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笑話: 中策集團(0235)1972上市的投資價值

根據香港公司註冊處的電子紀錄,中策集團最初的原名是紅寶石發展。根據當年的資料,其實這家公司是從事酒樓業務,後來才賣給黃鴻年,黃鴻年賣給殼王,殼王又賣給一些中國人,後來給人洗了殼,欲和博智金融買入台灣南山保險,並向一批知名中港富豪集資超過110億,市值一度炒高至1,100億,但最終收購失敗,變成一隻不宜亂玩的現金殼股。


在上市的1972年,有人對著招股書寫了一篇極看好的鱔稿「投資飲食股票上算嗎?」,但現在你一看,覺得這是笑話,當年它說1973年盈利360萬,會派息15仙,1974年盈利420萬,派息16仙,好像很好。但是後來的變化呢?

過了30多年,大股東換了好幾次,錢也虧了不少,2008年虧了這個數加起來的70倍,2009年又虧這兩個數加起來的6倍多,2010年中期又虧錢,派息更欠奉呢,可是還沒有看到未來。


它的總結是說「因此,如果把紅寶石視作短線套利的對象,而忽視其大增長性的話,是非常可惜的」,過了幾十年後,我給出的總結是「因此,如果把紅寶石視作短線套利的對象,而忽視其大增長性的話,是非常適當的,但是不買卻是更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1

再創奇跡?-天虹紡織(267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7/LTN20080907021_C.pdf

在上半年市場惡劣的情況下,公司營業額錄得30%的增加(以港幣計則超過40%),另公司盈利更錄得約40%的增長(以港幣計,則超過50%),達到1.18億人民幣(以1港元=1.14人民幣計算,即1.37億港元)。

但是公司的情況是不是真的這樣好?現在等我們看一下吧。

營業額上升超過30%,但從存貨數字及應收帳看來,存貨升幅只不足10%,但應收帳卻急升約50%,可見公司把部分訂單提早入帳,使營業額應有部分失真的情況,若公司訂單情況不如預期,下半年的營業額會很難看。

公司盈利中,3,600萬為之前8,000萬美元銀團貸款的匯兌收益,是由美元對人民幣貶值而來,其他4,300萬人民幣則為泰州政府給的土地補貼收益,這兩者合起來為7,900萬人民幣,而上年兩者合共為2,000萬人民幣。

即公司實際上盈利為倒退至3,900萬人民幣,較上年的5,900萬下跌40%(以港幣計算則約32%)。

公司財務支出顯著上升50%至3,500萬人民幣,是由於公司盈利不足夠擴張,需要向銀行貸款,致銀行貸款上升,使財務支出上升,另外公司的人工成本上升及其他公共設施的成本亦是盈利下跌的主因。

因國家增加對紡織行業退稅率,另公司在越南部分的廠房投產,令公司看好自己的營運,此外,由於人民幣匯率仍持續上升,匯兌收益仍有望上升,這是他們利好的因素。

但從帳目上看來,公司上半年使用過於進取的財務數據,若公司下半年情況就算好於預期,營業額和盈利也較市場預期的少一些吧。

總結而言,公司P/E看來真的很低,唯一憂心是能不能維持,息率又看來很高,但是負債沉重,派息可能只能維持,甚至減少,所以,我對此股維持保留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9

1985年10月30日: 先施(0244)配股以應付海外發展


不多說了,為了分散被國家共產風險,把所有資金虧光,小公司還是小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26

兩題會計問題(2)-謝瑞麟(0417)

其實原本想原本寫伯明瀚環球(2309,前泓峰國際)的商譽問題,但是覺得還是不太好寫,所以作罷,胡另外開一個新題目。今日見到上星期value91先生寫的博文,他問:

「我在这里有个问题请教内行,就是以往年度,谢瑞麟已为此争议拨备大额准备金,这些拨备如何体现在每年的收益表上?看财报没看出来。

如果每年收益表的收益部分都扣减了部分准备金,那么无疑低估了真实收益,这对估值有重大影响。对我们以后碰到类似案例有重大参考价值。」

我就在這兒想像及引出證據如下:

其實這類撥備的緣起,根據傳媒的法庭報導,其實是因為在1996年,因有部分旅行社收受非法回佣被補,但回佣制度因各界利益的原因不可取消,故謝瑞麟決意改變發放回佣方式,經商議後把這計劃稱為「占士邦」。

