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每日電訊:別自欺欺人了,美聯儲已經開始緊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018

《每日電訊報》Ambrose Evans-Pritchard:我希望美聯儲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

儘管當前的核心PCE通脹率低於美聯儲此前認為難以進一步推出QE的水平,但美聯儲仍然選擇收緊貨幣政策。美國現在離陷入通縮僅有一步之遙,歐元區已有半步踏入通縮。

那些仍認為美聯儲沒有顯著緊縮、或是認為市場反應過度的人,應該讀一讀聖路易斯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在《華盛頓郵報》上的一段話:

這是一個更加緊縮的政策。它完全是政策緊縮。你可以這樣或那樣解釋,但市場在說,美聯儲早於預期退出QE的可能性正在提高,這會帶來重大影響。

下圖為M1變化:

M1貨幣周轉率:

現在,短期M1貨幣數據非常不穩定,經常會反映不同信號。不過坦白地說,美聯儲伯南克當前的行動讓我目瞪口呆。

他們正在進行一場賭博,認為美國經濟能夠擺脫財政緊縮的影響,而財政緊縮今年可能拖累美國經濟2-3個百分點,構成半個世紀來對美國經濟的最大壓榨。經濟可能能夠擺脫財政緊縮影響,但也可能做不到,而在美國經濟復甦得到充分確認前犯錯和在此之後犯錯(指過早或者過晚退出),付出的代價是不對等的。

市場貨幣主義者們的精神之父Scott Sumner指出,美聯儲1937年和日本央行2000年犯下的錯誤造成了嚴重損害;但在1951年,美聯儲雖然過遲撤回刺激,美國經濟卻幾乎沒有受到持續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24

解讀俄羅斯財政預算:普京的自欺欺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43

《經濟學人》雜誌評論俄羅斯新提交的預算案:

預算案顯示俄羅斯經濟陷入多大的麻煩,及政府有多不願意面對現實。

這是頗為嚴峻的現實:此前的7000億盧布支出計劃被取消,可能會對煙酒征收新的稅收。這些措施只是用來提振俄羅斯疲軟的經濟增長的一部分。

但還是有些人成為財政緊縮政策的贏家。俄羅斯總統普京想要兌現他在競選時做出的提高社會支出(比如提高公共部門工資)的承諾。當然,還有將國防開支增加20%。據伯明翰大學教授Julian Cooper,這與近期烏克蘭危機沒什麽關系,而是關於軍隊現代化長期計劃的一部分。2012年至2017間,俄羅斯國防開支將增長85%。

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的報道稱,面臨西方制裁、油價下挫,俄羅斯的新財政預算案帶來了一線希望。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這篇報道進一步詳述了財政預算對俄羅斯經濟增長加快、通脹放緩的臆想有多不切實際。

與此同時,盧布還在跳水,莫斯科時報援引不具名消息稱,俄羅斯央行正考慮實施資本管控以遏制資本外流,而油價也在下跌。俄羅斯經濟處於衰退的邊緣,還要應對高達7%的通脹率,而西方制裁對經濟傷害的嚴重程度依然難以預估……

RussianEconomy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軍費開支難以提振俄羅斯垂死的經濟,也很難相信這筆錢花在別的地方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012年俄羅斯軍費開支占GDP份額已經達到約4.5%,與美國相當,遠高於其他主要國家。

RussiaMilitary

但美國的經濟產出大概是俄羅斯的八倍。

012_defense_population_gdp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09

自欺欺人 申報競選經費上限只有「道德規範」無實質罰則 誠實觸法 總統候選人帶頭說謊

2015-06-01  TWM


一套自欺欺人的總統選舉經費上限規範,讓候選人被迫在違法與說謊之間做出抉擇。

但多數選民對這樣的亂象視若無睹,彷彿早已習慣了眼前的虛假世界。

撰文•鄭閔聲

一位稱職的總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標準答案,不過,想必多數選民都能認同,誠實、守法,是國家元首最基本的要求。但你大概不知道,虛有其表的總統競選經費上限規定,讓有志角逐中華民國總統的政治精英,只能被迫在違法與說謊之間抉擇,沒有其他替代選項。

現行《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替同一組正、副總統候選人競選經費訂出最高金額限制;這項數字也是候選人收受競選經費捐贈的上限。最高金額的計算方式,是由全國人口七○%乘以二十元後,再加上一億元。以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為例,每組候選人的法定競選經費上限約四.二四億元。

為什麼說這些規定虛有其表?因為就算候選人接受捐贈或開支金額超過法定上限,法律也沒有任何罰則;也就是說,經費上限只是「道德規範」,沒有任何強制力。同樣以一二年大選為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吳敦義申報的支出是四.四億元,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蘇嘉全則是七.一億元,兩陣營同時違法,卻不必承擔後果。

鼓勵造假?

