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安全邊際下的虧損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cgc.html

安全邊際作為買入股票的兩大因素之一,無疑很重要。但如果把安全邊際作為判別風險的唯一依據是錯誤的,因為安全邊際既是模糊也是動態的。基本 面一般的企業即使看起來擁有很高的靜態安全邊際,也可能帶來巨大的虧損。這種表面的安全邊際可能是虛假的、短暫的。由於市場中短期的無效性,即使是兩三年 的動態安全邊際也不是足夠的。舉個例子,熊市中一個企業連續三年盈利增長,第四年發生虧損,盈利增長可能並不能及時反映到股價,第四年基本面的惡化反而導 致股價下跌。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選股要看五年十年以上的原因。 差的企業狀況容易變得更差,買入這種股票後,基本面存在迅速變壞的可能,投資者也許還來不及反應,原來帳面擁有的高安全邊際很快消失,甚至成為高估, 股價隨之大幅下跌。另一種情況是基本面緩慢轉壞,安全邊際慢慢減少,由於投資者認為安全邊際仍然存在,繼續持有,股價緩慢下降。隨著基本面的持續惡化,最 後安全邊際完全消失並成為高估,投資者意識到時重大虧損已經發生。這是典型的“清水煮青蛙”類型。 依靠非經常性收益業績突然提高的股票或者科技股容易出現第一種情況。業績穩定性極差,忽高忽低,上躥下跳。盈利爆發性提高時市盈率很低,看起來低估, 隨即業績暴跌甚至虧損,幾倍的市盈率突然變成數十數百倍,低估迅速變成高估。當年科技股泡沫後績優科技股瞬間淪為虧損者比比皆是,股價跌去九成以上者也不 少見。依靠股票投資收益獲得盈利爆發性增長的企業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平安和人壽因為資本市場牛市而業績高增長,一旦這種收益消失,原來看似合理的估值將 有很大下跌空間,保險業務的增長益不能支撐原來的估值。第二種情況比較典型的是週期性股票,例如現在的證券行業。景氣度高峰期時,盈利大增,市盈率很低。 這時是最具欺騙性的,投資者往往認為安全邊際很高而買入。然而隨著行業景氣度的滑落,低市盈率雖然仍然持續,但股價卻不斷滑落,最後景氣度低谷時,投資者 已經不知不覺損失巨大。 片面地考慮安全邊際而忽視基本面的遠期變化趨勢,反而是不安全的。最安全穩健的投資策略是以安全邊際為前提,買就買最好的,其他股票即使靜態安全邊際再高也放棄。 按以上邏輯反向推導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對優秀企業而言,即使安全邊際較低,盈利的概率仍然較高。

所謂確定性,其實就是"趨勢"
長期趨勢=長期確定性 中期趨勢=中期確定性 短期趨勢=短期確定性 安全邊際也是一樣,也有長期邊際,中期邊際,短期邊際 不要一談安全邊際就是"企業的基本面,什麼看十年,看長遠什麼的"
趙丹陽就是這樣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

《奥马哈之雾》误读二:安全边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ltyh.html

 

误读二、安全边际

 

    主要误读:安全边际是巴菲特投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其精髓中的精髓。

    我方观点:在格兰厄姆给予巴菲特的三个基本投资理念中,安全边际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特别是对巴菲特后期的操作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自从格兰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首次提出“安全边际”的理念, 60年的光阴弹指而过。在这60年里,这一重要思想指引着格兰厄姆的弟子们成功走过了股市的风雨坎坷,最终成为众多投资者中最受瞩目的一群人。

    1984年,为庆祝格兰厄姆和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发行50周年,巴菲特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题为《格兰厄姆与多德都市里的超级投资者》的演讲 (后来被巴菲特编辑成文在学校的刊物上发表)。在这次著名的演讲中,巴菲特驳斥了学术界所谓市场有效以及在有效市场下,任何超额投资回报都是运气使然的观 点。在谈到格兰厄姆与多德都市里的弟子们为何能长期胜出时,巴菲特指出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智力结构:探索企业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然 后坚持用60美分或更低的价格买入价值1美元的东西。

    根据我们的记忆,这是巴菲特首次明确且比较成系统地将自己及师兄师弟们汇集在(内在)价值投资(注意,不是价值型投资。)以及安全边际的旗帜下。

    又过了数年,随着美国股市在80年代后期逐步迈入牛市,在日渐高涨的欢乐气氛中,“市场先生”(格雷厄姆对股票市场的比喻)给予了上市公司越来越高的定 价。出于对这一状况的深度忧虑,巴菲特分别在1992年、1995年和1997年致股东信中高频率地告诫伯克希尔股东和市场上的其他投资人一个相同的观 点:安全边际是“聪明投资”或“成功投资”的关键要素或“基石”所在。

    令人印象加深的还在于,在60年来许许多多关于股票市场和证券投资的经典论著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或解读到安全边际对于投资回报的重要性:如法玛和法兰奇(Fama and French)对股票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对股票报酬率的解释力的研究、埃斯瓦斯.达莫达兰(Aswath Damodaran)关于股票投资回报与企业经济附加值并不直接相关联的研究、詹姆斯.奥肖内西(James.O’shaughnessy)关于市场最终将对高PE股票做出惩罚而对低PE股票做出奖赏的研究、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Siegel)关于股价变化与企业预期增长率而不是实际增长率有关的研究、德.邦德和塞勒(De Bondt and Thaler)关于市场经常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研究、兰考尼肖科等人(Lakonishok)对市场热门股与冷门股的股价变化趋势进行分组观察的研究、以及王孝德和彭艳等中国学者关于价值型投资策略在国内A股市场短期与长期回报的实证研究等。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将安全边际视为巴菲特投资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或精髓所在,似乎并不存在什么误读。然而,事实并没有这样简单。

    面对股市价格长期位于相对高位(与50和70年代相比而言),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信中指出:“我们的投资策略跟15年前的标准一样,并没有多大的变 化……我们希望投资的对象一是我们所了解的,二是具有长期的远景,三是由才德兼具的人所经营,四是非常吸引人的价格。但考虑目前市场的情况与公司的资金规 模,我们现在决定将‘非常吸引人的价格’改成‘吸引人的价格’……”。我们认为这一修定值得注意,它除了显示出巴菲特对股价的长期高涨有些无奈外,还向我 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安全边际并非完全不可撼动。

    如果说上述解读可能有些牵强附会,难以服众的话,那么1年后,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所讲的一段话则对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介入一家经营状况 良好的企业我会非常慎重,我会从我信得过的人那里购买股份,我要仔细考虑价格。但是,价格是第三位的,必须建立在前两个基础之上。”现在我们不妨想一个问 题:一个只能排在第3位以及可以视市场条件、投资标的和资金规模变化而做出适度修定的投资标准真的是价值投资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或精髓中的精髓吗?

    我们绝不是在吹毛求疵、咬文嚼字抑或小题大做。将一座用数十年打造的投资殿堂或将一棵仍在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放置在一块怎样的基石或土壤上,绝不是一件随 随便便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座殿堂或大树最终放置在“安全边际”这块基石或土壤上,它是否意味着当投资者买入的公司股票价格有一天(通常不需要 太长时间)超出安全边际所允许的上限时,不论公司质地优劣,都需要尽快售出呢?如是,它是否也意味着当成功买入一只股票后,需要人们必须随时关注其价格变 化,从而让这类经常性的“称重作业”(本书另有专节讨论)塞满他的日常工作呢?

    如果上述逻辑存在,为何我们在对巴菲特50多年投资历程的深入观察中,从未发现他有这样一种操作习惯?

    在研究或探讨究竟什么才是巴菲特投资体系最为核心的要素或精髓时,我们显然不仅要看巴菲特本人“曾经”说过什么,也要看他“还”说过什么,更要看他“都”说过什么,否则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在历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除了多次提到安全边际在其投资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外,也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同属于格兰厄姆的其它两个重要思想对于成功投资的关键作用 (这两个重要思想分别是将股票视作细小的商业部分以及投资人需要正确对待股票价格的波动)。而巴菲特1994年12月在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的一段演讲内 容,我们认为可以视作对这些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我认为格兰厄姆有三个基本思想足以作为投资者智力结构的基础。我无法想象,要想在股票市场上做得合乎情 理的好,除了这些思想你还能求助于什么。这些思想没有一个是复杂的,也没有一个需要数学才能或者与此类似的东西。这三个基本思想是:1、把股票当作许多细 小的商业部分;2、把价格波动当作朋友而不是敌人;3、在买入价格上留有充足的安全边际。我认为这些思想,从现在起直至百年后,都将会被认作为正确投资的 奠基石。”

    从上面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支撑巴菲特投资殿堂的基石至少有三块,安全边际不仅非唯一的一块,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块。事实上,巴菲特本人对什么才是其投 资体系中的核心要素(精髓中的精髓)曾有过清晰地表述。关于这个问题,本书已在“七层塔”和其它有关章节中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读,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需要重申的是,我们反对的只是将安全边际作为巴氏投资精髓的观点,而非针对安全边际本身。不管是在成熟市场或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理性的投资人在买入 股票时均需要充份考虑价格因素。哪怕是一个对非常优秀并且可以预期持续增长的公司,若以过高的定价买入,其长期投资回报也将会大打折扣,同时会让投资人在 大概率上承受一定时期内的低回报甚至负回报。此类实证已有太多。最近的一个鲜活实例就是,如果投资者选择在全球股市处于疯狂状态的2007年下半年进行买 入操作,即便你是投资于再值得称道的优秀公司,也难以避免随后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零回报”或“负回报”。

 

 

本节要点:

1、  安全边际既不是巴菲特投资体系中唯一的基石,也不是最为基础的那块基石,更不是什么“精髓中的精髓”;

 

2、  如果把安全边际当作巴菲特投资体系中唯一或最为基础的那块基石,其投资操作就会由“企业”投资演变成经常性的基于“称重作业”下的短期“股票”买卖;

3、  我们在牢记安全边际准则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格兰厄姆的另外两个投资基本准则:A、把股票当作许多细小的商业部分;B、把价格波动当作朋友而不是敌人。

 

4、  重申我们在“七层塔”一节中提出的观点:把股票当作细小的商业部分才是巴菲特投资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那块基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17

有關簡化(線性化)成長率、回報率及安全邊際 巴比倫人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html

在財務討論中,常常需要計算成長率。若坐在電腦前或手中有一台計算機,當然很快就找出答案。但若只想概略地知道答案,就不如把複合成長率線性化好了。

例如,年利率是5%,四年後總回報大概就是20%。雖然較正確答案應是22%,但和20%相差不是太大。在一些不要求那麼精準的計算中,這是可以接受的。 數學方面是因為簡單的代數原因,(1+k)^n=1+n*k+n*(n-1)*k^2/2+....,就等於把k的power大過或等於2那些項忽略掉。

簡化成長率的好處是對於較為複雜的情況,我們可以較易處理。

例如,用市盈率估值,價格=市盈率*純利/已發行股份數目。當需要找出價格的成長率時,

價格簡化成長率=市盈率成長率+純利成長率-已發行股數成長率。(式一)

在思考回報率時,這個簡單公式挺有用的。在購買股票之後,持股人只有兩個回報來源,股息和股票價值變化。k = DY + (P_1 - P_0)/P_0,其中k是回報率,DY周息率,P_1是期末每股股價,P_0是期初每股股價。亦即,

回報率=周息率+股價變化率。(式二)

若是技術派,會注重股價本身的變化。若是價值派,當然會著眼背後推動內在價值的因素,如可持續的EPS或每股有形NAV。把(式一)和(式二)合拼,會得出

回報率=周息率+純利成長率-已發行股數成長率+市盈率成長率。(式三)

基本上,(式三)右邊前三項都是基礎分析要估計的,亦即我們要從分析公司中得到的保守估計。至於第四項,就是市場先生對該股票的公司前景的祈望變化。有時 市場先生可能會在一段期間內,對該公司的前景祈望有很大程度的向好轉變,那第四項可以比前三項超出很多(縱使甚至前三項都是零或負數時)。就是因為第四項 的難以掌握,Graham才會有內在價值(公平合理價值)的提出。同時又要防範第二項估計的不確定性,便導引出MOS(安全邊際)的操作理念。

市盈率或市帳率,可以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標準倍數,例如15或1.5。但得益於DCF model,我們可以對這些簡單的倍數,作一些稍為深入的思考,這另文再談。

最後,讓我們設想一個簡單例子,來看看(式三)的實際用途。

作了必須的基本分析後,假設我們對某一公司未來三年的盈利狀況有了概念,大概認為純利會有36%成長,公司慣性大概每年增發1%股份,以現價計大概周息率 為3%,現時市盈率是16倍。在看過公司的營業狀況後,我們覺得對公司未來前景祈待不宜過大,市盈率大概13才比較合理。

總合以上數據,配合(式三)和簡化成長率概念,很快便可算出未來三年回報率大概是10%左右。若我們要求每年8%回報,這個股票提供6%安全邊際。當然, 可能我們認為每年8%回報太少或6%安全邊際不夠安全,這樣我們只好暫時不買入這個股票。再深入考慮一下,三年純利長36%這個看法不夠保守,長12%就 頗為有信心。回報8%也太過可憐,12%是較為標準。那樣,(式三)告訴我們,我們只可在第四項上得到我們所需,只好等市盈率下降到11倍以下再作考慮。 11倍市盈率在這裡提供了另一個優勢,針對三年36%這個看法,若它未能實現,它提供了安全邊際,我們還可拿到我們覺得最少應得的12%回報率。但誠如大 部份人所知,一切以公司持續營運作前提的回報計算,無論回報率有多大,都抵消不了公司一旦倒閉帶來的損失。所以公司財務狀況的分析,始終佔著基本分析最基 層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0

读塞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自强不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omih.html

转载自在苍茫中传灯的博客:

——一读塞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塞思·卡拉曼(Seth A Klarman),Baupost基金公司总裁,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阅读指南》一书的主要作者,一位对价值投资有着深刻理解的大师级投资家。他的 《安全边际》一书出版于1991年,此后就没有再版,据说有人在eBay上偶尔看到它,标价超过了1000美元,可见其十分珍贵,难得。目前我读到的是由 张志雄先生主编、叶茂青先生翻译的译本,它只以内部报告的形式让《Value》的读者独家分享。国内目前尚未有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副标题——“有思想投资者的价值投资避险策略”,可 以说为本书做了一个很明确的注脚,揭示了本书的主题思想。这本书字数不多,译成中文也就是13万字,但是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却相当重要,它与本杰明·格 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相得益彰,是《聪明的投资者》的补充和延伸。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价值投资的方略。