這 計劃就是叫其屬下員工離職,擺脫關連交易,然後利用他們開設海外空殼公司,並和這些海外空殼公司簽訂協議,聲稱協助他們經營為由,按營業額支付一些費用給 這些空殼公司,這些支出被列作費用。然後這些空殼公司拿到錢後,大部分作為回佣支付予旅行社。因為這些收入按理論已在海外,不需繳納香港稅項,故能協助旅 行社把逃稅。

這安排完成後,因為這部分收入本來已 是是謝瑞麟營成本之一,只是利用其他方法變成其他開支,實際上盈利沒有變化,故無實際得益。只是,因為那些空殼公司是原自己員工開的,在納稅角度上,它是 把旅行社的收入納入了自己盈利的一部分,故按理亦要把旅行社的稅項繳上,問題就出在這兒。

這 方法想出來後,管理層其實利用這類空殼公司可以任意把資金拿出,在大股東財政充裕時,這些錢不放在眼內,但是在他財困時,公司的錢自然成為他的目標,因為 安排合理,故沒有人會發現到這問題,沒高層講出也不會知道內情,此案發生的引發點也是因為謝瑞麟子謝達峰說出來才揭露的,這亦是謝瑞麟、其子及高層被捕的 原因。

經過小弟翻閱多年的會計報表後,其實公司已經把這些稅務支出撥備,並列入損益表的所得稅/稅項開支(回撥),當中大部分出現在2004-2006年,這些撥備及回撥的情況如下:

(1) 在2005年業績公告附註4中:

(ii) 在截至2005年2月28日及2004年2月29日止的兩個年度內,本集團若干附屬公司收到稅務局就以往年度的若干離岸收入及代理佣金支出與業務推廣費用 發出分別為數港幣12,000,000元及港幣13,000,000元的補加評稅通知,稅務局並且就此質疑有關附屬公司所採用的稅務處理方法。附屬公司正 在搜集相關資料以支持採用的稅務處理方法。

董事相 信,正在搜集的資料將提供足夠的理據支持採用的稅務處理方法。此外,正如附註7所載,廉政公署正供述本集團若干現任及前任僱員涉嫌向多間旅行社的僱員提供 非法回佣,並協助他們逃稅。廉政公署的供述及持續進行的調查可能影響或不影響以上稅務局對本集團以往年度採用的代理佣金支出及推廣費用的稅務處理方法的質 疑。

(2) 在2005/06年中期業績公告附註5中:

(b) 自上一個財政年度結束起,至報告刊發日期止,本集團若干附屬公司收到香港稅務局(「稅務局」)就以往年度的若干具爭議性的離岸收入及代理佣金支出與業務推 廣費用發出為數51,000,000元的補加評稅通知,稅務局並且就此質疑有關附屬公司所採用的稅務處理方法。

附屬公司正在搜集相關資料以支持採用的稅務處理方法。董事相信,正在搜集的資料將提供足夠的理據支持採用的稅務處理方法。然而,董事認為就以上項目提撥全數撥備51,000,000元是審慎的做法。並已把以上撥備記入期內綜合損益表內。

在 金額方面,公司已在2004年已為此撥備1,326.1萬,2005年撥備為2.600.5萬,2006年撥備為5,096.4萬,2007年再有 32.7萬,2008年有239.7萬,2009年有28萬,合共9,323.4萬元,加上少量海外稅項撥備,這就是各種公告一直聲稱的「作出約 9,400萬撥備」的由來。

而這大部分的納稅金額已在2010年10月解決,最終的付款,根據2010年10月21日的公告稱:

「本集團於二零一零年四月三十日向稅務局提交建議,以解決截至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止年度之稅務爭議,而該等建議已獲稅務局接納。本集團附屬公司分別於二零一零年八月收到就稅務爭議之經修訂評稅,總數為67,000,000元。」

因為撥備達9,400萬,最終付款為6,700萬,故可以把那2,700萬回撥至報表內,在2010年10月28日的公佈的業績中,已經把2,719.2萬回撥,並列作損益表的稅項回撥。

這就是其列帳的方法了,希望可以幫到value91解答到他的疑惑。

後話:

如果按照自己的計算方法,其盈利估計小弟之前在論壇中已有談及,在此列出資料如下,但資料僅供參考,不要當真:

「盈利實際只是多了約5%,即是大約4,600-4,700萬,每股賺大約22仙,全年則為約半年的3倍,大約賺1.38億,每股賺66仙。」

延伸閱讀:

討論專區: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7849

新聞專區: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7847&page=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3

時捷(1184)主席嚴先生說大了?(更新)

今天看到新聞,發現一些人的粗疏程度可達到一個點:

時捷集團適逢35周年紀念,嚴氏坦言,有考慮派發特別息,但強調仍要視乎今年業績情況而定,集團過去沒有供股及發行新股,現時沒有資金需求。

另外,又有人寫:

嚴玉麟透露,鴻騰精密計劃明年在港上市,公司亦是其上市投資者之一,不過持有股權並不多。一旦事成,鴻騰精密將成為繼富智康(2038)後,鴻海集團第二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筆者按:

嚴先生可能貴人事忙,忘記了20多年前的事。

只要一看Webb-site ,1996年及1997年,公司各進行1次供股,一次2供1,每股35仙(經合股及紅股調整為1.75元),一次1供1,每股2供1,每股25仙(經合股及紅股調整為1.25元)。

至於發行新股,嚴先生曾經認購公司5,000萬份購股權,每份1仙,換股價1.8元(經送紅股調整為0.9元),其後已全部行使,發行5,000萬新股,股權已增至超過40%。

其實,鴻海集團今年在香港已購入2間公司,分別是台和商事(1037)千里眼控股(8051),前者易名雲智匯經營物聯網,後者易名訊智海,加上購入了和諧汽車(383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以及美圖(1357),他們也有進行一定投資。假設鴻騰精密上市,鴻海已經最少有6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控股4家,以及第2家以直接方式上市的公司。

所以千萬不要說大,另外請公司澄清。記者也要查證一下事實,不要當老闆說的東西是真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97

狐貍開始露出尾巴-直真節點科技(237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06/LTN20080306326_C.pdf

框架協議之背景

.....

Million Gold獲知會,信望與創智利德訂立安排,以認購創智利德新發行及配發之股
份。

經營戶外廣告電視幕牆

新華音像中心已與創智利德簽訂合作協議,以於中國各大城市經營及廣播一系列戶外大型二極管顯示器。

董 事預計(惟要視乎對該業務之進一步研究及盡職審查檢討),在經濟發展較佳之主要城市之商業中心區,將設立具備超卓屏幕素質之大型戶外顯示屏幕。中方夥伴將 提供新聞相關內容,以於顯示屏播放,而該業務之收益則會來自於中國主要城市之戶外大型二極管顯示屏播放之廣告。顯示屏在日間會持續地廣播,日內不同廣告時 段會收取不同廣告費。亦會委聘廣告代理負責廣告時段之銷售及市場推廣。帶動收益增長之動力,將為大型二極管顯示屏之廣告時段增加、廣播時間及廣告播出時間 增多及廣告費上升。

正式協議之執行及完成須待(其中包括)以下先決條件於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截止日期」)或之前完成方可落實:

.....

e. 本公司需成功從市場籌集不少於 100,000,000港元( 100,000,000.00港元)。

....

3. 誠意金

Million Gold需於簽立框架協議後十四個工作天向Lu先生及Ho先生之律師支付一筆 24,000,000港元( 24,000,000港元)之金額作為誠意金(「誠意金」)。倘簽立正式協議之先決條件尚未於截止日期或之前達成,誠意金連同根據當前市場利率計算之應計利息須於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九日或之前歸還Million Gold。

greatsoup:

框架協議即是未落實,還未落實就付兩千多萬,真是"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其先決條件是集資一億元,即是這家公司會於不久內配股或發行可換股債。

這家公司現時炒到飛起,集資一億倒不是太困難,但是集資到一億後,又會如何?這倒要看個究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9

炒高拆股-海峽石油化工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23/LTN20081223007_C.pdf


該股在股市低潮2008年12月上市,業務是向石油貿易,把外國油賣給中國。招股價2.5元,發行9,000萬股,集資淨額2.16億元,只有輕微超額認購。


主席的資歷如下:


王健生先生,54歲,主席兼執行董事。於二零零零年十月,王先生投資於本集團並擔任本集團主要股東。


與此同時,彼加入本集團出任監事。彼畢業於中國河南科技大學(前稱洛陽工學院),並於一九七八年取得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學士學位。王先生於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七年曾任北京光大實業公司重點項目部副經理及綜合計劃部高級項目經理。


