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不起及報紙之謬誤(更正富力市值)


(註:謝卓一心的對於富力地產的指正,不然就是我的謬誤,要鬧笑話了。)


關於「蘇麗珍,對不起」那篇文章,因找回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授權的報章和雜誌的機構名稱,故我再次看過那封信,原來只是溝通上及文字上的問題,導致,以為是該報紙投訴的,對不起該報紙。

至於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授權的報導及雜誌,我應不會轉載,但如果是你們的錯誤報導,我一定會指出來,並不怕你告我侵權的。

至於該報紙,上星期的報章有兩篇報導,有一些錯誤,我特意指出來,讓他們改善改善。

在12月24日,它說「下周二(29日)掛牌的星亮(新上市編號:00955)將以中間價27元定價(招股價範圍29元至45元)」,這句說話一看就知錯誤,27元顯然是低於29元,又何以是中間價呢?


故此,引錄生果日報的一段「下周二掛牌的星亮控股(955)以中間價37元定價」應是正確的價格。

聖誕日出該報紙的TDR報導,寫得真不錯,但是他們在講述股價升幅的表上好像寫漏了一家公司,就是聖馬丁(482,TDR: 910482)了,它在12月17日上市的。


另外,他們沒有研究康師傅(322,TDR:910332)等兩三隻股票,臨上TDR在上市前,香港股價的已經慢慢炒上這個過程,只引某部分專家的言論,並不作實證研究的弊病。


此外,他們亦沒有找過資料,其實友佳(2398)那位老闆實力很大,據台灣的報導,去年,他趁金融風暴的時候,就因此併入歐洲十個廠,目標把香港的成為1家5億美元營業額寫進去,所以覺得他們有點沒有做過分析吧。


不過,生果日報亦有一個小錯誤,在12月23日,富力和兩家民營企業投得廣州亞運城地王的報導中稱,「投單計地價已高於富力地產(2777)昨日收市價計的市值136億港元」,這個可能有點錯誤。


據香港中央登記結算紀錄的數字,該公司現時股票數目有1,015,258,400股,以現時(12月24日“收市價)股價13.56元計,市值約137.67億,但這個只是已發行H股的數目,尚未計算據11月30日月報表稱的,內資股股票共2,207,108,944股。

根據卓一心的指正,該公司市值約436.95億,計法如下:
內資股= 2,207,108,944股
流通股= 1,015,258,400股
12月24日收市價: 13.54元


市值是:


= (2,207,108,944 + 1,015,258,400) x 13.56
= 3,222,367,344 x 13.56
= 436.95億。


 


另外,同日青姐在生果日報中談及「蜆売呢隻老牌工業股,大股東早喺9月提出,以每股1.8元向股東收購已有嘅風扇家電業務」,其實有所謬誤,以孔少林已經講了這隻股有些甚麼,如果青姐有Wisenews的,請查閱他們在2006年6月15日的文章。

 

 


在此,我只引列公告第9-10頁的內容如下:


已分派業務主要包括:


(a)生產及銷售電風扇及其他家用電器及合約生產業務;

(b)物業租賃;


(c)於房地產之投資股份,其中包括持有少數股東權益的物業控股公司,此等公司持有廣州天河區中信廣場之若干零售物業及辦公室單位,另外深圳福田保稅區之工業廠房、於香港柴灣之工廠大廈(本公司之總部亦座落於此)及佛山市順德區其他工業廠房(詳情請參閱本公
司網站所載之本公司之最新財務報表);


(d)其他投資控股,其中包括一間於廣州持有775個計程車牌照的計程車公司、包括若干上市公司債券及股份之小型投資組合(於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之價值約為4千萬港元);


(e)本公告D節「認購協議」下「償還股東貸款」一段所載列餘下業務結欠已分派業務金額於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約824.4百萬港元(實際金額視乎中國海外發展根據盡職審查結果作出之書面確認而定)之股東貸款(以可於完成前轉讓、分配、以新代舊方式轉讓或以其他方式歸屬於Privateco集團者為限);


及(f)本公司所擁有所有註有SMC & Device名稱之中文商標(以可於完成前轉讓、分配、以新代舊方式轉讓或以其他方式歸屬於Privateco集團者為限),電風扇主要為於全球各地銷售之吊扇。已分派業務亦涉及訂約製造光學及影像產品,以及電器及電子產品,且已開始開發及生產紙張處理光學產品及LED燈光產品。


為指正你們,可能有點對你們不敬,在此,我又在此說聲對不起。希望你們在做功課時可以細緻一點呢,我沒錢都可以做到,但你們收錢的,就要嚴格一些了。


後記:  12月24日何車先生在某報的文章及同一集團的一份財經周刊鄭先生的文章,真是不錯,後者寫得很好笑,但他們文章是不能轉載的,未知誰能scan給大家分享一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18

綠島科技(2023)有乜方法出術呢? (1,完成)

見到好多和一些黑暗財技的人士有往來的本土財經專欄常常好像不知就裡推介此股,但實際上這隻股是有很多東西可以操控盈利。第一篇先寫供應商,第二篇會寫客戶。

(1) 供應商
1.  浙江綠伽包裝容器有限公司
從招股書得知,這間公司的採購比例持續上升,由2010年的27.02%,增加至2012年42.02%,2013年上半年仍有33.46%,和一般供應商在上市前些年比例下降有些反常,上市公司又因價格鎖定獲得每年約96萬至291萬的收益。如下圖:


根據資料,原是由虞岳榮主席的父親虞阿富持有45%的,其餘股權由一位獨立第三方王鬆鬆,以及一間又是以莆田(確實非常巧合!)為總部的福建冠蓋金屬包裝有限公司分別持有5%及50%,浙江綠伽包裝容器有限公司抵押他的土地,以為虞岳榮及其妻子王金飛,為綠島科技作出擔保,可見他們關係也非常緊密。後來因為上市,虞阿富及王鬆鬆在2012年8月27日以估值1,000萬人民幣把50%股權出售給一位所謂獨立第三方徐衛平,合計500萬人民幣,方才解除了擔保,但是不排除他們重新進行信貸的可行性。