为什么卡拉曼会写这么一本书呢?这是因为卡拉曼亲眼目睹了许多投资者尽管 其投资方法种类繁杂,但这些方法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为他们长期成功提供帮助,更多的情况下只有可观的损失。更要命的是,许多方法缺乏前后一致性,更像是 投机的变种,或者更彻底地说就是赌博。许多人常常被快速而容易的收益所诱惑,但是最终却都成为华尔街时尚的牺牲品。因此卡拉曼写作本书目的就是:

1、指出了投资者所面对的种种陷阱,通过指出这些错误之处,使得投资者能够避免采取这些失败的投资策略。

2、介绍了价值投资哲学,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交易的价格在其内在价值的适度折价时买入,才能够让投资者在承担有限下降风险的同时,提供丰厚的回报。

3、展示了价值投资理念,说明其背后蕴含的逻辑性,揭示了为什么只有价值投资能成功,而其他的方法却都失败了的原因。

但是,卡拉曼认为,他的真实的意图还在于,他被许多不理性的,不自律的投 资人所遭受的灾难性的后果所深深地刺痛。如果他能够劝说其中的一些人放弃危险的投资策略,采用那些早已被设计好的能够保全他们辛苦钱的方法,那么,他将感 到非常的满足。如果他能对投资者的行为有所触动,那么他将心甘情愿地在他自己的投资绩效上适当地减去几分。

当然,无论如何,单凭这本书不可能将任何人转变成为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因 为价值投资毕竟还需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遵守非同一般的严格纪律以及拥有长期的投资视角。这本书肯定无法提供一个确保成功的神奇公式——实际上世界上也根 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公式。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和能够为成为价值投资者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最终可能只有一小部分拥有较强心理素质的人才能胜出。但是,如果 仔细领会书中的内容,那么这本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只需冒着有限的风险而获得投资成功的可能性。这应该就是理性投资者期望得到的全部。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将 本书视为一本如何思考投资的书,因为成功的关键是理解规则背后的基本原理,依计行事事事能成,不照章办理则四处碰壁。 

综观整个华尔街——其他市场与华尔街也相差无几,从许多方面看,更像一个 赌场。大多数基金经理以疯狂的短线交易来对待他们本应该长期投资的证券,他们彻底忽略了公司基本面,在完全忽视证券内在价值的情况下将证券价格抛压到远离 其价值的地步。他们都做着同样的事,但却企图希望胜出对手。他们完全不顾市场环境,只是将股票作为一张纸牌买进卖出,执着地依靠一个或几个公式来追求成 功,但不幸的是数学等式或计算机程序却无法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投资。赚取快钱的冲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许多人发现要做到与众不同真是太难了。   

因此,投资者最终必须为自己选择立场,正确的选择对投资者而言是显而易见 的。这种选择就是人所共知的基本面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认为股票是它们所代表的企业所有权的凭证。也就是卡拉曼所推荐的基本面分析的一个分支,名曰“价值投 资”。价值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先确定某个证券的内在价值,然后以这个价值的适当折价买进。事情就是那么简单。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始终保持不可缺少的耐心和 纪律,只有当价格变得有吸引力时才买进,而情况相反时就卖出,坚决避免卷入那种吞噬市场人士的追逐短期业绩的狂热之中。与大多数市场人士不同,价值投资者 第一目标是保证资金安全。为了避免未来较大的损失,他们会寻找安全边际,以便为不准确、坏运气,或者是逻辑上的错误留下缓冲地带。由于估值是一项非精确的 艺术,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价值投资者也是人,难免会犯错,所以安全边际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固守安全边际的理念是区分价值投资者和那些不关心损失的投资者的 试金石。由于价值投资者总是关注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总是忽略市场的波动,因此他们无需预测市场未来变动的分析。请注意,一个人如果总是预测市场未 来的变动方向,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价值投资者。

卡拉曼认为,当证券价格在稳定地上升时,价值方法通常会变成累赘;那些失宠的股票其涨幅要小于那些大众情人。当市场从估值充分偏向过分高 估的时候,价值投资者又会因为卖出太早而陷入尴尬的境地。不过,价值投资者买入的黄金时间往往是市场下跌的时候。那时,下跌的风险已经释放,而其他投资者 正在担忧之中,他们那些过度乐观的产物现在几乎无一幸免。这时,价值投资者则能够以安全边际作为避免巨大损失的护身符,勇敢地进入下跌的市场,大胆投资, 在他人的恐惧中贪婪。能够预测未来的投资者本来应该在市场即将启动时满仓,甚至是借钱买入,而在市场即将下跌时,及时撤出,但实际上这样的投资者却极少。 更不幸的是,这些声称能够预测市场走向的投资者,卡拉曼几十年来却一个也没见到过。正因为卡拉曼自认为无法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因此他只能接受劝告,从事 价值投资,这是一种在所有投资环境都是安全的和成功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的戒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很显然,对多数投资人而言它太难了以至于无法掌握和坚 持。巴菲特就曾经说过,价值投资不是一个在一段时间里让人逐渐学习和采纳的理念。要么立即领会并马上付诸实施,要么永远无法真正学会。

赛思·卡拉曼说,他很幸运地在开始个人的投资生涯时,能师从最成功的投资 者中的两位大师学习价值投资:一位是共同股权公司的迈克尔·普林斯,另一位则是马克思·L·海涅。当他与普林斯和海涅一起工作,接触到这不可思议的瑰宝 时,他才明白,同价值投资的简单但是明白无误地逻辑性相比,他原先的投资显得多么天真幼稚。有趣的是,他觉得,一旦他采用了价值投资的策略,那么就会感到 其他的投资行为都会变得如同赌博一般,这就有点像查理·芒格常说的“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所有的问题都看起来像一个钉子”的意味了,对此我其实深有同 感。但不管如何,价值投资是一种刺激的和挑战智力的,动态变化的,同时也是有财务回报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投资一些时间,去充分理解书中的内容,肯定是 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就我自己而言,能够读到《安全边际——有思想投资者的价值投资避险策略》这本书,实在是三生有幸,其重要性就是如此。

 

——再读赛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在《安全边际》中,赛思·卡拉曼阐述三个重大问题,这三个问题组成了文章的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多数投资者会在哪里跌倒”、第二部分“价值投资哲学”与第三部分“价值投资过程”。

在 “多数投资者会在哪里跌倒” 这一部分中,卡拉曼所谈的问题几乎都是投资与投机的区别,这一点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中开始所谈的内容高度一致。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 者》一开始就明确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投资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和满意的投资回报。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机性的。”而卡拉曼在《安全 边际》开头第一句则引用了马克·吐温的名言:一个人的一生在两种情况下不应该投机,当他输不起的时候,当他输得起的时候。第二句,卡拉曼指出,“正是由于 如此,理解投资和投机之间的区别是取得投资成功的第一步。” 对于投资与投机的区分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被提到了“第一步”的位置,这不由我不为之深思。

卡拉曼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因为股票代表的是相应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从长远来看,证券价格趋向于反映相应企业的基本面,因此投资者至少 可以期望三个方式的获利:1、企业营运所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这将反映在更高的股利和分配的股息上;2、其他投资者愿意以更高的比率(市净率或市盈率)来购 买股票,这反映在更高的股价上;3、通过缩小股票价格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差距。

但是投机者却是根据预测证券价格下一步会上涨还是下跌,并以此来买卖证券。他们对于价格的未来走向预测不是基于基本面,而是试图揣摩其他 人买卖的行为。他们大多将证券看做可以反复易手的纸张,总是被预测股价走势所困扰,对未来市场走向做出狂乱的推测。投机给人一种快速获得财富的前景,如果 他们能迅速致富,那么为什么还要慢慢变富呢?因此,投机者总是追随大流,而不是逆流。

不过,卡拉曼说,如何区分投资者还是投机者实际上非常困难,因为投资者和投机者持有的标的有时也是一样的,当然其含义却完全不同:投资者 持有的投资品可以为投资者带来现金流,而投机者只能依赖于变化无常的市场。格雷厄姆认为,之所以难以区分投资与投机,是因为人们缺乏区分的标准。交易方 式、交易对象、持有时间长短这些因素在本质上均没有触及投资与投机的核心特征。对于这两者本质的区别就是: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的基础上,而投机则是建 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想之上。两者的关键在于对股价的看法不同,投资者寻求合理的价格购买股票,而投机者试图在股价的波动中获利。

根据格雷厄姆“市场先生”的理论。市场经常是无效率的,并且经常会失去理性,时而乐观,时而悲观。但是价值投资者必须总是不情绪化,并能 利用其他人的贪婪和恐惧为自己服务。由于他们对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充满信心,因此对市场力量的反应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适当的理智。投资者看待市场和价格波 动的方式是决定他们最终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

卡拉曼警告说,不要混淆股市中真正的成功投资与它的表象。一只股票的上涨并不意味着其企业一定运作良好,也不代表价格的上涨有相应的内在 价值提升为理由。同样,股价下跌也并不一定反映企业发展发生逆转或者其内在价值发生消退。菲利普·费雪也说过,股票价格的任何短时涨跌,和公司实际正在经 历的任何事情都无关,它只和“金融圈”对这只股票的评价相关。卡拉曼的这个警告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很多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实际上做的是投机行为,但自 己却浑然不知。因此投资者必须抵抗大众追涨杀跌的趋势,投资者不能忽视市场,但必须独立思考,并不随市场左右。如果投资者始终以价值和价格作为判断的依 据,而不是仅仅是价格,那么投资者就具备了价值投资的基本素质。而如果将市场先生作为指导或评价投资的重要标准,那实际做的,就是投机行为。

 失败的投资者容易受到情绪的控制,他们对市场波动的反应不是理智和冷静,而是贪婪和恐惧。他们将股市作为不劳而获的挣钱机 器,而不是资本金合理的回报。任何人都会喜欢快捷而容易的赢利,不劳而获的期望煽动起投资者贪婪的欲望。贪婪使得很多投资者通过寻找捷径来取得投资成功。 最终,贪婪会让投资者的焦点从取得长期投资目标转向短期投机,但是结果经常招致失败。所以,格雷厄姆忠告我们,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 如果投资者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受市场情绪所左右,即使他具有高超的分析能力,也很难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

卡拉曼指出,有时候极度的贪婪会使得市场参与者提出新时代思维来证明买入或持有估值过高的证券是合理的,并总是寻找理由来证明“这一次与 过往完全不同”。当现实被扭曲后,投资者的行为就会失控到极点,所有保守的假设都会被重新审视和修改,以便于证明越涨越高的股价是合理的,于是疯狂接踵而 来。在短期内,投资者试图抵抗市场这种疯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参与者都能挣很多钱,至少账面上看是这样。等到市场最终认识到趋势的不可持续,疯狂的市场马 上就会演变成恐慌性的灾难,贪婪开始让路给恐惧,投资者可能损失惨重。约翰·邓普顿也曾说过:在英语里面,“这一次有所不同”可能是最昂贵的一组单词,每 一次听到人们这么欢呼,结果全部都是一样。所以,如果我们一旦听到所投资的市场欢呼自己国家景气高涨,已经跟以前“有所不同”的时候,就可以毫不犹豫抛光 所有股票了。

防止出现亏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永远不要承担任何风险。 实际上不要亏损的含义是经过几年后,投资组合的本金不应出现明显的亏损。这里刚好阐释巴菲特所说的投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亏钱,第二原则就是永远不要忘记 第一点”的深刻含义。避免损失是确保能长期获利的最稳妥的方法。许多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能高回报,但卡拉曼认为:我的观点恰好相反,风险规避才是取得长期 投资成功中唯一最重要的元素。并且,如果你想成为价值投资者中的一员,那么规避损失必须成为投资哲学中的基石。

我觉得,在今天创业板市盈率高达100多倍的时候,读到这个章节特别具有现实的意义。

 

——三读赛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卡拉曼在《安全边际》中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 没有人知道经济将是萎缩还是增长,通胀率、利率以及股价将是上涨还是下跌。因此那些试图避免损失的投资者必须让自己在各种情况下存活下来,直至实现繁荣。 投资者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非常剧烈,因此投资者必须为黑天鹅的到来做好准备。

投资者都可能犯错,如同河水漫过堤岸。投资者如果要为自己的投资设定具体 的回报率目标,那将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设定目标并不会对实现目标提供任何帮助。更何况投资者无法通过更努力的思考或工作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更高的回报。投资 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遵从一种始终受到纪律约束的严格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获得回报。投资者设定具体回报率目标只会使目光更多关注到上涨的潜力上, 从而忽略了风险。相反,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对风险设定目标,而不是回报率。

价值投资必须对潜在价值进行保守的分析,而且只有在价格较潜在价值足够低 时才购买的这种必不可少的纪律和耐心结合在一起。价值投资者在寻找便宜货时需严格遵守纪律,这让价值投资法看起来非常像是一种风险规避法。价值投资者最大 的挑战就是保持这种所需的纪律。成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往往意味着与众不同、挑战传统智慧,并反对时下流行的投资风,所以它是一项非常孤独的任务。

当投资者没有迫于压力过早投资时,所取得的成绩是最理想的。在恐慌性的市 场中,被低估的证券往往会很多,而且低估程度也越来越大,但是投资者必须仔细从这些便宜货中找到最吸引人的投资机会。而在牛市中,低估证券会越发稀少,价 值投资者则必须严守纪律,以保证价值评估过程的完整性,并限制所支付的价格。实际上所谓“安全边际”就是以保守的态度评估企业内在价值,并将其与市场价格 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这一差距的大小。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那里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并视为价值投资的“基石”。

卡拉曼认为,确认企业内在价值是很困难的,并且不会一成不变。宏观经济和 行业竞争等因素都会改变企业的潜在价值。尤其当企业价值持续下降的可能性,那就是插在价值投资心脏上的匕首。因此投资者应该对企业价值可能出现的下跌感到 担忧,而不是对股价的下跌担忧。下跌的市场对价值投资是一种真正的考验。在下跌过程中,有三种反应可能是有效的:1、投资者总是给予保守的评估,并对最糟 糕情况下的清算价值以及其他方法予以重视。2、对通缩感到担忧的投资者可以要求获得更多的安全边际折扣。3、资产贬值前景提升了投资时间和能实现潜在价值 的催化剂的重要性。

投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投资者需要安全边际,这允许人们犯错。当 遇到霉运或者是复杂难以预测的世界出现极其剧烈波动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获得安全边际。按照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说法就是,“安全边际总是依赖于所支付的价 格。”有四种投资者不可能找到安全边际:把股票看成是可以交易的纸张的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满仓的投资者,跟随市场趋势和潮流以及那些购买华尔街上的保险 业或者金融市场创新工具,进行杠杆交易的投资者,他们通常只会获得危险的边际。