超過法定上限 行政機關無稽查能力儘管根據《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進行民調,有六四%的民眾認為,四.二四億元的選舉經費足以當選總統;但是,從一四年台北市長選戰的經費規模,就足以證明,法定經費上限與實際選舉需求差距太遠,即使政府祭出罰則,也無法達到約束效果。

一四年的首都市長之爭,無黨籍的柯文哲雖強調「小成本選戰」,不辦大型造勢晚會、不濫買電視廣告,選後結算的支出仍高達一.三億元,大約是法定總統競選經費的三分之一。然而,台北市的人口大約只有全國九分之一,假定人均開支需求相同,總統大選至少需要十億元資金;更何況首都市長選戰終究只是地方選舉,經費需求無法與全國性選舉相提並論。

事實上,歷屆民選總統主要候選人事後公布的競選花費,幾乎都曾被懷疑有低報狀況。例如馬英九一二年連任後申報的競選經費︵四億四千萬元︶,幾乎等於法定上限,就被對手質疑「比一九九四年陳定南選台灣省長(四億五六○○萬元)還少,有可能嗎?」直到最近,柯文哲仍持續挑戰上屆總統大選經費有申報不實之嫌。無論真相為何,民選總統連任之後,就立即陷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口水戰當中,絕非國家之福。

「沒人相信選總統用這點錢就夠了,門檻反而像是鼓勵候選人造假,行政機關也毫無稽查能力。」立委李俊俋指出,就算總統候選人「個人支出」符合法定門檻,這些錢也不等於所有開銷,因為法律規定政黨捐助候選人的資金不列入競選經費,企業或個人「自發性」替候選人辦活動、買廣告也不算競選支出。

誠實被罰?

曾因照實申報 陳定南被裁罰四十萬元至此已能確認,總統競選經費上限不僅無規範意義,不食人間煙火的最高金額,只是迫使候選人違法,甚至有誘使人謊報的可能,形同陷國家未來元首於不義。我們不得不問,如此詭異的制度,究竟從何而來?

故事得從一九九四年台灣省長民選說起。我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在一九八三年制定競選經費上限條文,超支者將處以罰鍰。九四年省長選舉,法定經費上限為一億四九八○萬二千元,以過半得票當選的宋楚瑜,選後申報經費與法定上限一模一樣;落敗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定南,則申報四億五六○○餘萬元,遭裁罰四十萬元。

即使是民主化剛起步的年代,也少有人相信坐擁國家機器與黨產奧援的宋楚瑜,花費只有對手的三分之一。這起被輿論視為「獎勵偽善、懲罰誠實」的事件,讓社會首次意識到競選經費限額的不合理。

隔年,行政院為因應首次民選總統,研擬《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草案,處理到競選經費上限條文時,為避免民選總統一上任就面臨超支經費被處罰,或為了合法而造假,雖然仍制定上限,但決定不立罰則。只要候選人誠實申報,超支也不處罰。

然而,行政、立法兩院協商出的經費公式,從一開始就只有宣示性意義。九六年總統大選的法定經費是三億零四百萬元,甚至比陳定南競選省長的開銷還少;「誠實申報」等於違法,也就成了一路延續的現象,所有主要候選人幾乎都在違法競選。

「設定選舉經費上限,是民主化過程中為落實公平政治競爭,不讓擁有黨產優勢的國民黨得以藉強大財力鞏固統治權,但卻沒阻斷政黨捐贈候選人這個後門;超出選舉經費上限也沒有罰則,一切規範都只是假象。」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瞿海源分析。

中研院法研所助研究員蘇彥圖認為,《總統副總統選罷法》雖修補了「獎勵偽善」的法律漏洞,卻沒有處理不符合現實的「經費上限」造成的違法與造假問題,也未回應社會對政治獻金公開透明的期望;甚至○四年《政治獻金法》立法後,《總統副總統選罷法》政治獻金相關條文並未修正,因此出現總統候選人收取政治獻金的規定較其他選舉嚴苛,違法卻無相應罰則的荒謬。

重視誠信!

