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對新昌管理(2340)低價配股之投訴

逕啟者:

本人是湯財,再次向港交所對新昌管理(2340)低價配股之投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514/LTN20170514042_C.pdf

本人現在為這間公司的小股東,今日得悉貴公司以1.09元配售6,952萬股,這個價錢較當時全購價1.12元低,這個價錢較重大出售全購所有消息後發出的價格後的低位,使並無接受全購股東受到損害,希望正視。

這班老千的做法,是利用一般配售由類關連人士第三方取得股權後,然後會進行大額賤價供股(一般多於2供1或是2供1),利用這批類三方投票支持供股或是持有股權,賤價取得公司大部分權益後進行市場操作,完全置其他小股東權益於不顧,如果港交所再容許這些似乎合符上市規則的配售及供股,是對小股東所持應份非常損害的,應該予以正視。

如果證監會或港交所對這些配股放行,這更會令「以一般授權後配股,然後由關連人士取得股票,再實行高於兩供一比例,大額賤價供股」的方式,得以有合理生存的空間,以證監會需要小股東權益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希望證監會快點正視,以其他方式堵塞漏洞。

希望你們快速處理,禁止這一類的配售。

湯財敬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56

新體育(0299)又買垃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920/LTN20160920026_C.pdf
公司用10億買了間遊艇公司,羅馬國際(8072)估值10.079億。該項目包括中國遼寧省「水岸康城」項目及從事外語考試培訓項目的深圳唯致國際學校,並委託經營深圳海上運動基地暨航海運動學校20年經營權,現時公司仍在虧損中。

付款方式如下:
(1)一堆人(頭)認購121.81629億股,每股6.2仙,較停牌前價格折讓47%,用於支付7億現金代價
(2)用同樣的發行價,發行2,419,354,838股新股,以支付1.5億的代價
(3)餘下1.5億代價,則分兩方式扣減:
1. 2018年遊艇利潤少於6,000萬的部分乘9
2. 2017年培訓利潤少於1,750萬的部分乘16
如兩者多於1.5億,均以1.5億為限。

於深圳市大鵬新區管理區或任何其他相關政府機關因本集團任何成員公司於完成前違反任何經營委託協議而行使其於經營委託協議項下之權利後
,新體育有5年認沽期權,可以以估值師估計的公允市值或支付的代價現金及股票之較高者。

另外,公司向街外發行40.88億股,每股6.2仙,集資2.5億,用於償還債項。

以上收購會使投資者的資金獲得重大攤薄之餘,還有用賤價發行新股購買一項仍在虧損的業務和一個垃圾物業項目,是不是值得呢,希望港交所及證監會認真了解此項交易,作出任何可以處理的阻撓,使交易不能通過,讓購買此股的投資者不至於被攤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990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少量更新)


關於這些公司,在小弟的博客都談過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想不到,他們竟是有關係 的。詳情請看以下文章。現在我們談談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4/LTN20080904089_C.pdf


亨達國際在2000年上市,主要從事包括保險、證 券買賣、金屬買賣、外匯及企業融資業務,以及少數國內的基建投資。


在2008年,公司賣殼。在分派所需境外金融及外匯買賣業 務予Hantec Pacific Limited予全體股東後,再由最初職責為處理銀行壞帳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華建華建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Sino Today及銀建國際(171)分別購入原大股東亨達集團的218,650,000及40,220,000股,每股93.4仙,斥資 204,219,100元,並提出全購。完成重組後結構如下:





其後原大 股東亨達集團提出以30仙全購Hantec Pacific Limited,約出資48,751,000元,估計淨套現155,468,000元。

公司在變更控股權後,易名信達國際控股,由於全購關係,信達國際方股權一度增至91.05%,但為維持足夠公眾持股量,維持上市地位,信達國際減持股份至約72%


其後公司配售股票,並以1.103億元向母公司收購漢石資產管理40%股權,現時信達國際持股約62%,銀建國際持股約7%。最近,因原有本業槓桿式外匯交易業務業績不佳, 故此不會接受客戶槓桿式外匯交易的新交易落盤,並把省來的資源投放在董事認為在集團餘下有較高潛力的業務上。