包括沃伦·巴菲特在内的一些非常成功的投资者认为,无形资产价值,如广播 执照、软饮料配方,可以在无需进行投资以维持其价值的情况下继续增长,并且最终这些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所有现金流都是自由现金流。但是卡拉曼相信无形资产遇 到的问题是,它们的安全边际有限或根本没有。相反,对有形资产的评估将更加准确,它可以为投资者防止出现亏损提供更多的保护。投资者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安 全边际呢?那就是,以大幅低于潜在价值的打折进行购买,以及更看重有形资产而不是无形资产。

价值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无需非常高预期的支持,相 反,他们通常不会为如此之高的预期而欢呼,他们甚至干脆忽略了这些预期。价值投资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能在整个市场下跌时期取得优异的表现。无论如何,只要 市场没有将基本面价值完全反映到价格中,投资者就能获得高安全边际。投资者无需对股价的下跌而恐惧,如果投资者重新将注意力放到这些企业拥有的优势,而非 他们的困难上时,价格就会上涨,当基本面得到改善时,投资者不仅能从业绩提高中获益,也可以从这些证券的估值上升中获利。

只有市场大幅下跌时,才有可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较多的机会,因为恐慌性的 下跌市场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了当前的困难上,并将短时期——这个短时期也许是数年,甚至长达10年——的困难推广至未来。一旦趋势扭转过来,价值 投资者就能从业绩回升以及估值恢复双重好处中获利。而在一般的上升市场周期中,价值投资者试图找到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是非常困难的。价值投资的一个中 心原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价值总是趋向于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或者股东们最终认识到这一价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未来股价将与潜在价值一致,一些 证券的价格总是会偏离潜在价值,造成证券价值偏离潜在价值的许多因素都是暂时性的。预计长期内证券的价格将朝潜在价值移动。因此只要价值投资者能够持有足 够长的一个时期,最终都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所以他们应该无需关注市场短期的波动。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难就难在遵守纪律,要有耐心和判断力。投资者需要遵守纪律以避免许多扔过来的毫无吸引力的投球,耐心等待合适的投球,并判断该何时击球。只有这样,价值投资才会在下跌的市场中闪闪发光。

 

——四读塞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谨以此文献给2010年。

 在我读过的许多经典的价值投资著作中,似乎只有卡拉曼用了整整一个部分集中阐述价值投资哲学,并且这一部分就题为“价值投资 哲学”。卡拉曼指出,价值投资哲学包含了三个要素:1、价值投资是“自下而上的策略”;2、价值投资追求的是绝对表现,而不是相对表现;3、价值投资是一 种风险规避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要素,价值投资是自下而上的策略。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策略,就是 投资者依靠个股筛选的投资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投资者每次对一个单独的投资机会进行基本面分析,他们最为关注的是个别公司的表现和治理,他们一个个地寻找 便宜的证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基本面。实际上自下而上的是一种简单的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对企业没有任何预测。这一策略可以被精确地描述成 “买入便宜货,然后等着”。但是投资者必须学会评估价值以在看到时知道遇到了便宜货。然后必须要有耐心,并且遵守纪律,直至等到便宜货的出现买入并且满 仓,而无需考虑市场当前的走向或者自己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对此沃伦·巴菲特有一段精彩的谈话:“只看到目前经济状况就决定是否买卖股票是十分不明智的做 法。你得着眼长期来考虑特定时期中你投资的股票价值。所谓的‘下周’没什么意义,因为下周实在是太近了。重要的是,要对你投资的行业有着正确的长期预计并 且做出评估,不然你就总是和糟糕的经济或者低迷的市场作伴了。我在买下伯林顿的时候,我才不在乎是不是在下周、下个月或者明年会出现一波购车热。这样的时 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做一些事情。等待是愚蠢的。我写过这样的文章。如果你一定要等到你看到知更鸟的时候,春天都结束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则是通过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和行业公司 前景,分析其他投资者将会有何反应,来决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何种品种的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必须信息判断预测准确,而且要快。否则其他人可能捷足先 登,通过买入和卖出使价格反映出预期中的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消灭后来者的盈利潜能。很多职业投资者都选择自上而下的策略。只是这种策略不仅有相当的难 度,而且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同时每个步骤都可能出错。比如你能正确判断出世界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稳定吗?德国统一对德国利率以及德国马克是利多还是利 空?等等。因此采用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往往面临着让人望而却步的艰难任务。在这场游戏中,只有当有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时,才能获胜。很显然,只有具有高超 洞察力的少数人才会取得最好的成绩。所以这是一场比谁更聪明的游戏。采用这种策略没有安全边际,因为他们并不以价值为购买依据,而是依据一种概念、主题或 者趋势。而采用自下而上的投资者则能够简单、准确地确定他们正在押注什么。他们面对的不确定因素有限:这家企业潜在价值有多少?这种潜在价值是否能持续至 股东从潜在价值的实现中获益?价格与价值之间缺口缩小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鉴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潜在的风险和回报是什么?

关于第二个要素,价值投资者总是追求绝对回报,而不太关注短期内投资的相 对回报。他们只关心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而不是把自己的投资回报与整个市场或者其他投资者相比有怎样的表现。通过买入低估的证券,然后当价格越来越 体现价值的时候卖出以获得出色的绝对回报,这才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情。以绝对表现为中心的投资者通常眼光看得更远。而追求相对表现的投资者,比如大多数基 金经理,一般不愿也没有能力忍受长期表现不佳,因此他们会投资当前流行的证券。如果不这样做,他的短期业绩会面临着危险。而以绝对表现为中心的投资者更喜 欢那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开花结果并且风险更小、被市场遗弃的证券。以相对表现为中心的投资者通常会选择在任何时候都满仓投资,因为持有现金可能会让他们的表 现落后于正在上升的市场。卡拉曼的这种论断是很有道理的,以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为例,伯克希尔公司自1965年以来,最好的年度是1976年,其收益率 也不过59.3%;除去2008年是44年来“最糟糕的一年”外,还有最差的一年是1999年,指数上涨了2.1%,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收益率仅0.5%。 如果以单个年度与那些追求相对表现的投资者相比,那么巴菲特肯定落后于他们。然而由于巴菲特长期以来极为注重绝对表现,这就使得它的年均收益率非常出色地 保持在20%以上,从而造就了伯克希尔股东们的巨大财富,这是那些追求相对表现的投资者永远也无法比拟的,虽然他们有时候一年的收益可能高达200%或 300%以上。以绝对表现为中心的投资者当找不到便宜货的时候,他们就持有大量的现金,绝不轻举妄动。巴菲特这样说,“持有足够的现金能令我感到舒服,不 会在睡觉的时候感到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喜欢将现金作为一种投资。长期内现金是无利可图的投资。但你总要有足够的现金,以避免别人可以决定你的未来。”

关于第三个要素,价值投资是一种风险规避的方法。卡拉曼认为,市场很多时 候都是无效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观点是错误的,高风险有时候并不会带来高回报。同样,低风险有时候会带来高回报。因为许多投资者不考虑投资的基本面,所以他 们就把价格波动看成是巨大的风险,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这种波动与永久性价值损伤风险不同,只有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才会成为投资者的风险。事实上投资者应 该预期到价格出现波动,如果无法忍受些许的波动,那么他们就不应该投资证券。以打折价购买了具有稳定价值的证券的投资者,长期而言,这种价格的波动不会有 多大的影响,因为价值终将反映在证券的价格当中。对此本杰明·格雷厄姆也说过,股票,特别是物有所值的股票,它的下跌并不一定给投资者造成什么损失,相反 地,它可以让投资者以更低的价格买进,从而摊低持股的成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实上长期投资的价格走向与受到市场影响的短期价格走向正好相反。短期内价 格的下跌实际上增加了长期投资者的回报。当然在非常时期,短期价格波动确实会给投资者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需要急着卖出证券的持有者。而要成为成功投资者 的秘诀就是,当他们想卖出的时候就卖出,而不是当他们不得不卖出的时候卖出。长期投资者对短期内的价格波动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的 “市场先生”。只有市场先生能够创造出非常诱人的买入和卖出机会。如果我们持有现金,就能利用这个机会。但是如果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也满仓,那么投资组合的 价值则必然会下跌,就会严厉地剥夺了从更低的买入价格中获利的机会。

价值投资者的主要目标是避免亏钱,就像巴菲特所说的,第一是避免亏钱,第二应该记住第一。卡拉曼认为,价值投资哲学的这三个要素让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据卡拉曼所知,自下而上的策略、通过基本面分析寻找一只低风险的便宜货是避免亏钱最可靠的方法。

 

——五读塞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对于那些总想给自己的投资给出一个精确的评估的投资者而言,卡拉曼认为,实际上我们无法对企业给出精确的评估,价值只是一个范围,而不是 具体的价值。账面价值、收益和现金流等仅仅是给那些分析师和会计师们做出最好的猜测而已,它无法反映出一家企业的经济价值,因此预测出来的结果也是不精确 的,如同我们对自己的房子估价无法精确一样。企业价值不仅难以精确衡量,而且它会随着时间推移、宏观微观经济波动而改变。尽管投资者无法在某个时刻明确判 断企业价值,但还得时刻重估自己对企业价值的预测,以体现所有那些可能会给自己的评估带来影响的已知因素。就这一点来说,卡拉曼将企业价值评估直接定义为 “艺术”,可见评估并非一门严谨的科学无疑,它更多的是取决于投资者个人的经验、知识甚至直觉。

卡拉曼指出,任何想精确评估企业价值的尝试都将带来不准确的评估结果,这一点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观点相符,格雷厄姆早就知道精确定位企 业和代表了企业部分所有权的权益证券的价值有多么困难,他在《证券分析》中就曾说过,“证券分析并不是未来精确决定某种证券的内在价值,证券分析的目的仅 仅是确定价值是否足够支持购买一种债券或者股票——或者价值是否大幅高于或者低于市场上的价格,对内在价值粗略和大致的衡量就可能足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了。”事实上,格雷厄姆通常只是计算每股的营运资金净额,即粗略地估测其清算价值。他使用这种方法表明,他自己也无法更精确地确定一家企业的价值。

对于正确评估企业的困难,并不是都没有解决的办法。卡拉曼说,也有一个办法,投资者只需知道市场对公司发行股票时给出的预期范围就可以 了。投资者意见分歧是市场存在的根本。如果可以精确评估证券的价值,市场上的意见分歧将消失,而价格波动也会少了很多,交易活动也将随之减少。而要想成为 一名价值投资者,就必须以低于潜在价值贴现价格购买证券。对于每一项价值投资机会的分析都始于对企业价值的评估。

卡拉曼认为,有三种价值投资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是有用的:第一种是对连续经营价值的分析,也就是净现值NPV法,即计算企业未来可能产生 的全部现金流的贴现值。第二种是清算价值法,即考虑企业每项资产的最高估价,不管是否破产。第三种是股市价值法,即通过预测一家企业分拆后在股市上以何种 价格进行交易,并以此来作为评估价值标准。

关于第一种评估方法。当未来现金流很好预测,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贴现率时,净现值NPV法就会是最准确和最精确的评估法之一。可是不幸的 是,未来现金流通常情况下不仅是不确定的,而且经常是高度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对贴现率的选择可能是武断的,这就让这种方法成为一种不精确的分析法,成为 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对于那些成长型的企业而言,其年成长率的预期,即使出现微小的差异也会给价值评估带来巨大的影响。投资者通常都希望购买成长股,由于对其 暂时性的业绩做过分乐观的预期,往往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因此投资者切忌陷入盲目的自信,或对成长股给予太高的预期。对此,沃伦·巴菲特早就指出,“对投资 者而言,以过高的价格购买一家优秀的企业可以抵消未来10年该企业良好的发展所带来的效果。”当然,一些来源有更高的可预测性,例如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收益 增长要确定的多,较之消费习惯的改变,如喝白酒的人改喝啤酒,这样的企业收益增长的稳定性会确定得多。总的来说,找到可能让企业收益增长的来源,较预测最 终企业收益将增长多少以及这些来源会如何影响利润要简单的多。

由于贴现率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很多时候,投资者会在低利率周期中给予太低的贴现率,而实际上利率周期总是波动的,投资者不应该将某个特定 时期的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没有一个正确的单一的贴现率,也没有一个精确的选择方法。投资者往往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许多投资者,包括我自己在内,会很自 然地使用10%作为适用于一切投资的贴现率,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投资的本质。10%是一个奇妙的整数,方便记忆,也易于使用,但不是一个 很好的选择。总的说来,即便贴现率也应以保守态度为主。较高的贴现率,例如10%-12%的贴现率将会更安全一些,有些著名的投资者甚至选择了15%的贴 现率。据说巴菲特就喜欢使用10%的贴现率,这是因为在他的眼中贴现率就是无风险利率。而无风险利率就是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虽然如此,对于巴菲特而言, 保证内在价值的准确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优秀企业,能够保证现金流量的稳定和增加,这是计算内在价值的关键;二是能力圈,坚持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只做自 己理解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模糊的精确”。如果巴菲特是这样考虑问题的,我们把10%作为贴现率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通过预测不可预测的事情来进行分析?唯一的答案就是保持保守立场,因为所有的预测者都会出现错误,而且有时会错得十分 严重。乐观的预测往往会让投资者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诸事正确才能确保盈利,否则就可能蒙受持续的亏损。因此投资者只做保守的预测,然后只以大幅低于 根据保守预测做出的价值评估的价格购买证券。投资者必须记住,不要期望在每项投资中都做得很好,也不要期望自己能够预测每只股票的价值。虽然有无法进行评 估的企业,但许多企业确是可以评估的。仅在自己知道的领域内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会较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优势,虽然这可能有些难度。但这符合巴菲特的能力圈问 题。

 

——六读赛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卡拉曼认为,投资过程的第一步,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哪里寻找投 资的机会。好的投资机会不仅稀少,而且很有价值,但是必须刻苦钻研才能找到,因为它不会放在你的眼前,也不会凭空出现。投资者不应当认为,仅仅通过浏览分 析师们的建议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有时会大量出现诱人的投资机会,那时唯一缺少的就是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但多数时候更加缺乏的是诱人的投 资机会。价值投资可以围绕一系列特定的投资缝隙,归纳起来有三类:以低于拆卖价值或者清算价值的打折交易的证券,与回报率有关的情形,比如风险套利,以及 资产转换时所产生的机会,比如陷入财务困境和破产的证券、企业重组等。