事實上,這家公司鄰近公司總部浙江台州市三門縣,另外在2011年,綠島科技佔公司銷售比例絕對集中,達到98.56%,剩下1.44%是其餘3名客戶,可見其實這公司都是和上市公司互相依賴,依賴程度甚至在上市公司附屬浙江綠島科技有限公司預付金額大幅上升,由2010年初的150萬左右,增至2012年底及2013年第一季分別達900萬及2,800萬,如果是兩者無關,好像實在好得太過份,筆者個人認為他自稱「符合行業慣例」是不確的。

另外根據會計師報告,應收虞岳榮主席金額,其實在2011年上市前還在上升中,最高達3,862.8萬,其後才逐步下降至零,和預付的金額的走勢其實相反。

筆者有一個奇怪的假設,其實這個所謂出售交易,只是表面上的,至於預付貨款只是經過浙江綠伽的手,走一圈回到老闆手上,再還款給上市公司,變相好像削減了關連交易,實際上問題是仍然存在的,只是方式隱蔽了,老闆的財務壓力不輕。根據招股書,上市公司預期他還是最大的供應商,看來這個輸送交易情況仍然會持續。

其實他父親真是非常偉大的,這只是其一,在銷售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到。

2.  中國香精香料
這公司在2008年獲中國香精香料入股10%,作價達2,600萬人民幣,即估值達到2.6億人民幣,當年折算市值大約2.73億,就算現時上市市值都是3.2億,星期五上市後市值也是3.76億,5年間增值只是37.72%,每年複合增值只是約6%左右。根據公告,當年這公司的盈利不過326萬,即市盈率79.75倍,完全是超貴。但上市公司擔保中國香精香料的盈利分別達1,600萬人民幣、2,080萬人民幣,2,704萬人民幣,同時承諾中國香精香料會成為其唯一香料供應商。

反思這次交易,其實這公司盈利只有300萬,並面臨金融海嘯,歐美市場衰退,為何當時這樣有膽保證這麼大的盈利呢,真是令人懷疑。 至於採購方面根據上市公司招股書,2010年至2012年,這3年的採購額分別是198萬人民幣,214萬人民幣及508萬人民幣,佔比例分別是62.08%、45.31%、84.51%,即3年採購額約318萬、472萬及601萬,每年增長都有20%以上,但為為何最後一年在上市公司營業額沒有大增下,價格也是上升10%左右下,採購總金額會大增? 就算以近期盈利率中位數約10%計算,利益分別其實不多,3年加起來也沒有100萬,況且上市公司也坦承中國香精香料的質素是較差的。另外更奇怪的一點是,其實綠島科技是需要賠償1,317萬人民幣的盈利的,但後來中國香精香料卻寬大地取消這些條款,真是使人無可奈何,難道真是不差錢到這個程度?

就這樣來看,其實對中國香精香料當年投下這樣多錢進去,其實動機也成疑。在坐擁大量現金,也接近零銀行負債下,為何公司派息仍是以股代息為主,但卻願意以高估值投下一間公司,在達不成業績下,還不要求別人賠償任何現金及股權,亦不要求別人使用你的產品? 接近是違反了常理,但這卻是真實。

筆者寫下這段後,其實有更深的思考。其實虞先生大費周章在之前要直接拿走公司的錢,是否又和當初這筆投資有關? 但筆者自然找不到證據,但是這家公司卻真是古古怪怪的了,希望時間能解決問題吧。下一篇再會談客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10

黃光裕案牽涉的上市公司(謝鱷兄提供資料)

在此前我們已經談過了黃光裕案和國美電器(493,前京華自動化、中國鵬潤)及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及一位立法會議員的當中的關係,詳見此文

近期內地的<<財經>>週刊繼續追蹤事態的發展,根據小弟及鱷兄的發現,發覺還有至少還有四家以上上市公司牽涉此事。

(1) 關於在7月19日出版、2010年第15期的「金迪生物「千局」」(旺角某樓上書店仍有售,小弟購得一本,當期封面是「劉明康談農行」),提及和涉入黃一 案的鄭少東和一名被ICAC拘捕,被指是聯康生物(690,前新高準控股)背後大股東的梁先生有一些關係(小弟仍在努力找時間翻譯Webb的文章,請大家 多多支持)。該文述及梁先生的情形如下:

 

 梁惠民造假劣跡可溯其「美國案底」。據美國華盛頓債券和交易委員會的文件, MIKO LEUNG與其兄SIT WA LEUNG利用非法手段出售美國上市公司 MTC股票,獲利超過1600萬美元,其中包括他們從MTC盜取的150萬美元的股票。一家香港銀行溫哥華分行的職員 Ronald W. Driol在其中扮演中間人角色,為他們提供他人賬戶資料,後被迫辭去銀行職務,專職為LEUNG兄弟做事。此手法與香港的假賬戶之事如出一轍。

LEUNG兄弟,即梁惠民及其兄長梁燮華。案發後,梁氏兄弟利用偽造的孟加拉國護照潛逃,而作為從犯的Ronald W. Driol被判11年。1998年,美國證監部門起訴梁氏兄弟,除作出強烈譴責外,還迫令其交還3340萬美元,罰款10萬美元,並終生不能擔任上市公司 主席或董事。

此外,梁惠民在內地曾使用過一本馬來西亞護照,亦為偽造。2006年,其計劃投資北京中聯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後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核實梁惠民所持有編 號為A9582253的馬來西亞護照的真實性。當年3月20日,馬來西亞駐華使館證實:此人無馬來西亞國籍,護照系偽造。