至於中國星投資(764),其前身海岸集團亦於2000年上市,不久即給中國星集團(326,前星光娛 樂)購入 控股權,成為大股東,據稱當年網上有一位先生為主力之一,聲稱股權已非常集中,在 2002年易名丰采多媒體,股價持續上升,在2005年涉足賭業及中國北京房地產業,前者雖失敗,但後者成功,終成功 散貨,開始進入熊途。



當年其稱:


如 果764個老闆低價批股,這個係有可能的,但不一定下跌,764仲有兩個 股東各9%(138&326)他們成本1.38(上市價),你估我地每人拿幾百萬出來,係亂簡一隻來玩,當然不是,請你放心吧! 有位朋友又話拿千幾萬博千幾萬值得咩!邊個同你講博千幾萬呀!咁睇少我地!!

.....

764 我不敢話賺10倍,你比心機睇下會點, 你由可以睇番595同979兩隻股既上市時圖表過程,收集同派發用多少時間,人地賺10倍利潤不是一朝一夕


 如 果你記得,我講過蛇年會玩764,其實隻股已圍哂貨,街貨已冇幾多, 但你們不要入,原因點解,講出來好殘酷,話到明一有街外人跟,我地就會吾玩,做到低收,悶死你,....到我地要派貨時至會大手掛入,其實到這時已知街冇 貨比,係比人睇既,趕個價上去....



764係小弟第一隻打莊既股(同幾個人合資),成間公司只發行1億5千萬股,扣除大股東既貨,只得約2000萬股,我地既貨 已佔85%,收集1年,成本約 0.6,賬面仲要輸,


在 2007年,公司向中國星集團(326)購入收集巳久的金域假日酒店,失敗,其後購入澳門賭業,不久中國星集團(326)把當時公司控股權售予向先生夫 婦,其後更 反過來透過借款予中國星集團,後變成可換股票據,成為中國星集團大股東。


2009年,經過一連串的系內供股,由寶利福(8172, 前稱恆科創業,現稱中國星電影)購入中國星投資的在2005年發展的北京投資項目,成功把中國星投資變成 空殼。


2009年11月,永恆國際(8351) 的大股東之一,張國勳先生中國星投資(764,前稱海岸集團、丰采多媒體)認購擴大後29.9%新股,成為大股東,稍後委任李先生及陳 先生為執董,其後向先生辭任主席,並由李先生取代。根據公告,至於李先生及陳先生的資料如下:


李先生曾任中國星投資前身丰采多媒體的行政總裁及執董,並 曾為為中國星系內的采藝多媒體(8130,前銀河影像、現杏林醫療科技)的主席,該公司後來予向疑似陳振聰及多金控股(628,前浩基控 股)有關人士收購醫療電子業務資產,成功把控股權轉移。



陳 先生則為公司的財務總監、並為火車系之一的正興(692)及大股東張國勳先生大股東 之一的永恆國際(8351)的獨立非執董之一。由此可見,兩個僅為中國星系的人頭之一,可以說,雖原大股東控制力減少,新大股東進入,但中國星的控制力無 減退也。


下篇繼續談今次這個交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4

一隻潛水的有潛質的新股(可以開始買進)


太陽光(3828),主要從事為酒店提供的日用品,如牙膏、浴帽等

因其是工業股,但上市估值太貴(接近二十倍),加上是港資股份,不是熱炒的股票,所以一上市就潛水兩成以上。

但是據該公司的潛質來說,我覺得大約8-12(約1.5-2)倍是這家公司的合理水平。

(1) 現金流: 每年都跟隨盈利穩定上升,不錯

(2) 盈利:上市前三年都能保持穩定上升,加上新廠的產能沒發揮,盈利雖然可能不能保持上前之前的佳績,但認為都能保持一定的增長。

(3) 上市前派息: 上市前三年都能保持派息,前一年無特別派多息,可見管理層志在長遠,應該潛力不俗。

(4) 市值: 約兩億美金,是基金的對象。

(5) 公司的經驗: 公司有近二十年的經驗,近兩年又不停接到大客,潛質不俗。

(6) 大勢:公司主要植根於中國及亞洲的酒店及航空業,隨著該等地區酒店及飛機的數量不停上升,那些產品的需求應不停上升,保持增長應不太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3

glassfund推介的書本


(註: 我近來記憶不好,所以甚麼都忘了。除了羅耕及林瑞芬的書外,這堆書我全部都讀過呢,所以我也滿認同,故推翻自己的觀點。

兩位林先生的書,一直想買但沒有行動。這堆書其實大家就應該要讀一下,以加強自己的炒股及經濟知識。)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255



greatsoup:


"香港的書,隻是搞包裝,並無實在。香港的股票書本,嚴格來說,除了周顯及老曹的結集外,其實其他的都沒甚麼好看。"

glassfund:


對初學者來說, 這句不完全正確! 其實有很多書都可以有啟發, 令你有得著, 隻是得著多少問題! 以下是我的推介!

富足一生 <東尼> : 好多人話本書無料到, 隻叫人買匯豐。其實他們無仔細睇真, 富足一生書中所提對資產淨值的看法其實同周顯是一樣的。如你沒看出隻是你沒看真!

平民資本家 <林森池> : 教你從基金眼中角度計算藍籌的價值, 都算是估值的入門書。

步上一億元財富之路 <林少陽> : 從微觀到宏觀都有覆蓋, 我認為當年的作者是坦誠, 年少的林少陽是一個有heart想將自己心得教人的誠實作者。他大膽說利息上升, 反利股票, 我100%認同! 大家息目以待!

捕捉細價股 <林少陽> : 買股票要知的會計準則入門, 初學者要看!他好似都有講過失業率最高點 = 熊市完結

鋻股知金 <羅耕>: 一流的科學拼圖, 有宏觀冷知識, 另一個有heart想將自己心得教人的誠實作者, 他好似都有講過失業率最高點 = 熊市完結 GOOD POINT! 港美息差 = 資金流向 GOOD POINT!

智者傲行 <陸東>: 好多人唔鐘意陸東,他有爭議性, 但在他身上在野學的! 他的利差模型我服得五體投地, 周顯說資金流向決定一齊不是說同一件事嗎?利差模型我覺得到目前為上仍準, 你唔知利差模型可能就是錯過了09年升浪之原因。他對工作及自己見解的堅恃, 我好欣賞

138股市導讀 <林瑞芬> 成日有新手問咩係紅股, 合股, 供股, 點解唔買番一本股票字典呢? 學英文都要先買一本英文字典。初學股票, 買一本股票字典係屋企無妨

至於老曹的書, 內容有真有假, 有對有錯, 是要靠自己過濾及分柝的, 不建議新手讀。我不太喜歡老曹, 因他不誠實, 他無想住盡心去教你。如他年頭叫人買金是很好, 但我肯定他心目中有更好的選擇沒告訴你。A股牛市, 港股熊市更是謊話。以他的學識無可能唔識港股同A股的關係, 謊話!


(補充:據林行止先生一文,其實早期的思聰是曹仁超,當年他寫的東西,到現在我仍佩服。)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778


《信報》開辦時,曹志明在石林投資公司任職,公餘撰寫約四百字以思聰為筆名的「香港股市」,後來再添一段三、四百字的「投資者日記」,曹仁超是筆者起的筆名。

...


此話一出,筆者想到要對思聰和曹仁超這兩個筆名補添注腳,因為二者早被議定為報方(舊公 司)資產,不屬個別作者,因而可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寫作人,也 可以在同一稿內有不止一位作者的筆墨。直到《信報》賣盤,傳奇鐵三角分道揚鑣,思聰名下的撰稿人早已換了幾代,作為第一代思聰的曹志明,沒有歸宗認祖;

他 悉數售出舊公司的股權後過檔新公司,在新人事的推動下,經常要以曹仁超的真身應世,那也是挺自然、挺應分的一回事;不過許家屯說曹仁超筆下那些聞人代號, 如稱王某某為「紅色肥貓」,邵某某為「排骨(泰山)」之類,卻無一字出自曹志明之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9

hw論金融人士


hw兄對金融圈情況認識之深入,確非一般人可比,之前雖有提及此等金融人士的勢力圖,惜未有深入解說,確是遺憾之至。今見味皇兄出圖,有感而發,寫出以下的東西。


本人未經hw兄准許轉載,請見諒。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2314


以下係個人觀察所得, 如果套用北京既城市設計:

紫禁城 (權力核心) : 細號碼上市集團 eg 李+x, 4縮, 同縮 + 大瘤, ...