对待便宜货的态度应该是审查、审查再审查,看看是否存在缺陷。非理性或者 冷漠的卖出行为会让价格变得很便宜,但价格这么便宜可能与其基本面有关。也许这家公司背负着债务,或者正陷入法律纠纷,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当能够清晰 地辨别出造成低估的原因时,它可以成为一项很好的投资。许多诱人的投资机会来自市场的无效,也就是说信息尚未散播开来,或者是供需出现短暂的失衡状态。

 价值投资从本质上看,就是逆向投资。不受欢迎的证券可能被低估,而深受欢迎的股票则几乎永远不会被低估。那么,如果价值投资 不太可能出现在那些正被人群所购买的证券中,那么价值可能会出现在哪儿呢?卡拉曼认为,当遭到抛售、无人察觉或者被人忽视的时候,价值就会出现。当人们正 在卖出一种证券时,其价格可能会下跌至远远超过合理的水平。同样,被人们忽视、身份低微或者刚刚出现的证券可能也是低估的,或者变成被低估。

投资者可能很难成为逆向投资者,因为他们永远也无法肯定自己是否正确,以 及何时能证实自己是正确的。因为要同人群对着干,逆向投资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几乎都是错的。而且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蒙受帐面上的亏损。然而,跟着人群一起操作 的那些人几乎总在开始的一段时期内是正确的。逆向投资者不仅仅在最初的时候是错的,同其他人相比,他们甚至有可能有着更高的出错率,且错误维持的时间可能 更长。因为市场趋势能够让价格脱离价值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逆向思维并不是总能给投资者带来帮助,当广为接受的观点不会对手上的证券 带来影响时,无法从逆流而上的行为中获得任何好处。但是,当主流意见的确影响到结果或者概率时,逆向思维就能派上用场了。例如当人们在1990年代初蜂拥 买入家庭医疗保健股时,这类股票价格被大大推高,因而也降低了回报,此时多数人已经改变了风险/回报比率,但却沉溺其中毫无察觉。而当多数投资者在 1983年忽视和评击Nabisco公司时,公司股价低于其他优秀企业股价时,风险/回报比率就变得更加有利了,从而为逆向投资者创造买入的时机。

对于逆向投资,一些著名的投资家有着精辟的论述。约翰·内夫这样说:“价 值投资就是买入后承受阵痛”,那种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买入后等待成功收获的想法是何等幼稚。逆着主流大众的思维有时候会让投资者陷入非常尴尬的困境。约翰· 邓普顿认为,正确的买入时间是悲观情绪最严重的时刻,那样的话,大部分的问题都可能被解决。当然,逆潮流而行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尤其在最黑暗的时刻。但 是如果我随潮流的话,我也会得到别人同样的结果。而查理·芒格则指出,逆向思维总是有益的,但你成功的关键,并不是你逆着大众思考,也不在于其他人是否赞 同你的观点,而是在于你的推理是否正确,推理所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

价值投资者需要多少的研究与分析才够?一些投资者坚持试图获得所有与自己 即将进行投资有关的信息,并对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会对行业和企业竞争情况进行研究,与前雇员、行业咨询人士以及分析师进行沟通交流,并了解公司高级 管理层,并对公司过往历史财务数据进行研究。这样勤奋的研究值得赞赏,但这种做法存在两个不足。第一,投资者不管如何努力,总会有一些信息被漏掉,因此投 资者必须学会适应信息的不充分。第二,即使投资者能够知道所有与某项投资相关的信息,也并不一定能够从中获益。

卡拉曼的这个看法似乎让人非常迷惑:如果如此努力研究和竭力获得全部信息 还不能保证投资的成功,那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做呢?“这并不是说基本面分析没有用,但信息通常遵循80/20原则:最初80%的信息可以在最初所花的 20%时间内获得。商业信息很容易出现变化,试图收集所有信息只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

通常情况下,高不确定性经常伴随着低价格。但是,当不确定性逐步消除的时候,价格可能也已经涨上去了。卡拉曼观察到,在没有获得所有信息 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投资决定常常能让投资者获利,同时承担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也常常能让投资者获得回报。这就是说,尽管价值投资者可能未能掌握最后尚未得 到答复的答案,但低价格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边际。而其他投资者可能因为研究这些剩余的旁枝末节而错过低价买入的机会。

卡拉曼这样思考很有意思,许多投资者总是千方百计试图获取所有有关的信息,从而掌握所有的答案。如果真的能够这样的话,那是一种什么情形 呢?那他就成为“拉普拉斯恶魔”了。皮埃尔-拉普拉斯,这位18世纪的数学家,他曾写了一段有名的话:“假如存在某种智能,拥有浩瀚的无上智慧——窥知推 动自然的原始力量,通晓世间万物的瞬间状态,并精于分析无穷的信息,那么,从星体到微粒,这世上就没有什么不能确定,未来和过去都尽收眼底。”换言之,既 然拉普拉斯相信宇宙是事先决定好的,他便假设如果有个人能通晓所有的物理法则,确知一瞬间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那这个人就会知道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并得以完美预测未来。后来,科学家就用“拉普拉斯恶魔”这个名称来形容无所不知的智者——能看见过去,能预知未来。当然,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虽然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不必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分析了。卡拉曼指出,无论如何,就像在工厂没有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时优秀的销售团队无法取得成功一样。如果不能持续进行高质量的研究,一项投资计划就不会取得长期的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1

討論:好企業與安全邊際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a3.html

漢尼拔

1、本文作者基本上是在主觀斷章節取而下結論

2、安全邊際本身就包括兩方面:
 
   A、價格與內在價值的缺口(這裡指內在價值維持不變)
 
   B、內在價值不斷的提升,將過高的市價泡泡擠壓後動態的缺口
至於格與巴之間安全邊際的不同理解,這正是A、B兩點的不同源點的不同路徑。
3、內在價值,也有兩部份:
 
     A、帳面上的、可以看得到、可以量化的,有形資產
 
     B、不在帳面上的、無形的,對內在價值卻具有提升和加強的,即:無形的核心競爭力諸多因素
以上兩部分,共同構成了巴菲特如今的內在價值

4、安全邊際打幾折是一個個人理解上度的差別,能說5折買入就安全邊際,8折買入就沒有安全邊際?最終要看你看的是什麼公司!
格與菲區別在於:
1、格假設企業即將結束經營,以靜態清算的態度來評估企企的有形價值與市價的缺口來決定買賣。
2、菲則假設優秀公司經營的持續性,以動態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來決定買賣。

 

 

新浪網友

投資的精髓就是保守,而不是憧憬。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優先股投資、商品、期貨、外匯、套利的投資,每種投資類型都要堅持一定的安全性,安全邊際是其中最核心的。
股票投資只是投資類型的一種,而且股票投資還可以分成很多類型,每種類型又取決於具體的條件。08年巴老重金介入高盛、通用電氣,但對這類行業他可不是投 資於普通股,而是直接從一級市場拿到的可轉換優先股,同樣,他08年3.6億美元投資哈雷摩托,也不是普通股而是優先股,既然看好,為什麼不搞普通股?因 為他更看重安全性,更看重確定性
安全邊際,是真正的投資區別於其他操作的唯一特徵,真正的投資是比較價格與價值,並相信所付出的價格比得到的價值少得多。

 

谷運兵

原始的「安全邊際」只是價格足夠低就好。隨著老巴等人不斷的實踐,又補充了:自己瞭解的商業模式(當然,最喜歡的是有護城河的),信得過的管理層等等。這 些補充的東西其核心仍然是「安全邊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確認為新的支點。價值投資的核心就是在價格低於價值並有一定折扣時買入,等待它高於價值一定幅度 時賣出。核心技術就是如何判斷其價值,否則就不能知道是否低估或高估!成長或趨勢都不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所要關注的!正因為本人沒法瞭解企業,也喜歡選時, 所以本人自認為當不了價值投資者。

 

如心

其實只要系統的來看待這個問題就好了。
狹義的安全邊際可能是指價格低於內在價值。而廣義的安全邊際應該包括公司,產品,盈利模式,成長空間等等,當然也包括價格。應該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範疇,只有這樣才可能有芒格說的合奏效應,否則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怪圈。
正如同大家都在讚賞喬丹的得分能力,尤其是絕殺的本領,卻忽略了他在籃板,搶斷,助攻等方面的優異表現。似乎用「全能」這個詞更能表達對喬丹的描述。
建議大家讀讀司馬遷的《貨殖列傳》,這個是我認為迄今為止最好的生意經,當然也是所謂的價值投資的最好讀物。

 

做多中華

書作者不必擔心國內「價值投資者」會將安全邊際看成是巴菲特的精髓,因為他們當前沒幾個會將安全邊際當回事,恐怕只把安全邊際放在第八層塔裡。反而應該擔心他們一個勁兒只強調「公司」。
另,強調安全邊際主要是指買入價格,並不包含價格大幅升高了就要賣掉。
另,股票背後是公司、市場先生、安全邊際,這三原則是個有機體,沒有重要性次序(頂多就是安全邊際有了新內涵)。找到好公司,在附合安全邊際時買入,忽略 市場先生的干擾;或者是,找到好公司,利用市場先生極端情緒下提供買入的安全邊際。我們不能後視鏡地看到目前升起來的牛股,都是因為公司穩定持續成長帶來 的,就判定好公司比安全邊際更重要。因為既然書作者認同買股票就是買生意,在開展一項生意前,就不能只將生意的前景和確定性放在第一位,而將生意的成本放 在第三位。
多數價值投資人只強調公司不強調安全邊際,可能是從後視鏡中,看到的只是「成長」,覺得安全邊際貢獻的利潤不大。但投資立足於當下(是眼前,而不是後視鏡),就離不開價值與價格的衡量,頂多就是將價值的內涵按芒格說的拓寬一些。
另,如果某投資者把安全邊際放在投資重中之重的位置,邏輯上不正正是早已將「股票當作細小的商業部分」作為基石了麼。他正正是認同了股票背後是公司,才會那麼看重購買公司時的安全邊際。所以我們不必懷疑注重安全邊際的人是不是忽略了第一層。

 

花都巴菲特

不能只取其一,優秀的企業和安全邊際是兩者缺一不可,都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單獨說哪一個是精髓就是把兩者隔開來看待
投資首先當然是選優秀企業,然後再去關注價格,等到有安全邊際時候介入,至於安全邊際的大小根據基本面的優秀程度給以不同標準,非週期有經濟護城河高速成長確定的企業可以用合理價格買入,有不確定性弱週期性的優秀企業要給以相對大一點的安全邊際買入
但是現在國內的風潮卻是只關注優秀非週期企業,但忽略安全邊際,如果把眼光放長遠,高估很多的價格買入優秀成長企業收益也不一定高,甚至虧損,蘇寧 
茅台 白藥微軟 可樂只是無數企業中的幾個,2000年買入可樂 微軟的現在還在虧損,高成長不是必然的,透支了未來數年的成長後等待的很可能只是戴維斯雙殺
只關注安全邊際而不把優秀企業基本面作為第一關的過濾器,會買到煙屁股,同樣不妥
優秀企業,不確定性,價格和安全邊際,這裡面需要做個性價比,芒格說過,如果投資就是買入最優秀的企業就完事,那麼投資就談簡單了。
芒格說道,巴菲特的優秀特質之一是使用決策樹來分析值不值得投資,也就是數學期望值,如賭馬一樣,不是那匹馬獲勝概率高就值得投資那批馬,而是尋找賠率出錯的那一場下注,如果一匹馬勝率是50:50,賠率1:3,那要比買一匹勝率80%,賠率1:0.5的好多了
會到A股,為了消費醫藥的確定性成長性支付太高價格不值得,如果是前期合理價格買入的另算,但如此高估的同時,出現有相對不確定性的優秀銀行地產企業非常低估值,此時賠率告訴應該選擇後者
其實優秀的招行萬科保利成長性同樣非常高,只是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這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繼續優秀成長,最多是速度可能會相對放慢,但也不會慢到哪裡,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但如果市場的擔心只是反應過度了呢?
過幾年回頭看,會很有意思

 

自由之路

如果過分強調安全邊際並把安全邊際作為第一要素,那麼過往的一些優質公司,蘇寧、阿膠、白藥、恆瑞等,你都永遠沒有進駐!
還是那句話,在高估聲中他們幾年不知不覺上漲了十倍。哪怕就算他們有一時的低估或者合理估值,那麼當時的狀態相對於其他的週期性股票來說,吸引力顯然很小,當時顯而易見在那個價位買進銀行或者有色機械,會在未來一年有更大的收益!~
既然這樣,市場永遠都不給你安全邊際從容進入,是不是我們就永遠告別這些紅的發紫的企業從而喪失長期的機會呢?
顯然不是,真正的好企業可以相對忽略價格,方向只有一個:買進!~
哪怕在07年10月16號6124點買進阿膠白藥恆瑞,到今天已經解套並賺的讓人眼紅了。
對企業的真實發展狀況不瞭解而過分強調安全邊際,是對巴老價值投資的誤解,事實上巴老也在不斷修正其投資思想

 

buffetmunger

安全邊際的本意是指資產買入價格與(主觀估計)資產內在價值應保持合理的價格空間。其本意是防守的、立足點是承認主觀估值與實際價值存在一定的誤差以及對 沖未來不確定性,是承認自己的不足的應對措施。當然客觀上也產生了判斷正確後利潤率增大的效果。但是,如同巴菲特強調的投資的原則是兩條:第一、不虧錢, 第二、參照第一條。當然了,你對企業研究深入和透徹,對估值比較接近內在價值,也許你的安全邊際要求未必那麼高,但不代表安全邊際是多餘的。畢竟,收益= 價值/價格-1

 

若只如初見

如果過分強調安全邊際並把安全邊際作為第一要素,那麼過往的一些優質公司,蘇寧、阿膠、白藥、恆瑞等,你都永遠沒有進駐!
請這位仁兄回去看一看前幾年的價格和當時的財務報表,除了白藥沒有給出比較好的入場機會,其他的都在近三年給了很好的介入時機,
張裕B,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15倍左右,同時期的A股在20多一點,機會稍遜.
蘇寧電器,2008年四季度,對應PE15倍左右,2010年五月,市場再次提供機會,對應PE在17.18左右.
東阿阿膠,2008年四季度,對應PE20倍左右
山西汾酒,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16.17左右
貴州茅台,2008年四季度,對應PE在20到25之間
五糧液,2008年四季度,對應PE20多一點.2010年十月,對應PE25左右,機會稍遜.
由於都是消費股,為了反駁你所說的優秀的企業沒有買入機會,只用最簡單的指標說明了一下,兩年中就有這麼多次入場機會,巴老為了等一個優秀企業的買入機會 可以等好幾輪牛熊,我們等幾年算什麼,只要你做好功課,耐心等待,多等少做,機會總會有的.不要為自己沒有耐心找藉口,機會只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自由之路

是的,可以給你機會買進,可問題是那時候其他的行業股票,可能讓具有吸引力,你真的會買進嗎?