梁惠民有兩個英文名:MIKO和MICHAEL,中文名則有五個以上:梁惠民、梁鏡、梁明鏡、梁鏡華和楊國偉。

據其申辦「還鄉證」所用香港身份證,梁惠民,英文名 Hui Min Michael,生於1943年10月23日,其於2006年6月27日申得的通行證號碼為H0107066400。另外,其委託榮克敏代購機票時曾提供 的還鄉證姓名為梁明鏡,號碼為H0107066500。他也曾使用號碼為H0107066501的通行證,但英文名時為LIANG HUI MIN MICHAEL,時為LIANG HUI MIN;生日則忽為1943年6月24日,忽為1943年10月24日。

不僅如此,其還擁有多張內地身份證。在內地一場訴訟中,其使用的名為「梁惠民」的身份證,戶籍地是廣東省陸河縣空城北八巷,登記在河田派出所;另一張同樣名為梁惠民的身份證,戶籍地則在廣東興寧市。

據香港媒體公開報導,梁惠民是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人,其20歲出頭偷渡至香港,起先在電器店打工,後來自己開店,有「吹水(吹牛)」和「孤寒(吝 嗇)」之名。上世紀70年代,梁氏舉家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其與髮妻有四女一子,在溫哥華認識劉逸華後,離異再娶,與劉復生三子。

2005年至2007年間,因在澳門賭場「出千」,梁惠民遭遇大舉追討,四處躲避。與此相異,在廣東的報紙上,不乏其助學和為醫院捐贈等慈善活動的報導。而在東莞常平鎮,高寶綠色亦人盡皆知,甚至在港被訴後,還有人以為「廉政公署搞錯了」。

「梁惠民」的頭銜包括高寶綠色「集團資政」,富易達通訊有限公司董事長;擔任的社會職務則多牽涉公安部門,包括廣東省公安廳維護社會治安基金會副會 長、廣東警察學會理事、廣東省企業管理協會高級顧問和廣東省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名譽教授等。「梁鏡」則還擔任環球國際集團董事長。

  鄭少東身影

與梁惠民合作之初,軍校出身、不少戰友位居要津的榮克敏,無疑輕視了梁惠民所稱的關係。


梁惠民的辦公室內掛著廣東省前政法委書記、政協主席陳紹基的書法,他自稱與鄭少東交情深厚。鄭是「南粵政法王」陳紹基的愛將。據梁稱,鄭由廣東調任北京時,他「送出一車皮黃花梨家具」。家具一事,《財經》記者亦獲得鄭少東鄰居的證實。

之前,梁惠民曾主動上門尋求與北京一家擁有廢塑料還原汽油技術的新能源企業進行合作,並付出200萬人民幣定金。在以此技術獲得港府項目支持,以及刺激高寶綠色股價高漲獲益之後,梁惠民突然取消合作計劃,向北京市朝陽區法院起訴上述北京企業要求返還200萬元。

此番起訴,梁惠民使用的是名為「楊國偉」的內地身份證。可知其在廣東之能量的是,該企業董事長芮女士稱:「我們詢問廣東省公安廳,對方稱其身份證為真。而經過當地市委負責人,最後查到這個身份證居然沒有戶籍底檔。」

芮女士說:「在法庭上,法官希望棄身份證真偽不論,只講是否有200萬債務關係。這很不簡單——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人怎麼能作為訴訟主體?」

這次訴訟因原告主體身份不合格而被駁回。2006年梁惠民獲得香港身份證後,又在北京發起訴訟。在京審理期間,其竟有多名警員護入法庭。前述芮女士委託相關人士詢問法院,終獲後者告知,在梁惠民背後進行關照的,正是時任公安部部長助理兼經偵局局長鄭少東。

回到榮克敏遇到的系列訴訟,2008年5月,鄭少東主持的公安部經偵局向上海發出督辦函,要求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調查榮克敏的經濟犯罪問題。而之前陳剛已向後者舉報榮氏,案由為「侵佔公司資產」,負責遞送材料並與警方聯繫的是律師範慧軍。

起初上海方面未多理會,至當年10月,公安部一名處長專門來電催促,但仍未獲執行。

當年11月,鄭少東親赴上海,召集相關人士在上海襄陽路上某頂級茶館進行協調。一位撞見此事的榮氏友人,看到現場包括鄭少東、時任公安部經偵局上海直屬總隊時任總隊長吳衛華等人。而最後1萬多元花銷的買單者,是一名身材肥碩的老年人。

在看到榮克敏提供的照片後,這名人士確認這位老人就是梁惠民。

同在2008年11月,榮克敏被傳喚至上海市經偵總隊三支隊。但後者經過調查,出具了一份客觀的調查報告,其中華東政法學院的筆跡鑑定報告起到關鍵作用。

但該案隨後被從三支隊轉入一支隊,榮克敏由此受到限制出境的「邊控」措施,直到2009年5月方獲解除。此時,距離鄭少東落馬已經有四個月。

2009年1月,鄭少東因其同鄉黃光裕一案被「雙規」。隨後吳衛華自首,分管經偵的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長朱影被調任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長,兩人均受到行政處分。

由於2010年7月7日在西安開審的鄭少東案情未能公佈,目前尚不知是否牽涉此案。但紀委、監察部門以及最高法院均曾就此案向榮克敏進行調查。

在梁惠民被檢控後,其作為實際大股東的高寶綠色亦於2010年4月30日開始停牌,與聯康生物一樣,至今尚無復牌消息。

==============

鱷兄稱,此文兩數個小問題:

1. 「2006年10月3日,金迪生物發佈公告稱:東莞市寶盛環保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寶盛環投)已從榮氏家族購得股份,成為公司新的大股東,其代表律師範慧軍。」

根據鱷兄提出文件稱,這裡不正確,實際年份應該是2007年

2. 不過,另外文中提及「之前,梁惠民曾主動上門尋求與北京一家擁有廢塑料還原汽油技術的新能源企業進行合作,並付出200萬人民幣定金。在以此技術獲得港府 項目支持,以及刺激高寶綠色股價高漲獲益之後,梁惠民突然取消合作計劃,向北京市朝陽區法院起訴上述北京企業要求返還200萬元。」