2 環 (2線富豪) : 各大名門望族, 老牌家族

3 環 (高級人頭): 陳殼王, 胡亂控股, 眾新界系打手

4 環 (技術支援): 豬太, 飛仔強, ...

5 環 (泊車仔): 各大小千奇百怪既行仔

每個環之間有一個無形既阻隔, 外環既好難長期打入內環活動, 而同環內既有時都會合作, 但係多數都有一個內環既主導.

當中, "周大碌"系算係比較 fully integrated, 由 權力核心 (同縮) -> 高級人頭 (城城) -> 技術支援 (大碌) 都係一站式

4縮 都係鍾意收埋食多, 好少同人合作

x哥 就勝在朋友多, 個個都想幫佢做下野, 但係其實好多野唔係佢諗出黎

其實之前都講過, 殼係一件貨, 做大生意既多數只著眼在既件貨既整體價值, $1 x 100 股 = $0.01 x 10,000股. 呢類老闆既股票最興向下炒

另一類係 錢又要貨又要, 大瘤 既 flagship 係一個 classic example. 佢從來無打算放棄間公司, 但係既然有傻仔肯高價接貨, 咪比你囉, 咁跌左落黎, 佢又好樂意收返.

炒殼都好炒既係轉老闆, 真轉果隻, 所指既係會有真業務注入去既. 不過近年就比例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1

無敵的廢紙-威利國際(273)和馬斯葛(13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9/LTN20080909562_C.pdf

兩家公司的背景,相信大家都很熟。

今次的買賣非常簡單,威利國際向馬斯葛購入一座位於廣州的大樓,該大樓有約50%的出租率,作價1.12億,而威利國際以8億股每股0.14元的新股支付,完成後,馬斯葛會成為威利的最大股東,持有超過25%的股權。

這個把戲,大家都清楚。

在威利方面,作為系內最大的公司,它用這些不停貶值的廢紙換一座大樓之後,又可以把它換來換去,換其他公司的廢紙(有成四間),確有著數。

在馬斯葛方面,其實無甚著數,但由一座無甚價值、幾乎不能賣出的樓宇,變成可賣出的股票,又可套現一筆,哈哈。

在最高人士看來,兩家公司在他們手中,憑空變出一堆廢紙出來賣,賣一元賺一元,真是無本生利,真是天才的主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1

[舊日新聞]大新銀行借殼工商銀行上市



1987年,大新銀行向宣佈向香港政府收購工商銀行,作價不超過5.5億,並藉以取得其上市地位,這是大新銀行最初的資本嘗試。

大新銀行成立於1947年,當時由王氏家族控股,當初只屬一家家族的小型銀行,王守業於1983年接任大新銀行的主席後,銳意發展,因為他們經營保守,財力尚算不錯,在銀行危機下,還可穩坐釣魚船,並可以乘勢壯大,於是收購規模更大的香港工商銀行。

香港工商銀行不是現在的中國工商銀行,兩家是不同的銀行,後者於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1984年方成立,主要是用來支援工商業發展,後來變成一般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至於前者,根據維基的資料,這間公司在1917年成立,最初只為孫中山與華僑聯絡的一個機關。1919年以後,該行在總經理薛仙舟的主持之下,業務有了較大發展,除從事一般銀行業務外,經營重點放在接受海外華僑滙款上,但是這家公司管理班子欠缺,只是依賴薛仙舟的領導能力,在其於1930年去世後,工商銀行的業務受到外資銀行的排斥打擊,經營驟然低落,加上經營滙兌業務失敗,被迫停業倒閉。

