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錢的力量-真明麗(1868)


大股東發跡過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125


 


在台灣長大的樊邦弘,少年時迷上共產主義,大學選修新聞系,立志做記者,將自己的理想宣揚出去。

 


 


不過他大學畢業後,發現理想和現實相差太遠,因為以七十年代台灣的政治環境,共產主義信徒根本不能生存,於是他把心一橫,索性去做資本家,創辦燈飾生意。

 


 


結果他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燈飾廠,並且在研究LED照明科技上,處全球領先位置。如果當日他不是思想一百八十度轉變,由共產主義走到資本主義,就不能成為今天的燈王,掌管市值一百二十五億的上市公司真明麗。

 


 


「讀書的時候以打倒資本主義為目的,從無想過長大後會做生意。那時覺得社會主義很偉大,對人類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真明麗主席樊邦弘說。

 


 


...


 


 


回顧他創業的過程,他由共產主義信徒轉為資本家,最為戲劇性。「以前我信共產主義,但現在都不信了,因為現在就算中國也走市場經濟路線。這個情況我最了解,條路一定這樣走。」

 


 


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一旦開放,市場的潛力十分龐大。所以中國一開放他就來開廠,俄羅斯改朝換代,又第一時間去莫斯科做生意,現在俄羅斯已是最好的市場之一。「這個轉變的過程我最清楚,了解共產主義,就要知道它的歷史,其實現在世界上已沒有分甚麼主義。」

 


 


樊邦弘在內地開廠之初,已長期在香港定居,並且有香港身份證,九八年曾經拿過青年工業家獎,已是地道香港人,對香港特別有感情。

 


 


靠滙豐支持建王國

 


 


「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香港銀行的支持,尤其是長期得到滙豐銀行的借貸,才可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那時我們規模還很小,沒有甚麼抵押,如果是在台灣就很難有銀行借錢給我們。」

 


 


公司的營業部、研發部等後勤部門,於九六年已一併搬到內地。所以在那時開始,他遷到內地廠房居住。「現在的生產是量少款多,不能夠令所有後勤工序留在香港,然後靠電話聯繫。遇到有甚麼設計,馬上到工廠試產,馬上做辦,效率就快得多。」

 


 


所以,他九六年以來,都是周一至周六都在工廠,每逢周日才回香港,見見留在本港讀書的五個寶貝女兒。以前我信共產主義,但現在都不信了,因為現在就算中國也走市場經濟路線。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126


 


世新畢業之後,樊邦弘考上了中央社與台灣新生報,到了中央社報到,卻始終拿不到正式任用的聘書。英文底子不錯的他只好以翻譯維生,曾經替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現更名青年日報)與電視節目翻譯外電。

 


 


正職工作處處碰壁,沒想到民國六十七年,卻碰到創業機會;一名姓溫的電視節目經理,見樊邦弘英文不錯,希望借重他的專才做燈飾生意,代理美國Tivoli公司的產品,好不容易有正職工作,樊邦弘一口答應。

 


 


兩個月後,這家公司卻因經營不善,股東鬧意見,決定結束。於是樊邦弘出面接下代理的機會,跨入了燈飾業,當一人公司的老闆,從跟Tivoli下訂單、到安裝燈飾都自己來。

 


 


他代理的產品稱為「流星燈」,一長串的燈泡會閃閃發亮像流星,發明者是美國Tivoli公司。第一筆生意是替米高梅舞廳安裝舞台燈,當時台灣經濟起飛,舞廳生意大好,需要最新流行的裝飾品,打著國外進口的燈飾,樊邦弘三萬塊的本錢,跟米高梅收了十四萬,淨賺三倍多。

 


 


三度破產扭轉想法!社會主義信徒,轉而奉行資本主義

 


 


但創業過程並不順利,原因不是做燈飾不賺錢,而是樊邦弘太大膽,因過度投資三度破產,例如民國七十二年,那時美國發明新產品螢光燈,樊邦弘看好,一年營業額一百萬,他一口氣下單子新台幣兩百萬,資金全部貸款,想一口氣做兩倍大,沒想到市場不如預期,產品沒人要,資金壓力逼樊邦弘宣布破產。

 


 


...


 


 


民國八十四年,另一個轉折出現,樊邦弘找到光鴻電子入股是真明麗大躍進的關鍵。光鴻是台灣生產迷你燈泡的領導廠商,擁有核心技術能耐,樊邦弘說服了光鴻入股,因為真明麗擁有下游市場、光鴻有技術,是最佳的搭配,最後樊邦弘讓出五成股權給光鴻,合夥經營燈飾事業。有光鴻協助,真明麗開始茁壯,迷你燈泡產能從每月百萬顆成長到每月一千萬顆。

 


 


當有了一千萬顆的產能,樊邦弘膽大、走險棋的個性更加顯露,他決定要一口氣擴大五倍的產能。「樊邦弘像是懸崖邊走路,隨時會掉到無底深淵!」光鴻電子董事張守仁說起當年看他行事作風的感覺:市場只有一千萬顆需求,要做五倍實在太危險。

 


 


光鴻決定分手,樊邦弘退還股權,但五倍擴產計畫照樣進行,並且連更上游的鎢絲與杜美絲都自行生產,進行一個同業沒有的燈飾垂直整合王國。

 


沒想到,樊邦弘除了大膽投資還有後續動作。因為規模擴大帶來的成本下降,讓他搶生意時,膽敢把迷你燈泡從一顆兩元砍成一元,拉著客戶往真明麗跑。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33





 


香港IPO與上市後的維持成本都相當高,以真明麗為例,上市費用就高達6,000萬港幣,每年維持費用也要1,000萬港幣;不論是上市前或後,維持上市的成本都相當高。

相對於香港,台灣的股市不論法人或散戶,對工業股的了解與投資意願,都遠超過香港股市,並且上市與維持上市資格的費用,都遠低於香港,樊邦弘表示,只要法令鬆綁,政策底定,不只真明麗,還有許多獲利與市場占有率都很好的大陸台資企業,都有意返台上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3/LTN20080613267_C.pdf


 


真明麗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於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二日注意到載於本地報章之多篇文章(「該等文章」)提述(其中包括)本公司計劃將芯片製造及封裝業務於台灣上市。


 


董事會謹此澄清,與該等文章所報導者相反,本公司一直無計劃將其任何業務於台灣上市。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283





 


 


主席樊邦弘接受訪問時表示,5月開始迎接聖誕檔期定單, 且感到有回暖迹象,加上中央鼓勵節能減排,其間內地收入仍錄得單位數字增長,希望今年來自內地營收佔比由去年7.8%,提升至15%,2011年則達 30%。「有一半賣不掉!」樊邦弘指以前經濟不景氣,燈具銷售依舊理想,但今次情況逆轉,根本沒有生意,原本規劃5億美元產值,最後營收僅得2億美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1/LTN200906011314_C.pdf


本公司就今日本地報紙報道,茲聲明本公司認為報紙上經常有存在偏頗的報道而對於不署名的報道「經常瀏覽一下標題,多數(內容)都不符合事實」。


其後,引入投資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77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5/LTN20090715003_C.pdf


真明麗控股(1868)協議,將發行新股予創投基金,以擴大資本基礎。

   認購新股的中國環境基金,由青雲創投管理,為中國第一家清潔技術投資管理公司。中國環境基金為純粹中國環境創業投資的先驅及首個先行者,已建立了獲得財 務回報的成績。已協議於8月12日之前,認購真明麗新股九千六百七十三萬一千股,相當於現有股份12.7%或擴大股本後11.3%。每股作價2.4元,總 代價為2.32億元(約3000萬美元)。

  作為中國環境基金,需要籌集資金以作認購,上述認購額為最多之數,如無法於指定期間內籌集足夠資金,則基金並無義務籌集資金或認購新股,屆時真明麗將不發行新股。

   真明麗已獲股東大會授予發行股份20%的授權,而上述計劃發行的新股數量在授權範圍之內,因而發行該項新股毋須股東另行批准。如發行新股得以實行,所得 資金將用於持續資本開支,並作為一般營運資金。值得留意的是,協議日真明麗股價是2.3元,而新股發行價則為2.4元,較市價溢價4.3%,而且該批新股 有一年的禁售期。

  真明麗 產銷照明產品,包括LED裝飾燈、LED照明燈、白熾裝飾燈及舞台燈。近年營業額持續上升,而業績則有反覆。 LED產品具環保、安全及節能優點,所謂有概念,曾受市場追捧。於2006年年底上市,2007年曾升至18元以上,而去年的低位只是0.8元水平,反映 其波動程度之大,亦可見概念只在旺市時得以發揮。

   事實上,2008年的業績亦令人失望,盈利較上年下跌58.5%,至1.38億元;每 股盈利18.2仙,派息4.5仙。其業績涉及相當其他項目,與直接業務無關,如作出調整,去年盈利約1.8億元,較上年下跌31.6%,每股盈利約 23.6仙,遠高於表面數字。但從已調整數字看,上半年增長54%,而下半年則倒退44%。