根據鱷兄找到的資料,高寶的廢塑料還原汽油技術專利應該是來自瀋陽能興科技研究所:
http://www.nxkjgx.com/cn/case_view.asp?id=7
http://zhuanli.baidu.com/pages/sipo/328/46/8507a97c9a0edf2f09c11c5bc50e584d_0.html

3. 文中稱的梁先生在「2005年至2007年間,因在澳門賭場「出千」,梁惠民遭遇大舉追討,四處躲避」,其實生果日報早有報導,並有圖可證(詳下圖),圖中指的梁鏡,據壹仔稱「今年六十六歲的梁明鏡,英文名又叫Miko和Michael,令人費解的是他中文名亦有多個,分別為梁鏡、梁惠民及梁鏡華。」、亞洲周刊稱「梁惠民別名梁晶、梁鏡、梁境、梁明鏡、梁錦華、楊國偉等。」、另財經一文稱「梁惠民有兩個英文名:MIKO和MICHAEL,中文名則有五個以上:梁惠民、梁鏡、梁明鏡、梁鏡華和楊國偉。」


但這不影響此文的重要性,根據鱷兄的發現,除聯康生物及上文提及過高寶綠色(274)外,另外一隻綠色能源科技(979,前安利士、中國盛業、盈盛數碼世紀、中國南峰、綠色能源)與之有關。

 

(2)  另外,在2010年8月2日出版,2010年第16期,封面為「黃金權脈」內中的一文「定罪相懷珠」,內中提及一個神祕人士單世勇先生賄賂相懷珠的經過:

 

  2007年2月15日,香港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单世勇等人因涉嫌经济犯罪被烟台市公安局立案侦查,公安机关签发了刑拘证。同年8月26日, 烟台市公安局对单世勇等四人实施“边控”。单世勇通过朋友李卫军找到相怀珠,不久后单世勇安然脱身。相因此获得30万元新房装修款。

其實香港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其實就是現在的匯彩控股(1180,早期上市名稱葉氏保達),根據Webb的資料,早在1998年10月已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在一年後任公司主席,其後在2002年退任主席,由陳捷擔任,並仍擔任執行董事。

根據公司2009年年報

,其資歷如下:

單 世勇先生,47歲,本公司執行董事及前任主席,為一位極具商業創見之企業家。單先生於山東農業大學完成經濟學課程後,開始建立其本身之製造及出口業務,並 隨後拓展業務以至包括中國貿易、物業發展及創業基金投資方面。單先生於商業、投資及東主層面管理方面積逾22年經驗,於一九九八年十月加盟本集團並獲委任 為執行董事,於一九九九年五月獲委任為本公司主席,隨後於二零零二年七月辭任本公司主席一職。

從財經文章看來,我們倒回來找找港交所該公司在當時的資料,在單先生被立案偵查的2月15日及實施邊境控制的8月26日,是無公告稱他的情況的,並發現以下問題。

(1) 在2月15日,公司的公告稱:

「本公司現應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要求,發表聲明如下:

本公司已知悉最近本公司的股份成交量及股價上升,茲聲明本公司並不知悉導致股份成交量及股價上升的任何原因。   

本公司謹確認目前並無任何有關收購或變賣的商談或協議為根據《上市規則》第13.23條而須予公開者;董事會亦不知悉有任何足以或可能影響價格的事宜為根據《上市規則》第13.09條所規定的一般責任而須予公開者。

上述聲明乃承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之命而作出;董事會各董事願就本聲明的準確性承擔個別及共同的責任。

於本聲明當日,本公司執行董事為陳捷先生 (主席及董事執行總裁)、單世勇先生及馬賢明博士,獨立非執行董事為胡以達先生、王發祺先生及馬式薇女士。」

其後多達8次發表同樣的公告,在8月7日的公告稱有主席增持股份的消息,但仍無提及單先生被立案偵查的消息,董事被立案調查也沒有把董事停職的消息,並仍然位列董事局,為甚麼?

這家公司連執行董事被立案偵查也不知悉,亦無主動去查找原因,董事局成員是不是需要負責任或譴責?

(2) 在8月26日對單先生實施邊境控制,亦無出公告聲明這董事的現時情況如何。只是在8月31日
公告稱附屬公司和澳門博彩有所合作,為甚麼?

(3) 根據我的發現,單先生自在2005年年報披露董事會次數開始,他一次都無參加過董事局會議,為何他無履行董事之職,但仍無人罷免他這個不負責任的董事?

根據上市規則13.51b條規定:
....

(2) 在本條《上市規則》條文實施後,於董事或監事在任期間,如《上市規則》第13.51(2)條第(h)至(v)段規定披露的任何資料有變,發行人必須通知本交易所,並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按《上市規則》第2.07C條的規定盡快刊發公告,公布有關董事或監事的最新資料,以及任何其他涉及有關變動而須促請發行人證券持有人注意的資料。

 當中的13.51(2)條(m)稱

 (m) 在不違反《罪犯自新條例》或其他司法管轄區相若法例的條文下,有關任何下列罪行的定罪判決詳情(包括每項罪行的詳情、將其定罪的法庭、定罪日期及判處的刑罰):
(i) 涉及欺詐、不誠實或貪污

.....

這名單先生的所作所為已涉及對官員貪污的行為,還未算他那些被邊境控制之類的動作,為甚麼公司未見行動及澄清?此外港交所是否有查證董事的現時情況,並作出譴責?我到現在還是沒見到這類公告。

是否出現一些小公司的監管失控?這是值得想想的。

(3) 此外,在國內,在一段關於單先生的不好的東西,詳情如下:

 

一、 上世纪90年代,单世勇等人组织走私汽车、不锈钢。
....
二、 1999年前后,单世勇等利用假的贸易合同,骗取资金,在香港买壳上市。
....
三、2000年初,单世勇不锈钢走私的事情被举报。
.....
四、1999年至今,他们以生命科技(1180.HK)为题材,伙同国内国有企业在港的中资公司以及香港上市公司,通过发布虚假消息、提供假报表等方式,恶意坐庄炒股、欺骗性配股,坑害了广大香港证券市场投资者。他们惯用的手段有如下几种:
1、 成立虚假的壳公司,发布题材,进行配股圈钱。...
2、成立多家财务公司,做假帐、提供假报表。...
3、 利用重组、转移资产....
4、 合伙坐庄、恶意炒股...