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修法調整「這就像個寓言故事,有個醉漢在燈光下彎著腰焦急地尋找失落的鑰匙,一位路人好心地問:『你確定是掉在這裡嗎?』醉漢卻說:『我不知道,只是這裡有光比較好找。』」蘇彥圖說,整套有關競選經費的法令,就是政府用最方便的手段,營造出「有管理機制」的假象。

這套虛假無效的法規該如何修改?根據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民調,當受訪者得知現行總統競選經費上限不敷候選人使用,但超支也不會受罰後,有二八.九%支持放寬上限並對超支者開罰;二二%則認為應直接開罰,總計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修法;主張維持現狀者為二一%。但對未誠實申報競選經費者,有四五.四%主張加重罰鍰,更有三九.三%認為應比照韓國法令,由法院宣判當選無效,可見民眾重視國家元首的誠信。

「談到修改制度,要先回答,該不該設競選經費上限?用意是什麼?上限多少才算合理?」蘇彥圖分析,競選經費上限是為避免富人利用金錢發揮政治影響力,破壞了票票等值的民主設計;但過度管控也有限縮人民自由參政的疑慮,因此世界各國並沒有一致的標準。例如,美國最高法院曾宣判競選經費上限違反《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但日本與多數歐洲國家仍設競選經費上限。

師法他國!

美國採即時揭露資訊 日韓罰則嚴峻蘇彥圖指出,設競選經費上限的另一項目的,是候選人資金來源透明化,杜絕枱面下利益輸送;但上限與透明並不能畫上等號,因為獻金就像流水,會自行找出滲透方式,「相對於美國採取即時揭露資訊,台灣的事後申報多了『修改』的空間;從過去幾年的政治獻金裁罰案件也能發現,監察院幾乎沒有獨立核對查帳的能力。」他說。

以政府預算支應選舉開銷的「公費選舉」,是學界認為最能杜絕不當政商關係,並維持平等參政權的方式。台灣選後發放每票三十元的補助款,就是參考公費選舉精神。然而選後發放意味著錢極可能不是用在選舉上,反而成為政治人物的「私房錢」。

罰則部分,同樣實施總統直選的韓國,對於政治獻金申報不實的罰則最為嚴峻,《公職選舉暨選舉舞弊防止法》規定,包括總統在內的候選人,競選經費若超過公告限額的兩百分之一,或是競選總幹事、會計負責人受有期徒刑宣告,候選人當選無效。日本《政治獻金法》則規定,若不實申報或收受非法獻金被法院判決有罪,未來五年將被剝奪選舉及被選舉權。

李俊俋也認為,在強化行政部門稽查能力的前提下,適度放寬或取消不合理的競選經費上限,才能讓總統候選人不必面對違法或造假的兩難;對於申報不實者雖不必一味強調嚴懲,但至少要有具體可行的罰則,才能建立良好的政治獻金文化,日本的「未來褫奪公權」制,就是可以我們可以借鏡的方向。

「扭曲的競選經費制度,造就了偽善、沒有社會正義感的政治人物,嚴重傷害了台灣的民主化發展。」瞿海源認為,人民的疏離與冷漠,是虛假的競選經費上限、二十年來始終未能改變的主因。

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又將到來,面對自欺欺人的荒謬法令,你還能沉默嗎?

揭開選舉經費5大假象

假象 1只用這點錢 哪選得上總統?

額度上限規定不符合競選需求,讓候選人只能選擇誠實申報卻違法,或說謊低報,但超支經費也沒有罰則。

歷屆民選總統主要候選人申報選舉經費狀況選舉年分/上限候選人收入

(億元)支出

(億元)

2008/4億元馬英九、蕭萬長6.77 6.39 謝長廷、蘇貞昌4.40 4.27 2012/4.24億元馬英九、吳敦義4.46 4.44 蔡英文、蘇嘉全7.56 7.09 資料來源:中選會、監察院假象 2別人買單的 都不算競選經費競選經費規定未包含政黨捐助候選人、私人與企業出資舉辦活動或買廣告等方式,規範形同虛設,收受超額捐贈也無罰則。

假象 3能捐給總統的錢

比捐給議員的還少

個人最多只能捐助總統候選人2萬元,捐助其他候選人卻能到10萬元;企業捐總統30萬元,其他候選人100萬元。

假象 4隨便報 政府也查不到只看格式、單據,從來沒有總統候選人被查出低報競選經費遭罰。

假象 5補助 不是花在選舉上名義上為競選經費補助,卻在選舉結束後才支付,錢不一定是用在選舉上。

選總統 4.2億不夠?!——《今周刊》「總統大選競選經費」民調6成民眾竟覺得 選總統4.2億夠用!

目前法律有規定總統選舉候選人的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例如2012年候選人依法最多只能用4億2400萬元,而且包括候選人自備、政黨捐贈、後援會贊助、政治獻金等。你覺得4億2000多萬元對競選正副總統來說,是否夠用?單位:%

很夠用34%

還算夠用26.4

有點不夠用5.8

很不夠用14.8

不知道/未回答19

6成民眾贊成修法改變

法律雖有規定總統候選人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但多數候選人都會超過且未被處罰。你認為是否有必要修改法律去改變這種情形?