於 一九八八年至二零零零年間,王先生涉及貿易業務及物業投資業務。彼監查本集團營運並總體負責以下事宜:連同姚先生批准及連署付款及銀行文件;連同姚先生作 出本集團的主要決策;與本集團高級管理層舉行會議並聆聽其報告及實施策略;探索投資項目及其他資訊並引入本集團;為本集團聯絡新的業務機遇及業務發展;及 為本集團設計、發展及實施整體策略規劃。


由於彼負責於高層次制訂本集團的主要企業及業務策略,彼並不涉及本集團的日常業務。於二零零八年二月一日,王先生獲委任為執行董事。


王先生目前為中國資源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61)(「中國資源開發」)主席兼執行董事及港佳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05)獨立非執行董事。這兩家公司的股份均於主板上市。中國資源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為一家投資控股公司,於中國及香港從事證券交易及投資,亦涉及於中國進行物業投資業務,以及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及自然資源投資及發展(主要於鉬/鎢及銀/銅礦及相關業務)。


作為中國資源開發的主席兼執行董事,王先生領導著董事會並制訂其主要企業及業務策略。王先生擔任董事職務得到其他兩名執行董事的協助。港佳控股有限公司於中國零售市場積極從事投資。作為獨立非執行董事,彼並無涉及港佳控股有限公司的日常管理。


有位高管的名稱(用廣東話、普通話讀亦可。)


庄加先生,43歲,本集團副總經理。彼負責本集團的貿易、貨運及業務發展並監督本集團的石化貿易業務。彼亦為本公司交易員,其職責包括就貿易的條款及定價與供應商及客戶協商、考慮及執行對沖策略,並監察本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持倉。


彼於一九八八年取得中國華東理工大學(前稱華東化工學院)工程學學士學位,主修石油加工。彼於石油行業擁有近20年經驗。


彼 於大學畢業後加入上海市化工進出口公司石油部門任銷售員並從一九九三年四月至一九九四年二月參與對沖活動。於一九九四年三月至一九九七年一月期間,彼獲派 駐上海市化工進出口公司的海外分公司SCHECO (Hong Kong) Co., Limited任貿易經理,並於其後獲擢升為副總經理。彼於派駐任期屆滿後返回上海市化工進出口公司並接受進口部經理職位,直至一九九八年三月為止。於二 零零七年三月加入本集團前,彼曾任
ICC Chemical Corporation(上海辦事處)貿易經理逾八年,負責石化產品貿易。



股票這樣少,市場這樣淡,還要上市,目的如何,已十分清楚。


當中有買油輪,但其實最重要都是這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07/LTN2009050797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2/LTN20090712002_C.pdf


公司今日公佈盈利,有3.29億港元,以股本4億計算,每股82仙,現時股價4.8元,市盈率6倍,較同類股光匯石油(933,前先來國際)約16倍有折讓。


但其實有2億是衍生品賺來的,是非常不穩定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2/LTN20090712004_C.pdf


公司同日宣佈1拆4,每手股數由1,000變為2,000股,成本減少一半。


最重要的是,中央結算顯示,只有5,868.8萬股,佔股本約14.67%,另外只有46間證券行有貨,頭10位已佔13.2%,即街貨的90%,貨源極乾,其中一、二、四、六、十位應該和中國資本有點關係吧,第二位更要留意。

B01228 中信証券經紀(香港)有限公司 26/F CITIC TOWER 1 TIM MEI AVENUE CENTRAL HONG KONG 18,470,000 4.61%
B01355 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 36TH FLOOR FAR EAST FINANCE CENTRE 16 HARCOURT ROAD HONG KONG 13,744,000 3.43%
B01274 MORGAN STANLEY HONG KONG SECURITIES LTD 46/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ENTRE 1 AUSTIN ROAD WEST KOWLOON 3,728,000 0.93%
B01130 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 SUITES 1601-1607 16/F CITYPLAZA ONE 1111 KING'S ROAD TAIKOO SHING HONG KONG 2,798,000 0.69%
B01143 大福證券有限公司 25/F NEW WORLD TOWER 16-18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2,569,000 0.64%
B01545 工商東亞證券有限公司 26/F ICBC TOWER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2,462,000 0.61%
B01086 新鴻基投資服務有限公司 12/F CITIC TOWER 1 TIM MEI AVENUE CENTRAL HONG KONG 2,431,000 0.60%
B01605 安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RM 2801 28/F THE CENTER 99 QUEEN'S ROAD CENTRAL CENTRAL HONG KONG 1,697,000 0.42%
B01133 加皇投資理財有限公司 RM 1701 CHEUNG KONG CENTER 2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1,680,000 0.42%
C00033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8/F HOPEWELL CENTRE 183 QUEEN'S ROAD EAST WANCHAI HONG KONG 1,672,000 0.41%
拆細前後的走勢如何,若看得多本Blog,大家應該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47