在1960年代初,工商銀行經重組再次復業,改為香港工商銀行,後更成為當年於1955年成立、香港第三大華資銀行海外信託銀行的子銀行之一,並已經掛牌上市。後來因為海外信託銀行受到1979年後葉樁齡支票輪騙局關係,因為葉樁齡利用騙局所得資金投機炒作失利,導致銀行虧空甚多,至1982年壞帳已經隱瞞不下去,復加以創辦人張明添驟然逝世,其子張承忠及母親吳輝蕊與海外信託另一位主要股東、也是恆隆銀行的主要股東莊清泉不和,最終兩間銀行拆夥,這一次的股東失和,更為未來的失控埋下導火線。

張承忠後來因為發現假帳實在太大,故此利用造假帳的手段,把銀行的財務情況美化,以逃過被調查。不久,因為當年香港謝利源金行推出的「千足黃金積存計劃」,顧客可以以現價即時購入金飾,但當時因為這家金行收到客戶現金後,並無即時購入黃金,結果金鋪需要負擔的風險,如果金價上升過快,購入的金價大幅上升,但訂立合約時的金價仍是較低的金價,會造成重大的虧損,結果在1982年,每兩金價在一天內上升1,500元,終使其資金周轉不靈創閉。

因當年有傳恆隆銀行和這金行關係密切,有顧客拿出該金行的兌換券要求恆隆銀行賠償,但恆隆銀行拒付,結果造成恆隆銀行擠提,2日之內,被提走的款項接近1億元。幸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表聲明,全力支持恆隆銀行,擠兌風潮暫時平息。

但兩個月後,和恆隆銀行關係密切的大來財務也發生問題,因此恆隆銀行的清償能力再次受到質疑,但當時仍未倒閉。直至1983年9月,因渣打銀行發現大來銀行的壞帳實在太大,故對恆隆銀行的一張支票遭到了渣打銀行的拒付。香港政府為避免觸發金融危機,動用外匯基金全面接管了恆隆銀行,結果發現了重大的壞帳。

因恆隆銀行和海外信託銀行的關係也是密切,危機也逐步來到金字塔的頂端,周轉問題開始影響海外信託銀行的穩定,不久為解決周轉問題,於是海外信託銀行出售旗下的華人銀行,更聲稱亦會出售工商銀行。但事情已來到不能解決的地步。1985年6月6日,港府突然宣佈,海外信託銀行因「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之後,港府宣佈接管海托銀行。支票輪事件由此曝光,支票輪導致的壞賬已經達到9000萬美元,即約7億元。香港政府接管海外信託銀行之後,亦一同接管了香港工商銀行,並發現大量逾31億的壞帳,並為銀行注入40億元供營運之用。最後恆隆銀行和海外信託銀行在1989年及1993年出售予國浩集團(53)旗下的道亨銀行,道亨銀行最後被新加坡發展銀行(DBS)於2001年收購,後來以上銀行和新加坡發展銀行在1998年收購的廣安銀行合併,成為星展銀行(香港)。

請回大新銀行收購香港工商銀行方面,當時大新銀行只有14間分行加1間海外分行,收購擁有23間分行的工商銀行後,實力驟增1倍以上,並由一家私人儲蓄銀行,變成一間上市的儲蓄銀行,並把資產負債併入,融資渠道更形擴大,但仍保留其銀行牌照,名稱則變成大新金融集團。其後該銀行牌照於1994年被和建設銀行(939)購入40%,易名建新銀行,在1998年建設銀行又購入30%,至70%,成為該銀行大股東,至2002年,建設銀行購入建新銀行所有股權,正式改名為建設銀行香港,並收購美國銀行於香港之業務,這是後話。

上市後不久,雖遇香港股災,但當時日本國力受股市和地價泡沫增強,銳意向國外發展,故亦引入兩家日本機構,日本三井信託及住友保險,以加大資本實力,於是又進行另一輪收購永安銀行。永安銀行就是由永安百貨(289)家族創辦,但其後因放貸予家族人士,但收不回借款,造成壞帳,最終被恆生銀行取得控股地位,並被接管,但恆生銀行並無把之融入自己的體系,不久即出售予大新銀行,大新銀行的處理方法亦和收購工商銀行一樣,即保留其銀行牌照,但併入其資產及負債。