 

期间,他们与南海石油(0076.HK)的总裁周岭(现逃往加拿大)、中国卫生控股(0673.HK)总裁李重远(现逃离香港去往美国,继续从事融资、集 资活动)等香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以及这些公司的关联公司暗中互相持股、骗取境内国有资金、找人“帮庄”,当资金链吃紧时就将他们持有的股票暗地质押与香 港、澳门当地的券商融资。

從上文可見到,他們至少和南海石油(76,前海僑控股、辛康海聯)及中國衛生控股(673,前恆利集團、科達集團)有一定關係,另外,匯彩控股(1180,即葉氏保達、生命科技)在去年曾想和中青基業(1182,前海德太平洋、東聯控股、基業控股)互換股權,最後因股東反對,未獲通過

這堆公司的前身後身亦和多家上市有關,亦和馬交有一定關聯,這堆股多被視為欲仙欲死股的集中區域,本博已多次談及,有興趣請自行到zkiz.com找尋吧。

延伸閱讀:

1. 金迪生物“千局”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0-07-19/110481636.html

2. 定罪相怀珠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0-08-01/110489753.html

3. 从一个走私在逃犯的经历看国有资产、国家税款和股市资金是如何流失的

 

http://bbs.wayup.hexun.com/viewarticle.aspx?aid=31327828&bid=129

4. 高寶集團顧問遭噴字追債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61222&sec_id=4104&subsec=11867&art_id=66458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13

覆讀者問-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系列

今日有位Jones Ng的網友寄信給我,問題是關於此前寫的「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系列」,臚列如下: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

裏面其中提到:

1) 上市一年後,煲湯控股的股價開始不斷上升,慢慢由1元不斷升上8元,然後宣佈1拆20,每手股數由10,000股不變。不久,公司宣佈股權集中公告,再不久,配售特別授權配售100億股,每股10仙,扣除味氏證券的費用後,集9億多,傳聞為購入一國際級的石油田,若不能收購,則配售失效。經配售後現時股數增加至125億股,煲湯持股量大減至28.8%。

==》 根據之前你所寫的公司有2.4億股, 如果1拆20, 不是應該是變了48億股嗎?再加上剛剛配售的100, 總共不是應該148億股嗎? 另外“煲湯持股量大減至28.8%”爲什麽是28.8%, 如何計算的?

2)不久,公司股價急升至1元停牌,並宣佈以38.8億向其中多間BVI公司(因是BVI公司,不用披露股東身份)收購這個油田,其中以8.8億以現金支付,其餘全以CB支付,換股價僅20仙,如果收市價低於此數,則可以隨時重訂換股價,但不得低於1仙,全數兌換後,煲湯持股量會大幅降低至約2%,此油田作價是根據味味估值師估值作50億元,並折讓24.4%收購。

===》以CB支付,換股價僅20仙, 是不是全數兌換後, 股數會增加了150億股, 而且如何結算到煲湯持股量降至2%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2)

3)味氏證券計及手上持有的30億股合併後股本1,200萬股,共控制6,825萬股,折27.3%,手上股權仍是不足。==》 這2個數字1,200萬股,共控制6,825萬股, 從何而來的?

4)供股後,公司宣佈向獨立第三方味吉揚一以1.5億購入天之崖、海之角一塊地皮,根據日之出食堂估值師的估算,發覺價值約2億,但據公告稱此次收購折讓25%,以1億現金及1.25元發行1,200萬股支付,但實際上連地圖也找不到這地方。==》1億+1500萬新集資現金, 也不夠1.5億, 另外的3500萬從哪裡來?

5)其後公司宣佈100合1,並把每手股數變成1萬股,股本變成3,960萬股,再以10仙,1供10股,股本增至4.356億,集資約4,356萬,情況和上次供股差不多。現時手上的股數約38948.25萬股,已增至89.41%。==》 請問如何計算手上的股數, 我可能從第三個問題開始就lost左, 所以不知道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請指明!

6)公司宣佈,味吉陽一向數名獨立第三方以16仙購入29.9%股權,另外有人看到,味氏證券行的中央結算紀錄並無大變動,有人懷疑,他持有的股權應是按予證券行,更認為味氏證券行主腦味皇賣人情給他。==》 這個意味著什麽?是偷錢的行為?

就此回覆如下:
1. 你對,稍後我會更正了,最初他有1.8億股,拆股後變成36億股,以當時計錯的股本來計,的確是28.8%(36/125 x 100%),如按新的比率計算,約是24.3%,但更正後應無此問題。

2. 問題是一樣的,更正後已沒問題。

3. 275億股,200合1,變成1.375億股,11供9,變成2.5億股(1.375/11 x 20),之前在(1) 作手剩下30億股(更正後變成24億股),200合1是1,500萬股,加上認購了1.125億的50%的5,625萬股,即是7,125萬股(更正後變成6,825萬股),有2.5億股的股本,即是28.5%(更正後27.3%)

4. 之前供股集資了1.125億,當中1億現金出處就是這兒。已更正番問題。

5. 連續兩次供股,大舉批股後股本增至3.6億股,他手上持股為6,825萬股。
1供10,他供90%,即供32.4億股,即有33.0825億股,100合1後,變成3,308.25萬股, 然後1供10,供3.96億股,他供90%,即是3.564億股,即有38948.25萬股。

6. 做個順水人情,叫他找個刁散晒D貨,如果成功就賺大錢囉。

如果有關於這些問題,請到下面連結的股票常識詢問區,不要寄到E-mail了。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8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90