單位:%

超過競選經費要加重處罰22 放寬競選經費的最高金額6 放寬競選經費最高金額,但是有超過就加重處罰28.9 不用修法,維持現況21 不知道/無意見/未回答18.3 取消對競選經費的限制3.8 4成5民眾認為未誠實申報應加重罰款若總統選舉候選人未誠實申報競選經費帳目,或競選經費開銷超過規定,有人說應加重罰款,也有人說應規定當選無效。你比較贊成哪種說法?單位:%應該加重罰款45.4% 應該規定當選無效39.3 看情況的輕重而定1.2 不知道/無意見/未回答14.1註:本調查是由台灣指標調查在5月11至12日進行,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完訪1004人,在信任水準95%時的抽樣誤差最大值為正負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62

BAI · 汪天凡:VC投資失敗的大多數原因在於自欺欺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3/160845.shtml

BAI · 汪天凡:VC投資失敗的大多數原因在於自欺欺人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BAI · 汪天凡:VC投資失敗的大多數原因在於自欺欺人

VC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求真」,在整個投資決策過程中,常常需要多次驗偽存真。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 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9e4200c

題圖: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投資副總裁 汪天凡先生

VC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求真」,在整個投資決策過程中,常常需要多次驗偽存真。然而,很多人投資失敗不是因為被別人騙,而是因為自己騙自己。

1、初入VC

2011年參加貝塔斯曼的校園創業大賽後,我進入了VC行業。

當初我覺得和咨詢、投行等行業相比,VC這個行業容不下任何沙子,不可能提前告訴你哪家公司好,也不可能投了就一定會成功,所以我覺得VC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求真」。在整個投資決策過程中,常常會有很多需要驗真偽的地方。

剛入行時,我也出過一些糗事。當時並不是創投泡沫的年代,有一次一個創業者和我說他有七張TS(Term Sheet,投資意向書),我信以為真並回去興奮地給同事講述,但是同事卻笑我說可能被騙了。雖然當時有點不開心,但事後想想「被騙」這事很正常,就算是合夥人其實也逃不過所謂的「被騙」。不過,我覺得這行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被別人騙,而是自己騙自己

我指的騙自己是:你覺得這個創業項目很棒,一定能漲得很快,所以這時你覺得創始人沒招對人沒關系,市場沒踩對也沒關系,你可以用「試錯」這個理由來說服自己,但你可能是在故意忽視創始人性格存在的問題或者說他不擅長公司管理的事實。

所謂一件事情都有其兩面性,但如果你只拿正面來強化自己對於這個項目的判斷,那你就會很自然地將負面的東西過濾掉。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投資這個行業不是被別人騙的問題,而是自己騙自己的問題。

其實VC行業有很多「技戰術動作」。所謂「技戰術動作」就是想要提高判斷能力就要從更多維度來看一個項目,比如我見一個自動駕駛行業的項目,那我不是技術出身的投資人該怎麽辦?肯定是去問行業上下遊、問競爭對手、問初期投資人。

如果把上下遊都問一遍,就能大概知道出貨量是多少;如果把所有競爭對手全部看一遍,就能大概知道此消彼漲;如果問他初期投資人對這個公司治理的反饋,說不定他還能告訴我一些細節。實際上很多創業者或投資人之所以判斷錯誤,或許正因為只參考一兩個點就倉促下判斷了。

2、我的成長感悟

作為一個年輕的投資人,就這樣我慢慢地成長起來,這過程中我也有三點感悟。

第一點感悟:做一個主動的投資人

有一次我約一個創業者,他說自己正在上海郊區的交大踢球不願意見我,於是我便趕過去看他踢球。他覺得,投資人這麽遠跑過來很辛苦,於是就願意和我聊一聊;還有一次,創業者乘坐的飛機剛剛降落,我就說我在機場等你,希望能和你聊一聊。

我覺得投資人都是目的很明確的人,有時和創業者見面不是為了討好或說服他,而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做判斷。和創業者約見面總能夠看出來他平時的工作方式。比如,他的工作方式很混亂的話,你約都約不到他,那就扣分;如果他隨意輕視年輕人,那也很有問題;如果周末約他,而他要陪家人不願意出來,說明他很重視家庭……這些細節都能幫助我認識並判斷這個創業者