在1997年,永安銀行和另一家英國私人銀行Abbey National Bank 及挪威家族銀行、現為法興的一部的Hambros Bank 合作,改組為一家私人銀行,稱新安私人銀行,持有51%股權,但在2000年8月,大新銀行又收購私人銀行的資產及負債,並把它改組成另一間零售銀行豐明銀行,是網絡銀行品牌。在2002年,Abbey National Bank出售大新私人銀行24.5%股權予大新銀行,改由大新銀行持有75.5%股權。不過豐明銀行最終都是敵不過大潮,在2010年及2011年所有分行被融入大新銀行,只剩下位於大新銀行總部大新金融中心的寫字樓。

大新金融集團在融合工商銀行及永安銀行的精華後,改組成大新銀行於2004年上市,次年則大舉發展,收購怡泰富財務及澳門商業銀行,取得財務公司及澳門業務。2007年再購入重慶商業銀行17%股權,打開中國內地市場。經過多年的資本運作,大新銀行由一家小型家族銀行,變成兩家上市公司的金融集團,近年業務不斷創高峰,成為自1980年來華資銀行的奇葩,所以只要有眼光,有耐性,慢慢成功就屬於你的。

延伸閱讀
1. 大新銀行集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96%B0%E9%8A%80%E8%A1%8C%E9%9B%86%E5%9C%98


2. 工商銀行 (香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B7%A5%E5%95%86%E9%8A%80%E8%A1%8C


3. 永安銀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B8%E5%AE%89%E9%8A%80%E8%A1%8C

4. 豐明銀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1%90%E6%98%8E%E9%8A%80%E8%A1%8C


5.Hambros Bank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mbros_Bank

6.Abbey Nation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Abbey_National

7. 大新銀行收購故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618/02356/CWP112_c.pdf


8. 中國工商銀行歷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016/01398/CWP113_c.pdf


9.購入怡泰富財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629/LTN20050629039_C.pdf


10. 購入澳門商業銀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804/LTN20050804016_C.pdf


11. 購入重慶商業銀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222/LTN20061222042_C.pdf


12. 海外信託銀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A4%96%E4%BF%A1%E8%A8%97%E9%8A%80%E8%A1%8C


13. 解密香港廉政公署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riEilXsdEwgC&pg=PA64&lpg=PA64&dq=%E6%B5%B7%E5%A4%96%E4%BF%A1%E8%A8%97%E9%8A%80%E8%A1%8C%E5%BC%B5%E6%98%8E%E6%B7%BB&source=bl&ots=JMbL2uy8Ys&sig=OCMv4O7J8mN1feSdMZEA-aUrhUg&hl=zh-TW&sa=X&ei=txAaUtGbNsiviQfIr4G4Dw&ved=0CEYQ6AEwBA#v=onepage&q=%E6%B5%B7%E5%A4%96%E4%BF%A1%E8%A8%97%E9%8A%80%E8%A1%8C%E5%BC%B5%E6%98%8E%E6%B7%BB&f=false

14.《香港金融業百年》讀書筆記: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 Rick 信璞上海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39438#

15.道亨銀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4%BA%A8%E9%8A%80%E8%A1%8C


16. 傳奇過江龍 賣道亨勁賺三百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2125

17.香港商戰風雲錄
http://ncs.xvna.com/yd78283-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89

新 Webb 26之漏網之魚(更新及增加)

「新Webb 26」牽連出一批以華融(2799)為核心的上市公司網路。據本報向David Webb查詢,他在文中已指出考慮到複雜性(complexity)及可識別性(legibility),所以只能將網路的部份披露。據明報報導,他指出尚有20間公司牽涉其中,關係包括入股、放貸及投資可換股債券等。但David Webb並無披露有關股份名稱。

從港交所上市公司披露及多項檔,從種種角度找出當中的漏網之魚,估計逾80只。

華融現時持有華融金控(993)51%股權,其前身為蔡朝暉作為主要股東之天行國際。蔡朝暉現時通過Brighten Path持有國際娛樂(1009)之控股股權。華融投資(2277)曾於20176月認購Brighten Path 價值4.23億元、利息8%債券,但根據股權披露,債券已於20186月贖回。其在2015年曾入股大慶乳業(1007)股權並成功重組並收購從事國內「輝哥火鍋」業務,易名龍暉國際,現時持有6%股權。最近他正籌備將旗下聯合金融(Head & Sholders Financial Group)上市。 