至於買價是不是最重要,這個是見仁見智的問題,07年10月買進拿到現在剛解套,可其他的週期性企業呢?可能還在半山腰絕望的望頂吧!~別拿個性反擊共性。
雖然我沒有恆瑞和白藥張裕等,但這些股票未來仍然會有出彩的表現,雖然現在早已不便宜,走著瞧。
我八月中旬全倉賣出恆瑞和白藥等,目前只持有中恆和科倫,但一點都不妨礙為恆瑞白藥張裕等做見證。
再說了,你如果僅僅考慮買進價格,那麼你怎麼就能知道市場一定會很快給你機會呢?等三年時間的成本早已掃蕩你的低估時買進優勢,記住:優質企業最強大的力量在於時間累積。

 

xianyu698_t1c20

現在看,不妨說有兩個安全邊界!一個是概括格雷厄姆所的,因為那個時代基本上是固定資產投資(如鐵路,礦產等).靜態的
另一個是現在所概括的,注重成長股投資.動態的.
問題的關鍵是你所投資的標的如何,若是屬於強週期類,格雷厄姆所概括的安全邊界是根本!
你所投資的是弱週期的成長企業,那沒你所得到的絕大部分收益是靠成長換來的.例如你用5毛的價格買內在價值1元的股票,價格恢復合理.你所得到的不過是一倍的收入.那後邊絕大部分利潤與你無緣了!
弱週期的成長股的安全邊界關鍵是靠成長保證的,是靠企業的自身質地來保證的!標的是關鍵!
所以對於弱週期的成長股來說,相對買價的安全邊界可以適當放寬的,假如你持有白藥五年,安全邊界讓你所獲得的利潤與你五年企業成長所獲得的利潤不可比!
安全邊界可遇不可求,尤其是高成長的好企業!

 

長江川流不息

我覺得安全邊際最重要,我們要小心把股票當成畢加索的畫--藝術化,當然偉大的企業(偉大的行業+傑出的管理)在估值時可以適當放寬些,安全邊際可以小些,但這不代表可以藝術化--憑想像。
 
     梁兄,我在A 股還沒有發現偉大的企業,有很多偉大的行業的企業,如:茅台、阿膠、白藥,但它們的管理實在難稱為傑出,如茅台手握上百億資金拿利息(唉!),雖然比亂投 資多元化好一些,但這也是在一定程度毀滅價值,尤其在今年5-7月股價在125-130之間為什麼不回購股票?(大股東倒是知道股價低股所以增持,而管理 層就是大股東的代表難道不知嗎?)。
 
      又比如阿膠也是手握10幾億資金還買理財產品呢?難道阿膠的管理層認為股東們的理財水平都比他們低嗎?當自身股價沒被低估時多餘的資金最好是分給股東!
 
    上述兩個企業都具有偉大企業的潛質,但還差點,可能是他們都是國資控股,潛意識裡沒有把股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吧!
 
    白藥在應用多餘資金方面比茅台和阿膠好些,但王董快速擴張的做法讓我還是有點擔心,有待時間考驗!

還有一些具有傑出管理者的企業,如蘇寧的張近東,萬科的王石,福耀的曹德旺,新和成的胡柏蕃,可惜他們都處於一個收益不穩定的行業,他們必須每天都清醒,不能容許大的昏招,所以也難以成為偉大的企業。
 
       所以,我認為在目前的A股還是要強調安全邊際為第一!也就是確定性還不足於讓人放心。請賜教!

 

呆二

優秀企業的安全邊際其實來自於市場對其成長性估計不足,比如市場認為其再成長5年就差不多了,市場也不敢為未來支付太多,寧可等其成長相對確定後在提升其估值,而優秀的企業或許可能成長10年、20年,特別是具有壟斷地位的日常消費品企業。

 

百年

現在很多投資者把巴菲特老先生所謂得「安全邊際」認為成  P.E, P.B,PEG,這些得結合體,或者再給你加一個ROE和別的估值方法。 這不只是錯,這是錯得離譜。 投資真得不只是財務數據上得估值,而更多得是對未來社會經濟得判斷。 就像現在有人還想著地產怎麼樣怎麼樣,我的確不太理解。 或許是對未來中國經濟轉型,怎麼樣轉型,為什麼政府提出轉型還沒搞清楚。 認為地產企業現在很便宜,我個人認為地產股現在還是偏貴,系統型上漲空間並不具備。 未來我個人還是看好,環保,服務,能源,和大消費。 這些企業現在無一不被現在得所謂得一些「價值投資者」認為高估。 那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試著去動態看問題,而只是停留再靜態。 想這看看靜態得ROE,P.E, EPS就可以去價值投資了。  如果價值投資真那麼簡單。 首先
巴菲特先生會是世界上最出色得會計
其次,人人都能成為巴菲特了。
可惜,現實中,不是。 
如果買進所謂你們認為得低估企業,只能說你們學到了巴老得書本知識。 但並不是它的最精髓:思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82

安全邊際最重要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tof.html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安全邊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巴菲特曾經這樣說,「我們強調在我們的買入價格上有安全邊際。如果我們計算出一隻普通股的價值僅僅略高 於它的價格,那麼我們不會對買入產生興趣。我們相信這種安全邊際原則——本·格雷厄姆尤其強調這一點——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人認為安全邊際並不是最重要的。 任俊傑先生和朱曉芸女士在《奧馬哈之霧》一書中指出,「在格雷厄姆給予巴菲特的三個基本投資理念中,安全邊際只是其中的一個,而且——特別是對於巴菲特後期的操作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我不認可這樣的觀點及其背後的邏輯。

安全邊際確實不可撼動

任、朱的理由可以歸結為三個,我們先來看第一個:

 

面對股票價格長期位於相對高位(與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相比而言),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東信中指出:「我們的投資策略跟15年 前的標準一樣,並沒有多大的變化……我們希望投資的對象,一是我們所瞭解的,二是具有長期的遠景,三是由德才兼備的人來經營,四是有非常吸引力的價格。但 考慮到目前市場的情況與公司的資金規模,我們現在決定將『非常吸引人的價格』改成『吸引人的價格』……」我們認為這一修改值得注意,它除了顯示出巴菲特對 股價的長期高漲有些無奈之外,還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在一定條件下,安全邊際並非完全不可撼動。

如果我們將安全邊際定義成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異,那麼很容易聯想起一個類似的概念——毛利率,毛利率是衡量企業收入和成本之間差異的指標。如果我們說,企 業盈利的關鍵在於收入和成本間的差異,恐怕沒有人會反對,而且有很多投資者都青睞毛利率高的企業。但是,我們也知道,毛利率並非越高越好,如果企業適當地 降低產品銷售價格、擴大銷量,最終獲取的毛利可能會更多。

這個時候,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差異對企業來說不重要、或者說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不是企業盈利的關鍵了?

對巴菲特來說,由於伯克希爾規模的擴大,如果對買入價格有著和以前一樣的要求,可能大部分資金就只能閒置,適度放低要求雖說對投入的資金來說投資回報率降低,但對公司整體而言投資回報率卻是提高了。

同理,市場整體股價水平的高漲也不意味著投資者可以忽視或輕視安全邊際。因此,安全邊際確實不可撼動。

安全邊際貫穿價值投資脈絡

任、朱的第二個理由如下:

一 年後,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所講的一段話則對我們的觀點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介入一家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時我會非常慎重、我會從我信得過的人那裡購買 股份,我要仔細考慮價格。但是,價格是第三位的,必須建立在前兩個因素的基礎之上。」現在我們不妨想一個問題:一個只能排在第3位以及可以視市場條件、投資標的和資金規模變化而作出適度修訂的投資標準真的是價值投資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或精髓中的精髓嗎?

其實,巴菲特之所以將價格因素排在第三位,並不意味著它就沒有前兩個因素重要。巴菲特曾經闡述過伯克希爾收購企業的標準:

(1)       大公司(至少有5千萬美元的稅後利潤);

(2)       證明有持續的盈利能力(預測未來我們不感興趣,「扭轉」局面我們也不感興趣);

(3)       在少量舉債或不舉債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狀況良好;

(4)       管理得當(我們不可能提供管理);

(5)       業務簡單(如果技術太複雜,我們會弄不明白);

(6)       明確的售價(我們不想浪費我們的或是賣方的時間,在價格不明朗的時候商討,甚至是初步商討交易)。

我們能否說巴菲特收購企業最注重的是企業的規模呢?

更進一步說,前面兩個因素是為價格因素作鋪墊的。因為,如果不是經營良好的企業,經營者如果不能讓人信得過,則該企業的價值就難以甚至無法判斷,那麼,表 面上很低的價格就有可能實際上極其昂貴。我們知道,巴菲特推崇用折現現金流法來對企業進行估值,瞭解這一方法的朋友會知道,對一家經營狀況欠佳(如自由現 金流為負,如盈利能力極不穩定)的企業,對於一家經營者不能讓人信得過的企業(如可能隱瞞了企業估值關鍵信息,可能將本該歸屬股東所有的錢亂花掉),估值 是何等之難!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格雷厄姆是如何提出安全邊際的重要性的:

在古老的傳說中,智者終將生死大事歸納成一個短句,「這也將逝去」。將穩健的投資觀念濃縮成簡單的句子,也是相同的挑戰,我們冒昧地提出一句座右銘,「安全邊際」。這是貫穿先前所討論全部投資策略的脈絡——它有時候很明顯,有時候則比較間接。

以我的理解,安全邊際,也唯有安全邊際能貫穿價值投資的脈絡,因此,也唯有安全邊際能成為價值投資的基石。

我們知道,

安全邊際=股票價值-價格

1、               買入股票追求安全邊際的策略是否可行?格雷厄姆講了「市場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市場先生情緒多變,換言之,我們能利用市場的波動,在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時買入股票。

2、               如何評估股票價值?要將股票看作生意的一部分,對企業進行估值。

3、               為了保證對企業的估值可靠,我們要對其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這是「能力圈」原則。

4、               4角錢的價格買1元錢的價值,這意味著價值投資往往是長期投資——如果價值能夠迅速回歸,比如是在一年內,那豈不意味著150%甚至更高的年回報率?因此,價值投資者可能要等上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等到手中股票價值回歸的那一天,或者,要等上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買到價格便宜的股票。

5、               由於價值投資者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對所有的股票進行估值;也因為價值投資者對能夠估值的股票有信心,不需要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所以,價值投資往往是集中投資。

賣出股票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任、朱的第三個理由是這樣的:

我 們絕不是在吹毛求疵、咬文嚼字抑或小題大做。將一座用數十年打造的投資殿堂或將一顆仍在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放置在一塊怎樣的基石或土壤上,絕不是一件隨隨 便便的事情。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這座殿堂或大樹最終安置在「安全邊際」這塊基石或土壤上,它是否意味著當投資者買入的公司股票的價格有一天(通常不需要 太長時間)超出安全邊際所允許的上限時,不論公司股票的質地優劣,都需要盡快售出呢?如果是這樣,它是否也意味著當成功買入一隻股票後,需要人們必須隨時 關注其價格變化,從而讓這類經常性的「稱重作業」塞滿他們的日常工作呢?

如果上述邏輯存在,為何我們在對巴菲特多年投資歷程的深入觀察中,從未發現他有這樣一種操作習慣?

這個理由也不成立。價值投資者在買入股票時追求安全邊際,並不代表他一定會在股價達到其價值時賣出,這裡面沒有邏輯上的必然關係。投資者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才能作出決策。

首先,賣出後是否能夠馬上或者很快買到更便宜(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如果能,賣掉就是了;如果不能,那可能就不會賣。這需要根據市場情況作出判斷。

其次,要考慮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可不僅僅是印花稅和券商佣金,對伯克希爾來說,還有資本利得稅。考慮到交易成本問題,對長期持有、獲利豐厚的股票,即便股價高估了50%,巴菲特恐怕都難下賣出的決心。此外,對中小投資者來說,股票賣掉後如果確實下跌了,能夠很快在低位買回,對伯克希爾這樣的大象來說,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最後,還要考慮非經濟因素。對巴菲特來說,他並非完全從經濟利益出發行事,否則,他為什麼不賣掉護城河日漸乾涸的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呢?對此,巴菲特是很清楚的,他曾經這樣說:

我們將繼續保持我們的大多數股票,無論相對企業內在價值而言它們是如何定價的。這種至死不渝的態度,與這些股票要求的全價一起,意味著不能指望它們將來像過去那樣快速推高伯克希爾的價值。

……

現在我們寧願留在原地不動,儘管這意味著較低的回報。我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們已經發現輝煌的業務關係不僅少見而且令人愉快,因此我們要保持我們業已發展的關係。

寒鴉上樹,寒鴨入水,對巴菲特的某些做法我們不必盲從。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8

持倉股票2011年報及2012一季報點評 安全邊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d0d0d01012kih.html

招商銀行A:

銀行業的利潤已經夠高了,利率市場化快點來吧!雖然會有一段痛苦的歷程,但目前的安全邊際應該已經足夠。

張裕B:

不出意料:一季度業績增速下滑。原因是進口酒「狼來了」。張裕需要轉型,個人的建議是:一,通過強大的渠道能力建立進口紅酒銷售網絡。與其讓別的紅酒進口代理商搶自己的生意,不如自己做。二,趁歐洲經濟危機,用強大的現金流購買一些國際知名的葡萄酒莊,向多品牌發展。

恆安國際:

年報符合預期。因為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整個行業多年來似乎一直被看好,每個廠家都在快速擴大產能,日用品是競爭激烈的行業,不知道是否會導致1、2年後階段性的整體行業低迷?