第二點感悟:投資人就是一個寂寞的聯合體

一個偉大的項目,在早期的時候做投資決策是很糾結的,因為沒有市場參照物可比較,你也不知道用戶到底會不會喜歡,甚至連創業者都無法描述清楚他最後想做成什麽。

如今我開始理解,為什麽當初投資Facebook,在投資過會的時候,大家都吵翻天,甚至是掀桌子,因為兩邊說的都是對的。投資這類項目的結果要麽是大成,要麽輸得連渣都不剩,更何況後者的概率大得多,投資人一眼望去,看到的可能全是風險。

因此投資人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一路陪著創業者走過來的,尤其是當有機會投一些偉大的公司時,過程中少不了各種的質疑、嘲笑,還有可能被罵傻X,甚至也會有自我懷疑的情況出現。這個煎熬的感覺會在過程中一直存在,幾年甚至十幾年。所以我覺得投資人這個群體就是一個寂寞的聯合體。

第三點感悟:修煉內功,抵抗誘惑

對於一個創業者而言,中間需要抵抗很多誘惑,對於投資人來說也是如此,現在外面誘惑太多了,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人,關鍵是要修煉內功,不要受太多誘惑幹擾。那如何修煉內功?我覺得可以從這三個方法入手:

第一個方法,主動研究一個行業。如果決定要投一個方向,至少自己要與該方向領先的3到5家公司有過訪談,對於上下遊和國內外的走向,要有清晰的認識,能夠回答諸如這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這個方向的贏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這類定義性的問題,以幫助自己挑選和判斷投資機會。

第二個方法,花更多的時間與被投公司在一起,不僅要認識被投公司CEO,還要下沈到中層。DAU和GMV的變化,雖然只是兩個數字的變化,但背後的原因往往是最關鍵的。只有沈下去,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投資人要保持和被投公司CEO、CTO、COO、總監的常規聯系和交流,這樣才能了解公司的動態,及時發現公司的需求,從而提供一些更為實質性的幫助。

第三個方法,保持閱讀,尤其要常讀史書。不看書就很難形成一種系統性思考的能力。我很喜歡讀一些歷史,在我看來讀史書能夠培養對時間的敏感度,這種敏感度對於投資人創業者都很重要,我時常覺得很多事情只有在時間和歷史的維度上其邏輯才是正確的。

其實我們創業與投資就是在做未來的事情,未來就是一個時間維度,中國所有的創業公司從創業到上市基本為5~7年,如果對這個時間段沒有概念就無法從過去的5~7年看未來5~7年的趨勢。

1d4b3b2

汪天凡先生在冰島

3、我對行業的思考

創投圈里經常會出現一些概念,我自己有時也會陷入到對概念思考的誤區當中,比如:B2C模式壓貨重,C2C模式估值低等等,最後反而沒人問這東西到底有沒有人想買?再比如,我們經常掉入到熱點性的思考中:內容大潮來了投內容,出海熱鬧投出海。

但後來我開始追問自己——風險投資賺錢的本質來自於什麽?如果是信息不對稱,那現在大家都在說的這些東西還能不能賺到錢,是不是早就晚了?

所以如今我更關心的是用戶是否真正願意花錢花時間用這個公司的產品;在機會面前,創始人是否能夠把握機會成為領先者,並且將模式進行創新並且鑄造足夠高的壁壘,讓競爭對手無法複制等等

無論是什麽行業的公司,最終都要回歸到商業本質、商業模式是否性感上來。結合自己過去對商業模式的思考,我覺得一個性感的商業模式通常會有這三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存在邊際成本不斷降低的特性。比如對於生產硬件的公司而言,多生產一個產品能帶來單個產品成本降低,有規模效應。

第二個特征:具備網絡效應。比如對於典型的社交網絡產品來說,多一個用戶的關系鏈對於其他用戶的關系鏈的形成將呈幾何倍數增長;

第三個特征:不受地域或區域的限制。區域就意味著對商業模式的限制,這里的區域包括用戶的區域、變現的區域。像Google這種公司,它的模式就是跨區域的,既可以給美國人民提供搜索服務,也可以給巴西人民提供搜索服務。

接下來,我也想就自己近期關註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出海等領域來談談自己對行業的思考。

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我認為新的生活方式不等於消費升級,生活方式的變革本質上是時間分配的變化。比如最近幾年大家越來越多地將時間分配到旅遊、電影等上面了,其實這些現象本質上只是人們在時間分配發生了變化,並不代表消費升級,因為一張電影票才50塊錢一張,消費升級能升到哪里去?

