大學,持有工程經濟及運籌學之理學碩士學位。彼亦持有卡內基大學電腦科學/數學、經濟及工業管理三個理學士學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2/LTN20090422018_C.pdf


4月,以15,837,500元購入知識產權,以18.1仙發行8,750萬股支付,發行一批新股購入垃圾,又不披露賣方,可見應該是批給一些對炒作活動有貢獻的人,用作融資之用。


幾日後,宣佈好消息,股價開始大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7/LTN20090427916_C.pdf


(4)


過了個多月,好消息放出了一點,當然是集資,先批1.44億股給炒股基金OZ Management,每股55仙,少於股本20%,這當然顯示未來或有好消息.,股價繼續上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2/LTN20090612548_C.pdf


8月,授出購股權予供應商及附屬公司員工,行使價1.17元,共2,000萬股,據過往經驗,應有一些好消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7/LTN20090807570_C.pdf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1/LTN20091011004_C.pdf


好消息就是以1.68億人民幣(約191,183,999.50港元)購入短訊增值業務,有盈利保證,會按制調節代價。


作價以4,000萬現金及以1.5元發行100,789,333股支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00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1/LTN20091011004_C.pdf


次日,公司以1.43元配售9,200萬股,ADM認購當中1億人民幣股票,即79,580,419股,並授予認股權予高管,可見未來仍會有一個好消息。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015_C.pdf


近日,又有好消息。


(7)

總的來說,今次好消息有別於以往,之前通常仍未有高管行使認股權,今次卻有,可見這應是最後一個好消息,亦已有警號。不過,圖中仍顯強勢,故尚未可拋出。但仍需要當心股價脫離趨勢,若發現此種情況,請不要遲疑,立刻拋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73

先傳媒(0550)新的名稱好奇怪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324/LTN201703241224_C.pdf

KK  = Kingkey = 京基文化? 哈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76

深圳浩寧達儀錶的價值-大同集團(118)


(註: 此文章不代表買賣的要約,敬請留意風險。)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9/LTN20100119274_C.pdf


大 同機械企業有限公司(「本公司」)於二零一零年一月十九日早上交易時段結束後,收到本公司的聯營公司,深圳浩寧達儀錶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註冊的公司)(「聯營公司」)的通知,其於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及上市的申請,已於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八日取得中國證券監督管 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發出的正式批准文件。聯營公司將在中國境內發行不超過二千萬股,每股面值人民幣一元之A股。

浩寧達儀表介紹:

http://www.szhnd.com/cn/login.asp


本 公司是电能计量仪表和用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及终端的专业制造商和整体方案提供商,产品覆盖从输电、配电到用电等不同过程所需的厂站电能量自动化管理系统、大 电力用户负荷管理系统、配备计量监测系统、低压电力集中抄表系统、预付费用电管理系统和全系列、所有规格的电子式电能表。公司业务发展方向是中高端智能化 电子式电能表和用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及终端产品。


浩寧達儀表招股書:


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G00306202/200908/P020090831514824681024.pdf




pdf p.48,p.68,大同透過持有49.4%的公司持有5,100萬股的深圳浩寧達儀錶股份,即佔2,519.4萬股。

以其去年0.77元盈利及中國電子股30倍市盈率來計,持股市值581,585,155,248.3元,尚未計上市當日升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06/LTN20100106215_C.pdf


現時公司有709,930,692股,股價94仙,市值667,334,850.5元。


有人說它造假:


http://ljgsyx3443.blog.hexun.com/36768881_d.html


    日前看到深圳浩宁达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宁达”)的招股说明书,对其中的部分数据难以找到合理解释。

1、支付的职工薪酬少得可怜,不知是否是企业没有社会责任还是报表造假; 公司披露如下:

 (一) 员工人数及变化情况
截止2006 年、2007 年及2008 年末及2009 年6 月30 日,本公司(含子公司)职工人数分别为343 人、417 人、477 人和681 人。
(二) 员工结构
截至2009 年6 月30 日,本公司有员工681 名(含子公司),员工基本构成如下:
1. 员工专业结构
专业                        人 数             比例
行政管理人员                66                9.69%
技术人员                   185                27.17%
销售人员                   74                 10.87%
生产人员                   356                52.28%
合 计                      681                100.00%


(三) 员工社会保障情况
本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员工报酬由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约定及公司的盈利情况决定,并依法为员工办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定期向社会保险统筹部门缴纳各项保险基金。


   根据以上员工数据,结合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数据,进行如下分析: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上半年
月末职工人数        343.00         417.00         477.00        681.00
平均职工人数        343.00         380.00         447.00        579.00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9,361,524.46  10,824,296.78  16,993,828.06  9,843,553.65
人平每月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2,274.42       2,163.13       2,968.87      2,409.09

 (1)


    从以上可以看出,浩宁达公司人平每月支付给员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分别为 2274.42元、2163.13元、2968.87元、2409.09元。这其中还包括了养老保险、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


按照深圳的标准:养老保险 企业缴纳比例为员工工资的11%、失业保险为上年度深圳平均工资的1%左右,工伤保险为工资总额的1%左右。假定公司如前所说都缴纳了各项保险基金,则员 工的工资则要在上述收入上再除以1.13(1 +0.11+ 0.01+ 0.01),则相对应的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的员工月平工资总额分别为:2012.76元、1914.27元、 2627.32元、2131.94元。


另外还有诸如员工福利费、工会费、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等等就权当为零。我们再看看最近三年深圳的工资水平。 2006年、2007年、2008年深圳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926元、3233元、3621元。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工资水平竟然只 相当于当地工资水平的70%左右,各位你能相信吗?


再看看同行业同地区的上市公司科陆电子(002121)的工资水平。2006年、2007年、2008 年科陆电子员工月平均工资分别为3318.59元、3884.69元、4606.17元,远远高于浩宁达的工资水平。


  各位看官:根据披露,公司系广东一家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42.99万元、 1128.11万元、1336.03万元、968.57万元。2006年至2009年共开展156个研发项目,这就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进行研发吧,研发人 员的薪酬应当不会低吧?

     我认为:一个正常的企业,工资水平总是和同行业公司大致保持一致,在较小的幅度里浮动,否则员工怎么会有工作积极性,员工队伍怎能稳定,生产经营何以为继 呢?像浩宁达公司的人工费用如此之低,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财务报表中少计费用,虚增利润,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2、公司的所得税存在问题

(1)  2009年6月30日的应交所得税余额应当为(假定没有按季预缴所得税):


3,163,522.31+4,808,362.59-4,028,622.50-185,647.49


= 4,128,909.89元。


而公司2009年6月30日,应交所得税余额为5,121,344.77元,除非有2008年的应交企业所得税尚未缴清,否 则难以解释。但即使未缴清2008年所欠税款,也超过了税法规定的汇算清缴期限了。

(2)按照《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系按年计征,按月、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从上面可以看出,公司没有预缴2009年一季度的企业所得税,除非2009年一季度为亏损季度,不存预缴税金,否则就违反了《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