   其他項目包括利息收入的明顯減少,上市投資 公允值的變動、滙兌收益增減、壞賬撥備或撥回以至投資物業公允值的變動等。去年是淨虧損4220萬元,上年是淨收益8430萬元。其中影響較大的 是,2007年上市所得利息收入特多,去年滙兌收益增加,投資物業公允值由收益轉為虧損。而更為重要的是,2007年撥回呆壞賬準備1500萬元,去年則 作呆壞賬撥備淨額達5370萬元。

   去年銷售總額增長2.8%,上半年增長41.8%,下半年同比跌15.5%。銷售以LED裝飾燈為 主,佔銷售總額約47%;白熾裝飾燈其次,佔31.8%。以全年計,前者銷售增長11%,後者下跌5.5%,舞台燈亦跌15%。而LED照明燈則激增 84%,但所佔銷售總額僅3.8%。而且上半年增幅達329%,下半年已放緩至12.3%,其他產品下半年銷售均有不同跌幅。

   以市場分 類,歐洲為主,佔34.7%;增長8.8%。美國為次,佔32.3%;增長11.5%。中國佔總銷售7.3%,較上年減少35%,其他市場包括俄羅斯、亞 太區及中東等。以市場分類的業績看,各地均有不同跌幅,其中以中國的由盈利4192萬元,轉為虧損3636萬元至為顯著,該等業績已包括部分其他項目,估 計已包括呆壞賬撥備。去年收緊中國客戶的信貸政策,大部分貨款必須收取才送貨。

   真明麗去年毛利率由38.5%,降至32.5%;上半年 34.6%,下半年為30.9%。上半年同比相似,下半年由40.3%降至30.9%,變動相當明顯。據報,是擴大產能以致折舊支出增加40.7%及材料 成本上升11.8%的影響。去年擴充廠房,產能已由2007年的月產二億五千萬個LED,增至去年的四億五千萬個,增幅達80%,是LED行業的產量最高 水平,並已推出新產品,包括街燈及隧道燈,亦適用於高速公路。

  去年芯片廠已興建完成,預期今年第二季開始生產,可滿足集團對芯片的全部需求,並預留空間可以發展。自製芯片較於市場採購價低40%,可節省生產成本10%至15%。去年底的資本承擔約1.75億元,而淨現金約1.3億元。如順利發行新股集資,將有利於持續性發展。

   真明麗去年收緊信貸政策,應收賬款較前下跌12.4%,周轉期由六十二天降至五十三天,而存貨則增26%,至9億元,周轉期由二百七十二天升至三百零四 天。管理層表示,今年將致力清理存貨,看來問題有待解決。真明麗表示,作為一家縱向整合的生產商,經營一完整的行業鏈,包括每個生產程序,因而存貨維持於 相對較高水平,部分包括貯存若干原材以對抗上升壓力。而存貨過高,有待改善。

  白熾裝飾燈銷售佔31.9%,而不少發達國家公布將放棄使用,未來需求將放緩,希望可以LED裝飾燈取代。亦成立發展重點,市場日益關注全球暖化,LED技術的環保及節能,將具良好前景。

   市場對真明麗的評價不高,而公布創投基金將入股,引起市場注意基金入市,必然對其業務及財務作出深入了解,間接為市場帶來信心;而且禁售期一年,反映基 金看好長線。而股價急升之後,審慎的投資者,如貿然跟進,則有反覆的風險,不妨待反覆或多看一份業績報告,再作考慮;如已持有,則可繼續持有。


中國環境基金認購股票前兩日發行認股權予主席及高管,但最後主席不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3/LTN2009071357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1/LTN20090731691_C.pdf


兩個月後,正式承認,和一年前態度完全不同: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114





 


 


真明麗(1868)主席樊邦弘昨日於中期業績會上表示,有關集團到台灣上市計劃,將會在適當時機予以考慮,公司或將採用以預託證券形式(TDR)掛牌,但暫未有時間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4/LTN20090914017_C.pdf


曾博士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市,現年五十一歲,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一九八七年在美國德州州立大學拿到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一九八九拿到美國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資格,其後於一九九一年在英國艾登威爾大學(Edenvale University)拿到計算機科學的博士學位。


Webb原文:


http://www.webb-site.com/articles/neoceo.asp





 


Edenvale University is not a "recognised body" with degree-awarding powers in the UK. A list of those which can award degrees is on the web site of the UK Government's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 which also


warns

that it is an offence in UK law for any other organisation to offer a degree which could be taken to be that of a UK institution.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113





 


 


【明 報記者曾明明報道】燈具製造商真明麗(1868)首席執行官之位懸空兩個多星期後,昨日宣布由來自台灣科技業的曾金穗出掌。公司通告提及曾金穗於1991 年獲得英國的艾登威爾大學(Edenvale University)頒授計算機科技博士學位,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 即日揭露艾登威爾並非英國認可的頒授學位機構,如自稱英國大學頒授學位就是違法。

 


 


Webb 質疑艾登威爾其實是一家出售假文憑的學店,真明麗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公司確認曾金穗在艾登威爾大學獲得的計算機科技博士學位,是通過大學要求、及在正常程序下獲得,而公司有信心,以曾金穗的能力、專業、資格能為公司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426_C.pdf


於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三日,Billion Choice(本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與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一家中國機構及獨立第三方)訂立協議,據此,BillionChoice同意設立一間 以生產LED外延片、晶片、封裝及照明模組的製造廠,其總資本承擔額為30,000,000美元(相等於約234,000,000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1/LTN20091021523_C.pdf

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謹此宣佈,已於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就討論本公司及其主要股東Rightmass Agents Limited(「Rightmass」)建議發行台灣預託證券(「台灣預託證券」)事宜舉行董事會會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204/01868/CWP113_c.pdf


p.2/3


Rightmass 是大股東的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1/LTN20091021523_C.pdf
於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董事會已批准委任存託銀行,本公司及Rightmass就台灣預託證券於台灣證券交易所建議上市(「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將若干數目的本公司股份轉讓予該存託銀行(「轉讓」)。轉讓將於台灣監管機關就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授予批准後作出。


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的申請將儘快於台灣有關監管機構存檔。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的申請須待有關機構授出若干批准。概不保證該等批准將獲授出。本公司及Rightmass在決定何時進行及是否進行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時將適當地注意現行市場氣氛,以確保將進行的上市乃符合本公司及其股東整體最佳利益。

greatsoup:


語氣多番轉變,還要自己減持,真的是資本主義下的商人,已不是往日的馬克斯主義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7

鄒錫昌需錢的原因-昌盛中國(1836)


今日青姐又再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1)

前日講729時間:2010-01-20 23:07:18-23:10:17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729


昨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121&sec_id=15307&subsec_id=15326&art_id=13648383&cat_id=12712787&coln_id=12712835

李超人近期除咗多次增持長和系股份,仲高調入股嘉盛控股( 729),整個電動車轉型謎底終於解開。因為早前嘉盛話要以蛇吞象形式,以 27.5億元收購電池大王鍾馨稼嘅電池業務,引起市場譁然,當時佢嘅股價仲未開車,仲係在毫幾子水平,收購價遠超市值。
其後股價幾乎日日升,升超過 9倍後終於停牌,春江鴨變成大肥鴨,唔明國際金融中心嘅監管部門點解冇起疑心。
點都好,單刁詳細內容未出,未能評論入股 729是好是壞,但睇睇事件主角鍾馨稼到底搞緊邊科,就知成件事係點。鍾馨稼自己發明咗「鋰離子電池」特快充電同高儲電量技術,據講勁過比亞迪( 1211),因為佢旗下同美資及唐山市政府合營嘅海天能源,成功研製出轎車之外,仲有純電動嘅大巴、中巴,早前已喺車展同大家見面,只係傳媒當佢冇到。 CCTV話,佢嘅大客車充電 20分鐘可行 300公里,時速就差啲,得 110公里,不過電費平,每百公里只係 12元(人民幣.下同)。
進軍電動車電池

鍾馨稼聲稱要發展全中國最大嘅電動車王國,現時參股同直接參與嘅項目投資額超過 400億元。口氣好大,但又真係見到啲成績,除咗佢展現畀市場睇嘅轎車同旅遊巴確係識行識走,外表同內櫳都算靚仔,將比亞迪嘅心血 e6比下去。此外,喺唐山嘅全中國首個電動車充電站已投入運作,仲話今年要由唐山一路到北京近郊起 20個充電站,聲稱成本只需 500萬元一個,比天然氣站要平得多。不過,比亞迪去年才賣到幾十部 e6,市面都冇乜電動車,咁快起咁多加電站做乜?
最誇係佢要做汽車大王嘅決心,投資幾百億搞年產 50萬輛純電動汽車城, 2012年投產, 30條生產線加埋,年營業收入達 1830億元。佢仲話短期會整純電動的豪華轎車,售價 100萬元,品質要同勞斯萊斯揮過喎。
成件事最醒係李超人,佢老人家有興趣只係最有潛力嘅產品──目前全球最高容量嘅鋰電池。懶理你汽車靚唔靚,全世界車廠都要用呢嚿電。
胡孟青