太陽國際(8029): 馬的故事

關於這系公司,筆者之前都寫過不少,大家可參考這兒。亦可以看看這一堆資料。今天我們談談太陽國際進軍馬業的故事。

(1) 公司在2013年5月公佈,公司希望極尋求機會多元化發展業務範疇及擴闊本集團之收益基礎,故決定進軍買賣馬隻業務,並準備在澳洲透過拍賣途徑一隻或多隻馬隻之後出售。

(2) 在2013年6月,公司向破產管理人以1,780萬澳元總價購入(1)佔地425.2英畝,位於澳洲維多利亞省Riddells Creek的Mt Eliza Road五十六至一百四十六號的地塊,以及(2)在該地塊經營的從事以「Eliza Park」及「The ElizaBloodstock Agency」為名的賽馬配種、飼養及訓練業務名稱經營的業務,另有(3)7匹種馬的權益,正式進入馬業。

(3) 2013年10月,公司購入一隻匹棗色純種母馬,該馬匹年於愛爾蘭出生,父系Teofilo,母系Vadorga,作價1,549.5萬,但1個月後,公司以原價出售予和其有關的徐秉辰、股壇名人李李鋈麟及馬會會員溫錫鉆購入該馬15%、15%及10%的權益,至於太陽系的關係人士、即太陽國際(8029,前豐裕興業、嘉利盈、嘉利福)主席鄭丁港及董事盧啟邦亦購入30%及10%股權,次日發佈公告稱,主要因為興趣購買馬權。他們的故事如連結。


圖為鄭丁港


左為盧啟邦

(4)  2014年3月10日,太陽國際向幾位外國人買入一匹2009年於愛爾蘭出生棗色純種母馬,父系Teofilo,母系Vadorga,作價約990萬,18日後,又出售12%予鄭丁港、12% 予Vast Aspiration Enterprise Ltd及6% 予Checkmate Advisors Ltd,其中Checkmate Advisors Ltd,根據資料是由徐秉辰持有的,至於Vast Aspiration Enterprise Ltd找不到資料,可以見到他和太陽系關係淵源真是很深。

總的來說,這一系馬的交易,其實只是利用太陽國際做一個平台,然後轉售予其他朋友們,但是他們在不賺錢下出售,為何不是直接向買家購買、要經過太陽國際,要讓你看到誰人買入這些馬匹,真的是很費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60

睇盤成功-佳邦環球(471)


之前都有講過這家公司被某人看中,不要亂沾手,今次終於來一次好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8/LTN20081128532_C.pdf

公司宣佈向兩位認購人Hansom Group Limited及Shikumen Special Situations Fund發行可換股票據,價值2,100萬港元,其中Hansom認1,400萬港元,Shikumen認購剩下700萬港元,而他們應付之認購價訂於其認購相關可換股票據本金額之102%(即認購人每認購可換股票據本金額1港元應付1.02港元),即Hansom 付1,428萬,另Shikumen付714萬,看來公司可以溢價集資,對公司有利,但是看下去,就不是這樣了。

公告稱,若他們兩年內不行使票據,公司要付本金額的125%款項給兩位認購人,若以複利計算,則年利率為10.70%((1.25/1.02)^(1/2))-1,而認購人亦可以要求隨時贖回票據,這已經是一個警號,可以見到認購人是有主動權。

換股價是在這次認購中最關鍵的東西,這更為不妥:

初步轉換價為每股0.10港元,但條件規定,只要有關可換股票據之本金額仍未償還,可換股票據之轉換價將於可換股票據年期內每年每三個月(即一月、四月、七月及十月)根據重訂市價自動調整。透過上述安排,轉換價可重訂及調整至以下兩者之較低者:(a)0.10港元及(b)於上述每三(3)個月期滿前過去二十個交易日之每股價值加權平均價之80%,惟票據發行後首個期滿日必須為發行日後最少三個月。重訂市價項下許可之轉換價上下限須分別每股0.10港元及0.01港元。

即是謂,公司換股價最高不超過一毛錢,若低於一毛錢,就每三個月釐定價錢,價錢為一個月的平均價的8折,你猜猜他們會如何做?

當然是換一些股票,然後在釐定價錢的一個月內大舉質低股票,之後以八折換股,賺取差價後再質,然後再循環此過程,若他們成功認購,可以想像到的是,市場供應量大增,股價當然會暴跌。

此外,若他們的換股價為一仙,他們會成為最大的股東,持股超過60%,但是卻可以避免關連交易,因為他們是「獨立第三者」,亦可以避免全面收購,因為他們可以隨時沽出股票,令自己在換股後持股量不足30%。

其實更重要的是兩位認購人:Hansom Group Limited及Shikumen Special Situations Fund都「來頭不少」。

Hansom Group 方面,大家記得279是某系的一部分,但它的前身名稱是甚麼呢(提示:看英文名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328/LTN20010328036_C.doc

另外,提據股權披露,Shikumen是曾經持有佳邦和東方銀座的股權,他們曾經持有近20%股權,但其後已減持至不須披露的水平。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上市法團名稱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作出披露的原因每股的平均價緊接在有關事件之後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相關法團股份權益債權證權益
14/03/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2(L)
 300,000,000(L)
3.10(L)
  
21/02/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37.56(L)
  
25/01/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68.39(L)
  
17/01/2008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100,000,000(L)
104(L)
HKD 0.1502,500,000,000(L)
151.02(L)
  
27/12/2007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2,600,000,000(L)
101(L)
HKD 0.1502,600,000,000(L)
157.06(L)
  

那為何能購入這樣多的股票呢,就是因為這次配股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2/LTN20071212350_C.pdf

該次配股的代理為金金證券行,他一次過拿得配股的32.5%,可見和他們關係非常密切。

這些都是後話了,可以見到的是,公司水緊,要錢救命,被迫賣給兩名財技高手,之後他們一齊上下其手做好戲了,大家要小心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4