華匯首腦文章勘誤(2)


華匯首腦文章勘誤(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4085


(1)


繼續談談壹仔文章及這個人。


其實他聘請這麼多的律師及保鑣,其實一定程度上顯示他的不安感。為何他會這樣不安呢,主要是他令人吃了不少虧,況且他令人吃了不少虧,總會有人想對他不利,所以他也會怕這些事的。


那他為甚麼要人吃這麼多虧呢?我們稍後再談。


另外,近來看國內的文章較多,我發覺了一個規律,就是編採人員愈把採訪對象錄音直接寫的人,這個人應該就是愈是會導致麻煩,會使導致編採人員發生一些預見不了的情況,所以為免麻煩,總是直接抄錄音了事。


所以我也為免麻煩,只是對記者、David Webb以及公開資料作出互相對證,並作出勘誤,表現則在公開報導中對某些人的紀錄中照抄,我是不會直接發表任何意見。

(2)


文章一開始是華匯系首腦介紹:


認為財技人人都識,是否做到就要看有沒有「架生」:「架生就係你有無財務公司、經紀行、朋友幫忙等等網絡!」

關於財技方面,我們這個博客都談了這些財技不少。


至於他們的賺錢的營生方面,其實在談及朱太的時刻,已經有談到這個問題,主要是財務公司用作借錢,證券行就是用來做股票買賣行為,朋友幫忙的話,就是他的人脈。


至於他們賺錢的模式,在此列示圖例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3289


其賺錢過程,即如壹週刊的圖:
27126940.jpg
enlarge
上市公司大股東因財困或個人理由急需現金,遂把股份按予金利豐;如殼(即沒有實質業務的上市公司)價值一億,大股東持股五成即市值五千萬,金利豐只借二千五百萬,年息 13%至 18%不等。

62450903.jpg
enlarge
大股東未能在限期前還錢贖回「殼」;金利豐遂把已抵押的殼沒收

85112442.jpg
enlarge
透過朱太的人脈,找商人將各類型合潮流的資產,諸如賭業、礦業、醫藥等注入公司,把「殼」活化。
22586101.jpg
消息一出,刺激股價上升,炒家蜂擁而至,股價急升,持有公司舊股的朱太可在市場沽貨獲利,隨即甩殼。


而華匯系首腦如是稱:


「人哋以為我借錢俾佢哋(上市公司),係想要咗佢哋個殼,其實(斬倉)係被迫o架,真係諗住借錢去幫佢咋,好多以前有牙齒印嘅,....而家都做咗好朋友。」。

信不信由你。


(2)


關於採訪地點,就是他在上水御林皇府的豪宅:

這間大屋○七年由威利國際以五千七百多萬買入,現由威利及莊友堅女友羅琪茵聯合持有,再以每月廿八萬租予中南證券。


...


根據威利國際(273, 前稱首創、怡南實業、華匯控股、互聯控股)在2007年4月12日的公告稱,該公司控制的業佳投資向信和置業(83)購入該物業,作價5,780萬。

該公告已經稱會開設一家離岸公司名歌德豪宅有限公司,並注入不少於2.5億,作「投資物業及賺取租金收入之用」。

至於根據2009年10月12日的公告稱,稱一位羅琪茵女士向歌德豪宅有限公司注入4.5億元,以認購7.5億股,佔39.43%股權,並錄得出售虧損約90,000,000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6

電訊數碼(6033、8336)終轉主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428/LTN201704282111_C.pdf

靠新移動通訊的收入及分部業績比例非常高,超過60%及80%。但原來其他持牌電訊商也會授權其他流動虛擬網絡營辦商做競爭者,不過有部分較大的虛擬網絡營辦商不只用一家網絡商提供服務,看來真是好勁。