(2)

很久以前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163


今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122&sec_id=15307&subsec_id=15326&art_id=13651833&cat_id=12712787&coln_id=12712835

昌盛主席教訓大
1863,剛好係 08年招股突然褪軚嘅內房地產商──昌盛原本嘅上市編號。昌盛集資 11億元美夢一朝粉碎,避世兩年,主席鄒錫昌終於浮上水面,講番整件事嘅來龍去脈,香港媒體唔多關注,但事件正好反映某啲大行嘅貪婪。鄒錫昌話經過呢次 後,以後都唔會再搞上市,因為公司為咗上市前整靚盤數,增加土儲,喺 07年 11月以天價買入廣東中山廣場項目,由底價 2.3億元 Bid到上 8.34億元人民幣,但當時公司根本冇錢,只好與一間國際投資大行商討貸款,解決燃眉之急。


屋漏兼逢連夜雨,鄒錫昌仲同某投行旗下創投基金簽下可 換股債協議,向該基金發大額 2500萬美元 CB,利率 7厘。睇落好正常,但暗藏殺機,因為雙方約定若果昌盛唔能夠喺 CB年期內上市,基金可要求鄒錫昌以協議價全數回購;此外,一旦公司未能如期還本金,息率要成 28厘。當時佢為求對方名氣簽下「對賭式」不平等條約,亦係咁令公司債台高築,上市不成最後要賤賣地皮同設備。


咁你知點解有啲公司上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華爾街大行仍可濫發花紅啦。大行之所以越做越大,皆因佢哋度出嚟嘅橋都只會係「公就佢贏、字就你輸」,呢個世界邊有 Win-Win咁理想吖!

(3)

但是她巧合完,又沒有找過他要上市的原因,其實是他要搞飛機太需要錢了: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753



2006年,邹锡昌投资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项目——大飞机研发。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参与大型客机研发的民营企业,比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的成立还早一年半时间,曾两次参加北京航空展。


...



“看到这个消息后,2006年8月,我们通过朋友的引荐,带着一大叠中国制造大飞机项目的资料找到了邹锡昌。”周济生告诉记者。

周济生当时给邹锡昌开出前期的研发经费为300亿元,并且表示恐怕要30年后才能有回报。

邹锡昌吓了一跳,但随后周济生给出的一组数据又“诱惑”了他:未来20年,中国飞机需求量巨大,特别是150座的大飞机供应,数量将远在2000架之上。中国购买这些飞机将花费3000亿美元。


...



邹锡昌动心了,他认为大飞机项目必然会带动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昌盛只要能够参与其中分得极小一杯羹,都能够获得巨大的效益。这也是邹锡昌最终愿意抢先进入大飞机研发领域的直接动力。于是邹锡昌初期投资1000万元的广东昌盛飞机设计公司就这么定下来了。


...


辛苦三年颗粒无收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成立,国资委为第一大股东,上海市政府为第二大股东,宝钢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化集团等国企分别以10亿元占5%的比例参股。由中国商飞研发的C919,从研发到投入市场总投资将达2000亿元。

从2006年12月起,周济生团队就按月向当时负责大型客机论证的科技部汇报,从未间断。中国商飞成立后,广东昌盛从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的一年中,曾7次致函中国商飞申请加盟,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由于迟迟得不到中国商飞的回应,从今年开始,广东昌盛在完成大飞机总体布局定义后,研发团队工作基本都停滞下来。

“2007年以前,我们每次开会都是讨论这个项目进展怎样,每个人手中的工作到哪个阶段;但是2008年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都在想如何才能参与到中国商飞的项目,申请了七八次,迄今仍没有任何消息,我们只能选择放弃。”

据邹锡昌介绍,接下来的大飞机研发工作就要进行风洞测试,这将投入上百亿资金。“没有成果出来,我不能再继续往里面砸钱,也没有钱可砸了。而且这么多人还要养家糊口,我不可能让他们就这样白白耗着。”


...



“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结束很难过,现在我让他们整理这三年的研究报告、数据等,到时候一起无偿送给国家。”邹锡昌表示。


...



在投资了数千万元之后,邹锡昌不得不承认:民企参与到中国大飞机项目的希望非常渺茫。他做了三年的大飞机梦,或许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4)

巧合是巧合,但都需要找資料,全部都是同一份報紙,沒可能找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94

马云:一定要在你不缺钱的时候去融资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06/142180.html


旨在帮助中小企业破除融资瓶颈的“2010四川中小企业融资峰会”今日在成都召开,在峰会召开前夕,作为本报发起成立的“华西创业导师团”的团长,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表示,希望社会各方能共同携手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成长中的各种瓶颈。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主要创办人,马云一直负责集团的整体策略及方针。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希望将自己和商界朋友的经验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授给中小企业主。

   在阿里巴巴今年5月的全球股东大会上,马云启动了其倡导的小企业商业智慧分享平台——云计划(yun.1688.com),和商界名人一起分享企业经营 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念,帮助中小企业共同成长。马云寄予厚望:希望借此为全世界1000万家中小企业打造一个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马云表示,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在成都有涉及广泛的投资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华西创业导师团”的一员,他十分乐意帮助当地中小 企业突破瓶颈,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解答创业者们的问题,他希望更多的四川企业登录云计划(yun.1688.com)平台进行针对性提问,他将会挑选 符合条件并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答。

  下面是马云在云计划中,为创业者们答复的几个关键问题。

  谈融资

  在你“很钱赚”的时候去融资

  团长语录:

  你们要记住,你一定要在你很赚钱的时候去融资,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而不是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

  创业者问:企业在什么阶段融资最为合适?马云:不要从创业第一天起就想着融资,在没有盈利之前也不要去想,绝大部分企业在没有盈利之前融资是不正常的。

  做企业,首先要想到的是没有融资我也能盈利,等你盈利了,想扩大盈利的时候,那时就会有人想要投钱了。没有盈利的时候想说服别人投资,投资人多半会说:等你盈利了再说吧。

  对那些今天盈利情况很好的企业,你们要记住,你一定要在你很赚钱的时候去融资,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而不是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那你就麻烦了。所以,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这就是融资的最佳时间。

  做不好就怨钱少的人干不出大企业

  创业者问:在小型企业资本不大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在少花钱的前提下,快速地通过网络来发展自己的队伍呢?

  马云:阿里巴巴创业是从50万开始的。阿里巴巴刚成立的时候,上亿资本的企业也很多,但当时的那些企业现在怎么样?阿里巴巴现在怎么样?所以,企业发展跟有没有太多的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很多人讲,我企业做不好是因为没钱、我缺钱,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基本上是做不成大企业的人。钱是资源,不可以没有,但光有钱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今 天的网络,不是凭资本打天下,而是靠思想打天下、靠行动打天下、靠团队打天下、靠创新打天下。路还没找到就想着快速是不行的。

  谈择业

  做生意要“用情专一”

  团长语录:

  天下没有不好的行业,再不好的时代再不好的行业也有好企业,再好的时代再好的行业也有烂企业。所以别怪行业,怪自己,要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做事。

  创业者问:我曾经经营了一年的酒店,没干一年就关门了,然后卖整体橱柜和卫浴,做了五年,没想到不但没挣到钱,反而做赔了。我这几天发现山寨手机利润还可以,开个手机店可以吗?

   马云:你没有入错行,是心太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永远追在市场之后,追在今天最赚钱的行业之后,看到这个行业有钱赚,跳进去了,而不是说看到这个行 业,你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你有独特的方法,相信我能为这个行业做出独特的价值,为这个行业的客户做出独特的价值,如果这样想,就可以坚持走下去。

 你这样做就像猴子掰玉米。先跟你说一个坏消息:你这样的做法肯定要失败;再说一个好消息:绝大部分的失败企业都是因为不够专注。没有信仰,没有坚 信市场,看到别人赚钱就进去,很多人也都看到也都跳进去了,这个市场就变小了。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为客户做什么独特价值,为了什么而坚信,可以坚持多久,没 有找到自己真正爱的事业,还是会失败的。

  做企业一定要专注,要坚持,要有激情,要相信自己可以为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相信自己可以做不 一样的事情。不要怪某个行业不好,天下没有不好的行业,再不好的时代再不好的行业也有好企业,再好的时代再好的行业也有烂企业。所以别怪行业,怪自己,要 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做事。

  谈文化

  有文化才会成为大中型企业

  团长语录:

  员工的梦想很现实,他必须要生存。如果他在这儿工作没有得到荣耀,没有成就感,没有很好的收入,回家都不好意思说,带回家的钱不能让他在老婆孩子面前有骄傲,你要他为你而骄傲,不可能!