蔡東豪又寫錯野: 信達的「信」字就是不信他

筆者今天翻閱他寫的一篇關於信達的文章《信達的「信」字》,有以下的一句:

「1990年,內地政府成立四間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信達是其中一間,業務是接收和處理來自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

根據招股書的「歷史及公司架構」一段資料,卻有以下的一段:
「經國務院批准,本公司的前身信達公司於1999年4月19日在北京設立,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0億元,由財政部獨家出資。」

另外翻閱百度百科的資產管理公司條目,都有以下的說明:
「我國有4家資產管理公司,即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接收從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剝離出來的不良資產。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於1999年4月成立,其他三家於1999年10月分別成立。

很顯然他就把1999年誤寫成1990年,我不希望是他無知寫錯,希望相信是排版的問題,偉大的CEO,請你醒醒吧,你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上市公司小股東財富寫成的,請你停止寫作,專心工作吧,不要再找些題材浪費股東的時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63

華昱高速老闆的港股歷程(3)


(鳴謝oman兄、1999年星島日報、2000年香港經濟日報的報導、一本很舊,稱為香港股市風雲的書、以及下述提及的書本。)


上一篇談及陳洋南先生因建設公路延線及其他關係導致財務有些緊,故此他決定把其持有的公路售出部分予深高速(548)套現資金,並且找尋機會把公路業務上市,以套取資金供其他業務發展,至於他借殼的目的,就是當時稱為珀麗酒店的中國農產品(149)。


中國農產品的故事甚長,亦頗複雜,該公司在1973年股市高潮時上市,稱為港澳發展(有一本舊書誤稱他為「嘉年地產」,經對證香港股史(1841-1997)及馮邦彥先生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 ,嘉年地產在1972年上市,並在1984年破產,時間上不吻合,故實是以訛傳訛),業務包括回力球場及賭場等,為第一代的賭業股。


其後該公司經營不善,陷破產邊緣,在1985年由詹培忠接手,並由何賭王提供部分資金,終救回並重新交易,其後何鴻年入主該公司,不久又減持部分股票,其後麗新發展(488)以物業換股注入,成為主要股東之一,後又減持。


在1997年,有一位紅色人物成為大股東,後來股價暴跌,他無力償債,最終並揭發 他是盜用公款,又再次陷入財困,當時華德豐(297,現中化化肥)欲入主該公司,但失敗,最終黃鴻年再次以中策(235,前紅寶石)取得控制權,並注入科 網及物流業務、又注入杭州地產及中關村內一物業,易名中國數碼港,不久中策轉售予陳殼王及其控制的錦興(275),故該公司控制權又轉至陳殼王。


陳殼王入主後不久,購入北京另外一物業,因中關村該物業控制權成疑問,故退出交易,公司又易名為中國置地,其後當時由四通電子(409,後易名四通控股,現已私有化)掌舵人段永基控制,後轉予國美電器(493,前京華自動化)黃光裕的中關村(000931,前瓊民源),以一物業注入,換取部分股權,但最後交易作廢


後來,辰達永安(1189,現永安旅遊)認購10億公司新股,另外和黃及保華德祥(372)向公司注入兩家位於中國的珀麗酒店,控股權又轉移至辰達永安。


這就是兩方交易的背景。


下一篇開始談及入主的及退出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26

置富產業信託(778)的派息商榷


2010年4月14日,胡孟青小姐在專欄中談及對置富產業信託的價值:


 


想了解03年已喺新加坡上市嘅置富,可參考領匯房產基金(823),大家都係屋邨商場,分別在於公屋同私樓。領匯旗下商場要改善嘅已 改善,加租嘅已加到盡,雖然資產質素高,升值潛力卻不足。而置富旗下商場包括沙田第一城、馬鞍山廣場、都會駅、映灣坊等商場,整體出租率96.4%,去年 物業收入淨額4.95億元,每股資產淨值約6蚊,現時喺新加坡以港元交易市價做緊約3.62港元,較資產淨值折讓超過四成。


 


香港本來就係呢 隻基金祖家,現價計息率超過7厘,遠勝領匯,為咗杜絕亞洲果業(073)介紹上市大幅波動事件重演,上市代理人同管理人將為基金提供過渡安排,以套戥方式 確保基金流通量,減少兩地價格差異及供求失衡機會。


一星期後的2010年4月21日,左丁山在同報中亦談及該產業信託:


 


啱聽,不過最啱聽嘅就係有甚麼派息!睇番招股書,二○○九年派息三十二仙,香港上市前在星加坡作價約三元七角,周息率有近8.1%,在今時今日嘅低息環 境,有吸引力。青姐話畀左丁山聽,呢隻REIT在星加坡冇乜活躍買賣,市價低於資產淨值,未宣佈在香港掛牌之前,作價只係三元一角左右,宣佈後,立即急 升,在香港買入,息率可能降低一啲。都好啫,REIT其實即係收租股,左丁山對朋友話:「你住在第一城,驚商場加租嘅話,不如買入呢隻778做對冲,但股 價有升有跌,有風險,你諗吓啦!」


但我尋回招股書的核數師報告,內容如下:





細心的讀者一定看得出道道來,明天續。


提示:


2009年供股:


http://www.fortunereit.com/upload/news/325/24aug09%20Proposed%20Acquisitions%20and%20Rights%20Issue.pdf


購入物業資料:


http://www.fortunereit.com/upload/press/26/24aug09%20Secures%20refinancing%20and%20proposes%20acquisitions.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7

周顯又亂講野

今日閱讀周顯明報一文,又發現他的不學無術出來了,他曰:
「關於巴菲特,他當然是內行,不過Amygdala Chan卻是外行,才會作出以上的外行話。巴菲特本人就是財技高手,他的第一桶金,是靠着Benjamin Graham的內幕消息,跟買而賺到的。巴菲特入貨,例如買高盛,用的就是財技。他沽股票,例如沽中石油(0857),用平郵寄出申報,也是財技。事實上,當年巴菲特起家,用的正是Benjamin Graham的惡意收購拆骨招數,正正是corporate finance approach的基本招數。」