2011年,紀曉波輾轉購入持天行國際之佳元40%股權,並擔任行政總裁,在2013年退任,20147月把佳元股權出售。另紀曉波早於2010年藍鼎國際前身嘉輝化工時注入LED業務之賣方,作價4億元,以3.35億現金及6,500萬可換股債券支付,且在20125月已全額贖回,退出公司。但在紀曉波出售約1年,兩者均巧合地分別出售予華融及仰智慧。紀曉波現時持有博華太平洋(1076)股權。仰智慧除持有藍鼎股權(582)外,亦持有華夏健康產業(1143,前中慧國際)股權。另外藍鼎(582)曾持有保集健康(1246,前毅信控股)股權,後已出售,但保集健康仍持有華夏健康產業股權。華夏健康產業亦有操隆兵和何笑明之身影,兩者亦見於Teamway International(1239,前稱金寶寶)煜榮集團(1536)

再者,民生銀行(1988)持有民銀資本(1141)外,亦與其他民生銀行股東如劉永好的南方希望、東方集團、複星集團(656)等持有民商創科(1632,前稱膳源控股)劉永好家族於香港持有希望教育(1765)東方集團則持有聯合能源集團(467)

另外部份股東在華融金控易手前後也有在華融金控出現。其中,王培海在2014年曾利用華能投資名義購入2.7億股,據稱王培海為巨人集團史玉柱的代名人。中國泛海控股掌舵人盧志強也在20156月購入相同數目的股份。但盧志強已於201512月出售股份,王培海也在20167月至8月間已出售股份至低於5%水準。中國泛海控股為香港兩間上市公司中泛控股(715)中國通海國際(952)的控股股東。民銀資本亦向傅軍放貸,現時其持有東嶽(189)新絲路文旅(472)新華聯資本(758,前莊勝百貨)

民生銀行部份股東同時組成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現控股民生金融(245)中民築友智造科技(0726)上置集團(1207)億達中國(3639),持股包括中國網路資本(383)新宇環保(436)啟迪國際(872)中國智慧能源(1004)中原銀行(1216)魯証期貨(1461)開易控股(2011)青島銀行(3866)華星控股(8237)等。

另外,亦有部份相同股權連上蔡朝暉也成立了雲鋒基金,雲峰基金於2015入股瑞東集團(376,前萬勝證券、亞洲電訊媒體),易名雲鋒金融,現在正以131億收購萬通保險亞洲中。瑞東集團前由「低調殼王」高振順持有,現時他已入主品牌中國(863),現時仍持有光啟科學(439,前英發國際)先豐服務(510)國美金融科技(628)IDG能源(650)京東方精電(710)歡喜傳媒(1003,前21控股)拉近網娛(8172,前中國星文化產業),並重新入股中國生物科技服務(8037,前銳康藥業),以及已在「Webb 26」中超人智能(8176,前稱EDS Wellness)

其中,拉近網娛(8172,前中國星文化產業)前由永恆策略(764)持有,永恆策略曾持有中國星(326)持有,後於2015年出售。超人智能被入主前亦由永恆策略為大股東。永恆策略現時持有中國智能健康(348)8%股權,而永恆策略收購中國智能健康(348)持有之環球大通集團(8063)之股權,環球大通投資(905)和環球大通集團管理層有一定重疊。最近亨泰(197)亦認購中國智能健康(348)1.2億可換股票據,若完成換股,會成為公司之最大股東。其餘如冠軍科技(92)先豐服務集團(500)文化地標(674)歡喜傳媒(1003)智城控股(8130)香港資源(2882)也是屬該網路。

另外,天元錳業獲早年獲華融支持下迅速壯大,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電解錳生產基地。其備經營生產及銷售硫酸業務獲於2015年獲注入百靈達國際(2326)2016年華融更入股該公司,後易名新源萬恒。同年,天元錳業購入City e-solution(557),轉營醫療,並易名天元醫療,同時入股至卓國際(2323),後易名港橋金融,20175月,又收購康大食品(834)201612月及201712月,天元錳業通過自身及港橋金融名義分別入股華融國際(993)及華融投資(2277)