公司的命脈其實在香港電訊(6823)之手,但暫時看來不會有影響。但香港寬頻(1310)最近計劃相當有競爭力,相信在未來2年內,其市佔率或會有一定程度下降,大家要小心了,但看著盈利原來仍能穩步上升,似乎只是我過慮。

祝這家真做實業的公司轉主板的公司能維持經營下去,不要亂賣殼,並希望其他公司以他們為榜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34

從嵌入式芯片產業的強勢再看物聯網發展 立春

http://xueqiu.com/9428236477/37655797
新產業革命早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正在進行中,對於大多數在各行各業忙碌的人們來說,鮮有機會登高一望,來體會和目睹某種趨勢的形成,做投資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百業融通,並迅速窺得先機,就像看人作畫,全部過程好幾個小時,一般人只在最後半小時才看出究竟,而熟悉繪畫與畫家風格的人,畫家一動筆就基本知道個大概了。
前幾天一位久違的朋友請我吃飯,他是IT業的,席間和我提到現在SAAS這個行當很火,很缺人,看上去很有希望,我說是的,SAAS展開來是 SOFTWARE AS A SERVICE,意思是軟件即服務,是云計算架構下的軟件服務,省掉軟件安裝,服務像電訊信號那樣,客戶端聯網即可從云間獲得服務,這東西早在四年前我就接觸了,那時還相對概念,今天已經要大行其道了, 選擇這個行當,未來發展肯定有空間!他稍有訝異的看看我,大概想一個業外人怎會知道這些吧。
現代產業的高度細分化態勢,讓一個資深IT人面對本行業內的新技術趨勢發展都顯得慢了好幾拍,想起幾年前研究移動互聯網產業鏈的時候,遇到其中一家云計算服務公司BroadSoft  Inc時,搞不清楚其業務在產業鏈中具體的作用和意義,正好以前有一個朋友,曾是鄰居,他一年多前從愛立信辭職去了在美國的這家公司,於是找他答疑,結果失望透頂,完全不知所云,但我是不能怪他的,因為他所負責的,只是這個龐大產業當中很小的一塊,想想也是,如果一位優秀的工匠只是專注於一個局部的拋光和精雕工作,他是沒辦法告訴我他們的產品原來是樂山大佛的某個部分的。
一般投資者面對資本市場,無奈之處也就在此了,能選擇的也只能是追漲殺跌了,就算是比較專業的投資機構,如果僅僅把焦點專注在比較滯後的經濟數據和那些靜態過剩的傳統產業上,一樣也是要大大誤判市場的,天天拿大盤藍籌股唸經,鬱抑於它們的被低估,憤怒於概念股的無限險峰步步高,而不能潛心學習一些新知識,研究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那就將和許多過剩產能一樣,雖然靜態數據表現還好,但早晚是要被市場淘汰的。
新興產業物聯網,是智慧產業的集大成者,是整個信息產業革命發展的中高階段,直到為人工智能的大行其道創造好基礎,才算是完成了一個基本的建設,現在,就算是起步最早的美國,也仍處於初級階段,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每一個行業,每一項應用,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會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斷的被裹捲進去,現在流行的概念,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交通等等,都是物聯網產業的分支。
要實現物物互聯,首當其衝的就是功能多樣的智能處理器,然後才是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標識與識別體系。物聯首先從高端開始,逐次向中低端推進,直到最後實現大多數物體互聯;從高端開始,是因為最初的使用只有在高端才具備商業意義,並以此為開端向多個產業和行業滲透推進,這有利於其中的核心企業形成一個好的財務循環,否則是不可能長期推進這個產業發展的;另一方面對於物聯網這個巨大的系統工程來說,從高端技術開展有高屋建瓴,提攜綱領的意義。
中國大眾目前所理解的物聯網,主要是標識、識別體系和傳感體系,這是偏頗的,不完整,物聯的最終目的是智能化處理,有了骨骼和肌肉遠遠不夠,大腦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物聯網產業的技術焦點。
這些重要的高端技術中,芯片大行業中的嵌入式微處理器產業,佔位權重最大,當前世界上嵌入式處理器的產品近千種,廣泛應用於多個行業,大的體系也有近30個分類,其發展模式也符合摩爾定律,即性能逐年提升,速度越來越快,價格越來越低,按照功能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即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數碼信號處理器,高集成度的嵌入式片上系統等等,這些技術,從源頭算起其實都已經有四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只是近年來,越來越小型化,越來越複雜化,越來越高性能化的發展態勢,使得他們成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它們是物物智能相連然後實現智能化管理目的的核心部分。