達芙妮:

業績很好,看來TPG的引入效果顯著(現在TPG入股李寧都有「TPG溢價」了)。但有2點非常值得關注:一,庫存大增90%至20億,佔淨資產的 50%,這有點可怕了。二,伴隨陳賢民的隱退,年報中透露繼續空降多名新管理層,這些人估計都價格不菲,不知道會否造成象李寧那樣的組織結構臃腫的官僚主 義。減持一些觀望為宜。

伊泰B:

高分紅,低估值,高成長,H股上市可期(能增加每股淨資產和消除大股東同業競爭),可長期持有。

維達國際:

算是恆安的影子股,伴隨產能大幅提升後業績大漲的預期,所以獲得高估值。近期覺得有點貴了,又加上大股東大筆減持,略降低一些持倉觀望吧。

寶姿時裝:

從過往業績,分紅政策,董事會結構看,都覺得寶姿是讓人很放心的一隻股票,想不到也成為了地雷股。現在也只能等停牌公佈業績了。

春天百貨:

希望能成為金鷹、百盛一樣的優質企業,業績卻差強人意。靠著接二連三的收購,也不能阻止業績的大幅下滑。近期相同大股東陳氏家族的另一支股票寶姿又因業績延期公佈停牌,只能認栽退出了。

伯克希爾哈撒韋B:

留作紀念。

古井貢B:

從低估值的B股市場分享白酒行業整體高增長的盛宴,如果增發,就能獲得額外的收益。不過要隨時留意大股東是否會減持。

雨潤食品/華寶國際

大股東很有做假賬的嫌疑,退出為妙。教訓是:遇到報表非常好看,業績增長迅猛,大股東連連減持的股票,不碰為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3

也談安全邊際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5139.html
安全邊際的概念,首先由價值投資的鼻祖格雷厄姆提出。格認為:「安全邊際是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差額,差額越大安全邊際越高。購買股票時,應該以四毛的價格購買一元的股票,或以低於公司2/3淨資產價值的價格購買股票。」

 

    格雷厄姆的理論是價值投資的基石,但基石不代表就是一成不變的聖經。格雷厄姆的理論在某種條件下可以適用,但不能完全無條件的機械照搬。因為歷史上任何一 個人的觀點都有其時代的特點和侷限。在格雷厄姆生活的年代,1929年以前,美國股市主要的上市公司都是鐵路行業公司,其他行業包括工業和公共事業公司佔 比很小。即使到1957年,美國材料、能源、工業、鐵路、公共事業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依然佔股市總市值的70%以上。面對幾乎都是重資產型和強週期型公司的 股票市場,投資者包括格雷厄姆能怎麼辦呢?當然只能老老實實地用四折的價格或2/3淨資產的價格購買股票了。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變遷。1957年以後,美國股市消費品、衛生保健、信息技術、金融、電信等輕資產行業蓬勃發展,總市值佔股市的比重逐步達到72%以 上。而作為格雷厄姆學生的巴菲特,無疑準確地把握住了這種變化。巴菲特對安全邊際理論做了修正:「內在價值是一家企業在其餘下的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 的貼現值。用貼現現金流公式計算出的內在價值相對於市場價格最便宜的股票,是投資者應該買入的股票,無論其市盈率或股價與每股賬面價值的比率是高是低。」

 

    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很難準確計算,因為我們不知道企業的壽命到底有多長,也不瞭解企業現金流到底有多少。所以巴菲特指出:「我們要試著進行保守的預測,同時 集中於那些經營中即使發生意外事件,也不太可能給股東帶來災難性恐慌的產業中。」什麼產業呢?巴菲特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了輕資產和低負債企業是投資首選。


    作為中國的投資者,安全邊際應該如何理解呢?我的理解主要是以下幾點:

 

    1、公司是否足夠優秀是衡量安全邊際最重要的因素


    足夠優秀的公司,護城河足夠深,而且在經營過程中不斷的加寬加固。公司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實現穩定經營和持續經營,即使發生意外,也能歷經數十年乃至百年 而經久不衰。這樣的企業,其內在價值從現金流貼現的角度看,無論是壽命還是數額都是驚人的。巴菲特眼中偉大的企業,不就是這樣的嗎?足夠優秀已經是最大的 安全邊際,所以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和IBM時,願意支付的是合理而不是四折或2/3淨資產的價格。

 

    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的市淨率為4.88倍,IBM的市淨率為8.96倍。國內股市怎麼樣呢?我們能以四折或2/3淨資產的價格買到貴州茅台、與南白藥嗎? 我想,除非國內發生戰亂,否則永無可能!而且即使是戰亂,茅台、白藥也能生存下來,不會消亡。有些人說茅台、白藥是很好,但安全邊際不夠,跌不到自己買入 的價位,甚至說萬一跌到5倍PE怎麼辦?我想說,這沒有萬一,有些人看不懂而已。

 

    如何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優秀呢?無論是格雷厄姆還是巴菲特,都認為正確地解讀公司財務報表至關重要。格雷厄姆說:「要想準確地判斷一家公司的好壞,就必須從 公司的財務報表入手,對公司的資產、負債、周轉金、收入、利潤以及投資回報率、淨利銷售比、銷售增加率等進行分析。」巴菲特則更具體,對財務指標更加細 化,比如淨資產收益率〉20%,毛利率〉40%,淨利率〉20%,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佔毛利潤比例〈30%,資本支出/淨利潤〈25%等等。當然,財務報 表之外的企業無形資產如商譽、品牌,提價能力,發展空間也很關鍵,這需要投資者具有獨特的眼光和思維才能判斷。


    總之,安全邊際首先應該是公司是否足夠優秀,而不是價格是否足夠便宜。優秀的公司重點在未來,有幾倍幾十倍的發展空間。而廉價的公司落腳點在現在,即使五折買入也僅有一倍的空間。如果投資者以股價便宜為首要考慮因素,那投資的出發點就錯了。

 

    2、PEG是否足夠低是衡量安全邊際最重要的指標


    很多投資者認為,市盈率足夠低是衡量安全邊際的根本標準,而市盈率的倒數則代表預期的收益率。對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市盈率只代表過去,而不能預見 未來。如果有一家公司可以永續經營下去,而且經營沒有任何風險,買股票就如銀行存款一樣,那毫無疑問市盈率的倒數就是預期的收益率。很可惜,現實中沒有這 麼一家完美無缺的公司。

 

    一家公司的市盈率,與其預期未來的淨利潤增長尤其是自由現金流增長的比值,即PEG,才是衡量安全邊際最重要的指標。而且這種淨利潤的增長,應該是低資本 支出高投資回報的增長,應該是不影響原有股東權益的增長。高投入低產出或者靠增發攤薄實現的增長,無法有效提升每股自由現金流量,對公司內在價值(現金流 貼現)的影響不大。

 

    當然,預期未來淨利潤或自由現金流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也很關鍵,否則安全邊際將大打折扣。我認為,對於輕資產和弱週期行業的公司,至少應該看未來三 年。而對於不確定性要大很多的重資產和強週期行業的公司,則至少應該看未來五年。否則,很容易因為判斷失誤造成長時間無法彌補的投資損失。具體如何,讀者 可參見博文《什麼樣的PE和PEG最值得投資》。

 

    從投資實踐上說,個人比較偏向於購買,市盈率在20-50倍且淨利潤增長率在30%乃至50%以上的輕資產和弱週期行業的公司。有些人認為這是在投機,我 不太認同。對於投資和投機的定義,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人》一書中說得非常清楚:「投資是建立在敏銳與數量分析的基礎上,而投機則是建立在突發的念頭或 是臆測之上」。那些下結論說我是在投機的朋友,您在決定買入某隻股票之前,是建立在數量分析之上還是建立在主觀臆測之上的呢?與一些宣稱價值投資的人士相 比,我的數量分析應該遠超主觀臆測吧。

 

    無論如何,投資就跟開車一樣,不管是開奧迪還是開奧拓,安全總是第一位的。只是我們開的車,或者說理解的安全邊際不一樣,僅此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7

投資札記【381】塞思.卡拉曼-安全邊際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2e8.html

佐羅讀後感:「不要混淆股市中真正的成功投資與它的表象。一隻股票的上漲並不 意味著其企業一定運作良好,也不代表價格的上漲有相應的內在價值提升為理由。同樣,股價下跌也並不一定反映企業發展發生逆轉或者其內在價值發生消退。」這 就告訴我們說:認定的價值你就要去堅守!回顧自己過往十多年的投資歷程,能讓我們信心滿滿的優勢只有兩個:「持久的耐心和獨特的眼光。」沒有眼光的投資是 不行的,不會堅守原則的投資是走不到頭的!如果你沒有巴菲特的神勇,你不妨學會更加保守地去評估一個企業的靜態資產,卡拉曼說:「投資者總是給予保守的評估,並對最糟糕情況下的清算價值以及其他方法予以重視。」我覺得這才是作為我們普通價值投資者最應深入骨髓的精神。

 