實際上消費升級的本質是個人尋求差異化的東西。比如,消費者原來買椰汁,消費升級後是去泰國買椰青;原來買的是優衣庫,消費升級後買的是香港定制品牌。

許多在消費升級領域的創業者經常犯兩個錯誤:一是認為消費升級是選擇一個小眾人群,做一個更高端、更有調性的產品;二是認為用戶會選擇花更多的錢來買這個更貴的產品,於是便將產品的客單價提高

其實用戶花的錢並不一定多,比如他原來外出可能住酒店,但現在選擇Airbnb的房子。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追求效益的情況下,理論上你應該把產品的價格變便宜,拉低人們的使用門檻,讓更多的人觸及到。

出海

其實國內創業者早就已經開始走向海外市場,只不過今年出海又迎來一小波熱潮。出海是一波一波進行的,一開始是中國山寨機出海;隨後是預裝軟件、工具等出海;後來是內容、電商出海。關於出海,我有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未來將會出現一些基於中國的國際化公司。過去世界500強中的中國公司多為大型央企,卻沒有真正國際性的民營企業,但是我認為在這波移動互聯網出海大潮中,中國一定會出現一些真正國際化的軟件類公司;

第二點思考:互聯網的本質是發揮非互聯網元素的優勢,而制造業是中國最大優勢所在。迄今為止,阿里巴巴尚未將中國制造業優勢發揮到極致,所以我相信這波出海企業未來會把中國制造業、中國的人口紅利以及中國的互聯網開發能力發揮到極致。比如,在全球化電商的大浪潮中,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而出海電商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第三點思考: 出海企業面臨商業模式瓶頸是用戶獲取方式沒有壁壘導致的。如果你的出海項目沒有形成壁壘,那就根本無法獲得任何議價權。所以假如你的變現有問題,那說明你的價值有限,也就是你沒有做對的事。

如果你只是花3塊錢買進來一個用戶,以5塊錢一次性賣出去,賺取中間的2塊差價確實沒有什麽長遠的商業價值;但是如果花3塊錢買進一個用戶,然後通過電商的方式,在生命周期中,產生100塊毛利的用戶價值,這就可以算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了。

4、我的投資原則

平時,我經常會寫一些有意思的總結,其實我覺得通過總結現象背後的規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總結規律能帶給人安全感,讓人在需要做快速判斷時給出答案。

比如我一直在思考做VC到底應該投什麽。我總結了四個詞。

第一個詞:Future(未來),未來是不確定性的,但是充滿巨大收益的可能性

有時候,很多人太拘泥於自己所理解的東西,覺得一個模式以前碰過、做過,這次就一定看懂了,但其實他看懂的只是過去。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模式已經有很大的成功者,就沒必要再投類似的了,必須著眼於未來。雖然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投資人不能因為害怕對未知事物做判斷而躲在自己的舒適區,只投資一些很容易想通或看懂的東西。比如,很多人覺得人工智能是泡沫,不敢投,但如果你相信它是未來就應該投。

第二個詞:Accelerate(可加速的市場),但加速不等於拔苗助長

未來可能很遠,就像人工智能雖然代表未來,但是可能十年才變現,那這時就要投能夠把這個未來加速到現在的創業者,因為未來再漂亮,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那麽也沒有意義。

第三個詞:Entrepreneurial(快速成長的能力),並且還要低成本獲得

我覺得創業家精神最核心的是成長能力,創始人及團隊必須隨著公司和情勢變化而自我進化和升級,這一點尤其難把握。比如有些創始人,從0到1可以,但是沒有太長遠的眼光,沒有放大的能力。

第四個詞:Leadership(管理技能的綜合體現

領導力就是「能招人,能服人」,管理能力包括對公司財務狀況及團隊內部的管理等等。很多公司的失敗,也許不是市場不好,也不是錢不夠,而是CEO和團隊的管理能力缺失導致的。比如有些公司,發展速度挺快,但是燒錢燒到CEO自己都不知道財務狀況,這個團隊不升級公司根本不會有未來。

因為沒有完美的公司,所以我每見一個創業者就會反複琢磨這四個詞,來和自己做鬥爭:如果他不符合其中的一點或兩點,比如他管理能力不行,我能否幫到他?比如他速度不夠快,有錢了是不是能快一點?