既然屬於芯片大產業,那麼其產業鏈組成也很傳統,分為設計,晶圓製造,封裝與測試,這三大部分,越是上游越高端,護城河就越寬,雖然整個半導體產業晶圓製造、封裝與測試佔了大半壁江山,但是其技術含量相對要低,競爭更加激烈,那些在研發與設計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更值得被關注,近階段在美國資本市場上,這類企業表現搶眼,相當亮麗,以下介紹幾個較有代表性的公司。
Avago Technologies 安華高科,納斯達克代碼AVGO,是各種微處理器和傳感器和集成電路解決方案的集大成者,在高性能和集成方面的設計、研發能力卓越超群,涉獵範圍極廣 ,在無線通信、有線基礎設施、工業和汽車電子產品以及消費品與計算機外圍設備等四大市場擁有6000多種產品,其嵌入式系統控制方案在業界領先。
NXP Semiconductors NV ,恩智浦半導體,納斯達克代碼 NXPI,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在移動多媒體、智能家居解決方案以及音頻、視頻等領域有獨特而極為廣泛的應用,其嵌入式多媒體功能和新一代聯網多媒體設備是智能物聯產業發展的必需品,全球每兩台電視就會有它的產品,加上手機,汽車各種電子設備,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它的用戶。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微芯科技,納斯達克代碼MCHP,是全球領先的單片機(MCU)和模擬半導體供應商,專注於嵌入式控制半導體市場,在設計、製造和整體解決方案方面,為全球數以千計的消費類產品提供服務,具有低成本,設計功能精準和快速高效的絕對優勢,競爭實力優秀。
Freescale Semiconductor,飛思卡爾半導體,紐交所代碼FSL,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專注於嵌入式處理解決方案。飛思卡爾面向汽車、網絡、工業和消費電子市場,提供的技術包括微處理器、微控制器、傳感器、模擬集成電路和連接。飛思卡爾的一些主要應用和終端市場包括汽車安全、混合動力和全電動汽車、下一代無線基礎設施、智能能源管理、便攜式醫療器件、消費電器以及智能移動器件等。在全世界擁有多家設計、研發、製造和銷售機構。
Spansion, Inc.飛索半導體公司,納斯達克代碼CODE,在全球範圍內設計開發、生產及銷售嵌入式系統半導體產品。該公司供應快閃存儲器、微控制器、混合信號和模擬產品以及嵌入式芯片系統解決方案。該公司提供一長串並行和串行編碼型快閃存儲器以及低密度NAND快閃存儲器產品;飛索不久前收購富士通半導體有限公司的微控制器和模擬業務。它的閃存技術,加上收購的微控制器和模擬產品,可以促進高效能片上系統解決方案的問世,這些解決方案可以被用於開發速度更快、更智慧、更節能的產品,以及用於汽車、工業和消費應用的新一代「萬物互聯」產業。
上述企業,都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的大牛股,它們預示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在列舉的幾個企業中,側重面各不相同,有全能型選手,也有相對專一的,相同點是它們都是物聯網智能處理體系的不可或缺,是全面實行產業智能化的基礎必備;上述企業多數都有中國分公司。
研究領先的美歐產業的意義和目的,除了拓展視野,把握髮展排頭兵的脈搏之外,對預先掌握中國相關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全球產業一體化的架構下,產業鏈的傳導性會很快體現出來,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台灣在中下游優勢明顯,特別是在中端的晶圓製造產業,全球十大廠商中,台企地位不菲;與美國和台灣的強勢相比,中國大陸的整體水平十分低下,主要產能集中在產業鏈的末端,也就是封裝與測試環節,最弱的環節就在研發與設計上,這個現狀是難以面對未來的物聯網智能化大潮的,2012年,中國的半導體芯片的進口依存度接近80%,高端芯片的進口率超過90%;至今這種高度依賴性的格局不變,中國的創新做的如何,高端芯片產業是一個很好的檢測區域,只是,就已經形成的大產業鏈體系而言,這方面的突破難度是極大的,因為行業應用的格局已經基本固化,客戶則是多年來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產品是不斷與用戶磨合,多次反饋精研之後才不斷擴大延伸的,因此這方面後進者要想逆襲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中國從數年前的龍芯開始,一直強調芯片設計和製造當自強,自己也不能說不夠努力,但這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十多年跑下來,差距依然巨大,好在芯片設計公司,從無到有,也在不斷成長中,像中天聯科,華為的海思,銳迪科,展訊通信,華潤矽科微電子,福州瑞芯,大唐微電子,中星微,國民技術等, 