  创业者问:中小型企业怎样管理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马云:大企业的文化是从小企业开始建起来的,不能到了大了以后才开始讲文化,到了中型企业才开始讲制度。小老板管理是靠文化,靠价值观,靠自己的价值观来管理这个公司,所以说创始人实际上是这个文化最早出来的基因。

   员工的梦想很现实,他必须要生存。如果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满足,他在这儿工作没有得到荣耀,没有成就感,没有很好的收入,回家都不好意思说,带 回家的钱不能让他在老婆孩子面前有骄傲,你要他为你而骄傲,不可能!一个企业懂得用文化,它才会成为中型企业、大企业。

  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只能满足员工,不能让他有幸福感,幸福感是因为他们有信仰,他们相信公司是对社会有贡献的,公司对客户是有贡献的,我对公司是有贡献的——这样的员工容易管理。真诚的尊重你的员工,倾听你的员工,并且把你的难处跟他们分享,你就能“得到”。

  阿里巴巴提出了“快乐工作,认真生活”,员工的工作要创造快乐的环境,否则他怎么认真生活呢?如果你坚信这个道理,你一定能找到办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4

虧錢的決定 誰來拍板?


2011-6-6  TCW

管理相對論》專欄改版重新登場!改版後更重視知識創新,特邀湯明哲、李吉仁、黃崇興等三位策略與管理學名師親自捉刀,聚焦東西管理學、家族學、人才學、老闆學、績效學與社會責任學等華人企業最切身的六大領域,量身打造議題,期待每一場對談都是最精彩的一堂EMBA課。

第一堂課,就從本土最大的超市通路業者全聯社董事長的「老闆學」開場,究竟,老闆與部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靠什麼決定?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簡稱李):過去我們看到許多事業成功的老闆,都屬於權威英明的類型,尤其是高科技事業,老闆不僅管得很細,對組織紀律的要求也很高。

權威型老闆也有不少優點,如:事權統一、不會令出多門,一旦拍板、屬下只須確保執行力到位,只要老闆夠英明,屬下也樂得不必承擔風險。但是,久而久之,權威型老闆會發現決策權力不易下授,屬下若非因此缺乏能力、便是沒意願承擔責任。

你的領導風格被員工形容像土地公一樣(笑),你怎樣定位老闆在事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全聯社董事長林敏雄(以下簡稱林):做頭家(台語,老闆)最重要的,是要把企業顧好,把員工都顧好。組織一個很強的團隊,大家共同來經營。

以前有個同行跟我很要好,他每一樣行業都衝來衝去,有時他講,尾牙辦了一百多桌,關係企業有多大。我說,你衝這麼快,像手去抓一把沙起來,沙在流,你沒有辦法止住啊!因為沒有培養人,就一直衝過去,真的是很危險。結果後來還是倒了。

頭家何時該強勢?

李:你跨足零售、建築與金融等不同領域。不同的事業,你的領導風格是否有所不同?

林:當然不一樣。建築業我已經做了三十年,唯一沒授權就是土地開發,可是八○%的成敗決定在這點。

零售這行業,開始這些幹部都是我自己帶的,當時我還有一個弟弟(編按:林敏雄胞弟蔡慶祥是全聯社前總經理,○五年病逝),他給我打下基礎。

我看他執行得不錯,我來開會時都沒有講話,他有時覺得我比較不關心,就跟我太太講說,「你尪(先生)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來這裡開會又在度辜(台語,打瞌睡)。」我跟他說,「你是總經理,我坐在旁邊是給你背書,我沒有講話就是表示你很好……。」

我弟弟帶了一陣子,大概已經有二百五十家分店,已經具規模,剛好(損益)可以平的時候,他離開了。我弟弟不在,我看這些團隊都已經成熟了,就趕快授權出去。

當然某些時候,例如 購併,他們經營團隊認為對方營運差,又怎麼樣……,那時候我會比較強勢,就是我決定了。但是其他的業務,他們都可以自己掌握。 其實,我覺得(經營事業)大方向還是最要緊。

李:老闆如何掌握大方向?

林:我從建築跨入零售通路,摸索了一年才完全領悟,規模沒大到某一個程度,競爭力會越來越小。

當時我們廠商的東西放在架上(毛利率)才一○%,怎麼可能活下去?房租、薪水、還有人員的費用,哇……。

李:一般量販店(毛利率)起碼要一六%到一八%,不是嗎?

林:可是我必須要經營。為什麼當時這個全聯合作社能活?啊(嘆一口氣),整間看起來黑黑臭臭,怎麼還有人想去買?因為就是俗(台語,便宜)啊。所以我有個觀念,你就是要做最俗的,如果能提升自己,(留客)不二法門啦!

其實是誤打誤撞。全聯社本來是中華民國合作社聯合社(經營),我算年輕一輩會員,當時三位大老來找我說,給你(年輕的)來做好嗎?我們(當初)敢經營,現在相信你也可以經營得起來;我直覺想說,三位大老加起來二百五十歲耶,我經營也要可以。

當時報紙亂寫,說我去接瀕臨倒閉的全聯合作社。其實,當時量販店跟超市沒有進來很多,全聯社的公積金大概有二、三十億,定存利率是七%,它只是節節敗退,沒賺錢而已,還是可以啊。

獲利和規模孰重?

李:你做建築的經驗,有多少帶到零售業來?

林:做建築,一塊地三億、五億元都買不到,大出大入,所以我看零售行業,不去看擴一個點要多少錢,比較不會急於(求)近利。

其實,當初被我合併的同行,在執行方面比我清楚太多了。可是他們都是看眼前怎麼賺錢;那我不是,我想的是,只要規模到某一個程度,廠商自然會挺你! 當我不夠大的時候, (某家供應商)談判代表跟我說,「你的業績只有我們水龍頭滴下來一滴水,」後來我查一查,我們已經有他一八%(銷售額),我就把他找來說,「我這滴水如果 沒有滴下來,你這總經理如果坐得住,我就輸你。」

他在台灣,我以前占他一八%,現在三○%。他最在意我的「銷貨付款」(編按:供應商供貨上架,但等到商品出售後,通路商才付款。等於通路商與供應商共同承擔存貨與現金流風險)。全世界只有我這一間,我跟他說絕不改。所以做到大了,連世界級的企業都對你很好啦!

我做三年了,差不多三天就新開一間。台灣市場,可以開到八百家。

賠本賣,怎麼打平?

李:這幾年全聯社的店數成長非常快速。但在台灣這麼密集的地方,你怎麼確保每家店都可賺錢?規模加大難道是唯一勝利配方嗎?

林:我東西一定要比量販店、超商他們便宜。二○○六年,我決定要做生鮮,人家(超市競爭對手)已有兩、三百家了,我就要比他們便宜二○%,那這穩賠的啊。你說這個決策要叫經理人做,他們怎麼敢做?

李:那你們怎麼打平?

林:賠錢呀,可是我們乾貨是賺錢的,我這邊賠不要緊,我目的是要追求品牌。

李:你就是要變成市場上最低價的指標?

林:對啦,現在我的品牌實力慢慢上來了。但就是說,賠錢,經理人誰敢做決策?連大主管都卻步。(所以)我說兒子來,他剛好在做小專員,我說生鮮你去管。大 家當時頭抱著燒(台語,意即棘手而頭痛),沒有後台(系統),也沒有經驗,我想說,就先做吧,反正人家打不死你。可是現在做三年了,後勤改善了,電腦 POS系統改善了,……前端也完善了。

李:你既然做出品牌知名度,價格不調整嗎?還是你在盤算,如果我活不下去,別人也活不下去,我就可接收……?

林:我競爭的都是國際大財團,你說我要以大吃小,是辦不到的,我的理念就是要把品牌建立起來。

教授你想想看,量販店也好、超市也好,他們在鄉下幾乎沒有(據點)。他們的邏輯都只想城市人多、開店才能賺,其實在鄉下,如果配送得到,房租便宜、請人也好請。

李:你這點跟沃爾瑪(Wal-Mart)很像,它當初也是這樣的展店邏輯。

林:外商沒有看到鄉下這個機會。(但)他現在感覺到了。像是沃爾瑪亞洲區總裁,那些阿兜仔(台語,外國人)一行二十幾個人都來看我,台灣還有我們這個成功個案,我覺得很好呀!

李:就企業經營來講,你現在哪個生意較好賺?

林:建設比較好賺錢。

李:雖然零售賺得不比建設多,在你的事業中, 你最喜歡哪個?

林:我覺得這個(零售通路),做起來很有成就感(大笑)。

李:我猜也是這個答案(笑)。能解釋原因嗎?

