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健籽】識打噴嚏 一定是閉眼打

1 : GS(14)@2015-04-09 00:55:30

【科健籽:趣味科普】記得很多年前三更半夜到通宵咖啡店看書,就有一個貌似街童的朋友無緣無故走來跟我說:「我站着都可以睡覺,而且是睜着眼的。」言下之意是叫人別瞧不起他,小心被他揍。睜着眼都可以睡覺,光聽已覺犀利。然而若你興沖沖的跟我說,你「打乞嚏可以不瞌埋雙眼」,那就不覺得很特別了。打噴嚏時瞌埋眼雖說是自然反應,但畢竟睜眼打噴嚏的人也很多,或許不比睜着眼說謊的人少,所以也未必值得去炫耀。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閉眼打噴嚏為甚麼是人的本能,究竟這個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有甚麼好處?如果說你打噴嚏我瞌埋眼,或者還說得通。因為你的口水鼻涕雖說不上是甚麼毒霧催淚彈,但也可能有菌有病毒,不是甚麼好東西,最好還是別碰到我的眼睛為妙。古時醫學不發達,打噴嚏並非好兆頭,不幸染上奪命流感就更加是死路一條,所以以前洋鬼子才會聽天由命,God bless you常掛在口邊。時至今日,這句英文已變成無可無不可的客套語了。至於為何打噴嚏要瞌埋眼,科學家還是不大想得通。有人揣測是為了保護眼睛免受鼻涕的細菌感染,即是「豈有此理你搞我個肺不特止仲想搞埋我對眼同個腦……」的一種深層次的控訴。當然還有一種更無稽的說法,認為瞌埋眼可以防止雙眼飛出眼眶。他們認為,口水和黏液在噴嚏中會以高達160km的時速從口鼻直噴,以如此衝力,不閉眼不怕眼球也飛出眼眶嗎?他們甚至引述一八八二年《紐約時報》一則報道,指印弟安納州有婦人在公車上打噴嚏導致眼球飛脫一事佐證,可惜除此百年舊聞,醫學史上實無案例,科學家後來相繼找人進行睜眼打噴嚏的實驗,都證明不到這個說法。眾所周知,打乞嚏會經過幾個步驟,首先,當有感冒病毒或吸入其他過敏原例如花粉、塵埃、貓毛等刺激我們的鼻黏膜時,我們的三叉神經就會將訊息傳遞到位於腦幹下連脊髓的延髓部份,然後令胸口擴張,肺部吸氣準備打噴嚏。而與此同時,腦部亦會傳遞訊息到眼皮,閉起雙眼。其實打個噴嚏,會牽一髮動全身,不單止會令人閉眼,也可以令腹腔受壓誘發尿失禁,偷偷的擠了幾滴尿出來也很尋常。總而言之,識打乞嚏的,一定是瞌埋眼打的,只要你稍為留意身邊的貓貓狗狗,你會發覺牠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但可以肯定的說,張眼打乞嚏也不用怕,因為眼球是不會掉下來的。甚至試試睜開雙眼,跟心儀的人四目交投,說不定還別有一番滋味。然而謹記要有公德,先捂着口鼻啊。



記者:陳以恒編輯:陳漢榮美術:黃創泰插圖:六藝設計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8/191039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89

死刑犯拒睜眼:這世道跟閉眼一樣黑

1 : GS(14)@2016-05-21 17:54:43

「這個世道太黑暗了,睜着眼閉着眼都是一樣黑。」文革冤魂,不計其數,被打死的,被迫害自殺的,也有部份被扣上「反革命」罪名,押到刑場執行死刑的。李振盛畢生都記得他拍過的兩名被指「反革命集團主犯」的死刑犯──巫炳源及王永增,巫被判死刑時仰天怒吼:「這個世道太黑暗了!」隨後緊閉雙目,就算再怎樣被毆亦不願睜開眼睛,李振盛至今仍敬佩這位有錚錚鐵骨、視死如歸氣節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的時代作出無聲的最後抗爭。1968年,哈爾濱電錶儀器廠技術員巫炳源和王永增被指油印反革命小報《向北方》,被指「向北方,哈爾濱的北方就是蘇修,嚮往蘇修社會帝國主義。」兩人被定為「反革命集團主犯」,巫被判死刑時,仰天怒吼一聲:「這個世道太黑暗了!」就緊閉起雙眼,就算被人毆打,都不願睜開眼睛,李振盛看到的是巫這人的錚錚鐵骨,縱被冤枉而死,仍用自己的方法對時代作出最後的抗爭,「我看到是一位視死如歸的真漢子。」巫炳源的孫子前些年從網上看到李振盛在刑場拍的爺爺照片後,聯絡李並感謝他,讓他知道當年巫炳源是多麼勇敢,「我為有這樣的爺爺而自豪!」李振盛每想起刑場情況,都默默從心裏向巫、王二人講,「我拍這些照片是為你們好,讓後人知道你們冤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20/196192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85

