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筆值一哂:閉眼識人

1 : GS(14)@2016-10-24 06:10:02

每個人的成功定義不盡一樣,所以有人視卅歲前完成置業,兩年內供斷層樓為非凡成就;亦有以造福他人為畢生大業。前者價值觀見仁見智,後者或且陳義太高,教人敬而生畏。其實成功也不過是人生不同階段的檢視點,譬如說: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投身社會其中必經洗禮,怕就是爭取應聘過程中的成功面試機會,而一份履歷表亮麗與否,似又早決勝負。話說最近網絡上有熱傳短片,其實是台灣一間人力銀行,亦即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推出的形象廣告。其題為《Be A Giver--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鋪陳如是:首先請來好幾家企業的老闆和人資主管,每人分別審核3份被遮蓋名字的履歷表。這些匿名履歷不約而同的就是「求職者」既年輕,且沒甚經歷或學歷普通。盲測結果不出意料,異口同聲:「我不會用他」、「我覺得HR是過不去的」、「這實在不是一份很好的履歷」、「學歷沒有競爭力」、「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經驗」等等,或直言「以這個學歷和經歷,第一瞬間基本上我就會刷掉」、「這樣的人,都不喜歡」。然後履歷的名字揭盅,首兩份履歷分別是蜚聲國際的名導演李安和曾贏得世界大賽殊榮的寶島麵包大師吳寶春,第三份則是面試人員自己認識的年輕人,包括其子女。諸君當時的錯愕可想,再而紛表收回負面評價,並坦承或許個人要求標籤太多,要求嚴苛,因此願意重新思考履歷評核和人才篩選的方法,未來更會開放一點,給予年輕人更多機會云云。廣告隨亦打出「沒有了偏見,留給他們(年輕人)就是無限」的訊息,餘音猶在。影片甫出,難免惹來爭議。雖有不少職人感懷,分享轉發並銘謝當初予以面試,願給「年輕時自己」一個機會的貴人;同時也有人質疑此中「以偏概全」的謬誤和膚淺,畢竟李大導和吳大師是「例外」,亦不見他們就能勝任其他工種,人資考核仍要權衡效益。事實上,我亦身為企管人,又怎不知其中道理。公司若有一定規模,同一招聘崗位收到的求職信數可百計,而面試安排且有成本考慮,所以要不盡按履歷篩選,人人有份(面試),誠非易事。單憑一份普通的履歷要脫穎,已然難得,更何況是非一般的求職者,說的是身有殘障人士。近日亦有非牟利機構發表調查報告,提及受訪僱主有否計劃於未來3年內聘請殘障人士,僅17%受訪僱主表示「會」,其他55%明確表示「不考慮」,餘下27%表示「不肯定」。至於「不考慮」或「不肯定」的主要原因在於,僱主認為「公司環境局限(又是土地問題)」(60%)、「工作性質不適合(未請已定論不適合?)」(46%)。其實「偏見」又何止是年輕人獨享專利,殘障人士遭遇的只有更甚。剛巧又是傑青吾友魏華星,他早前亦曾參與拍攝一段社會實驗短片,片中嘗試不用眼睛、只用耳朵細心「聆聽」一場「不見面的面試」,並且發現一些平常察覺不到的(殘障)應徵者長處,現實中,卻不知有多少僱主願以身試法,閉眼識人。除此以外,我還有認識的年輕人……容我重申是有心的年輕人,基於殘障人士欠缺「面試」機會,更枉論經驗,因而鍥而不捨,四處奔波爭取各大公司,縱不聘用,起碼提供模擬面試安排,好讓殘障求職者可從中學習,加強信心,再而增加往後真面試時有更佳表現,爭取錄取機會。說到底,不濟的或非青年;有缺的亦不一定是殘障,也許只是一個不尚平權、不重公義、不近人情的社會。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4/19810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