筆者完全不同意。

(1) 關於「是靠着Benjamin Graham的內幕消息,跟買而賺到的。」
好像這位人兄沒看過《雪球:巴菲特傳》這本書,他如何發達呢,筆者在書中找出一些端倪:
「巴菲特私底下對分散原則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判斷深具信心,認為沒有必要以這種方式避險。他和許羅斯從穆迪投資手冊上蒐集數據,填滿數百張用來評估與判斷的簡單表格。巴菲特先瞭解每家公司的基本資訊,全面過濾之後,把範圍縮小到少數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股票,然後把錢投資在其中勝算最大的標的。

筆者按: 這些是財技? 是內幕訊息? 這是公開資料,你有時間都可以和他一樣做。

「1954年,巴菲特加入葛拉漢紐曼公司不久,開始進行一項複雜的新案子,開啟他日後的發展。

可可價格突然由每磅5美分暴漲到50美分以上,讓布魯克林一家利潤微薄的巧克力製造商羅克伍德(Rockwood)遇到難題。它最主要的產品是用來製造巧克力餅乾的碎巧克力,這種日用食品無法大幅漲價,導致該公司虧損連連。但是可可豆價格高漲,羅克伍德如果賣掉庫存的可可豆,將可大賺一筆,問題是,這樣做一半以上的利潤必須用來交稅。

羅克伍德的股東願意將公司賣給葛拉漢紐曼,但葛拉漢紐曼公司不願意付他們要求的價格,所以他們找上投資人普利茲克(Jay Pritzker),他有辦法迴避巨額稅款。據他所知,依據1954年美國稅法,公司縮小業務範圍而「部分清算」存貨,不需付稅。普利茲克買下足夠的股票,取得羅克伍德的控制權後,決定繼續生產碎巧克力,但退出可可奶油市場。他將1300萬磅可可豆歸入可可奶油業務,這批可可豆將被清算。

普利茲克不將可可豆變現,而是拿來和股東交換股票,以增加他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他提供優惠的條件吸引股東,每股羅克伍德股票可換得價值36美元的可可豆,但股價卻只有34美元。

葛拉漢看見一個獲利良機:購入羅克伍德股票,拿股票和普利茲克交換可可豆,然後出售可可豆獲得每股2美元利潤。這是套利(arbitrage):兩樣幾乎等同的物品卻有不同價格,精明的生意人可以透過買進賣出,賺取差價,而且幾乎沒有風險。

套利高報酬,深入研究才能降風險

巴菲特後來寫道,「有句老格言在華爾街被改寫了:給人一條魚可以餵飽他一天,教他套利可以餵飽他一輩子。」

不過,「幾乎」沒有風險,意思是「仍有一些風險」。如果可可豆突然跌價,倉儲憑證有可能只值30美元,不僅沒有2美元的利潤,還損失了4美元。為了消除風險,葛拉漢賣出可可豆「期貨」。套利的目標就是盡可能買進最多羅克伍德股票,同時賣出等量可可期貨。

葛拉漢紐曼公司指派巴菲特負責羅克伍德的案子,這對他再適合不過,他已做了好幾年的股票套利,買進可轉換公司債,賣空同一家公司的普通股票。

他已經仔細研究過去30年來的套利報酬,通常1美元投資可獲利20美分,而一般股票的獲利只有7、8美分。一連數週,巴菲特每天坐地鐵往返布魯克林,到許洛德信託(Schroder Trust)將股票換成倉儲憑證。

表面上看來,羅克伍德對葛拉漢紐曼公司是一樁單純的交易:成本只有地鐵車錢、思考和時間。但巴菲特認為還有更多「財務煙火」可繼續綻放,他不做套利,因此不必出售可可期貨;他為自己買進並持有222股羅克伍德股票。

巴菲特仔細考慮過普利茲克的優惠條件,他把羅克伍德所有庫存可可豆(不僅是歸入可可奶油業務的可可豆)除以所有股數,得出每股擁有的可可豆數量,結果大於普利茲克給股東的80磅。所以未將股票交換可可豆的股東其實獲得更多可可豆,並且已交換的股東所留下多出來的可可豆也將歸其他股東所有,使每股所擁有的可可豆更多。


繼續持有股票的人還可以分享公司的廠房、設備、客戶應收帳款,和其他繼續經營的業務。仔細計算後,他發現不該賣股票,而是應該站在普利茲克那一邊。


按: 跟賣和跟沽,和跟買和不跟沽是不一樣的。雖然有鼓動的成份,但公佈出來已經是公開消息,這是內幕消息。真是笑大人個口,人地只是簡單的計算,不是炒財技,一個不學無術的炒家亂寫東西,說財技萬歲是十分容易。說自己價值投資,還是給人說是財技炒家,香港的財經寫手的水平就是這樣了。亂抹黑人是財技派,真是不知所謂。


(2) 「當年巴菲特起家,用的正是Benjamin Graham的惡意收購拆骨招數」
巴菲特起家,是靠買入美國運通等大股發大財,加上購入幾家零售店製造現金流,同時買入了現時旗艦公司巴郡,買入巴郡其實難以拆骨,因為太重資產,盈利能力也差,沒有人願意買下來。最後靠購入經營良好保險和銀行生意,製造可運用現金增大實力,買入更多現金牛,才進一步擴大的,就算近年購入資產,他都是買下整間找經理人經營,絕無出售過任何一間的業務。究竟是否拆骨,可供大家評論。

這個人說話一發而不可收,大話謊話連篇,又常推老千股,希望他好好反醒,不要常常不學無術亂說話,真是非常討論。筆者在五年半前和他有二十年之約,我還沒有忘記,現在我雖不及他那幾位炒垃圾的高徒,但我相信未來成就必比他那些垃圾高徒高,到那一天,就知高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