我每天也會從外界獲取大量的信息,比如哪個公司變好,哪個公司變差;因為什麽原因數據變好,又因為什麽原因數據變差……這些信息敦促我不斷地複盤,不斷地調整自己內心的模型和平衡點。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天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也就是將這些模型打磨成一個可大可小、收放自如的「金箍棒」。

以上就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感悟,希望能與你多多交流。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59

梁思浩被炒12年後重返大台直插樂大媽恃勢欺人

1 : GS(14)@2016-03-16 14:28:12

梁思浩同大台嘅恩怨真係一疋布咁長,話說12年前即係2004年大台嚟個大裁員,梁思浩就係其中一個被裁嘅人,當時佢仲開記招嚟個大控訴。方丈份人係點大家都知,12年嚟梁思浩多次開口話想返大台,不過都係唔成事,但係最期待嘅畫面終於出現喇!梁思浩昨午喺微博開post話,事隔12年,終於可以再次喺大台頻道現身喇!雖然唔係回巢,只係應李居明邀請上節目做嘉賓,佢留言話佢咁多年嚟唔嬲大台,而係「大媽」高層:「破冰之旅。已經12年冇出現TVB螢光幕上,其實我跟TVB一直無仇無怨,也不憎恨TVB,只是一直憎恨一個恃勢欺人整容大媽高層,12年來很多無綫藝人也因為這個整容大媽離開TVB(我是敢言又不怕惡勢力的人)12年後的今天終於破冰了!謝謝為我破冰之人——玄學大師李居明!今次跟覓雪合作也超級開心,三月底TVB見。」考古時間又到喇。04年無綫大規模裁員,台前幕後都有份,梁思浩係第一批被裁藝員。當時梁思浩話曾致電樂易玲,希望留低,樂易玲只解釋係因為梁思浩好多年冇拍劇,所以列入被裁名單。收到大信封之後,梁思浩即含淚開記招,向傳媒展示大信封,直插樂易玲:「我覺得樂小姐你點做電視0架?我15年前先喺戲劇組……我做live show都超過一萬小時,但係佢睇電視都唔知夠唔夠一萬小時。」又痛斥無綫不近人情:「最慘係扮豬扮狗,佢都唔要我!」但梁思浩離開無綫後,人工大躍進,由$3,000一個騷加到6位數做亞姐司儀,之後跳槽有線《怪談》又做飲食生意,越撈越掂。梁思浩亦唔再俾面樂大媽……係樂易玲至啱,講到明話無綫有黑名單:「張黑名單喺樂易玲個手袋入面,我同黃日華都返唔到無綫,除非等樂易玲唔喺無綫做就有機會。」之後梁思浩又去過各大電台、電視台工作過,仲開埋糖水舖兼中埋六合彩發埋達,不過佢就念念不忘大台,多次接受訪問都放晒口風話:「我成日都想返TVB!」2012年仲話:「有提過想搵我做大騷,我實OK!」最後都唔成事。2013年,無綫再有藝員科同事接觸過佢邀其回巢做主持,梁思浩當時話:「其實大致上都可以,只係錢嘅問題,對方好有誠意,因為對方唔夠直播主持。」結果又係無疾而終。去年底,已躍升為甜品大亨嘅梁思浩,於訪問中再放風話,如果曾勵珍同余詠珊邀請佢嘅話,佢唔收錢都願意返無綫喎。有傳樂小姐失勢,轉去邵氏發展,而梁思浩咁啱又係呢個時候「破冰」,喺大台亮相,有冇咁橋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16/195317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59

【着衫要開心】開舖賣大碼女生衫 180磅女店主:顯瘦自欺欺人

1 : GS(14)@2017-10-09 03:12:57

品牌衣服,由設計、生產至包裝亦由Makayla一手包辦。



「不能控制自己體重,就難以掌握自己人生。」這句話或許是意圖激勵胖子減肥,但當中卻隱藏着以貌取人的觀念,胖子總被認為辦事能力差、不靈敏和愚蠢,相反瘦子就是能幹、身手敏捷和機靈,兩者往往因外表而得到天淵之別的待遇。時裝品牌不斷吹捧瘦是美,模特兒身形瘦削得不真實,可想而知尺碼是沒有照顧到大碼人士的需要,潛台詞就是大碼人沒漂亮機會。



「我想跟每位女生帶出的訊息是,不同身形的人擁有不同優點,我覺得不一定局限自己一定要瘦或肥,而是你怎樣做好自己,你尋找自己價值才是最重要,而不是在外表上尋找自己。」吳詩雅(Makayla)今年25歲,約180磅,但身形卻沒想像中龐大,身手頗靈活,五官標緻,擁有一雙精靈眼眸,笑容甜美,算是一名漂亮的胖子。她不是天生肥胖,青春期時體重才開始上升,家人、親戚和身邊朋友認為瘦一點外表會好看點,紛紛勸她減肥。肥胖難免會被口多多的同學叫作肥婆,天性樂觀的她不但完全沒有放上心,更會反擊跟他們鬥嘴一番,現時仍有人這樣稱呼她,她都無所謂。她人生第一次減肥是在高中時期,當時社會鼓吹纖瘦體形,減肥產品和藥物唾手可得,身形標準的朋友也減肥,她為免成為最突出一個,亦跟隨減肥。她沒有用上極端減肥方法,靠的是三餐均衡和做運動,便減了二十多磅,但身體踏入平台期,動力不再,心情開始低落,她便回想起當初減肥的原因,只是迎合別人對自己的要求,並非出於自己的意願,自己其實從來沒有介意過自己身形。想通了,減肥計劃維持約三個月便告終了。