轉《安全邊際》的網友翻譯

本文摘自:http://www.douban.com/note/123280562/ 塞思.卡拉曼-安全邊際
塞思.卡拉曼(Seth.A.Klarman)是Baupost基金公司總裁,也是一名長期取得了優秀業績的投資高手。另一方面,卡拉曼本人對價值投資有 深刻研究,曾經是格雷厄姆《證券分析閱讀指南》一書的主要作者。《安全邊際》一書出版於1991年,此後沒有再版,偶爾可能會在eBay上看到,標價超過 1,000美元(一些人認為這本書具有收藏價值),但在中國沒有公開發行過中文版。
 第一部分:多數投資者會在哪裡跌倒
 1、價值投資知易行難
 卡拉曼指出,投資者單憑閱讀一本書是不可能將自己轉變為成功的價值投資人,價值投資需要做許多艱苦的工作,非同一般的嚴格紀律和長期投資的視 角。實際上,只有極少數人願意和能夠為成為價值投資人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價值投資者中又只有一小部分人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從而取得成功。
 一般投資人只是知曉了基本的公式或規則,或者膚淺的表面知識,但對他們所做之事並未真正通曉。要想跨越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循環週期取得長期 的成功,僅僅捧著一些規則是遠遠不夠的。在投資世界裡面變化太快,因此成功的關鍵是理解規則背後的基本原理,以便徹底理解為什麼不照規則就會碰壁。
 賺取快錢的衝動是如此強烈,關注短期業績必然不可避免會被市場的流行時尚所吸引,並以這種時尚作為取得業績的助推器。許多投資人發現,要做到與眾不同真是太難了。
 有時候,投資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股價大幅上升時,貪婪驅使投資人參與投機,做出大數額、高風險的賭博,而依據的僅僅是樂觀的預期而忽視了 風險。在股價大幅下跌時,情緒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對損失的恐懼讓投資人只注意到股價繼續下跌的可能性而根本不考慮投資標的的基本面。甚至還有投資人試圖使 用一個公式來試圖追求成功。
 價值投資戒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很顯然,對多數投資人來說沿著這條路堅持下去實在太難了。巴菲特曾經說過:價值投資不是一個在一段時間裡讓人逐漸學習和採納的理念,要麼你立即領會和馬上付諸實施,要麼永遠也無法真正學會。
 卡拉曼指出,對於一旦堅持價值投資下去並逐步取得成功的人來說,同價值投資簡單但是明白無誤的邏輯性相比,原來的投資策略是多麼天真幼稚,一旦你採用了價值投資的策略,那麼其他的投資行為的確變得如同賭博一般。
 2、投資與投機的差異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名言:一個人的一生在兩種情況下不應該投機,當他輸不起的時候,當他輸得起的時候。
 卡拉曼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股票代表的是相應企業的部分所有權,債券則是對這些企業的貸款。投資者在比較市場價格和估測的價值之後做出買賣 的決定。投資者相信從長遠來看,證券價格趨向於反映相應企業的基本面。因此股票投資者至少期望下面三個方式獲利:企業營運所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這將反映在 更高的股利和分配的股息上;其他投資者願意以更高的比率(市淨率或市盈率)來購買股票,這反映在更高的股價上;或通過縮小股票價格與企業價值之間的差距。
 而投機者根據預測證券價格下一步會上漲還是下跌,並以此來買賣證券。他們對於價格的未來走向預測不是基於基本面,而是試圖揣摩其他人買賣的行 為。他們大多將證券看做可以反覆易手的紙張。投機者總是被預測股價走勢所困擾,每天的新聞、報導、通訊、市場傳言,無數人每天對未來市場走向做出狂亂的推 測。
 但投資者和投機者沒有佩戴標示來區分,很多專業的投資者實際上從事的就是赤裸裸的投機行為。如果沒有長期詳細的觀察他們的行為,區分投資者還是投機者實際上非常困難。
 就如同那個沙丁魚的故事一樣,當時沙丁魚從加利福尼亞州蒙特裡的習慣水域消失了,很多商品交易商乘機哄抬價格,致使沙丁魚罐頭價格一路高漲。 有一天有個買家成功交易後決定打開一罐來犒勞自己,但吃下去立刻覺得不適,因為早已經變質了。買家馬上找到賣家要求對方解釋。賣家很奇怪的反問:你不知道 這些沙丁魚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交易的嗎?投機者也一樣,從未品嚐過交易的沙丁魚,投機給人一種快速獲得財富的前景,如果你能快速致富,那麼為什麼還要 慢慢變富呢?因此,投機者總是追隨大流,而不是逆流。多數人認可的東西總是讓人感到放心,他們從大多數人中獲得信心。
 投資者和投機者持有的標的,有時也是一樣的,但含義卻是完全不同:投資者持有的投資品可以為投資者帶來現金流,而投機者卻只能依賴於變化無常的市場。
 3、成功投資者和失敗投資者的區別
 卡拉曼認為,成功的投資者總是不情緒化,並能利用其他人的貪婪和恐懼為自己服務。由於他們對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充滿信心,因此對市場力量的反應 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適當的理智。投資者看待市場和價格波動的方式是決定他們最終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格雷厄姆先生提出的市場經常無效率,證明了「市場先 生」的存在,市場先生經常會失去理性,時而樂觀,時而悲觀。價值投資者必須善於利用這一點。
 有些投資者實際上是投機者,並且錯誤的以市場先生為投資指導。當他們看到市場先生提高價格時,於是越發相信他的分析線索,並在更高的價格追 進,好像證明市場站在他的一邊,證明市場先生比他自己知道更多,但實際上市場先生有時什麼也不知道,只是千千萬萬不總是被基本面推動的買賣者集體行為的產 物。因此,情緒化的投資者不可避免的和投機者一起遭受巨大損失。
 因此,股價上漲往往會強化投資者分析判斷的正面效果,股價下跌往往會提供負面的強化效果。而且,投資者最後還可能逐漸被市場先生所控制,甚至 去預測市場先生的未來行動來決定是否買賣該證券。也許價格在不斷上漲,可能還會繼續上漲,使得你堅持持股,而忽略了企業基本面的變化以及價格和內在價值之 間不斷拉大的差距。而當價格不斷下跌時,投資者可能會變得焦慮,並且質疑自己的分析判斷,認為市場先生可能知道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或者當初的判斷是錯 誤的。
 卡拉曼警告說:不要混淆股市中真正的成功投資與它的表象。一隻股票的上漲並不意味著其企業一定運作良好,也不代表價格的上漲有相應的內在價值提升為理由。同樣,股價下跌也並不一定反映企業發展發生逆轉或者其內在價值發生消退。
 查理.芒格曾經用池塘裡的鴨子來形容這個觀點:池塘裡的鴨子在下雨時坐享隨水面上升,以為是自己在上升,而不是水面。巴菲特也曾用一句名言概 括這樣的混淆差異:只有在潮水褪去,才可以知道誰沒有穿褲子。卡拉曼的警告有非常實際的意義:很多信奉價值投資的投資者實際上做的,卻是投機行為,但自己 卻渾然不知。
 卡拉曼指出,投資者必須抵抗大眾追漲殺跌的趨勢,投資者不能忽視市場,但必須獨立思考,並不隨市場左右。如果投資者始終以價值和價格作為判斷 的依據,而不是僅僅是價格,那麼投資者就具備了價值投資的基本素質。如果你將市場先生作為指導或評價投資的重要標準,那實際做的,就是投機行為。
 4、失敗投資者和他們昂貴的情緒
 卡拉曼認為,失敗的投資者容易受到情緒的控制,他們對市場波動的反應不是理智和冷靜,而是貪婪和恐懼。他說:「我看過很多這樣的投資人,他們 平時做事負責,深思熟慮,但在投資上有時候變得很瘋狂,也許僅僅幾分鐘就將自己甚至很多年幸苦積累的身家全部投資出去。也許他們平時買一台音響,也會花上 好幾天來熟悉和選擇。」
 失敗的投資者都會將股市作為不勞而獲的掙錢機器,而不是資本金合理的回報。任何人都會喜歡快捷、容易的贏利,不勞而獲的期望煽動起投資者貪婪的慾望。貪婪使得很多投資者通過尋找捷徑來取得投資成功。最終,貪婪會讓投資者的焦點從取得長期投資目標轉向短期投機。
 卡拉曼指出,有時候極度的貪婪會使得市場參與者提出新時代思維來證明買入或持有估值過高的證券是合理的,並總是尋找理由來證明「這一次與過往 完全不同」。當現實被扭曲後,投資者的行為就會失控到極點,所有保守的假設都會被重新審視和修改,以便於證明越漲越高的股價是合理的,於是瘋狂接踵而來。 在短期內,投資者試圖抵抗市場這種瘋狂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參與者都能掙很多錢,至少賬面上看是這樣。等到市場最終認識到趨勢的不可持續,瘋狂的市場馬上就 會演變成恐慌性的災難,貪婪開始讓路給恐懼,投資者可能損失慘重。
 約翰.鄧普頓爵士也曾這麼說過:在英語裡面,「這一次有所不同」可能是最昂貴的一組單詞,每一次聽到人們這麼歡呼,結果全部都是一樣。所以,每當我聽到所投資的哪個新興市場國家歡呼自己國家景氣高漲,已經有所不同的時候,我總是毫不猶豫拋光這個國家的所有股票。
 5、華爾街的貪婪和垃圾債券的狂潮
 卡拉曼回憶了80年代美國開始的垃圾債券狂潮,當時的投資者普遍受到高收益產品的誘惑,例如垃圾債券這樣以犧牲資金安全性獲得高收益的品種盛 行。華爾街投行人士戲稱這些人為「收益豬」,他們總是容易受到許諾高回報投資產品的誘惑,而華爾街正樂意做出了回應。他們創造了大量許諾高回報的投資工 具,就如同華爾街為了獲得薪酬而一貫做的那樣。於是,垃圾債券這樣低信用級別證券就誕生了。
 這還不是華爾街的最終發明,例如房地美就是這樣的例子(注意卡拉曼寫此書時間是1991年),房地美為住房抵押貸款提供保險,房地美將這些抵 押貸款集合起來,形成證券,並將抵押者交付的每期本金和利息一部分支付給該抵押證券持有者。許多該抵押證券持有者將這部分收到的本金和利息作為該證券的額 外收益,但實際上這部分收到的本金,並不是額外的收益,而只是本金的償還。房地美抵押證券的持有者,就這樣被眼前的高收益所矇蔽了。於是這些銷售抵押貸款 證券的基金,一邊蠶食著本金,一邊又誤導性的將本金的侵蝕作為收益報告給持有人。
 卡拉曼指出,華爾街在80年代後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衍生品工具。這些新發行的新類型證券往往看起來比老的任何證券都優秀,就像是新的消費產品一 樣,更新也更先進,至少表面上看是這樣。這些新發明在短時期內看起來有明顯的好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就開始暴露出來了。不管是發行人還是貪婪的投資 者,都沒有依據可以想到的任何一種經濟情景來對每一個金融市場創新進行必要的分析,今天看起來更新更先進的東西可能在明天就被證實是有缺陷,甚至是錯誤的 東西。
 卡拉曼警示說:華爾街從來不滿足所取得的成果,在金融創新和投資狂潮中,華爾街創造了過多的供應,隨後就必然是供應超過需求。因為華爾街的盈 利動機和公司之間激烈競爭必然導致此結果。當華爾街的狂熱讓市場最終飽和後,投資者的熱情就會開始冷卻。這就是一種自證預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y,和索羅斯的自身-反射性類似概念),只要買家不斷推高價格,謊言就能繼續維持。然而,當價格觸頂,開始下跌的時候,價格下跌也是一種自 證預言:買家不僅停止購買,而且馬上轉身成為賣家,從而極度惡化給每個風潮打上峰頂烙印的供應過剩問題。
 卡拉曼回顧了80年代中期的另一項金融創新:將普通抵押貸款進行分離,把利息支付和本金支付從同一抵押債券中分離開來。這樣的剝離造成不同需 求偏好的投資者選擇了不同的部分,而且還樂觀以為自己購買的這部分甚至比合併之後的整體抵押貸款價值更大。但實際上,隨著這樣的剝離,投資者可能無法及時 準確獲取這些證券的全面信息,對於這些證券市場的流動性也沒有任何考察。也沒有考察過利率或者經濟週期對這些證券造成何種後果,有時候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很 糟糕。
 卡拉曼非常睿智的察覺到華爾街不斷膨脹的金融創新帶來的投機泡沫以及更嚴重的後果。但他當時(1991年)還無法預測到華爾街不僅將普通住房 抵押貸款進行本金和利息收入的剝離,還利用評級機構,將不同信用級別的債券剝離成N種信用差異的不同證券。巴菲特曾戲言:華爾街一份關於CDO(住房抵押 貸款)產品的報告竟然高達幾百頁,投資者如果閱讀全部相關產品說明,需要多長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巴菲特和芒格口中強烈批判的大規模武器終於在2007年 爆發,現在華爾街供應過剩的局面,還在痛苦的消除中。
 有些共同的是,價值投資大師們,總是能夠明銳的看穿這些打著投資之名,行投機之實的泡沫狂潮。如同巴菲特說的:如果一輪牌打下來,你還不知道誰是傻子,那毫無疑問,你就是那個傻子。投機者卻總是沉溺在泡沫狂潮中無法自拔,成為每一次泡沫破滅後的最大犧牲品。
 6、如何明確投資目標
 卡拉曼認為,防止出現虧損是每個投資者的主要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永遠不要承擔任何風險。實際上不要虧損的含義是經過幾年後,投資組合 的本金不應出現明顯的虧損。這是巴菲特為什麼說投資第一原則就是「不要虧錢」,第二原則就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點。避免損失是確保能長期獲利的最穩妥的方 法。很多人認為只有承受更高風險,才能取得更高回報,但卡拉曼並不這麼認為,他說:我的觀點恰好相反,風險規避才是取得長期投資成功中唯一最重要的元素。 並且,如果你想成為價值投資者中的一員,那麼規避損失必須成為你投資哲學中的基石。這一點上看,卡拉曼和所有價值投資者是一致的,即投資的基石必須考慮規 避風險,控制安全邊際。
 卡拉曼指出,貪婪的短線投機者可能忽略瞭解釋為何需要避免損失的一個重要數學理由:即便回報率一般,但時間一長,複利的效應也會讓人大吃一 驚。從複利的重要性可以推斷出一個必然的結論:那就是哪怕只出現過一次巨額虧損,也很難讓回報恢復過來。一般來說,承受更高風險獲得的巨大回報和承受較小 風險取得一般回報相比,後者長期的收益率更高得多。例如連續10年取得10%正收益的投資者,會比連續9年取得20%正收益,但第10年虧損15%的投資 者財富增加多得多(卡拉曼舉的這個例子應該有誤,後者總計收益率仍高出前者較多,但意思並沒有太大問題,每一次巨額虧損,特別是投資後期,都將大大降低投 資者的總體回報率)。
第二部分:價值投資哲學
 1、投資者對待風險的態度
 卡拉曼認為,一再強調的是,未來是不可預測的。那些試圖避免損失的投資者必須讓自己在各種情況下存活下來,直至實現繁榮。霉運也可能會降臨到 你的頭上,投資者都可能犯錯。就如同河水漫過堤岸的情況一個世紀內可能只出現一兩次,但你依然每年會為自己的房屋購買保險一樣,經濟大蕭條或者是金融恐慌 一個世紀內可能也只出現一兩次,有遠見的投資者據此願意放棄短期內的回報,以此作為對意想不到災難所支付的保險費。
 有時候投資者會錯誤的為自己的投資設定具體的回報率目標,卡拉曼指出這樣的錯誤說:投資者並不能通過更努力的思考或工作更長的時間來實現更高 的回報。投資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遵從一種始終受到紀律約束的嚴格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將獲得回報。投資者設定具體回報率目標只會使目光更多關注到 上漲的潛力上,從而忽略了風險。
 卡拉曼指出,相反,投資者應該著重做的事情是對風險設定目標,而不是回報率。多數投資方法並沒有將焦點放在規避損失上,只有價值投資這一種方法是這麼做的。
 2、安全邊際的重要性
 卡拉曼指出,價值投資將對潛在價值進行保守的分析,與只有在價格較潛在價值足夠低時才購買的這種必不可少的紀律和耐心結合在了一起。價值投資 者在尋找便宜貨時需嚴格遵守紀律,這讓價值投資法看起來非常像是一種風險規避法。價值投資者最大的挑戰就是保持這種所需的紀律。成為一名價值投資者往往意 味著和不同人群站在一起,挑戰傳統智慧,並反對時下流行的投資風。它可能是一項非常孤獨的任務。
 對一名價值投資者而言,球不僅要在他的擊球區,而且必須是在他「最理想」的擊球區內。當投資者沒有迫於壓力過早投資時,所取得的成績是最理想 的。有時候會有好幾十個好球連續投向投資者,例如恐慌性的市場中,被低估的證券會增加很多,而且低估程度也越來越大,投資者必須仔細從這些便宜貨中找到最 吸引人的投資機會。然而在牛市中,低估證券會越發稀少,價值投資者必須嚴守紀律,以保證價值評估過程的完整性,並限制所支付的價格。
 實際上所謂「安全邊際」就是以保守的態度評估企業內在價值,並將其與市場價格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出這一差距的大小。安全邊際的重要性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那裡得到了極高的重視,並視為價值投資的根基。
 卡拉曼提醒投資者,確認企業內在價值是很困難的,並且不會一成不變。宏觀經濟和行業競爭等因素都會改變企業的潛在價值,那麼當企業價值持續下 降的可能性則是插在價值投資心臟上的匕首,價值投資者對評估價值,然後以一定折扣買入的法則給予了巨大的信任,但如果企業價值遭受較大貶值,那麼多大的折 扣才算足夠呢?
 價值投資者應該對企業價值可能出現的下跌感到擔憂,並且有三種反應應該是有效的:首先,投資者總是給予保守的評估,並對最糟糕情況下的清算價 值以及其他方法予以重視。其次,對通縮感到擔憂的投資者可以要求獲得更多的安全邊際折扣。最後,資產貶值前景提升了投資時間和能實現潛在價值的催化劑的重 要性。
 卡拉曼認為,投資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投資者需要安全邊際,這允許人們犯錯,遇到霉運或者是複雜難以預測的世界出現極其劇烈波動時,投資者才能獲得安全邊際。查理芒格曾經說過:投資就是一門拿價格換取價值的學問,竅門就是最低的價格換到最高的價值。
 卡拉曼又指出,投資者需要具備怎樣的安全邊際答案並不一致,每個人承受損失的能力不一樣。究竟多大的安全邊際才算合適仍存在分歧,但有一些要 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判斷。例如,對企業有形資產的重視應該超過無形資產的重視程度。而對於無形資產的評估則需要一些藝術。實際上包括巴菲特等越來越多的 卓越投資者都意識到無形資產的巨大價值,它們能在極少資本再投資的基礎上持續增長,最終這些無形資產產生的所有現金流都是自由現金流。但毫無疑問,對於無 形資產的評估難度更大。
 投資者不應只將注意力放在當期持有的投資是否被低估上,還應包括「為什麼」被低估。
 對於安全邊際的理解,表面上看就是確認投資企業內在價值。但實際上存在較大的理解偏差。安全邊際似乎並不同於企業價值評估。這一點我以前始終 存有疑惑,因為不管是基於資產負債表的評估,還是基於未來現金流折現的評估(例如麥卡錫最早推出的股權自由現金流折現評估模型),看起來都像是一門嚴謹的 科學。但我理解基於安全邊際概念上的評估企業內在價值與之並不相同:價值投資者評估安全邊際,是建立在保守預期基礎上的。嚴謹的價值投資者,總是挑剔的判 斷企業資產價值的合理性,對未來的預期總是偏向於保守。在投資歷史長河中,最初的投資者都是尋找基於有形資產的安全邊際,例如格雷厄姆提出的淨營運資本 (淨流動資產)折扣提供的安全邊際。但隨著市場的逐步成熟,價值投資得到普遍認可,這樣的安全邊際越來越稀少。除了幾個少數極端時期,美國股市很少能再大 規模提供這樣的機會。而隨著第三產業的崛起以及工業的現代化,輕資產運作的公司越來越多,使得投資者不得不將注意力轉移到無形資產評估上來。一方面這提高 了價值投資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催生更大規模的市場泡沫(因為無形資產的難以評估使得投資者在投資時更加依賴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往往導致不切實際的盲 目)。
 就目前A股而言,2008年10月份提供了大量接近於淨資產價格的股票,特別是B股市場,提供了一些基於淨資產5折的安全邊際股票,但整體市 場而言,仍然沒有提供低於1倍淨資產價格的機會。但從此次世界範圍內的金融海嘯影響而言,有極大的理由相信,此次全球股票市場能提供給價值投資者未來數十 年所難以遇到的機遇:很大可能是類似1974年巴菲特高呼的:他所能遇到唯一一次以格雷厄姆式的價格買入費雪式的優秀股票機會。相信嚴謹的價值投資者在順 利度過2007年巨大泡沫後,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挑選未來潛力巨大的便宜貨。市場的恐慌正是價值投資者最辛苦繁忙的時刻:無數好球也許會一個個投向你。
 3、價值投資在下跌的市場中閃閃發光
 卡拉曼認為,價值投資者所持有的證券無需非常高預期的支持,相反,他們通常不會為如此之高的預期而歡呼,或者乾脆忽略這些預期。價值投資的一 個突出特徵就是能在整個市場下跌時期取得優異的表現。無論如何,只要市場沒有將基本面價值完全反映到價格中,投資者就能獲得高安全邊際。下跌市場對一些證 券的定價就像是這些公司將事事不順,而認知的改變會讓此類證券的價格受益。如果投資者重新將注意力放到這些企業擁有的優勢,而非他們的困難上時,價格就會 上漲,當基本面得到改善時,投資者不僅能從業績提高中獲益,也可以從這些證券的估值上升中獲利。
 卡拉曼的意思很簡單:只有市場大幅下跌時,才有可能為價值投資者提供較多的機會,因為恐慌性的下跌市場中,人們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了當前的困 難上,並將短時期(這個短時期也許是數年,甚至長達10年)的困難推廣至未來。一旦趨勢扭轉過來,價值投資者就能從業績回升以及估值恢復雙重好處中獲利。 而在一般的上升市場週期中,價值投資者試圖找到具有安全邊際的投資標的是非常困難的。這些時候的投資者,反而相對更輕鬆些。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正常市場中的價值投資者需要極大的經驗和自律才能尋找到「相對低估」的具有安全邊際的品種。但在一個恐慌性崩潰的市場 中,價值投資者更需要的則是膽略了:例如60年代香港暴亂和金融房地產崩潰下,李嘉誠之所以敢於買入大量土地擴張,就是認定了香港未來只會越來越美好,這 似乎無法從事實的角度進行嚴謹的推理。而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經濟浩劫過後,此時的樂觀者總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4、價值投資哲學三個要素
 卡拉曼指出,價值投資哲學有三個因素:首先,價值投資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其次,價值投資追求的是絕對表現,而不是相對表現。最後,價值投資是一種風險規避方法。
 從自下而上投資策略來說,很多職業投資者都選擇自上而下選擇股票,即預測宏觀經濟走向和行業公司前景,以及分析其他投資者將會有何反應,來決定是否投資以及投資何種品種。採用自上而下投資策略的投資者必須信息判斷預測準確,而且要快。
 價值投資者總是追求絕對回報,而不太關注短期內投資相對回報。大多數基金經理顯然追求相對回報,特別是短期業績好壞,因此,有時候被迫跟隨市場走勢買賣股票。而價值投資者無需擔憂這些問題,他們可以大膽追求那些長期回報誘人,但短期可能表現不佳的品種。
 高風險高回報的觀點是錯誤的,卡拉曼認為市場很多時候都是無效的,高風險有時候並不會帶來高回報,同樣,低風險有時候會帶來高回報。很多投資 者對風險的認知是錯誤的,一個債券在違約時是有風險,但一個債券到期支付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投資者確定低風險可能是在投資結束後知道的風險不會多於投資 決策時。卡拉曼認為投資者只能做好幾件事情來應對風險:進行足夠的多樣化投資;如果合適,進行對沖;以及在擁有安全邊際的情況下進行投資,當出現錯誤時, 便宜的價格可以提供緩衝。
 投資者必須意識到,價值投資的基石—安全邊際也是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準確點說,真正的安全邊際只有在極少數時期才會出現。這也是格雷厄姆晚年 宣稱自己放棄價值投資信仰的原因之一:那個時代美國已經難以尋找到非常低廉的股票了。在一個國家股市出現大量藍籌股市值低於淨資產,甚至是淨營運資本的情 況下,價值投資能真正發揮其理論作用。但大多數時候,價值投資者必須面臨尷尬的境地:被迫提升「安全邊際」的要求標準,或者轉向為趨勢投資者。這也許也是 價值投資理論最大的悲哀之處。
 5、企業評估藝術
 卡拉曼將企業價值評估直接定義為「藝術」,可見他認為企業評估並非一門嚴謹的科學,更多取決於投資者個人的經驗、知識甚至直覺。卡拉曼甚至指 出,企業價值不僅難以精確衡量,而且它會隨著時間推移、宏觀微觀經濟波動而改變,投資者無法在某個時刻明確判斷企業價值,還得時刻重估自己對企業價值的預 測。任何想精確評估企業價值的嘗試都將帶來不準確的評估結果,簡單來說就是「垃圾進,垃圾出」。這一點,格雷厄姆早已明確過,在《證券分析》中,格雷厄姆 曾說到:證券分析的目的僅僅是確定價值是否足夠支持購買一種債券或者股票,對內在價值粗略和大致的衡量就可能足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了。
 卡拉曼提出了三種價值投資評估企業價值的方式:第一種是對連續經營價值的分析,也就是淨現值NPV法,即計算企業未來可能產生的全部現金流的 貼現值。也有將可比企業之前的併購交易價格作為衡量標準。第二種是清算價值法,即考慮企業每項資產的最高估價,不管是否破產。第三種是股市價值法,即通過 預測一家企業分拆後在股市上以何種價格進行交易,並以此來作為評估價值標準。
 對於第一種重要評估方法,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或盈利增長是一件危險的工作。投資者切忌陷入盲目的自信,或對成長股給予太高的預期。但一些來源 有更高的可預測性,例如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收益增長要確定的多,另外,消費習慣不易改變的企業收益增長穩定性會稍高些。總的來說,找到可能讓企業收益增長的 來源,較預測最終企業收益將增長多少以及這些來源會如何影響利潤要簡單的多。
 投資者如何通過預測不可預測的事情來進行分析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保持保守立場。然後只能以大幅低於根據保守預測做出的價值評估的價格購買證 券。貼現率的選擇也是具有主觀性,很多時候,投資者會在低利率週期中給予太低的貼現率,而實際上利率週期總是波動的,投資者不應該將某個特定時期的市場利 率作為貼現率。總的說來,即便貼現率也應以保守態度為主。較高的貼現率,例如10%-12%的貼現率將會更安全一些。巴菲特據稱喜歡使用10%的貼現率, 也有稱其喜歡將長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作為貼現率。
 6、市場價格與潛在價值之間的反射關係
 卡拉曼特別指出,證券分析中一個複雜因素,就是證券價格與潛在企業價值之間的反射關係(Reflexive relationship)。即索羅斯所信奉的反射性原理:股價有時候可以給企業價值帶來巨大影響,卡拉曼認為投資者必須記住這種可能性。例如銀行在其資 本化率(資本充足率)不足時,如果其股價較高,那麼這家銀行可以發行新股,並實現自我的充分資本化(提升資本充足率),這是自我實現預言的一種形式 (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個時候,只要股市說沒有問題,那就沒有問題。
 然而,如果這家急需補充資本金的銀行股價處於低位,甚至可能出現無法補足資本金導致銀行直接破產的情況,這樣,負面的自我實現預言就實現了。有時候,使用高槓桿融資,且債務快到期的企業也是如此,市場價格直接可能導致基本面變化,從而為市場價格提供更加充分的理由。
 注意到銀行反射性問題,可以說是最充分反映反射性原理的案例之一。從匯豐的市場「利基」來看,莫不是利用市場火熱時發行新股,並以此收購其他 銀行,而收購帶來的協同效應(當然,這也是匯豐優秀之處,擅長於併購且能實現較好的協同)提升了公司資產和收益,反過來又刺激股價向好。但如今的匯豐卻又 陷入了負面的反射性陷阱:資本減值帶來的收益大幅下挫,接著股價向下跌落,公司資本不充分,被迫在低價位發行新股補充資本金,反過來又刺激股價進一步下 行。但總的來說,只要匯豐補足資本金,並掐住失血的部門業務,隨著收益的平穩,正向的反射性又會重新發揮作用。當然,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和深度比歷史上匯 豐面臨的任何一次危機都要更大。
 賽斯.卡拉曼此書不愧為極具收藏價值的價值投資經典著作之一,個人認為足以與《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並列價值投資入門典範。但在嚴謹度上,仍不 足以與《證券分析》相提並論。他最後在2007年10月麻省理工演講的一篇文章,我想應該是那種可以打印放在床頭的經典。文章題目也很經典:「晚上睡得著 比什麼都重要!」,最後一句話也是警言:「投資者應該時刻牢記一條——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不是所取得的回報,而是相對於承擔風險所取得的回報!對於投資者而 言,晚上睡個安穩覺,比什麼都重要!」
第三部分:價值投資過程
 1、價值投資和逆向思維
 卡拉曼認為,價值投資從本質上看,就是逆向投資。他指出,不受歡迎的證券可能被低估,而深受歡迎的股票幾乎永遠不會被低估。那麼,如果價值投 資不太可能出現在那些正被人群所購買的證券中,那麼價值可能會出現在哪兒呢?卡拉曼認為,當遭到拋售、無人察覺或者被人忽視的時候,價值就會出現。
 但是,投資者可能很難成為逆向投資者,因為他們永遠也無法肯定自己是否正確,以及何時能證實自己是正確的。因為要同人群對著干,逆向投資者在 一開始的時候,幾乎都是錯的。而且可能在一段時間內蒙受帳面上的虧損。然而,跟著人群一起操作的那些人幾乎總在開始的一段時期內是正確的。逆向投資者不僅 僅在最初的時候是錯的,同其他人相比,他們甚至有可能有著更高的出錯率,且錯誤維持的時間可能更長。因為市場趨勢能夠讓價格脫離價值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逆向思維並不是總能給投資者帶來幫助,當廣為接受的觀點不會對手上的證券帶來影響時,無法從逆流而上的行為中獲得任何好處。但是,當主流意見 的確影響到結果或者概率時,逆向思維就能派上用場了。例如當人們在90年代初蜂擁買入家庭醫療保健股時,這類股票價格被大大推高,因而也降低了回報,此時 多數人已經改變了風險/回報比率,但卻沉溺其中毫無察覺。而當多數投資者在1983年忽視和抨擊Nabisco公司時,公司股價低於其他優秀企業股價時, 風險/回報比率就變得更加有利了,從而為逆向投資者創造買入的時機。
 卡拉曼口中的逆向投資,並不是輕鬆的語調,這一點在約翰.涅夫筆下也得到共鳴,這位價值投資大師曾這麼描述價值投資的本質:「價值投資就是買 入後承受陣痛」,他說,那種認為價值投資就是買入後等待成功收穫的想法是何等幼稚。逆著主流大眾的思維有時候會讓投資者陷入非常尷尬的困境,但還是查理. 芒格認識的深刻,他指出,逆向思維總是有益的,但你成功的關鍵,並不是你逆著大眾思考,也不在於其他人是否贊同你的觀點,而是在於你的推理是否正確,推理 所依據的事實是否真實。
 2、價值投資者需要多少的研究與分析才夠?
 卡拉曼提出這個非常引人深思的問題,他指出,一些投資者堅持試圖獲得所有與自己即將進行投資有關的信息,並對企業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們會對行 業和企業競爭情況進行研究,與僱員、行業人士以及分析師進行溝通交流,並瞭解公司管理層,並對公司過往歷史財務數據進行研究。這樣勤奮的研究值得讚賞,但 這種做法存在兩個不足。第一,投資者不管如何努力,總會有一些信息被漏掉,因此投資者必須學會適應信息的不充分。第二,即使投資者能夠知道所有與某項投資 相關的信息,也並不一定能夠從中獲益。
 卡拉曼這個論斷乍一看似乎讓人非常迷惑:如果如此努力研究和竭力獲得全部信息還不能保證投資的成功,那價值投資者應該如何做呢?他繼而分析 說:「這並不是說基本面分析沒有用,但信息通常遵循80/20原則:最初80%的信息可以在最初所花的20%時間內獲得。商業信息很容易出現變化,試圖收 集所有信息只會降低投資者的回報。」
 通常情況下,高不確定性經常伴隨著低價格。但是,當不確定性逐步消除的時候,價格可能也已經漲上去了。因此,儘管價值投資者可能未能掌握最後尚未得到答覆的答案,但低價格能夠為他們提供安全邊際。而其他投資者可能因為研究這些剩餘的旁枝末節而錯過低價買入的機會。
 卡拉曼認為,價值投資研究,就是將大量信息削減至易於管理的信息,研究過程本身並不會產生利潤,利潤只有晚些時候才會實現,投資者只需要找出 研究過程中找到的低估值投資機會,最終由市場來實現價值。他的意思頗有些「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意思。這也是很多機構分析師,儘管對研究的企業如數 家珍,但多數仍不能將自己的研究結果轉換為利潤。投資之難,可見一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1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6):方法與安全邊際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u6.html
這個世界上有兩位巴神,一位是投資界的老巴,另一位是足球界的傻巴。老巴用他的腦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傻巴用他熟練的技術同樣獲得了成功,自作聰明反而有 反效果。價值投資一直都存在著無需腦筋,只需要學習方法和技巧的必勝方程式。如果你只是老巴口中的小學生,也許你更應該學習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動用你的腦 筋。

