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三分鐘的十分鐘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1-01 NM 年輕一代投資者只知道「股神」是畢菲特,畢老馳騁股壇逾半世紀,一直站於戰場最前線,累積無人可及的成績,股神之名實至名歸。二三十年前我初出道時候,神級投資者不止畢菲特,其中值得懷念的,是富達(Fidelity)基金經理彼得林治(Peter Lynch)。很多人可能對林治感到陌生,也難怪,他於1990年退下前線,從基金經理轉職管理,年輕投資者只能從書本重溫他的事跡。 林治1977年接手管理富達旗下Magellan基金,當時規模二千萬美元,1990年林治宣布離開Magellan,基金規模達14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基金。林治13年戰績是,每年平均上升29%,富達客戶投資在Magellan,13年間1元變28元。林治在如日中天時急流勇退,而且退得徹底,更令投資者懷念。林治退下火線時只有46歲,神級基金經理的工作壓力大至難以想像,特別是林治是出名工作狂,生活就是工作,沒下班的概念。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加拿大任職分析員,曾到訪富達位於波士頓的辦公室,會見基金經理。這位基金經理曾和林治共事,他說林治任基金經理時候,沒時間離開辦公室見上市公司,所以上市公司來波士頓見他,富達細小接待處擠滿上市公司高層,乖乖地等見林治。富達同事去洗手間,隨時見到IBM、可口可樂的CEO。很多人形容林治的投資風格為變色龍,很難以既定投資派別定性,例如他不是傳統價值投資者,他的投資組合內不乏估價不便宜的高增長股。林治認為投資應該是一個謙卑的過程,投資者知道的太少,可能犯的錯太多,因此應該靈活應戰,不依賴一套武功,環境變,招式即變。關於林治的投資風格,有兩個歷久常新的重點:一、買懂的東西。買一隻股票,投資者最起碼做到的事情,是向自己解釋為何要買。什麼原因也可以,但必須能夠有條理地解釋,這要求聽似簡單,不過太多人做不到。林治寄工作於生活,細心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最為人津津樂道是在超級市場觀察哪些產品暢銷。 林治戰績為散戶打下強心針,他認為投資者不須具備特殊背景,例如懂得複雜分析技術,或拆解冗長財務報表,因此散戶有機會成為專家,重點是時刻運用常理。林治明言之一是,買一些蠢蛋也能管理的公司,因為這間公司很可能真的會由蠢蛋來管理。林治重視「故事」,買一隻股票,背後一定有一個故事,這故事是關於公司前景,故事內容包括公司怎樣執行任務,達至理想結果。故事橋段可以離奇曲折,不受某種投資原則限制,聽者千萬不應偏聽。投資者須熟讀故事,愈聽得多故事,對故事真確性愈有把握。聽不懂故事內容,就不要沾手,就是買懂的東西的意思。二、不顧經濟和市場。林治另一名言是,如果你花13分鐘聽市場預測,你可能浪費其中10分鐘。林治認為投資者買一隻股票前,應假設市場不變,換句話說,這隻股票日後表現靠的是本身因素,而不是外來影響。這種漠視大市分析的態度,跟畢菲特不謀而合。林冶投資分析方式是由下而上,投資者須知道公司的基本因素,關於產品、價格走勢、競爭對手、科研成果等,愈知得多愈好。買一隻股票的原因永遠是關於這間公司,不可能是「大市超賣」、「滬港通概念」等。關於林治的具體投資風格,在他的著作有詳盡記載,其中一招對我非常受用:林治專門挑選低增長行業中的高增長公司。理由是,投資者一窩蜂走進高增長行業,公司估值被炒高,投資風險過大。另外,高增長行業吸引對手進場,利潤很快被競爭蠶食。沉悶或不被看好行業無人爭,公司估值便宜,而行業中可能存在表現突出的公司。這些公司非但不沉悶,還戰意高昂,不停創新,不停從對方身上奪取生意,在公眾視線以外靜靜地增長。我不是靠這招買股票賺錢,而是投資我過去十年的事業,這隻悶蛋股叫精電。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faceboo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47

敲鐘的和尚



上周,寫完一個上、中、下系列,期間明報已變了天。曾經憤怒得幾乎想腰斬系列,及時寫下感想。然而,下筆千斤重。

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周日沒有了安裕,教人神傷,卻傷不過堂堂大報被斬掉把關者。有人說,一次係咁,兩次係咁,最佳方法,是從此罷看。

是嗎?那就正中下懷了。有人就是想它死快點。令人窒息的天羅地網,威力正正在於,你買,它滅聲。你罷買,它連滅聲的工夫都省掉。

當市場是我城唯一的遊戲規則,金錢淪為表態的唯一工具,罷買,對仍想生存的,是懲罰,但對自取滅亡的,簡直求仁得仁。

大老闆不擇手段自毀長城,員工不惜代價(甚至押注事業和前途)力挽狂瀾。杯葛即是獎勵倒行逆施的老闆,打壓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員工。

出路是甚麼?我不知道。有些傳媒,永遠死不去。作為受眾的我們,一邊罵,一邊看,助長慣性收視。那麼,對明報,是否應該反過來,一邊看,一邊罵,集體監察,不讓它死,也不容它變質?

作為有份爬格子的一員,不知這個耕地還能開花多久。編按、封窗、惡搞作者名字,荒謬得不能置信──至少不信是育養我輩長大的明報的所為。

剛開筆那年,有位前輩語重心長說:「你記住,要一直寫到被人cut那天。」當時心想,大吉利是。但多年下來,漸漸意識到這句話背後的份量。

任何平台,都有結束的一天,重點不是何時完結,而是,好好守至最後一刻。我猜這正是明報編採部上上下下在多事之秋抱持的心態。

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在壽終正寢或無辜枉死之前,我們只能繼續大力敲鐘,讓悲鳴響徹我城,叫醒還未甘心裝睡的同行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7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