筆值一哂:閉眼識人

1 : GS(14)@2016-10-24 06:10:02

每個人的成功定義不盡一樣,所以有人視卅歲前完成置業,兩年內供斷層樓為非凡成就;亦有以造福他人為畢生大業。前者價值觀見仁見智,後者或且陳義太高,教人敬而生畏。其實成功也不過是人生不同階段的檢視點,譬如說: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投身社會其中必經洗禮,怕就是爭取應聘過程中的成功面試機會,而一份履歷表亮麗與否,似又早決勝負。話說最近網絡上有熱傳短片,其實是台灣一間人力銀行,亦即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推出的形象廣告。其題為《Be A Giver--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鋪陳如是:首先請來好幾家企業的老闆和人資主管,每人分別審核3份被遮蓋名字的履歷表。這些匿名履歷不約而同的就是「求職者」既年輕,且沒甚經歷或學歷普通。盲測結果不出意料,異口同聲:「我不會用他」、「我覺得HR是過不去的」、「這實在不是一份很好的履歷」、「學歷沒有競爭力」、「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經驗」等等,或直言「以這個學歷和經歷,第一瞬間基本上我就會刷掉」、「這樣的人,都不喜歡」。然後履歷的名字揭盅,首兩份履歷分別是蜚聲國際的名導演李安和曾贏得世界大賽殊榮的寶島麵包大師吳寶春,第三份則是面試人員自己認識的年輕人,包括其子女。諸君當時的錯愕可想,再而紛表收回負面評價,並坦承或許個人要求標籤太多,要求嚴苛,因此願意重新思考履歷評核和人才篩選的方法,未來更會開放一點,給予年輕人更多機會云云。廣告隨亦打出「沒有了偏見,留給他們(年輕人)就是無限」的訊息,餘音猶在。影片甫出,難免惹來爭議。雖有不少職人感懷,分享轉發並銘謝當初予以面試,願給「年輕時自己」一個機會的貴人;同時也有人質疑此中「以偏概全」的謬誤和膚淺,畢竟李大導和吳大師是「例外」,亦不見他們就能勝任其他工種,人資考核仍要權衡效益。事實上,我亦身為企管人,又怎不知其中道理。公司若有一定規模,同一招聘崗位收到的求職信數可百計,而面試安排且有成本考慮,所以要不盡按履歷篩選,人人有份(面試),誠非易事。單憑一份普通的履歷要脫穎,已然難得,更何況是非一般的求職者,說的是身有殘障人士。近日亦有非牟利機構發表調查報告,提及受訪僱主有否計劃於未來3年內聘請殘障人士,僅17%受訪僱主表示「會」,其他55%明確表示「不考慮」,餘下27%表示「不肯定」。至於「不考慮」或「不肯定」的主要原因在於,僱主認為「公司環境局限(又是土地問題)」(60%)、「工作性質不適合(未請已定論不適合?)」(46%)。其實「偏見」又何止是年輕人獨享專利,殘障人士遭遇的只有更甚。剛巧又是傑青吾友魏華星,他早前亦曾參與拍攝一段社會實驗短片,片中嘗試不用眼睛、只用耳朵細心「聆聽」一場「不見面的面試」,並且發現一些平常察覺不到的(殘障)應徵者長處,現實中,卻不知有多少僱主願以身試法,閉眼識人。除此以外,我還有認識的年輕人……容我重申是有心的年輕人,基於殘障人士欠缺「面試」機會,更枉論經驗,因而鍥而不捨,四處奔波爭取各大公司,縱不聘用,起碼提供模擬面試安排,好讓殘障求職者可從中學習,加強信心,再而增加往後真面試時有更佳表現,爭取錄取機會。說到底,不濟的或非青年;有缺的亦不一定是殘障,也許只是一個不尚平權、不重公義、不近人情的社會。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4/19810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