港橋金融除了和華融合組「一帶一路」基金外,亦曾希望協助重組A股上市公司中弘控股但失敗,中弘控股因連續20日未達人民幣1元或遭除牌,現時控制兩間香港上市公司中璽國際(264,前卓高集團)開易控股(2011)

同時,中國粵首環保(1191,現稱中國中石金融)最初曾獲華融認購擴大後股本51%新股,但最後無疾而終。最後由港橋金融接手,股權類似港橋金融,業務也和華融國際、華融投資及港橋金融相似,除認購天元錳業旗下天元金融之基金,華融國際也給予貸款該公司。

華融國際及華融投資通過貸款、認購可換股債券及成立基金為多個財團提供資金。

其中,華融國際曾向高銀金融(530)加拿大基金持有的光匯石油(933)、持有華信金融投資(1520),前時尚環球)及大生農業金融(1103,前稱上海棟華)的華信集團、從事貸款擔保融資業務的鼎豐集團(6878)星美控股(198)及旗下星美文化(2366)禹州地產(1628)中軟國際(354)、貝森金融(888,前路訊通)、海航為主要股東之香港航空、A股上市公司廣匯汽車等公司提供資金。而華融投資則向先機企業(176)凱華集團(275)科通芯城(400)嘉年華國際(996)珠光控股(1176)進行投資。

海航現時在香港持有東北電氣(0042)航基股份(357,前美蘭機場)海福德集團(0442,前稱KTL)CWT International(0521,前稱首長科技、海航實業集團)香港國際建投(0687,前稱泰升集團)順客隆(974)旅業國際(1626,前稱嘉耀控股)海航科技發展(2086,前龍傑智能卡)8家上市公司,廣匯汽車持有香港上市的廣匯寶信(1293,前寶信汽車)。而嘉年華國際由資本高手景伯孚控股,除此以外,他亦持有物聯網業務之仁天科技(885)企展控股(1808)。最近企展控股正在收購太平保險(966)旗下太平證券50%股權。

最後,在「Webb 26」中,僅有豐盛控股(607)、卓爾控股(2098)及衍生集團(6893),但實際上該網路亦包括中國賽特(153)中國高速傳動(658)建發國際(1908)南京中生(3332)密迪斯肌(8307)。另外平安證券(231)持股之King Focus,除由張振新控股之中新控股(8207)及弘達金融控股(231)外,尚有廣澤國際(989)大股東崔新瞳,另外根據Bontias 對沽空中新報告,其中一宗交易出售的賣方更涉及一家準備上市公司名仕達控股

另外,「Webb 26」亦遺漏一些部份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權,包括興業太陽能(750)旗下的興業新材料(8073),以及首控集團(1269)剛分拆並由其管理基金持有的博駿教育(17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403

關於洪建生先生和王家琪小姐不和原因之補充

有位網友Wilbur Smith 對於小弟的上一篇博文提出了一些意見。

他指出洪建生先生和王家琪小姐不和的原因除了是洪先生認識新歡外,亦和他之前因上市公司財困關係,要求王小姐把山頂施勳道豪宅,以及潘天壽、徐悲鴻的作品及古董變賣套現被拒絕有關。

同時他亦稱,他們把自己珍藏公開,並曾經將成之成書,根據Wilbur Smith 提供該書的資料如下:

洪氏所藏木器百圖(Chinese furniture, the Hung Collection)

 

Chinese furniture : one hundred examples from the Mimi and Raymong Hung collection
preface by Mimi and Raymond Hung ;
introduction by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
catalogue by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Nicholas Grindley, and Anita Christy ;
Chinese translation by Lawrence Wu and Willow Weilan Hai ;
photography by Shin Hada.

另外,Wilbur Smith亦把他們兩夫婦在書中的舊相給了筆者,作為總結,小弟把之上載,供大家緬懷吧:


其實,這間公司之前已出售徐悲鴻的雙豬圖,成交價1,300萬,較他們在1998年購入價34.5萬,升值36.68倍,如果這批索償畫被出售,這公司價值應大大超過帳面值,就是因為這兩夫婦,弄得這公司陷入破產的境地,所以買股票,像結婚一樣,夫婦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