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助開發癌病柏金遜症藥物 研細胞自噬機制 日學者奪醫學獎

1 : GS(14)@2016-10-05 11:29:10

【諾貝爾醫學獎】細胞有如小型工廠,需要不同部門分工合作維持最佳運作,但如當中出現不良機件和產品,就有需要大掃除和回收,自噬作用(autophagy)就是細胞清理老舊蛋白質、失常的細胞器和入侵微生物的過程。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者大隅良典憑發現和闡明自噬作用的相關基因和機制,令科學家從胚胎形成、老化、感染到癌症、柏金遜症和糖尿病等病症都加深了解,更因此獨得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昨宣佈71歲的大隅良典得獎時,形容他的發現「對我們了解細胞如何循環再用其內容,帶來了新範式」。大隅將獨得800萬瑞典克朗(727萬港元)獎金。評審團指出,科學家在1960年代已發現自噬作用現象,觀察到細胞有種叫自噬體(autophagosome)的物體,像囊泡那樣包圍細胞內不要的物質,有時甚至將核糖體、線粒體等整個細胞器也包圍,然後送到跟溶酶體(lysosome)結合,分解內裏物質。不過隨後20多年,科學家未找到有效研究方法,也很少人投身研究,自噬作用研究進展很少。



■大隅良典

發現自噬作用關鍵基因


大隅良典1980年代末從較易研究的酵母菌細胞入手,但由於酵母菌細胞太小,內部結構難以觀察,他連酵母菌是否有自噬作用也不知。他想出妙計,就是以基因改造培育一種欠缺囊泡降解能力的酵母菌細胞,再令這種細胞捱餓,觸發自噬作用,令大量未能分解的自噬體積聚,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這實驗不止證實酵母菌有自噬作用,更帶出他可用同一方法去辨識跟自噬作用有關的基因。大隅透過用不同基因異變的酵母菌細胞做實驗,逐一發現自噬作用的關鍵基因,1993年一口氣發表發現了15種基因和其作用,並展示自噬作用是由不同的蛋白質控制自噬體形成的各個階段。研究員後來證實人體細胞的自噬作用機制基本上沒有分別。由於自噬作用是一種細胞基本過程,很多健康和疾病都與它有關。胚胎形成、細胞分裂、細胞面對飢餓等惡劣情況和病毒細菌入侵,都涉及自噬作用,細胞亦透過自噬清理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對抗老化的負面效應。自噬作用失調,就與柏金遜症、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有關,自噬作用的基因變異則會帶來遺傳病。科學界正針對自噬作用在這些疾病的作用,研發藥物。


日人連續三年獲諾獎


評審團指出,在大隅的先驅性研究後,自噬作用研究在2000年代數目大增,發表數目由每年不足100份暴增至現時逾4,000份。評審團成員韋德爾表示:「很少見一個人主導一個研究範疇這麼長久,又做了這麼多原創研究。他做第一個研究時,很少人對自噬作用有興趣,所以他幾十年來差不多一個人奮戰。」大隅得獎是日本人連續三年獲諾貝爾獎,包括美籍得主在內,大隅是第25位日裔諾貝爾獎得主,在醫學獎則是繼去年大村智後的第4位日本得主。諾貝爾獎網站/歐新社/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4/197903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56

高頻單車運動 紓柏金遜症病情

1 : GS(14)@2017-05-19 05:20:47

【明報專訊】說起認知障礙問題,晉利有限公司展出了一部可供柏金遜症患者紓緩病情的設備。該公司產品經理戴浩明表示,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每分鐘80至90轉的高速單車運動,可以令柏金遜症患者的發病情形(如手腳顫震等)減低35%。腦部掃描影像顯示,當患者做完這種高速單車運動之後,其腦部活動就有如吃了柏金遜症的藥物般。

售價約5萬 合醫院安老院用

因此,德國公司RECK研製出一種由機器帶動用戶雙腳或雙手轉動的單車運動訓練儀器MOTOmed viva2 Parkinson,可以讓柏金遜症患者被動地進行高速的單車運動。他們建議,柏金遜症患者可借助這儀器,每日雙手和雙腳各做一次高速單車運動,每次30分鐘,以紓緩病情。但正在吃藥的柏金遜症患者是否可以減藥或停藥,則需要由醫生判斷。

戴浩明又表示,歐洲另一項研究顯示,這種「被動式單車運動」亦可以減慢腦退化症的惡化速度。此外,這儀器亦可以調校至主動運動模式,讓中風或骨科病人進行復康的物理治療等。這儀器的售價約5萬元,本地已經有好些醫院和安老院購入。

[企業創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77&issue=201705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