林:第一個,現在台灣的量販店、超商都是外國人(或含有外資),我的對手也有一千多億美元的集團。做零售品牌,我是有一種不服輸的心情,「你們是大財團,但我就算沒賺錢,也要把你擋住。」

就是說好運啦,當這些量販店把一流的人才往大陸調,說實在,我天時地利都對了。

建設這幾年真的是機會財,但是建設賺錢,它能支撐我大膽去做,沒有這個後盾,你還是打不贏外商。

做全聯社,創造一個品牌,比我計較今年要賺三億,明年要賺五億,看長一點不是更值得?而且這個團隊跟我很有革命感情,我個人認為,讚啦!

【延伸閱讀】全聯社品牌成功方程式

鄉村包圍都市,店數4年增300家

說明:經濟規模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通路商有大的採購量可幫助面對供應商時,獲得談判力;然而另一方面,一旦銷售價格與成本控管處理得不好,反而可能造成虧損,變成店開得越多,虧損越多的局面。

全聯社要做同業最低價標竿,同時衝店數,毛利率比同業低,照理說,面臨的兩難更具挑戰。然而,全聯社採3種策略,做低價品牌成功方程式:

低價:定期與競爭通路比價,目標(平均單價)比別人便宜10%到20%,做低價標竿。低利:淨利率2%, 但擴點速度4年增加300家,以經濟規模取得採購談判力。以賺錢的乾貨補貼生鮮虧損。低風險:採銷後付款,與供應商分擔進銷存成本。

管理精華:老闆,通常都有豐富的事業經營經驗,加上透過高層社交網絡的學習,自然也就容易複製己身所相信的根本經營邏輯(dominant logic,如成本導向、速度至上、規模效應等),以簡化決策複雜度,降低資訊不足產生的不確定性。許多老闆潛在裡認為這種根本經營邏輯雖不至於「放諸四 海皆準」,但絕對是「一通百通」。因此,老闆對於他認為熟悉的事務,很難不下「指導棋」,也較難接受屬下提出的「異見」。

觀察林董事長從營建跨業到零售通路的歷程,一方面他花時間進入新事業的場域,歸納出民生用品的零售「只要售價能壓低,必然有市場」、「售價要能低,店數規 模一定要夠」的核心經營邏輯,迥異於其過去在營建業的勝利方程式,但另一方面,他在管理上複製過去經驗(自己擔負買地養地的決策),將短期虧損換取長期獲 利的規模導向與深口袋(deep pocket)策略,由自己拍板決斷;同時,信賴既有團隊的執行,讓原本的二軍產生一軍的戰力。這種學習後複製的經營態度,應該是全聯社能夠異軍突起的硬 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5

最會賺企業錢的中國軟體公司

2011-11-07  TCW




面臨多變時代,我們都知道轉型的 重要。但,最會賺錢的中國企業軟體公司—— 金蝶國際創辦人徐少春的故事卻告訴我們,要變,領導人要先學會「否定自己」。

十月十九日,宏執行長蘭奇(Gianfranco Lanci)確定投效聯想集團剛滿一個月,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卻看見宏?硈郈鴗H施振榮、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前後登上同一講台,甚至同 桌共餐,而坐在他們中間、促成這一切的,就是金蝶國際董事長徐少春。

大廠夾擊下,求新求變創業一年就賺人民幣百萬

農村出身的他,創立了中國營收規模第二大、利潤率卻最高(淨利率一九%)的軟體公司,目前擁有國內外客戶超過八十萬家。一九九三年創業,金蝶國際從一套記 帳軟體起家,九六年發展出中國第一套Windows財務軟體,○八年成為中國首採IBM模式的軟體服務公司,成效在去年顯現,創下營業額增長四四%的歷史 新高,營收突破新台幣六十七億元。

十八年來,當同期的中國本土軟體公司紛紛走向購併、倒閉之途,金蝶面對國際大廠SAP、甲骨文(Oracle)的夾擊,還能一路保持成長,背後的關鍵,就 是徐少春。

「唯一的不變就是變,這是我們員工對我的評價。」徐少春說:「我常常自己否定自己。」

在創立金蝶以前,徐少春曾是捧著鐵飯碗的東北公務員。一九九三年,他帶著戶頭裡的人民幣三百六十元、一台二八六的電腦,在深圳開始創業。

「那時候我自己寫了一個DOS的記帳軟體,寫得很好,品質一下子超越了所有深圳的軟件。」徐少春自信的說。為了打開通路,徐少春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摩托 車,拜訪各廠商。第一年就為他賺進人民幣百萬元。「那時候光是深圳就有三百多家軟體公司,但我們還是做出成績來了!」

當意氣風發的徐少春,正準備攻向其他市場,危機卻在九五年就找上了他。

首次轉型:強勢變溫和取消打卡,容許不同聲音

當時的徐少春,年紀不到三十,從程式編寫到業務推廣都一把抓,「說一不二、個人英雄主義、強勢,」中央電視台如此形容當時的徐少春。包括開發部經理、市場 部經理等高級員工,都受不了他的管理風格,竟集體出走,在市場上以「永信」之名,打著「針對金蝶缺點所開發的新軟體」名號,挑戰金蝶在記帳軟體的優勢。

「所以我之後就不寫程式了,之前我都自己寫編碼、加密,一直到客戶,整個是一條龍的服務,我就是萬能的嘛,」徐少春笑著說,「但我也成了公司的瓶頸,所以 人員走了都不知道……。」他低下頭,提到當時心境,語氣突然變得低沉。

「我反思,為什麼他們會離開……,(過程)我很難受,很痛苦啊,我就開始跟他們談心,發現我犯了很多創業者容易犯的錯,忽視了對員工的激勵和尊重,」金蝶 最後靠法律戰打贏永信,暫時解決危機,徐少春卻不得不改變。

員工出走事件後,徐少春對員工的態度變寬鬆,「以前員工的意見是不容許不一致的,他就是要說服你。」金蝶國際業務事業部總經理紀青形容。

「當時有個員工的技術水平很高,他說我白天不要來上班,而且晚上上班要在家幹活,如果是你,同不同意 (笑)?」徐少春說,他一改過去的堅持,還一舉取消了打卡的規定,「後來我們領先市場推出的Windows財務軟體,就是他做出來的,」他的角色,仿佛從 嚴父變成慈母,在業界的名聲於是開始變化,吸引許多人才投靠,金蝶快速擴張的同時,卻也帶來另一個挑戰。

二次轉型:前鋒變教練下放決策,提高員工自主

○四年後,中國企業規模開始擴大,對軟體的需求已從單一軟體進展到企業資源規畫服務(ERP)階段,加上軟體業削價競爭,「你不轉型、不擴張,很快就會被 企業客戶換掉。」IDC軟體市場分析師馬培治說。如果,徐少春第一次轉型,是讓自己變柔軟,那麼,第二次的轉變,就是更徹底的讓自己走到幕後。

金蝶計畫轉型走向服務商,這意味著,每個一線員工都必須變成諮詢師的角色,「他們除了技術,還要懂不同產業的商業邏輯,才能為客戶做出判斷。」而為了靈活 因應客戶,讓員工自主性提高,「就是我不要再把自己當領導了!」他說。

金蝶的新文化運動「沒有家長的大家文化」於是開展。

網路上,三分之二以上的金蝶主管都有微博,人人都能直達天聽,「你要遠離決策中心,」徐少春說。為了將轉變貫穿金蝶,他今年初卸下CEO位置,請來IBM 出身的馮國華擔任,「他們五位高階主管有三個都是從IBM去的。」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金蝶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陳孝昌說。

新團隊成形,籃球場上擔任前鋒的徐少春,退到了教練的位置,「我幾乎每個星期都出去旅行……,從一線員工、客戶身上,尋找他們的不滿。」

服務諮詢部門○八年才成立,去年營收占比已逾四成,奠定金蝶未來成長動能。

徐少春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願意與變化共舞,你的團隊跟客戶都看得到,豐厚回饋,就是你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1

錢荒,與錢的「體外循環」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690

一邊是氾濫的流動性堆出一個個資產泡沫,一邊是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因為缺血而在痛苦地呻吟;

一邊是銀行的傳統資金大動脈被牢牢掐著,一邊是數目並不算小的資金秘密進行著「體外循環」;

這是怎樣一場關於錢的亂象?又將如何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

缺錢,缺錢,缺錢。

從年初開始,石波就發現錢少了。

石波是位明星私募基金經理,過去人們總是追著給他錢,請他打理投資。2011年,他感慨說,股市上的那點回報失去了吸引力,基金的募集越來越難。

當貨幣政策的主動脈被牢牢掐住,從銀行到企業,從投資者到各級政府,一覺從前兩年遍地資金的美夢中醒來,各行各業都感到一陣陣窒息的絕望。

但詭異的是,大批的錢,卻正在傳統的融資渠道之外扭曲地流動著。

錢的詭異變化

在這條資金通道上,募集來的錢,與「貸」出去的錢,很多時候都是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進行「體外循環」