這些企業,是在向最難突破的高端芯片領域努力,不知正在蓬勃發展的智能產業,能否為這些企業的騰飛創造機會。從目前的產業結構看,中國面臨的挑戰很嚴峻,而且一些人的觀念上也有很大的誤區,例如目前被不斷提及的所謂信息安全問題,本質上是個偽概念,要麼你拒絕國際合作,重建一套自己的體系,完全用自己的核心技術武裝自己,可惜現狀如此落後,顯然是不可能的;要麼就徹底放棄這種迫害妄想症心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任何時候,國家之間的信息安全問題都存在,防範是必須的,但這不是技術創新和強調自主知識產權的絕對理由,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閉關鎖國心態,最終對創新和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沒有任何好處 ,好在這只是一些局部的雜音,有技術主導能力當然是重要的,但這也要在合作中逐步實現,而且就算實現了,也要報有開放的態度和心態,國與國之間的技術封鎖,和檔案資料一樣,是相對的,有時限的,強是強在不斷有高技術湧出,而不是死抱著幾個優勢技術做壁壘,造長城的結果,除了勞民傷財,就是培養封閉和不思進取,最後積弱積貧。
好在整體趨勢上,中國已經完全融入了國際分工,智能物聯網產業大潮湧起時,只有放馬疆野,才會佔取儘可能大的份額,而且物聯網的實現需要更大的信任與合作,目前只是基礎建設階段,有太多的標準和協議需要磨合與認定,中國雖然在高端技術方面劣勢明顯,但具體到各種商業應用上,作為用戶與合作方的話語權還是很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有可能後來者居上,甚至培養出有自己獨特技術優勢的企業,當下很多新興企業所推出的智能家居,智能電器,智能醫療,智能汽車,智能可穿戴產品,就是這種合作的產物,作為如此巨大的發展方向,在投資上不可迴避,但把握要點,有點難度,主要是時機與認識理解上的差異,不過這一點,只要加強學習,應該是可以克服的。
除了物聯網應用上的投資機會外,總體上,現在的半導體行業是值得關注的,儘管中國相關企業產業鏈佔位不妙,但全行業大發展之時,這類企業受益也是很明顯的,另一面,按照摩爾定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淘汰率也不低,但也有章可循,那些有利於降低成本的新技術總是有投資價值的,比如近幾年興起的能使用12英吋晶圓的芯片廠,一片8英吋晶圓可製造100塊芯片,而12吋能製造225塊,成本優勢不言而喻,在這個變遷過程中有先發優勢的企業自然會有不俗的表現。
整體產業中,有IC設計能力的企業更值得關注,當然這裡面的判斷難度很大,比如國民技術,受困於移動支付的標準制定和金融企業的發展波折,有翅膀也遲遲飛不起來;另一家由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新大陸,5年前就開發出二維碼識讀芯片,並為此在北京開新聞發佈會,因為這也是一枚「中國芯」,但應用市場一直不能啟動,企業也做不出成績來,要等待二維碼使用的大規模普及化才行,近期移動支付方面可能是一次突破,如果二維碼支付放行,那麼企業終於等到了一個大的風口,可以高飛了;隨著二維碼應用的普及,二維碼芯片的可拓展空間還很大,甚至有可能成為構建物聯網智能體系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分支,如果辨識和微處理系統再度集成,其可應用的空間倍增。所以雖然這家公司從未被定義為IC設計類企業,但這一細分領域的方向如果發展的好,倒是很有可能獨樹一幟的。
總之,物聯的目的是要實現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才能提升效率,因此物聯網的核心還是在智能化上,而不是我們之前簡單理解的傳感器和物體標識,搞了幾年的無錫物聯網大會就是這種簡單理解下的產物,儘管那也是整體物聯網架構中的重要分支,但卻是不是決定性的力量,物聯網的核心還是在信息集成、監控、處理和指令傳達上,按這個方向發展的企業才是抓住核心,前景可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