Makayla收到不少客人的鼓勵和支持,這些都能推動她更努力工作。

現在Makayla已能充滿自信地面對鏡頭。

掙脫了因肥胖而被取笑的枷鎖後,Makayla遇到大碼人一般面對的問題,就是難以買到合適的衣服。她穿的尺碼是三個加大碼(UK18),在大型連鎖店根本不會提供如此大的尺碼,所以只能買一些具彈性的下身衣物,但總是腰圍緊、褲管鬆,有種衣不稱身的感覺。迫於無奈下屈服到傳統的大碼衣服店購買,但款式老套又成熟,印上圖案和釘上珠片,她通通都不敢恭維,惟有以一身全黑示人。身形肥胖從不是Makayla的絆腳石,醜陋的衣服才令她沮喪,更變得不喜歡拍照。「因為我自己買不了合適的衣服,其他大碼女生應該與我有同一樣問題,所以我開設這品牌,讓她們有多一個選擇。」大碼女生衣服品牌「Fashion Corner Plus」現已經營第三年了,衣服設有大至到6個加大碼。對於完全沒有唸過時裝設計的她確實不容易,遂向從事製衣業的父母請教,邊學邊做。她了解大碼女生在衣服上所面對的問題,務求一改大碼衣服老套的感覺,故會加入每季流行的元素。衣服的細節亦下了點工夫,質料以雪紡與棉質為主,避免太貼身突顯身形,而剪裁上多做A字裙,方便肚子和臀部較大的女生們。「我們沒有特別訂造的服務,但如果可能有些款式試了尺碼,還是不合適的話,如果我們能力範圍內做到,都會幫她訂大一點或小一點。幫得就幫,因為我不想她上來買衣服,不合適又很失望地離開。」所以不少客人十分開心找到Makayla的店,之前有客人長年居於美國,但仍是買不到衣服,不是太鬆身就是衣袖太長,所以她來到便買了四千多元的衣服,一個款式買齊所有顏色,Makayla受寵若驚,自己一間小店能讓客人找到滿意的衣服,成為她經營店子的一大動力,希望讓更多大碼女生受惠。
Makayla教大碼女生一些穿搭小技,目的是鼓勵客人勇於嘗試不同風格的衣服,卻謝絕任何顯瘦技巧,條子衣服亦毫無顧忌地穿,「我盡量都不追求顯瘦這一點,那一刻是自欺欺人,所以我覺得不如調轉,你配搭自己喜歡穿的衣服,自己穿得好看和開心,好過你經常遮遮掩掩。」
facebook:Fashion Corner Plus記者:陳煥欣攝影:張志孟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3/201707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77

亮說亮話:自欺欺人的小陽春

1 : GS(14)@2018-02-28 07:36:21

上星期,中原指數大升1.77%,不少睇好樓市的人非常雀躍,認為指數去到200點指日可待。我亦相信在大家一致睇好樓市之下,是有可能做到,不過,當指數繼續上升,成交量則會下跌,這點與唱好樓市的物業代理意願不同。他們認為指數上升,市民會追價入市,老實說,的確是有市民追價入市,但數量不多,到成交量慘不忍睹的時候,物業代理就會唱淡。事實上,物業代理估價指數已經連續下跌兩個星期,表示樓價將會下跌,這將會在三個星期後反映出來。指數制定人已經作出預告,不過,大家可能仍然沉醉於指數大升,暫時未能察覺而已。有人會認為,自從去年地產商提供高成數按揭,將大部份購買力吸引買新樓,更何況一個新樓單位收入隨時可以抵得住三個二手樓單位,在佣高糧準下,令到一般物業代理沒有興趣做二手樓,造成二手樓成交量慘淡的原因,並非是樓價飆升,不能夠抹剎這個可能性,不過,新樓銷售量又並非那麼理想,今年一月份賣了1,063個單位,二月份至今賣了480,有睇好樓市的人話樓市小陽春提早來臨,我希望他們可以睇真啲,如果兩個月買不足2,000個單位就叫小陽春,可以說整年都是小陽春,今年會有多達27,000個新樓單位推出市場,另外有9,000個已入伙還未出售的新樓單位,如果要消化那些新樓單位,每個月最少要賣3,000個,現在離目標甚遠,說現在是小陽春只不過是自欺欺人。湯文亮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7/203168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