老百姓的錢,正在發生著一場詭異的變化,從股市、樓市、銀行存款,變成銀行的理財產品。

2011年4月份,存款大搬家,減少了4678億。而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從2007年的3萬多億元降至目前的2.3萬億元。此外,證券公司理財規模只有1270億元,陽光私募1000億元。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觀察到,老百姓的錢正從證券市場回到銀行,紛紛變成了理財產品。

2006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總規模僅在4000億元左右,今年則達7萬億,翻了17.5倍。僅僅是今年前5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就吸金5萬多億元。據金融界網站發佈的理財產品報告顯示。截至6月初,今年以來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5228只,最近每個月都突破1000只。

理財產品為什麼突然繁榮?因為銀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飢渴地缺錢。

6月14日,貨幣政策再次緊縮,央行再次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將存款準備金率調上歷史新高。上調後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將達21.5%——這意味著100元的存款,商業銀行只能貸出78.5元。

一批又一批資金被強制凍結,而且銀監會對銀行實行嚴格的存貸比考核,使得銀行正面臨一場普遍的「錢荒」,不得不展開存款拉鋸戰。「銀行從來沒這麼緊 過,每到月末,我們這裡的18家銀行行長就開始PK,拉存款。馬上會考核得更嚴,要看月度日均存貸比,行長越來越難當。」說話的是浙江省紹興縣金融辦主任 陳文榮,「企業存1000萬,銀行就會有5—8萬的存款利息返現。」「高息攬儲」讓賬上有點閒錢的老闆們開始了「銀行一日遊」,小儲戶們則根據存入金額的 不同,分別拿到銀行雞蛋和食用油等不同檔次的實物回饋。

但是,負利率讓存款變得毫無吸引力,新的秘密就在於理財產品,後者的收益率遠高於存款。比如,民生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攀至6.2%,而另一股份制銀行32天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也高達4.35%。

對於已經沒多少錢來放貸的銀行來說,這些理財產品,成了為實體經濟項目「輸血」的一條最新通道,通常的路徑是:信託公司為某一個項目募集信託,銀行將這個信託產品做成理財產品向公眾發放,募集的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中的這個項目。

有時候,銀行還會通過委託貸款的方式更直接地放錢:將從某處找到的錢直接定向地投向某個項目。

不過,在這條資金通道上,募集來的錢,與「貸」出去的錢,都並不進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而是在其體外循環。

為了讓理財產品募集的錢能進入「表內」,以滿足銀監會對存貸比的監管要求,許多銀行想出了一個小「花招」:為了應對月末的存貸比檢查,市面上許多理財產品都是在月末開始募集,但下個月初才正式啟動,在啟動之前募集到的錢都以存款形式進入「表內」。

柯橋鎮的痛苦

這兩樣票據融資,同樣都在銀行的「體外」。

「實體企業很麻煩,基本上已經無法獲得生存發展所需的資金供給。」陳文榮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說道,「能夠弄到錢的企業融資成本也增加了50%。」

被譽為全球紡織品之都的小小紹興縣,工業產值是全國百強縣的第五位,「在迪拜,巴黎的採購商人不知道上海,也不知道北京,卻都認識紹興柯橋。」

在這裡,民營企業一家挨著一家,這個小鎮也因此成為銀行必爭之地,一個柯橋鎮就密佈著大大小小18家商業銀行。

但現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地方正在經歷著2003年以來最為嚴峻的痛苦,因為很難貸到錢了。「沒有金融海嘯,可是企業的感覺比金融海嘯時更困難。」陳文榮說。

隨著資金的日益緊缺,一個沒有懸念的伴生事實就是資金價格的節節攀升,銀行為了吸收存款付出更高的成本,而這些成本轉手又被轉嫁到企業身上。

一般而言,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銀行業內平均的資金費用為一年內保證日均存款在1億元的,營銷成本約十幾萬元,即不到2‰,但目前,多家銀行的資金費用已升高至5‰-6‰。有的銀行甚至高至1%,比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倍。

根據銀行內部收益模型,有股份制銀行為1億元以上存款開出的獎金和內部收益合計達10%。

即使貸款價格貴得驚人——貸款利率至少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而且往往有各種名目的中間費用,仍有相當多的企業貸不到款。一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銀行已經沒有貸款額度,除非你和銀行關係很「鐵」,而且銀行有回款進來,否則很難貸到款。

「在企業有銀行的貸款授信額度,但銀行沒有貸款規模的情況下,只能利用國內信用證和承兌匯票了,可以緩解企業的短期融資難問題。」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無錫分行行長告訴記者。

從前,國內信用證只是一種結算工具,但在資金短缺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它作為融資工具。

所謂信用證業務,是指開證銀行依照申請企業(購貨方)的申請向受益人 (銷貨方)開出的有一定金額、在一定期限內憑信用證規定的單據支付款項的書面承諾。在銀行的財務報表上,屬於表外業務,對開立信用證的銀行而言並不佔用信貸規模。

對於購貨方來說,利用國內信用證來解決資金問題,其成本並不大。假設一企業開具一張金額為1000萬元、期限為3個月的國內信用證,所需要支付的費用為3萬元。

而同樣屬於銀行表外業務的銀行承兌匯票,則被更廣泛地使用。

承兌匯票,通俗的理解,就是「購貨方」向「銷貨方」開具一張支票,「銷貨方」憑支票到銀行領取貨款。與國內信用證一樣,它的最長期限也是6個月,提前支取也需要向銀行貼息。

據瞭解,浙江的貼現率已經由去年年末的3‰升至當前的8‰。和信用證不同的是,銀行承兌匯票所需要的保證金比例,通常會高於國內信用證。

記者詢問了從內蒙到浙江的多家商業銀行,目前國內信用證的保證金比例在10%左右,而銀行承兌匯票的保證金比例浮動較大,一般需要50%左右的保證 金,部分銀行對一些資信稍微差一些的企業,要求保證金比例甚至為100%。同樣是1000萬元的「融資」,開信用證,只需要在銀行存入100萬元的保證 金,而開具銀行承兌匯票,一般需要500萬元左右。

折騰了一圈,企業直接拿到的並不是現金,而是承兌匯票或者信用證。

而這兩樣票據融資,同樣都在銀行的「體外」。

小額信貸突然繁榮

隨著央行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作為融資的主動脈——銀行被牢牢掐住,但資金依然從枝枝蔓蔓的更小的血管裡不斷流向飢渴的經濟肌體。

錢如此之緊的另一個結果,是民間放貸的意外繁榮。「現在溫州的錢不搞資源,也不搞煤炭了,更不高興去弄實業,全部把錢都拿去搞高利貸了。」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著急地告訴記者。

民間利率最高的已經到了月息1毛至1.5毛,如果按照這個年化收益,從事民間高利貸的資金收益最大可以達到一年12—18倍的收益。

隨著央行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作為融資的主動脈——銀行被牢牢掐住,但資金依然從枝枝蔓蔓的更小的血管裡不斷流向飢渴的經濟肌體。

小額信貸公司便是其中的重要的一支。

從2006年,第一批官方批准的4家小額信貸公司試點開始,截至今年3月末,全國已經有小額貸款公司3027家。一季度,他們一共貸出了427億元。成立以來,小額貸款公司總共貸出了2408億元,相當於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貸款規模。

現在,小貸公司坐在家裡都不愁貸不出款,而且為擴大資金使用率,他們只辦理3個月內的短期貸款。

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農村小額信貸公司副總楊軍說:「從2009年成立以來,貸款量差不多每年翻倍。」

「一筆貸款到期了,後面總有10—20個基本符合條件的客戶在等待貸款。」上海松江駿合集團副總裁張磊告訴記者。這家從前是松江小有名氣的房地產公司,早已提前轉型,將生意撲到小額信貸、典當、投資等系列金融業務上。張磊保守地估計說,「今年的純利可以達到15%。」

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員工透露,由於有著不得高於央行貸款基準利率4倍的監管要求,小貸公司在發放貸款中,合同上寫明的貸款利率月息為1%或1.5%, 再通過諮詢費、服務費等名目另外收費,這樣可較好地規避違規風險。「15%的純利,對於運行得十分紅火的小額貸款公司來說,沒有一家願意轉讓牌照,不斷有 人找上門來希望入股,現在勢頭好,我們也在準備增資擴股。」

在過去,小額貸款公司因為面臨兩大限制——「只貸不存」和放款比例「不超過資本金1.5倍」,一直發展緩慢,南方週末記者此前在重慶等地採訪時發現有不少牌照正在市場上轉讓,而且鮮有問津者。