瑞典有一項調查顯示,90%的駕駛者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在平均之上,你又會不會是其中之一?我更願意相信自己是平均之下,投資方式更偏重於方法和技巧,多年來投資收益反而一直在平均之上。

最近我談論了很多關於風險收益比的事情,又大量買入了很多有可能價值歸零的垃圾股,還買了認股權證,不瞭解的肯定會認為我是個不要求安全邊際的人。

我有必要澄清一下,對我來說,不要虧損一直是投資的第一條,但我關心的只有組合的安全性:分散、低估、行業平均、個股設限,還有最重要的是絕不借貸。

只是在個股的選擇上,我把風險收益比放在了安全邊際之上而已。這個就像賭場老闆不會虧損,但為什麼不會虧損呢?他們對於賭客的賭注設了上限,而每一局的賭注,賭場都會有賠率上面平均贏的優勢。賭場從來不會要求自己每一局都贏,但他們知道自己是贏定的。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邊際從來都不存在,安全邊際本身也是概率上的一個表現而已。即使你找到一家股價一元,每股淨現金有兩元的股票,也不能夠說明它有安全邊際,除非大股東就是你的好朋友,而他絕對可信。

現實中,即使兩位巴神也不會是每球必進,都只是成功率比別人高而已。我一直堅定地認為,分散+低估+逆向,以平均贏方式獲利的投資組合才是最好的安全邊際。

芒格說:如果我知道會死在哪裡,我永遠不去那裡。我告訴芒格:大部分的人都會死在床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