上海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理事長張玉峰告訴記者,僅僅上海松江區就有3-4家小額信貸公司在等待政府牌照,註冊資金的門檻也在一路水漲船高,從最初的5000萬,到現在的2個億。

當主流金融渠道銀行被限制時,小額信貸公司卻積極和各種租賃、信託合作,想盡一切辦法盤活現有的信貸資金——有不少小額信貸公司開始陷入無錢可放的窘境,比如內蒙古小額信貸協會會長李毅剛就告訴記者:「我們這裡小額信貸公司的貸款早就放完了。」

最近,山西信託推出千禧匯鑫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信託資金以貸款的形式用於補充山西千禧匯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流動資金。該信託產品規模為3000萬元,投資門檻為60萬元。

業內人士稱,在當前的信託產品中,收益率頗為穩定的是小額貸款公司項目。投資者的收益率在7%-8%之間,信託公司一般都很「懂行」,小額貸款公司 的融資成本可能在10%以上。「如果真的要解決高利貸問題,要逆轉民間利率太高的局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放開民間金融,要把金融供給最大化,應該大量發 展民間金融,政府更多地批准小額貸款公司。」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呼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64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天下遠見】歐美股東大會:拿再多錢的高管也是僱員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37

每年的四五月份,眾多歐美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年度大會扎堆。各大公司的管理層在大會前莫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精心準備,努力證明 自己在過去一年裡如何增進了每一個股東的利益,如果過去乏善可陳,那就要把重點放在承諾改革和未來將如何讓股東滿意上,這樣,一則才能維繫和穩定股東和投 資者們的信心,二則高管薪酬方案才有可能被股東接受。

如今,經濟危機持續深化、流年不利,平日裡一言九鼎的高管們要做到這一點可就難了,股東不滿意,就不會太給高管面子。畢竟管理層理論上是股東利益的執行者,你為我服務不力,我是小股東、進不了董事會照樣能給你難堪,股東大會上不見不散哈。

是的,在各大公司的官方網站上,無一例外都有設計精美的「投資者關係」(investor relations)欄目,提前數月發佈召開股東年度大會的日程。所有的大會相關材料、議程及財務數據,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該欄目上下載。只要你持有公司 的股票,哪怕只是一股,你就有資格提交申請,獲得參加股東大會的門票,並在現場或通過網上系統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對大會上的議題表明態度。

熱門的上市公司股權大多非常分散,這意味著小投資者和個人股東,也有機會對大會造成影響。而且,多數大公司都會在網上現場直播自己的股東大會,有什麼風吹草動,也很容易吸引媒體及輿論的興趣。因此有些團體也會借這個舞台表現自己。

比如十幾個代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年輕人,通過購買一點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得以出現在2012年5月15日的股東大會上,大唱反對貪婪金融家的論調。大摩的CEO James P.Gorman對此見怪不怪,淡然對記者說「還不夠刺激」。

投票通過高管薪酬報告,是股東大會的必要議題。這個提案一般都能順利通過,但是若是公司表現令股東失望,陰溝裡翻船的也不乏其人。在2012年4月 27日巴克萊銀行的股東大會上,高管薪酬報告被股東們投了31.5%的反對票,使得CEO Bob Diamond1700萬鎊的收入可能不保。該公司的員工分紅三倍於股票分紅的情況,也被媒體廣為詬病。

當然,最慘的還是花旗的CEO Vikram S. Pandit。在2012年4月17日的花旗股東大會上,薪酬報告的反對率是55%,花旗集團主席Richard D.Parsons只得當即表示董事會將認真對待股東們的意見。可憐見花旗的CEO連拿了兩年1美元年薪,公司的表現也有所改善,仍沒能平息股東的怨氣。 自金融危機以來花旗股價下跌逾8成,季度每股分紅僅1美分。

無怪乎匯豐銀行在2012年5月25日的股東大會前,先於5月17日開了個投資者互動日(investor day),大肆宣傳公司的成本削減及業務拓展計劃,並承諾將35%的利潤用於股份分紅。雖然Pirc(一家英國的投資者服務公司)在會前提議反對匯豐的薪 酬報告,CEO Stuart Gulliver 720萬英鎊的薪酬仍然獲得了股東大會上近90%的支持率。

除了投票,中小股東還有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聲音。比如在股東大會上發言提問,比如提起議案。關於提問方式,各公司規定不同,最多也只是要求事先提交審核,確保沒有不當內容(比如人身攻擊)。

提起議題的門檻也不算太高。以英國的公司法為例,取得5%以上參會股東的同意,即可提起議題。在5月2日的百事集團股東大會上,由於達到了提案要 求,某人權組織在股東大會上正兒八經的作了一個抗議瓶裝水公司危害用水權的演講。不管台下的集團總裁Indra Nooyi女士對這番言論作何感想,也只能乖乖聽完發言,並禮貌性的表示作為印度女性,水的議題頗能引起自己的興趣。

如果你看不懂上市公司發佈的數據,或不知道作為股東的權利怎麼辦?沒關係,有的是投資者諮詢和教育的機構和網站,教你怎樣不在大公司面前吃了虧去。

當然,從市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上市公司們,也非常懂得不能得罪股東和公眾的道理,所有你應該知道的公開資料和常見問題的解答,都能在公司官方網站上輕鬆查找到,並有專門的投資者諮詢熱線面向公眾。

歐美的上市公司們如此小心認真履行義務,未必出於企業社會責任感,也不單是因為監管嚴格。道理簡單明了:高管拿的薪酬再多,也是僱員;股東出的本金再少,也是老闆。僱員能「哄」人繼續當老闆,「哄」更多的人來當老闆,才能製造對僱員更高的需求,僱員的收入才有保障。

【點評者說】是的,僱員不管拿錢多,還是拿錢少,要提高自己收入,無非兩端:一是一個儘量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換工作、另謀高就的交易費用儘可能低,二是增加市場對你的需求,就是要有更多的人當老闆開廠開公司,老闆之間的競爭會推高僱員的工資,舍此之外,無非歪門邪道和零和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0

不缺錢的「中國糖果大王」為何要嫁給雀巢?徐福記售股 凸顯成功台商的深層焦慮

2012-6-25 TWM




去年底,中國糖果大王「徐福記」將六成股權賣給瑞士商「雀巢集團」,震驚台商圈。根據本刊了解,糖果大王嫁外商的幕後原因,恐怕脫離不了接班問題。

撰文‧林讓均

去年十二月,中國商務部拍板批准,中國糖果大王「徐福記」與瑞士商「雀巢集團」正式合併,雀巢以十七億美元的天價,買下徐福記六成股權,徐氏家族只留四成!

徐福記沒有徐家人也可以

早在去年七月、徐福記宣布與雀巢談合併之際,這樁跨國聯姻隨即轟動兩岸食品圈。當時外界不得其解,因為徐福記根本不缺錢。

據了解,幾乎不向銀行借貸的徐福記,手上有近百億新台幣現金,而且近三年每年營收都超過一○%成長,去年淨利率甚至突破一五%,比康師傅、統一集團都來得 高。二○○六年,徐福記頂著「中國糖果大王」的頭銜到新加坡上市,一直到去年底購併下市前,市值膨脹五倍到三十四.六億星幣,集團財力雄厚。

一位熟悉徐氏家族的業界人士透露,不缺錢的徐福記之所以賣股權,關鍵恐怕在於強人企業家「交不了班」的深層焦慮!

多年研究「台商接班問題」的台北大學企管系教授陳明璋分析,徐福記把六成股權賣掉,「徐氏家族等於只是雀巢留任的經營團隊,只擁有『經營權』,而沒有『所 有權』,間接消弭接班問題。」創辦徐福記的徐家四兄弟徐鐠、徐乘、徐沆與徐梗,在一九九二年從台灣到廣東東莞發展,幾年間就以完整的糖果品類稱霸中國市 場。目前整體市占率大約七%、排名市場第二,僅次於市占約一五%的美商「瑪氏」(Mars)。徐家西進以來,主要由徐家老二、身任集團總裁的徐乘指揮大 軍。徐福記的發展,幾乎由徐乘一手主導,從建立典章制度,到購進工廠設備;他還兼任集團「行銷長」,細到曾經連一份店頭的海報字樣,都得等他回國才做定 案。

領導風格頗為「鐵血」的他,喜歡以貼標語來傳遞企業文化。踏進徐福記東莞周屋工業區的廠房,貼滿琳琅滿目的標語,寫滿徐福記的「六大精神」「八種共識」,不時還有徐乘惕厲員工的「總裁寄語」。

本來徐家四兄弟在事業上各有分工,大哥徐鐠是負責人角色,老三徐沆負責經營政府關係,而老四徐梗則是集團技術長。但近來徐梗因健康問題請了長假,徐鐠也呈半退休狀態,徐乘的擔子更重。

其實,這幾年,徐鐠的兒子徐靖、徐乘的兒子徐浩都在美國畢業後,陸續回到徐乘等父執輩身邊擔任特助。從基層做起的徐靖與徐浩,一位負責對外關係,一位則專攻行銷領域。

但知情人士觀察,習於權威式領導的徐乘,骨子裡有根深柢固的使命感,總覺得子姪輩還未準備好。但另方面,徐福記又走到從「製造」轉做「品牌」的轉型當口,這讓自認為「徐福記做品牌是土法煉鋼」的徐乘,大有力不從心的焦慮感。

徐福記在新加坡上市之後,徐乘從陸續上門「求親」談購併的外商身上,尋得一線曙光。

「雀巢創辦人『雀巢先生』(Henri Nestlé)沒有子嗣,但透過專業經營團隊,仍讓雀巢成為近一五○年的品牌!」徐福記媒體總監孫天珍說,徐乘對以雀巢為代表的西式傳承哲學感到讚佩,逐 漸認為「未來徐福記沒有徐家人也可以,只要品牌能永續經營,消費者就不會忘記創辦的徐氏家族!」六十歲的徐乘做出「不傳子」決定,一刀劃開「家族傳承」與 「品牌永續」之間可能有的矛盾,看來是玩真的。

今年農曆春節後,徐乘在四、五千位幹部齊聚的春酒聯歡會上,當場將徐福記經營理念從「勤肯務實、超越自我」改為「活力專業、持續超越」,被解讀為正式宣告跨入雀巢時代。

一位熟悉兩岸食品業的經理人分析,市值二千億美元,產品線橫跨各類食品的雀巢,正好補足徐福記的「品牌行銷」、「產品研發」兩大項目。

雀巢市占將是「坐二望一」「雀巢還可幫助徐福記導入『系統化管理』思惟,這是華人家族企業最缺乏的,卻是未來在中國要衝高市占,最需要的競爭力!」中華企 業研究院學術教育基金會公益董事長陳定國表示。對排名第五、市占只約二%的雀巢而言,不僅能搭徐福記便車,深耕二、三線城市,而且加上排名第二的徐福記, 將擁「坐二望一」的優勢。

陳明璋調查,台商赴陸發展二十年來,有將近九成的台商有接班困擾。例如「泡麵大王」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雖早安排兒子們進入接班梯隊、引進外資強化制度,但至今仍不敢放手。

至於徐福記,選擇以賣股方式將所有權讓渡給外商集團,直接顛覆了華人家族企業「不賣祖產」的觀念。這條不一樣而相對孤獨的路,是否將徐福記導往康莊大道,就看徐福記從「強人領導」到「制度管理」的企業基因改造實驗,是否奏效了。

徐福記國際集團

成立:1992年

負責人:徐鐠

總 裁:徐乘

股權結構:瑞士商「雀巢」六成、徐家四成營業項目:沙其瑪、糖果、糕餅等三大類

近三年營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8

錢的戰爭

http://www.eeo.com.cn/2012/0929/234311.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勇 宏觀調控下的中國經濟結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這種轉變催生出巨大的財富轉移效應。金融機構們多年「坐享」的高增長模式日趨失速,其不得不尋求新增長引擎,包括向同行領域伸出觸角。近兩年蓬勃發展的資產管理業務,成為各方逐鹿之地。

2011年底的數據表明,有超過16萬億元的資產在接受金融機構的管理,是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今年,這一數字還在增加。2012年前九個月,累計有數百億資金從上市公司流向金融機構的理財市場,幾乎超過2011年和2010年的全年金額。更讓人吃驚的一組數據是,2012年上半年,券商資管規模從2011年年末的2819億元猛然升至4802億元,近乎翻番。

事實上,資管領域的規模「井噴」不僅來源於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財富轉移,也是制度紅利帶來的效果。

9月中旬,國務院批准了「一行三會」及國家外管局聯合制定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其中指出在「十二五」時期,金融 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這就意味著與前二十年的4.46%和4.42%相比,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值需要大幅提升0.5個百分 點,顯著高於GDP增長。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尤其是2012年以來的金融改革,讓金融機構有機會出現超常規發展,甚至帶來金融混業經營的契機,而隨之而來的,還將會是一個「大資管時代」。

而今年以來,監管層陸續對券商、基金、期貨、保險等行業在資產管理領域出台放鬆或者放行政策,一一實現制度通途的同時,也鳴響了金融機構在大資管時代競跑的發令槍。

財富轉移

2012年上半年,在資本市場最讓人注意的現象之一,就是銀行的業績增長遠遠好於非金融企業。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上市銀行的業績同比增長18.25%,而非金融企業的整體業績則出現了16.14%的下滑。

在這種巨大反差的背後,是企業和居民的資金不斷加速湧向金融機構的「資金池」。

截至目前,近百家上市公司發佈了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總金額達到數百億元;而在銀行內部,2012年上半年最顯著的一個現象則是同業資產規模的迅速放大;券商的資管業務則更為「激進」,僅僅半年整體行業的資管規模就近乎翻番。

而這種轉移早在2011年就呈明顯趨勢。財匯金融統計,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達23889 款,同比增75.3%,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21474款,佔全部發行總量的90%,同比增86.63%。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明顯提速,且以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放量增長為特點。

申萬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屈慶研究發現,2011年,不僅居民儲蓄向理財產品遷移的現象漸成常態,企業因資產保值增值需求而動用閒置資金購買銀行對公理財產品的現象也日漸突出,部分公司以發行債券形式募集資金,其後將資金用於相應期限理財產品投資。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 年末,基金、信託、保險和券商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達到2.13 萬億、4.81 萬億、5.54 萬億和2819 億,銀行理財按照2011 年三季末的數據,已經達到3.3 萬億規模。

而在銀監會的要求下,銀行理財規模在2011年年末保持了三季度末的水平,因此截至2011年年末,銀行、信託、保險、基金和券商的總體受託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了16萬億。

然而,金融機構資管規模迅速龐大的根源在哪裡?

在某上市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看來,中國數年來的宏觀經濟調控使得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原本囤積在住房產業鏈和出口產業中的大量資金「無奈」的被不斷擠出。

同時,中國居民的財富積累也在名義上快速增長,雖然如果拋開通脹因素,實際增長或許並不明顯,但西南財大近期一份備受爭議的報告還是指出:中國家庭淨總資產高出美國家庭21%,城市戶口家庭的平均資產已達247萬元。

制度紅利

企業積累的大量資金無處可去,居民為抵抗通脹而出現強烈的理財需求,這一切就造成了金融機構資產管理領域的超速發展。

顯然,金融機構們切身感受到了這一切,近年來,銀行與信託「不辭辛勞」的設計出大量的理財和投資產品,希望吸引手上握著大量閒錢的企業們。

而私人客戶部則逐漸成為銀行的重點部門,保險公司不斷做大自身的資產管理業務,券商不僅僅陸續將其資管部門獨立成子公司,還紛紛設立了所謂的「財富管理中心」,他們的眼光都瞄準了高淨值個人客戶。

同時,公募基金的專戶開閘,私募基金的被認可,都成為社會資金向資管領域迅速聚集的渠道。

在上海一位大型券商的副總裁看來,要達到《規劃》的要求,監管層就必須放鬆資產管理,發力培育機構投資者。

此次的《規劃》明確提出,促進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健康發展,規範發展私募基金機構。鼓勵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不斷擴大資產管理業 務,適時研究推動期貨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研究放寬公募基金管理機構業務範圍。繼續推動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等中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

而上述這些措施,則無疑是金融機構們的制度紅利。

事實上,金融機構的發展歷來離不開政策,其中銀行業的理財業務變遷就一直伴隨著監管政策和態度的轉變。

「監管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規範和管理可以以2009年作為時間分水嶺,」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屈慶介紹說,「2009 年前,政策主要對理財產品的定義、分類、實施和銷售等進行細化和明確,2009 年後則主要針對以信貸類產品為代表的監管套利行為進行規範。」

回顧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歷程可以看出,對理財業務的發展,總體上監管的態度依然是以支持和鼓勵為導向,將理財業務從監管套利的灰色區域中清除出來,真正向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的方向推進。

而2012年3月以來,為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間金融風險、化解銀行風險,金融改革開始大步前進。半年內,國務院及「一行三會」陸續出台了近十條關於金融改革的措施和意見。

在這些政策的配合下,金融機構的資管業務似乎完全不受減速的經濟影響,依然迅速增長。而更加可讓金融機構暢想的是,隨著金改的深入,金融混業的契機也可能隨之出現。

2012年,券商資管業務的創新在券商創新大會召開之後開始加速,「讓人明顯感覺到券商的資管已經與信託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甚至開始與基金公司直接爭奪資源。」上述上海大型券商副總裁介紹說,業務上的重疊將逐步引發金融監管上的變革,而這也將有可能打開金融混業的大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